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苏老三认得寺卿大人,寺卿大人不认得他。
“嗯,你在这里可还好?”窦静不得不聊几句。
“回大人,一切安好,谢大人关心!”苏老三恭敬道。
“这些地是你在打理?”窦静无话找话问。
“是!”苏老三说起这块试验田,话匣子打开。
从最开始的选腐土、耕地、到后面的泡种、秧苗长势,说的详细,特别是对比数据,信手拈来。
专家们也不拔秧了,都围过来听。
这工作是他们的常规工作,苏家试验田,他们看到直观的,对中间漏掉的环节甚是遗憾,没想到有人说的这么详细。
“你怎么记得这般清楚?”窦静对苏老三好感直线上升。
这种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官吏用起来最趁手。
“回大人,草民除了每日到地里观察,还做了详实记录。”苏老三回道。
“哦,走,快取来看看!”窦静欣喜道。
这资料太重要了,可作为专署区技术指导依据。
种植专家们也上岸,跟着一起回苏宅,都想一睹为快。
呼啦啦一帮人离开田地。
“大人!”苏樱拉住卢照时。
“何事?”卢照时笑呵呵的,苏家给他长脸,整个人容光焕发。
“脚踏打谷机!马上冬小麦要熟了!再不面世,就要错过这一波推广!”苏樱提醒道。
“哎呀,忘了!”卢照时一拍脑袋。
“早就制出样机,改进了几次,寺卿大人突然莅临,走时忘了。”
“大人!这个你也能忘!”苏樱不满。
“对不住,对不住!立刻着人送来!”卢照时也不生气。
对王延年道,“鹤龄,让人回一趟梧州,送一批脚踏打谷机到梧县,荒沟村单独送十台。”
王延年笑笑,安排扈从回县城驿站送信。
“放心,不耽误你们农时!”卢照时笑道。
“大人,还有个事儿。”苏樱想起秧马。
现在司农寺的人来了,想来岭南道划为粮食专署区一事成了。
想到高强度的拔秧、插秧一年两次,苏樱觉得有必要尽快弄出秧马。
不然要不了几年农人得废,腰椎劳损严重,一年两季劳作,农人没累死,也会极大缩短寿命。
这是拿寿命换粮食!
“说!”卢照时知道又有好事儿。
“你找人研发一个可在水田里前行后退、可坐可骑行倒退,同时还能插秧的秧马。”苏樱把秧马的功能描述一遍。
卢照时眼睛瞪得溜圆,“真能造出这物?”
要是有这物,拔秧、插秧不知轻省多少,劳动效率极大提升。
“当然能!”苏樱肯定道。
“造价不菲吧?”卢照时问。
这些功能中前行后退,可坐可骑行倒退都不算难,难得是插播!
人插播秧苗,靠手感来确定深浅,秧马不过一个物件,如何确定深浅?不会损伤根系?
“看你的研发啊,就用便宜的榆木制作,听着复杂,其实简单。”苏樱蹲在地上,在泥土上画示意图。
关键在齿轮上,后退的同时,齿轮转动一个或几个齿,退行的距离就是植株间距,同时刚好是几窝秧苗插进地里的转数。
秧马研发出来,可在岭南道、甚至所有水稻种植区域推广。
“阿樱!你咋想出这东西的?”卢照时想敲开苏樱脑袋瞧瞧。
脚踏打谷机和秧马,简直就是两季稻种植的助力神器。
“嗯,懒人为了不累,自然会想方设法想怎么轻省!”苏樱狡黠一笑。
“成,你画个草图给我,我回去让他们琢磨琢磨,争取下一季播种用上!”卢照时道。
苏樱不说话,盯着卢照时。
“行啦,你们荒沟村送十台!”卢照时笑,就知道这丫头不会白送!
“二十!”苏樱狮子大开口。
这个比不得脚踏打谷机,几人同时操作。
秧马是一人一台,十台太少,那么多水田,根本种不过来。
“成,二十!你呀!真是个财迷!”卢照时被逗乐。
这是让自己又在寺卿大人面前长脸,二十台秧马值当。
“王三叔,秧马你们不用管了!刺史大人送我们二十台!”苏樱冲田里的王三郎道。
“太好了!谢谢阿樱、谢谢刺史大人!”村民们冲俩人拱手道谢。
“客气、客气!”卢照时与苏樱往苏宅去。
胡县令陪着窦静等先一步来到苏宅。
卢颉几人被猛兽啃噬,胡县令给卢照时去了信,卢照时回信就地焚化处理。
同时给本家去了一封信,只说岭南山多、猛兽多,那几人夜遇猛兽,全被啃噬,随信附上仵作勘验,便没再理会。
几个奴才,卢家不会放心上,跟死了阿猫阿狗一样。
奴才们更是巴心不得,空出来的位置正好顶上,没谁有空来找茬儿。
至于卢照时提议的粮食专署区,得罪的不是卢家一家,是所有世家。
如苏步成分析的那样,朝廷采纳这建议,说明自己和朝廷站一边的,背靠朝廷、背靠天可汗,谁敢动?
第222章 甘蔗是下一个目标
乌泱泱一帮人来到苏家,看着崭新的苏宅,窦静愕然,看向苏步成。
这是流放五千里?咋看着像度假!他都想在这里安家。
整个村子里四通八达的竹水管,这新盖的宅子周边再种上菊花,待到秋高气爽,一大片金灿灿的田地,田园野趣,想想就美得很!
“此乃村民帮忙修的宅子,初来时,住的旁边破屋。”苏步成哪有不懂的。
众人看向不远处的旧宅,尽管翻修过,屋顶茅草七八成新,但那开裂的墙体,歪斜的门窗无不昭示着残破、摇摇欲坠。
苏步成、苏老二、苏伯彦等招呼大人们坐下。
杜氏、韦氏忙下厨房烧红糖姜水,初春乍暖还寒,受了风寒容易感冒。
“苏署丞,快快把记录拿来瞧瞧。”众人心急。
苏老三忙回屋,取来几本自制线装本。
已装订的有三册,还有一册写了一部分,还在记录中。
窦静、属官、专家们慢慢翻阅,正楷字体,工工整整,写的相当详实,一目了然。
有文字描述、对比表格,这新奇的记录方式令专家们叹服。
“署丞这记录方式如此奇妙,我等亦当采用此法!”专家们赞不绝口。
这些数据让他们心中有底,有时令、数量、劳作人数、劳作时长,作物每日变化,包括天时。
专家们手在颤抖,要是流传下来的农作物古籍都这么详实,何愁庄稼种不好?
“苏署丞,你这框表法如何想到的?”窦静甚是心动。
司农寺各部门若采用此表,一目了然,直观了当。
这法不止专家们用,各属官也都可以用,比长篇累牍的文字叙述简练多了,提高工作效率、质量。
“此乃侄女教草民的,草民用了觉得甚好。”苏老三回道。
“哦!又是那个阿樱?”窦静没想到小小女娘,竟如此多奇思妙想。
“回大人,正是!”
空气中传来红糖姜水的香气,有些寒冷的众人顿时感觉好饿。
杜氏、韦氏端着餐盘进来,一人一碗红糖姜水。
“这是…”窦静闻着红糖水中有辛辣味儿。
“此乃红糖姜水,喝了驱寒。”苏步成介绍道。
窦静吹了吹,轻轻抿一口。
甘蔗的香甜,姜的辛辣混合,一种奇特的甜味儿。
过年时私下里得了几块红糖,没舍得自己吃,给了爹娘。
却不想在千里之外的流犯家中吃到,窦静不觉好笑。
还寻思在梧县采购些寄回长安,却不想过了榨糖季,糖厂已停,要等到甘蔗成熟时再开。
“你们怎会有红糖?”
不止窦静,其他京城来的,无不盯着苏步成,眼含羡慕。
在京城一糖难求,苏步成却能随随便便招待这么多客人,简直不要太奢华。
“金风寨送的。”苏步成淡定道。
“那个会制糖的金风寨?”窦静激动的站起来。
“回大人,正是!”
胡县令欲言又止,忍住没开口,低头喝糖水。
“卢大人呢?”窦静要说什么,抬眼却发现不见卢照时。
“大人,寻下官何事?”卢照时从门外进来,后面跟着苏樱。
“你们梧州甘蔗产量如何?”窦静问。
“产量?这个没具体统计过,集中在俚人手中,倒是梧县胡大人这里有数据。”卢照时指了指胡县令。
“哦,胡县令说说看。”窦静看向胡县令。
“回大人,我们梧县今年计划种植甘蔗十万亩,年底可大批量制糖,红糖将成为梧县特产之首。”胡县令回道。
“你们有那么多良田?”窦静既欢喜又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