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十万亩良田可产多少粮食?要是十万亩水田种两季稻,还得翻番。
  可甘蔗能制红糖,那也是很重要的作物。
  “回大人,这十万亩算不得良田,也算不得荒地。”胡县令躬身道。
  “绝大部分在俚人村寨,甘蔗是野生状态生长,去年底收割甘蔗后,全部甘蔗地翻耕,采用新方法种植,提高产量、质量。”
  “这么说,这十万亩地不影响粮食种植?白得的十万亩甘蔗地?”窦静确认。
  “是!”胡县令肯定道,“俚人村寨主要是甘蔗地、水田、少量麦地。”
  “如此,甚好!”窦静很满意。
  “卢大人,其他各县也做一个统计、汇总,两季稻推广后,甘蔗是下一个目标。
  我们要把甘蔗规模种植,成为粮食专署区的第二大产品。”窦静踌躇满志。
  “大人高瞻远瞩!”卢刺史恭维道。
  “大人高瞻远瞩!”其余官员亦齐声恭维。
  “客气、客气,能不能实现,还需在座各位共同努力!”窦静冲众人拱手道。
  “不敢,下官当竭尽全力!”众人纷纷道。
  “嘶…”屋外传来马儿的嘶鸣。
  “咦,苏大人你这里有马匹?”窦静惊异,这苏宅太多异常。
  “呃…”苏步成刚回来,哪里晓得?
  胡县令给卢照时写信,只说那几人被猛兽啃噬,没提黑风乡荒沟村,苏步成在卢照时那里,他不想两人生嫌隙。
  卢照时压根没关注这些细枝末节,更不知道那几人留了马匹。
  窦静这一问,苏步成很是懵逼,甚至不知道荒沟村差点儿被灭村。
  “回大人,此马乃刺史大人所赠!”苏樱接过话茬儿,一本正经道。
  “我…”卢照时一脸懵逼,本能想要反驳,待看见苏樱的眼神,忙闭嘴。
  心思急转,再看胡县令不自然的表情,瞬间恍然。
  却见苏樱继续道:“前些日子,卢大人本家来了一支商旅,却不想出了意外,留下马匹,卢大人慷慨,赠与荒沟村。”
  “哦,出了什么意外,连马匹都舍弃?”窦静觉得古怪。
  卢照时与胡县令对望,胡县令硬着头皮回话。
  “回大人,那商旅不知岭南厉害,夜间赶路遇猛兽,全被啃噬,只余一人全尸,死状惨烈…”
  “嘶…”在座京官,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窦静捋着美髯,默不作声。
  临行前天可汗单独召见,对于世家手伸到岭南甚是不满,粮食专署区的初衷就是将世家挡在外面,不让世家染指岭南粮食。
  那胡县令所提的商旅赶夜路就很值得玩味,只怕这里面没那么简单。
  不过这也好,老天帮着收了这帮搞事情的,无形中清除障碍,帮自己省了许多麻烦。
  难怪卢照时最近收田地那么顺利,估计其他世家都给吓跑了。
  第223章 紧着最重要的先做
  今天家中吃饭的人实在多,除了到访的一众官员、扈从,还有陪席的村老。
  郑娘子几个会做饭的自发来家中帮忙。
  过年时胡县令送来的那头羊一直没舍得吃,留着苏老二娶亲招待客人的。
  现在来贵客,不得不拿出来招待。
  煮饭做菜太复杂,就和面包大葱羊肉饺,另外发面蒸红糖糕,再熬一大锅菘菜粉条汤。
  和面的和面、发面的发面,剁馅儿的剁馅儿,洗菜的洗菜。
  听闻吃饺子,孩子馋的流口水,帮着干活分外卖力。
  这么久,家中日子好转,也做不到顿顿有肉,只是吃饱饭,偶尔有鸡蛋,日子已经相当不错。
  上次吃肉是在牛二家吃的羊肉馅饼,到现在念念不忘。
  “这羊肉,加了大葱,味儿就不一样!”郑娘子将切碎的大葱拌入羊肉馅儿中,笑道。
  腌制的羊肉风干,比不上新鲜羊肉好吃,可对于穷人来说,有肉吃就不错了,没得挑。
  “阿樱,这发糕里加多少糖?”韦氏端出大半碗红糖,好舍不得。
  “天啊!”郑娘子捂嘴,扯了扯苏樱,示意她收回去。
  太奢侈了!这死丫头,拿着好东西不当回事儿。
  就是当年,还是勋贵的她们都没这么奢侈。
  “无妨!就算大人们不来,咱们也要弄来吃,拔秧、插秧劳动强度大,该吃些好的,不然哪来力气干活儿?”
  苏樱笑笑,“三婶,把红糖剁碎,用热水化开,倒面里和上,记得还要放曲子发面。”
  没有酵母,可替用的是做醪糟用的曲子。
  “嗯,想不到这岭南有这么多天然资源可用!”
  窦静等戴上面纱,随着苏步成、杨老汉几人进树林查看养蜂情况。
  看到几十个蜂箱有序摆放在僻静处,里面嗡嗡嗡的声音,还有不时进出的蜜蜂。
  今日绵绵细雨,出动的蜜蜂不多。
  不止窦静,其他京官都好奇,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养蜂这么简单?
  “只要有花开,蜂蜜就能源源不断生产,咱们这里四面是山,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蜂蜜产不断。”杨老汉笑眯眯道。
  “这只是其中一处,另外还有五六处,大小跟这里差不多,半月割一次蜂蜜,每处能有一二百斤。”
  “这个比制粉条轻省、挣钱!”窦静赞许。
  “是啊!不过粉条不能丢,能吃饱的还是得粮食,粉条虽然麻烦,也算粮食!”杨老汉笑道。
  东西再好,首先得吃饱的基础上再谈价值,灾荒年没吃的,黄金不过一堆黄疙瘩,抵不过一块饼。
  王三郎几个汉子割了几个蜂箱的蜂蜜,给大人们的见面礼。
  提过来,有大半桶,清亮的浅褐色,很粘稠。
  窦静沾了点竹刀上残留的蜂蜜,清香蜜甜,“嗯,好东西!岭南山多花期长,其他州县亦可推广。”
  糖是古代除了盐之外的第二重要物资,市场需求巨大。
  糖的来源一个是蜂蜜,野生为主,人工养殖极少。
  像这么全县大力推广的,梧县是第一个,很有开创精神。
  另一个来源是甘蔗制糖,还停留在糖膏阶段,现在有红糖块,它的商业价值推动甘蔗的大面积、规模种植。
  这些都在梧县进行。
  窦静觉得来梧州、特别是梧县是最正确的决定。
  把梧县、荒沟村的养蜂、种水稻、种甘蔗照搬复刻,加上粉条、榨油,岭南遍地开花,处处是梧县。
  这些是江南不具备的天然优势,相信不久,岭南必定赶超江南!
  踩着松软的腐土出来。
  “我们就是这里取的腐土,筛掉树枝、烂叶、坷垃,撒上熟石灰翻晒几天,铺在新垦的荒地上,再加上农家肥,极大缩短熟地时间。”苏步成介绍。
  “所有腐土都可如此使用?”有心急的种植专家忍不住插话。
  “这个要看具体的土质情况,土壤颜色不同,代表的土质不同…”苏步成把当初苏樱的土壤辨别法给众人讲解。
  “嗯,有道理!”种植专家听了不住点头。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以后在其他地方就可加以灵活运用。
  “这些都是有用资料,你们可有记载?”窦静问。
  “呃,不曾,我等只是授课有讲,并未著书。”苏步成回道。
  “你们抽空整理整理,这些零碎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部农学著作,各地可作为参考资料辅助,于农业也是一份贡献。”
  窦静心情大好,难得提点一二。
  路过苏家老宅,窦静鬼使神差拐进去,想看看苏步成他们当初过的啥日子。
  轻轻一推,门吱呀应声而开。
  里面有些阴冷、潮湿,墙面刷了大白,地面平整,看得出新捯饬的,放置许多木架和簸箕。
  “准备养蚕?”窦静问。
  “是,小女觉得房子空着浪费,便收拾一番,开春养蚕。”苏步成回道。
  “忙得过来?桑叶够?”窦静看了看四间屋子。
  每间屋子两到三个木架,一个木架至少四层,累计起来量不小。
  桑树栽种在田间地头,养到后面蚕的桑叶用量很大,一天要添加四五道。
  “去年种冬小麦时田坎上扦插不少桑条,开始抽叶,应该够用。”苏步成回道。
  窦静指着苏步成笑,“你们苏家这能耐,再流放五千里,你们也照样活得滋润,不愁吃喝!”
  “不敢!大人,我等能有今日,全赖荒沟村民友善接纳!
  初到时,是村长给了这宅子,草民一家才有了落脚处!
  再流放,哪有好运遇到如荒沟村这般友善的村民?”
  苏步成有些埋怨窦静,这玩笑一点儿也不好笑。
  “玩笑、玩笑,苏大人怎当真了?”窦静背着手出来,往旁边的菜园子溜达。
  “这是何物?”窦静看到长出两三寸的作物,探头探脑很茁壮。
  不止窦静,长安城来的京官们都没见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