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如今有天然彩丝织成的丝织品,那价值比人工染色的更为珍贵!
人工染色会褪色,天然彩丝不会!
“阿、阿樱!你不会是说梦话吧!”韦氏声音颤抖。
若家里的蚕吐出彩色丝,织出一匹纯天然的彩色锦缎,她们、她们将与嫘祖齐名!
“三婶,现在是青天白日,要做梦也是白日梦哦!咯咯咯…”苏樱咯咯笑道。
“目前还只是想法,能不能成,还得我们共同努力!”
“对!我们共同努力!努力!阿樱,你说咋弄,我们就咋弄!”韦氏激动的拉着苏樱。
前面那些种稻、修路啥的,都是男人们折腾的事儿,没妇人啥事儿,唯有养蚕,妇人们的看家本领。
要是能折腾出天然彩丝,比男人还厉害!
从古至今,一说养蚕必提及嫘祖,是嫘祖娘娘教古人学会养蚕,才有了丝织物。
若捣腾出天然彩丝,后人再提及,除了嫘祖,还会提到杜仙娥、杨春华、韦贞儿的名字!
这么一想,三妯娌热血沸腾,谁说女子不如男?
“先别急,现在为时尚早,要等蚕蜕皮两次后才开始进行下一步!”苏樱被阿娘、二婶、三婶团团围住。
“之后呢?”三人追问。
“到时我们用带颜料的桑叶喂养,想要什么颜色就喂养什么颜色的桑叶,一直吃到结茧。”苏樱道。
“就这么简单?”三人以为多么复杂。
“不然呢?”苏樱狡黠一笑。
蚕的品种很多,桑蚕、柞蚕、蓖麻蚕、木薯蚕、马桑蚕、天蚕、樟蚕、栗蚕、乌桕蚕、柳蚕等。
其中以桑蚕好饲养,易成活,且蚕茧纤维长、韧性好最为推崇,其次是柞蚕,纤维相对短,织物没有桑蚕的好。
决定蚕丝着色的关键在于蚕的绢丝腺,它是蚕身体内部负责吐丝的器官,它的颜色决定蚕丝的颜色。
在绢丝腺发育时期,在桑叶中添加颜色可培育出彩色丝,可使复杂的印染过程在蚕宝宝体内完成。
产出的颜色纯正、亮度好,用天然彩丝织成色彩斑斓的绸缎,直接跨越复杂的人工印染,环保且织品华美、色泽艳丽。
“带颜色的桑叶?哪儿有带颜色的桑叶?”激动过后,杨春华回过味儿来。
桑叶就绿色的,难道还有其他颜色的?自己咋没见过?
“桑叶只有绿色,但我们可以把颜色喷在桑叶上啊,就像红糖大蒜水一样。”苏樱道。
“啊?”仨妯娌一愣一愣的,咋感觉太儿戏,以为很高深、很复杂,却不想这么简单。
“啊啥,能不能成,咱们试试不就知晓。”苏樱不觉好笑。
“阿樱,咱们上哪儿找那些颜色啊,再说蚕不会被药死吗?”
杨春华觉得这些新奇观点跟自己往常养蚕出入太大,甚至相悖。
“嗯,我也只是偶然间听说的,能不能成,兴许得养几季、甚至几年才搞得出来,也许根本搞不出来。”苏樱道。
颜料是个关键问题,现代社会里有配好的颜料饲料。
这是古代,只能想办法采集天然颜料制成汁水来喷洒。
既要保证蚕宝宝不被药死,还要保证同一批蚕宝宝吐出的丝是同一个色度,深了、浅了都不行。
说来简单,仔细一捋,难题跑到颜料问题上。
几个女人凑一堆,转而琢磨绿色染料的问题。
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挑选天然彩丝蚕。
一般蚕茧是白色,偶尔会有黄色、淡黄色、淡绿色,这些是变异蚕吐的丝。
三龄后的蚕宝宝可以通过蚕足上的气门颜色来分辨,黄色气门的蚕绝大多数结黄色茧。
但是这种变异遗传不稳定,它所产出的卵孵化的蚁蚕不一定还结黄茧。
所以用颜色饲料喂养简单便捷,只要把颜料解决了,问题就迎刃而解。
想要什么颜色的丝,就喂什么颜色。
第230章 钻进死胡同
“咱们上哪儿找原料?蓝草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采集;黄栀子秋季才有;茜草倒是这个时候,可这里没有!”
仨妯娌着了魔,做饭、切菜也讨论,尤其杨春华。
也是读了不少书的女子,难得遇到自己喜欢的事儿,兴致最高,那股钻研劲儿,恨不能这会儿背着背篓进山去找。
“哎呀,快快快!春华,撤火撤火!”韦氏急得跑过来,拉开杨春华,把灶里的柴火往外扒拉。
锅里冒出浓浓的糊味儿,还飘出缕缕青烟。
灶上杜氏着急忙慌的揭开锅盖,用铲子把米饭翻锅,铲起锅底黑乎乎的米饭,厚厚一层炭化的。
“我、我不是故意的!”杨春华不安的嗫嚅道,面色绯红。
今天做焖饭,糊了那么多,多可惜!
“我的天爷,厨房着火了不成?”苏老太太惊呼。
与高氏在路边闲聊,见着自家厨房冒青烟,拄着拐杖飞奔回家。
进得厨房,三个儿媳手忙脚乱将锅里的米饭铲出来,把黑成炭块的锅巴挑出来。
“作甚?做个饭要点火烧宅子不成?”老太太大喝道。
吓了仨妯娌一大跳,拍拍胸脯,“阿娘,能不能别一惊一乍的,吓死人啦!”
“吓死人,是你们吓死老婆子好不?你们出去瞧瞧,咱家都冒青烟啦!
好不容易才盖的新宅子,你们是打算烧了不成?”老太太骂骂咧咧。
三个儿媳做饭都能烧糊,这本事,简直了!
“阿娘,对不住,是儿媳走神,烧火烧大了,不关大嫂、弟妹的事儿!”杨春华主动认错。
“你?”苏老太太盯着杨春华,想骂人的话堵在喉咙。
比不得做了二十年媳妇的大儿媳、三儿媳,骂两句无妨,左耳进右耳出。
新媳妇才进门几天,不好把话说重了,刚才还和亲家母在路边唠闲嗑呢,转头骂人家闺女,实在拉不下脸。
“下次可不敢这么干!”良久,老太太憋了这么一句话,拄着拐杖走了。
“嗤嗤嗤…”仨妯娌捂嘴偷笑,杨春华吐了吐舌头。
干的笨事,连累两妯娌挨骂,还好婆婆没再多说。
“老姐姐,咋啦?家里烟熏火燎的?”高氏跟来,见苏老太太拄着拐从厨房出来。
“无妨、无妨,柴火打湿了!”苏老太太欲言又止,最后打了个哈哈。
高氏瞧着老太太表情古怪,径直去厨房。
仨妯娌笑嘻嘻的挑着黑炭,一大盆饭黑黄黑黄的,眼瞅着没法吃了。
“这是咋啦?”高氏见闺女红着一张脸。
“阿娘,你怎么来啦?”杨春华更窘了。
“这饭咋糊成这样?”高氏闻到米饭里散发出的焦苦味儿,这种饭很难入口。
“是我烧糊的!”杨春华扯了扯母亲,“我在想事情,一走神就…”
“你这孩子,想什么呢,这么走神?你这么糟蹋粮食,换一个婆婆,不得活剥了你的皮!”
高氏戳了一下女儿前额,在王家从未失手,怎么嫁到苏家,反而戳笨了呢?
“阿娘,女儿在想正事儿!”杨春华扯着母亲衣袖撒娇,像少女时。
“什么正事这么入神?”高氏慈爱的看着女儿,看来在苏家真的过得很好,少女时的性子不自觉的流露。
“阿娘,我在想用什么做颜料,不是采摘季节不对,就是不长这里,唉!可咋整?”杨春华叹气。
“要颜料做甚?那可不便宜!”高氏奇怪。
颜料制作繁琐,是染坊、画料用,闺女要这个作甚?走神得连饭都烧糊。
“嗯嗯,做一件顶顶重要的事儿!”杨春华支支吾吾。
“你这孩子!”高氏笑。
本想再问,想到这是苏家,经常有稀奇古怪的东西冒出来,想来又是好事,便没在盘问。
“颜料制作繁琐,若你们用量不大,不如买一些便宜!”高氏提议道。
“诶,对呀!瞧我,怎么就没转过弯呢?一直在想怎么制颜料!”杨春华一拍脑袋笑道。
“什么事儿这么热闹?咱家冒青烟了!是要发大财了吗?”苏樱笑着进来。
在老宅喂蚕,闻到一股糊味儿,出来一看,厨房冒着一股股青烟,屋里却很安静,赶紧回来瞅一瞅。
“阿樱,颜料有着落了!”杨春华激动的拉着苏樱。
“着落?哪儿?”苏樱问。
“我阿娘说用量少不如买现成颜料便宜!”杨春华道。
“哎呀!对呀!怎么没想到呢?”苏樱抚掌道,“还是阿婆厉害!”
村里穷,全靠大家一点一点积攒起来,思维也形成惯性,什么都想着自己制。
现在有点儿钱了,一点儿颜料还是买得起的,几人嘀咕半天,都钻进死胡同,愣是没人想到。
“颜料有染料的,也有作画的,你们要哪一种?”高氏问。
“阿婆你帮我们参详参详,用哪种好?”苏樱把养天然彩丝蚕的想法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