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不是没胆量,是真不好凿,耗时长,征徭役至少好几年,劳民伤财!不值当!”苏老二心里盘算过。
“二叔,干嘛非要在原道上开凿呢?不能另辟蹊径,重新开凿吗?”苏樱提出异议。
“对,阿樱说的对!”卢照时一拍桌子,“要做就做好,另寻一条,那么大的一条岭,就不信找不出一条新道。”
“我,待我去大庾岭勘验了再说!”苏老二挠挠头。
阿樱、兄长和几位大人都笃定,那一定有道理,自己去看看,群策群力总能做成。
接下来又对水泥厂厂房、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进行商讨。
搞了这些天,苏老二最有发言权,提出不少很有建设性的建议。
苏樱也提出干湿法水泥烧制工艺,可提高水泥质量,又能节省燃料,还能降低粉尘。
只是相应的要建造各种煅烧炉、研磨球、还有各种转运车辆。
最主要的是厂房,要求空旷高大。
可一时半会没那么多人,没那么多时间去建造。
集思广益,决定按各工艺分设成几个车间,制作传送带、管道等传输原料、半成品。
这样只需搭成几间相连的大房子,中间的隔断同时也是承重墙。
顶上用竹子搭建,竹篱笆覆盖,再在竹篱笆上盖茅草,多少能挡住大部分粉尘。
至于防护工具,用羊皮替代粗麻布,还是原来的样式。
再配上口罩,应该有些效果。
第307章 渴望有本印刷书
早上吃过早饭,苏伯彦带着官差返回梧县,汉子们回工地劳作。
毕竟还要在小村庄生活,不得不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水田里的水稻叶子开始泛出黄色,稻穗上的稻粒已灌浆,泛着淡淡的稻香。
旱地里的黄豆、绿豆差不多两尺高,绿荫荫的一片。
苏樱带着孩子们在田坎上,几人一组,背着背篓挑选桑叶采摘,叽叽喳喳的。
其他妇人也在田坎上摘桑叶,家家户户都养蚕,这次全村都是彩丝蚕。
卢照时、王延年、胡县令背着手,悠闲的巡视田地,看到茂盛的庄稼,不住点头。
“嗯,不错、不错!月底收割,一定是好收成!”卢照时捋着美髯笑道。
看这些田里的稻穗,肯定增产,卢照时很想知道比往年增产几成?
两季稻下来,今年的粮食不止翻番,算上增产,至少还要多个三四成!
放眼整个大唐,有哪个州府做到?梧州!只有梧州做到了!
采摘回桑叶,背到蚕室喂蚕。
孩子们安安静静,不再嬉闹,喂完桑叶,做记录,认认真真。
卢照时几人好奇,彩丝蚕怎么喂养出来的,进来观看。
看到蚕儿除了比平常见到的肥大,并无不同,不解地看向苏樱。
“这蚕儿除了肥大些,没啥不同啊,如何吐彩丝的?”
苏樱笑笑,“大人,还不到时间,要等三眠才开始变。”
“哦,你这蚕儿咋喂的这般肥大?”卢照时好奇。
这女娘种地比别人家的地肥,养蚕比别人家的肥大,一定有窍门。
“也没啥不同,就是比别人家的蚕儿吃的好些,喂糖水。”苏樱回道。
“喂、喂糖水?”卢照时惊了,一般人家吃糖不易,苏樱竟拿来喂蚕!
“这技术可以推广,红糖大蒜水喷洒桑叶上喂食蚕儿,可增强抵抗力,也增加养分,就像人吃的好,身体壮一个道理。”
苏樱换一个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
“原来如此!”卢照时恍然。
弄完这些,开始上课,卢照时几人坐后面。
“今日我们讲两位数加、减法…”
苏樱在黑板上用阿拉伯数字各写了一道两位数的加法、减法横式题。
卢照时看着黑板上奇怪符号,感觉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看不懂、听不懂。
“鹤龄,阿樱这讲的啥?我咋看不明白?”卢照时用胳膊肘捣了捣王延年。
“我猜是新算学!”王延年悄声道。
“现在,哪两位同学上来用竖式解题?”苏樱问。
孩子们纷纷举手。
“好,裴玉瑶、郑子善你们来!”苏樱点了两个孩子上台。
裴玉瑶做加法、郑子善做减法。
加法用竖式进位,减法用竖式借位。
两个孩子唰唰唰几下写出演算过程及答案,然后回到座位。
“他们的答案正确吗?”苏樱问孩子们。
“正确!”孩子们齐声道。
“嗯,不错,看来大家都明白了进位、借位的意思!那我们再做复杂一些,三位数的加法、减法…”
苏樱在黑板上侃侃而谈,下面最后排的三位官老爷则是懵逼树上懵逼果,懵逼树下你和我。
“好了,今日的课就讲到这里,这是今日的作业,大家抄一下,下学后多练习,下课!”
苏樱在黑板上出了二十道题,三位数加、减法各十道。
“先生辛苦了!”孩子们起立躬身道。
“阿樱、阿樱!”憋了一堂课的卢照时终于有机会开口,“你这符号啥意思?”
“这是阿拉伯数字,一种新的算学法,运用起来便捷易学…”
苏樱又对三位大学生普及前面的基础知识。
“哦,原来如此!”了解完0到9以及加、减、乘、除、等号、横式、竖式的含义后,卢照时明白了大半。
“这么说起来,它与算盘各有千秋?”卢照时问。
“呃,差不多吧!不过它的作用不止于运算,还可用于记账等…”
苏樱将阿拉伯数字的其他用途也做了详细讲解。
“善,这符号竟有如此大用!”卢照时惊叹。
“若用于记账,账目清晰、一目了然,再配合使用文字,就能规避账目改动的风险!
嗯,是个好办法!鹤龄啊,这主意不错,要不咱们派几人来学学?”
“甚好!”王延年也被课程吸引,“阿樱啊,可有教材?”
“呃,暂时没有!”苏樱讪讪。
“这不行,如此好的新式算学,弄部教材出来,要推广没教材怎么行?珠算你都弄了一本,这阿拉伯算学,你也弄本!”卢照时提议。
“这个新算学对各曹都有用,特别是户曹,账目繁琐,若采用此法,再配合珠算,将减轻大半工作量!
州府官学也增加这门课程,将来为官为吏都大有用处!”
“是,我抽空弄一份教材!”苏樱也觉得有必要。
教材系统、有条理,便于学生温故知新,也让更多有自学能力的人自学。
“那个、大人,能不能印刷出来?送我们村学一些?”苏樱问。
手抄本的教材始终不规范,苏樱渴望有本印刷书。
“印刷?”卢照时沉吟,“印刷可不简单,单是雕版就得花费几个月时间,只印刷几百册,只怕没人肯接。”
全州府加上各县衙、官学学子,不超过几百人。
古代印刷书籍少,除了纸张贵,还因为雕版很麻烦。
一页纸一张雕版,字体很小,错一字这一版就得废掉重刻。
一本书少则几十页,多则上百页,雕版是项大工程。
印刷完后,若不再复印,这套雕版就没了价值。
这就是为啥古书四书五经印刷版多的原因,除了是指定教材,还是指定出题库,需求量大,雕版反复利用。
这套新算学教材目前只有梧州用,雕版印刷成本高、耗时长,不如手抄本实在。
“这样,你把教材写出来,我找人抄写几十本送你,如何?”卢照时道。
“大人,手抄本不规范…”苏樱甚是惋惜。
“不会,官府里找几个善抄写的学子,抄出的书本不比印刷的差,跟印刷本相同的字体,工整、漂亮!”
出身寒门的学子,早年大都靠抄书赚取微薄费用。
这种拿到书店售卖的手抄本不是随手抄写,是有规定的。
必须字迹工整,照着印刷本一笔一划誊写,包括字体大小等,可媲美印刷本。
第308章 荒沟村不养闲人
教室外郑娘子在张望,苏樱点点头。
“走,大人,去看绿豆粉丝!”苏樱对卢照时道。
“哦,绿豆粉丝,走,瞧瞧!”卢照时闻言起身,随苏樱去粉条厂。
孩子们亦跟上,这是他们必学的课程。
“阿樱!”大家见苏樱来了,眼巴巴望着。
院坝上晒了十几簸箕绿豆粉,黄绿黄绿的。
“绿豆粉晒的如何?”苏樱抓起一把绿豆粉看。
一块一块的,未干透,轻轻一捏就散成润润的小颗粒,六成干。
“嗯,可以了!”苏樱拍拍手,取了一簸箕绿豆粉,约摸七八斤重。
这些绿豆挑选、清洗后,浸泡7-8个时辰(冬季为14-15个时辰),用石磨磨碎成浆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