第360章
出来冷风一吹,苏樱内里衣衫湿漉漉粘在身上,估计回去躲不掉一场感冒。
提醒道:“阎大人,此处可有干净帕子?找几张给几位殿下隔后背,小心着凉!”
“有、有!等着!”阎立德冲门外的小吏招呼,“快去拿几张细葛布帕子来!”
帕子拿来,内侍从脖领给太子、四皇子、鲁王塞进后背。
“给我也弄弄!”杜荷冲内侍道。
苏樱只能找个无人房间,反手塞后背上,揭开衣襟时,都能感觉到一股热气冒出。
有会来事的小吏打来热水,众人擦掉脸上汗水,重新坐下,这才真正舒坦了。
“小苏大人强调工匠饮水中加一点儿盐,是何道理?”李泰问第二个问题。
“人大量排汗,会将人体内的盐分带走!夏日常见农人等劳作者背上汗渍呈白斑,那便是盐霜。
盐分流失过多,人体内物质失衡,会晕厥、抽搐!”苏樱解释道。
“哦,难怪,中暑之人除了晕厥、呕吐,还有抽搐,原来如此!”阎立德信服。
工匠冬日劳作经常有晕厥、呕吐、抽搐,竟是中暑、失去水分、盐,过多!
“高明,下次出来记得带上我们,今日真开了眼!”杜荷嚷嚷道。
出来一趟,比在弘文馆枯坐一整日有趣多了。
那帮老酸腐就会说教,全是没用的屁话。
还是这位小苏大人有趣,什么活性炭、什么冶炼,着实让人新鲜。
将来到将作监混个差事也不错。
“嗯!小苏大人的济世之才,与弘文馆几位大儒有所不同,全是实用之术。”李承乾深以为然。
大儒们的全是修身养性、治国之策,以及帝王御人之术,是大政方针、是框架。
小苏大人的则是实实在在,落在实处的先进技术和创意,是对大政方针的具体实施、填补。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阎大人,你这将作监里门类庞杂、人才济济,可否抽调人手著书?”苏樱提议。
“呃,小苏大人,技术乃将作监密不外传的机密…”阎立德为难。
“阎大人误会,不久国子监将新增两所学院,农学院和工学院。
其中工学院涉及建筑、道路、桥梁、水利、造船、冶炼等诸多行业。
将作监门类庞杂,工匠皆祖传手艺,可汇总编撰,除开不宜公开的,将已流传开的技术整理、修订,作为工学院教材使用。”
太子李承乾替苏樱解释道。
“工学院学子毕业后派往何处?”阎立德两眼灼灼望着太子。
“将作监能工巧匠不少,却缺少识字的能工巧匠!若工学院出来的学子能分到将作监,再合适不过!”
“这不一拍即合?办工学院的初衷便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生源来自各行各业,不限制于平民、农人。”
李承乾笑道,还真让苏樱给说中了。
此学院一经开办,将给大唐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也给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改换门庭的机会。
专业人才与参加科考的学子,构成大唐强大的人才构架,从大政框架、到实施皆有配套人才。
“臣这就着手安排!”阎立德欢喜道。
“咚咚咚!”远处传来闭城鼓声。
“走啦!时辰不早,该回去了!”李承乾道,出来一晃,一日时光便飞快流逝。
“走吧!”李泰附和道,其实还想再聊会儿。
众人匆匆上了车马,往回赶。
出了将作监,路上行人脚步匆匆,赶在鼓点落完前回家。
“唉,停一下!”苏樱看到一位老农挑着一挑未售卖完的山楂。
车队停下,苏樱跳下车,“老伯,山楂咋卖?”
“回大人,十文一斤。”挑山楂老汉被东宫仪仗吓到,鼓点声声催人归,偏有人拦路。
“都买了!箩筐一起卖与我!”苏樱来不及还价,也没有过秤,从马车里拿出大半吊钱。
“大人稍等,小老儿找补!”老汉拿着半吊钱数。
“老伯,不用数,有多的,不用找,赶紧回去吧,不然闭城了!”苏樱笑道。
往日山楂不过两三文一斤,这会儿要过年,隆冬时节,没啥果子,十文一斤也是卖得。
两个萝筐里大概有四十来斤,加上装得箩筐,大半吊钱只多不少。
“多谢大人!大人大富大贵!”老汉欢喜道谢,加快脚步往城门赶。
“小苏大人是要做山楂糕么?”李泰看着红通通的果子,嘴里全是口水。
“小桃、阿棠想吃冰糖葫芦。”苏樱笑笑。
“不若连山楂糕一并做了,我们正好学学!”李泰吞了吞口水道。
“可是,殿下,马上闭城!”苏樱算着鼓声该过了三百下。
“无妨,择日不如撞日,就去苏府,否则,又得跟着高明回东宫!”李泰道。
“顺带尝尝你的厨艺!都说岭南肉菜大半出自小苏大人之手!”
第494章 待客
太子车马往苏府去,鲁王、杜荷也跟去。
进光德坊没多会儿,闭城鼓停了。
贵客上门,府上没准备,苏樱挠头,把从岭南带回来的腊肉、香肠割来待客。
山楂交给阿发、阿花兄妹去核。
“这是啥?”苏樱上灶,几人也去厨房看稀奇。
苏樱拿出黑漆漆、油腻腻的一块肉,还有一截一截的肉。
“腊肉、香肠!”苏樱洗干净,丢锅里煮。
又取了些蕨根粉,将颗粒碾成粉末,倒入冷水搅成浑水。
倒入锅中,用锅铲不停搅拌。
随着温度升高,浑汤慢慢变粘稠、透明,直到全部变成灰色透明膏状。
在锅里成粘粘的一团,用锅铲铲出,放案板上晾凉。
“这是啥?藕粉?”李泰问,这玩意儿看着像藕粉,又不像。
“?”苏樱惊讶抬头,“四殿下吃过藕粉?”
“嗯,前几日江南道扬州上贡的贡品。”李泰回道,“只是你这看着颜色不对,做法也不对?”
“我这是蕨根粉熬的蕨粑,做蕨根粉条用的便是它!不是藕粉!”苏樱解释道。
藕粉出自南方,唐朝已有记载,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以江南扬州一带最为出名。
十里荷塘,莲藕出名,吃不完的莲藕,自然要加工成可长期保存的藕粉。
锅里的腊肉、香肠煮好,捞出锅,稍微晾凉,趁热切片。
“这么肥?”李泰看着透亮的肥腊肉,甚是稀奇。
肥肉透亮,瘦肉变得红亮,肥瘦相间有两三层,熏过的肉皮褐红色,切成薄片。
空气散发着烟熏肉特有的香气,有柏树枝、核桃壳、茶油壳、板栗壳等混合的香味儿。
“咕咚!”有人在吞口水。
“来,尝尝味道咋样!”苏樱随手抓起一片递给太子。
李承乾纠结一瞬,用手接过。
“我的、我的!”李泰嚷嚷道。
“都有、都有!”苏樱挨着分发,一人一片。
“阿姐!”厨房门口探出两个小脑袋,俩妹妹在门外等了许久。
“进来吧!”苏樱招呼妹妹们进来。
灶台上围满馋猫。
透亮的肥腊肉放进嘴里,轻轻一嚼,油汪汪的满口香。
熏过的肉皮q弹q弹的,瘦肉咸香,几种口感混杂,特别好吃。
接着又切香肠。
“此物如何制作?”杜荷见香肠形状奇怪。
“呃,杜二郎君还是别问的好,你只管吃就成。”苏樱笑道。
“为何?小苏大人是怕我等偷学技术不成?”杜荷笑嘻嘻道。
“不是,是怕你听了,嗯,吃不下!”苏樱恶趣味道。
贵族很讲究,动物下水是不屑于吃的,只吃肉。
“为啥?”杜荷不解。
“因为它是用猪肠灌的肉。”苏樱笑道,“还敢吃吗?”
杜荷脸色变了变,神色纠结。
“你们呢?吃吗?”苏樱问太子、四皇子、鲁王。
“吃!有啥不敢吃!小苏大人做的美味,岂有不吃的道理!”李承乾坚定道。
说罢,从案板上拈起一片放嘴里,咸甜味儿的广味香肠。
没有意料中的猪屎味儿,咸香中带着甜味。
李承乾眼中闪过惊艳,这种咸甜味儿很对他的胃口。
“我也吃!”李泰也拈一片放入口中,一吃一个不吱声。
鲁王瞅瞅李承乾的表情,也毫不犹豫抓起一块品尝。
阿棠、小桃也不客气,一人抓一块。
“咋样?”杜荷看看李承乾,又看看鲁王,再看看李泰。
每个人瞥他一眼,都不说话,默默吃肉。
杜荷纠结半天,捡了一小块儿肉渣放嘴里,轻轻一嚼。
立马伸手抓走一块香肠,塞进嘴里,嚼嚼嚼。
“竟如此美味,小苏大人如何制作的?”杜荷吃完,咂咂嘴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