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阿禾是王三郎的小儿子,是王老汉最疼爱的侄孙,过继到王五郎名下做嗣子。
老两口牵着阿禾柔软的小手,伤感的心有了些许慰藉,王家子孙过继来的,有血缘关系。
以后到下面,也有人烧纸、祭祀,供奉香火。
第228章 养蚕
“大兄!”苏辰彦看向苏时彦,目光询问。
今日父亲娶亲,三兄弟窝在屋内,听着外面喧闹,客来客往。
原本策划的娶亲这天当着宾客闹腾,阻拦杨春华进门。
把事儿搅黄,让村里不再有人敢嫁与父亲,只要父亲身边空着,母亲就有回来的机会。
但是那晚父亲告诉他们,不管娶不娶杨春华,他们的母亲断无可能重回苏家,杨春华与他们母亲并没有关联。
“算了!”苏时彦犹豫许久道,说完泄气的往床上一倒,扯过被子盖头,不想听外面的喧闹。
由来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苏时彦做不到违心恭喜,搅黄也于事无补,只能放弃,不闻不问。
心中很难受,母亲再也回不来了,从此另一个女人替代母亲,占据母亲的位置照顾父亲。
挣扎许久,最后一刻终是没能狠下心去。
新婚三日,苏老二在家里忙进忙出,全村人手整合,留了十几个制粉下力的,其余的都去金风寨帮着修路。
距离小麦成熟还有一月,抓紧时间,能修一段。
苏老二忙得像陀螺,如何合理分配人手才能效率最高,考验组织者的统筹协调能力。
还要从中抽调人手去青石山烧制水泥,苏老二两头忙。
三日后苏老二带着村里壮汉们往金风寨去,村里只剩下妇孺和十几个劳力,热闹的村子安静许多。
孩子们也开始稳定授课时间。
又到养蚕季节,蚕种是杨老汉去县衙领的。
苏家养蚕室里,两个簸箕里剪成碎末的嫩叶,上面许多刚孵化的蚕宝宝。
蚕种孵化出来三刻钟左右便要进食,蚕宝宝很小,像芝麻粒,桑叶得剪成碎末,方便蚕宝宝进食。
杜氏、韦氏、杨春华拿着鹅翅羽将孵化的蚕宝宝赶到桑叶碎末上,弄了两簸箕。
别看才两簸箕,过几天蜕皮,就得按一定密度分装,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蜕皮几次,预备的簸箕全装满。
“多少年没养蚕,手都生了!”韦氏笨拙的赶着蚕宝宝。
“是啊,多少年前的事儿了!”杜氏也觉得好笑。
婚后相夫教子,随着夫君调任、升迁,后来渐渐不再操持这些。
这会儿看着芝麻粒大小的蚕宝宝,好怕自己一用力压死一大片。
阿棠、小桃、阿绿想帮忙,被制止了,只能在一旁干看着。
“阿娘,蚕丝真的是它吐的?”阿绿忍不住问。
别看阿绿十二三岁,家中不养蚕多年,她还真没看过。
“当然,别看它现在小,每7-10日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一共蜕四次皮,长成手指粗的蚕,不吃不喝开始结茧。”韦氏道。
“啊?手指粗?”阿绿举起手,看自己的手指。
再看看簸箕里芝麻粒大小的蚕宝宝,想象不出差别会这么大。
“别看它小,只需一月你就能看到跟你手指粗。”杨春华打趣道。
杨春华这些年一直有养蚕,三人中她成了掌舵的,指挥杜氏、韦氏。
三妯娌很和谐,杜氏、韦氏比杨春华大了四五岁,再加上杨春华娇小些,俩人很自然把她当妹妹看待。
之前大家在村里干活儿,熟识但怎么亲近,了解不多。
现在同在一个屋檐下,杜氏、韦氏觉得杨春华很合拍,相处很自在,不像小秦氏,掐尖要强,小气又无脑。
杨春华说话轻轻柔柔,脾气极好,不止大人喜欢,孩子们也喜欢,小豆丁们都喜欢围着她转。
好像她身上有吸引孩子的魔力,苏兆彦从开始的别别扭扭,到后面也不自觉的跟在杨春华身后。
尽管嘴硬不承认,杨春华只是笑笑。
抽空给孩子缝新衣,针脚细密,女红极佳,是苏兆彦最喜欢的湖蓝色。
苏兆彦连拒绝的勇气都没有,新衣合身得体,穿上就舍不得脱下。
虽没有喊娘,脸色和缓许多,甚至跟在后面,帮着搭把手。
杨春华总是及时夸赞他,变戏法一样变出一块红糖给他,慈爱的摸摸小家伙脑袋,仿佛自己的阿宝。
慢慢的苏兆彦开始粘这个后娘。
对于苏时彦、苏辰彦,杨春华也一视同仁,都缝了新衣。
两个少年客气道谢,并没有穿,不过杨春华不介意。
人家亲娘在,十八九的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不可能强求人家认同。
现在二房微妙的平和,杨春华更多的重心是照顾最小的苏兆彦的日常和学习。
杨春华是世家培养的贵女,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家中藏书之多、之精不是苏家能比的,
每每闲聊时,总能听到杨春华的奇闻怪谈,与苏樱的渊博而言,是一种风格,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杨春华也从不觉得不耐烦,以前她的阿宝就是这么缠着她讲故事。
在王家有干不完的活儿,到了苏家,也干活儿,但总是被杜氏、韦氏抢。
晚饭后喂完牲畜,几乎没啥体力活,可以边做女工,边谈天说地,氛围轻松愉快。
有时杨春华都觉得迷糊,同样的活儿,咋苏家要轻松许多?
“来啦、来啦!”苏樱端着一只碗进来。
“阿樱,你弄的啥?”杨春华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有红糖、好像还有大蒜。
“红糖大蒜水!”苏樱道。
大蒜、红糖、水比例按1:2:10,混合后煮沸,晾凉至常温。
“用它作甚?”杜氏、韦氏、杨春华面色惊恐。
蚕宝宝忌讳桑叶有水,苏樱这是干啥?
“给蚕宝宝吃!”苏樱一本正经。
“阿樱,不可!”三人齐声制止,哪有这样养蚕的?
“这个可以促进刚孵化的蚕宝宝增强体质,补充养分。”苏樱解释道。
“我想做试验对比,一部分用,一部分不用,若此法可行,可推广。”
这些是现代养蚕中的一些小技巧,苏樱没养过蚕,用量、实际效果等没有亲眼见到,只能亲自试验、对比。
“唉!弄吧!”杜氏一听还能咋办,必须支持啊。
反正这丫头没个消停的时候,也不知她哪来的精神头折腾。
苏樱将红糖大蒜水喷在新剪的嫩桑叶上,然后撒在其中一个簸箕里。
第229章 天然彩丝
“养蚕这么些年,头一回知晓蚕还能喂糖水。”杨春华叹道。
簸箕里的蚁蚕全都爬到喷了红糖大蒜水的桑叶上啃叶子,活跃程度远胜另一簸箕里的蚁蚕。
“这些不过是无意间听闻的小诀窍,能否行,还得试验,做数据对比,才能确认,最后还要看结出的蚕茧如何!”
苏樱仔细观察蚁蚕的情况,用炭烧的细棍在纸上记录。
“你看看,阿樱这用的笔都跟旁人不同。”杨春华笑。
近距离生活后,杨春华才发现苏樱身上太多未解之谜,总是能想出奇奇怪怪的东西。
就说记录,旁人必是笔墨纸砚全上,可苏樱拿根细棍火上一烧,就在纸上刷刷书写。
一次备上好几根,写不了多会儿没了或断了,又换一根。
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没人想过,偏偏她想到。
不得不说人比人气死人,人家这脑瓜子,就是聪明。
“呵呵,二婶,喂糖水算啥,后面还有更神奇的!”苏樱笑道。
“还有啥?阿樱快说说,难不成这些年我们养蚕白养了?”杨春华被勾起好奇心。
“到时便知晓!”苏樱卖关子。
“哎呀,阿樱,快说说,还有啥,说一半留一半的,让人抓心挠肝的难受。”韦氏忍不了。
旁的她不懂,兴致不大,养蚕她懂,苏樱又偏偏不说,这不是要人老命吗?
韦氏摇晃着苏樱,笑道:“快说说,悄悄告诉三婶也行!”
“弟妹这话说的,咋就只告诉你一人,我和大嫂是木头人啊?”杨春华笑着不依。
妯娌间笑闹着,非要苏樱说。
“其实也不算多神奇,就是让蚕吐出各种颜色的丝,天然彩丝!用它织出的锦缎就是纯天然色彩!”苏樱语出惊人。
“天热彩丝?”仨妯娌全愣住,老天,这什么逆天想法?太惊悚。
古代为啥穷人的衣着是褐色?因为染料多为植物,少数矿料,染色单一。
穷人以麻、葛织物织布,这些织物原色为浅褐色。
所以布衣短褐指代穷人,穿着低劣的粗布短衣,田间地头劳作。
丝绸是所有织物中最柔软、最保暖的,贵族才用得起。
一匹彩色丝织品加工过程很复杂、繁琐,价值高昂,否则不会作为硬通货与钱币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