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将作监本就有大量铁矿渣,正好变废为宝。
  至于用途,那些匠人很快就能琢磨出更多。
  懂行的人,只需一句话提点,就能解锁一系列新的技能。
  可惜!苏老二叹息,自己已不是工部管事,这么好的东西只能埋没于山野!
  “女娘这水泥制法出自何处?可否方便告知,我想找来看看。”胡大郎勾起好奇心,继续追问。
  这类冶金、炼石之术竟如此有趣,胡大郎想涉猎一番,增加自己的学识。
  听父亲与苏樱的对话,胡大郎意识到自己需要补充实用性的学识。
  否则将来为官,如何就地取材,以低成本建设、造福一方百姓?
  “呃,这个是在长安一位大食来的客商,周游很多地方,提及的有个地方用此法烧制水泥盖房。”
  苏樱头大,怪自己一时嘴瓢,只能胡乱扯个说法掩盖。
  水泥最开始起源是古罗马,那里的人用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做建筑。
  后来逐渐发现特定的烧制和混合工艺,制作出来的水泥更具水硬性和耐久性。
  至于水泥中添加钢筋,则是源自一个巧合。
  十八世纪水泥在西方盛行,但水泥始终不坚固,有个商人摆在室外的水泥花盆被碰倒摔坏。
  花盆碎裂一地,但其中一个花盆却几乎完好无损。
  商人捡起来一看,花盆里根茎密布,与花盆形成一个整体。
  商人受到启发,发明了钢筋水泥建筑法,并申请专利。
  后来此法被同行不断改进、推广,成为建筑基础和灵魂。
  “大食?”胡大郎只觉一盆冷水兜头泼来。
  大食国只在先生的高谈阔论中听过,从遥远的西方来,自己连岭南都还没走出去!
  胡县令见大儿有些丧气,不觉好笑,拍了拍肩膀,“所以,你该好好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胡大郎没吱声,之前还挺自信。
  这才跟荒沟村的人交流没多会儿,还没到荒沟村呢,就感觉自己才疏学浅。
  这大概就是长安城与蛮荒之地的差距吧!
  “我这不过是巧宗,匠人们的玩意儿,大郎君胸怀凌云之志,切莫被我的庞杂带偏!”苏樱意识到让贵客难堪,忙自我贬低一番。
  在古代,圣贤书才是正道,其他的都属于杂类,不入流。
  “女娘博学多识,令胡某敬佩!”胡大郎心悦诚服。
  跟着爹娘出来走这一趟千值万值!
  第189章 年货
  “哦,阿耶回来啦!年货到啦!”村口早已等候着不少村民。
  孩子们按捺不住,跑到村外,远远见到队伍,有的跑回去报信,有的朝队伍跑去,想看看年货有些啥。
  今日村里停工,粉条厂、油坊的大铁锅全空着,等着大干一场。
  年货一挑一挑挑进村,不少面粉、大米,十五只鸡、十五只鸭、好几条十几斤重的大草鱼,半扇猪、十副下水、三十斤黄豆、三十斤豌豆、三十斤蚕豆等。
  还有红纸,写春联、剪窗花等。
  最最贵重的是,笔墨纸砚!
  孩子们一人一支笔、一个砚台、几根墨条,一沓厚厚的白纸张!
  白纸张是县城胡记造纸厂出品,纸张白皙、有韧性、不湮墨。
  因为有县令大人在,孩子们克制住兴奋,围着笔墨纸砚打转。
  “村长,你这里安排人把孩子们的学习用具分发了,我先带胡大人去我家小坐!完了你们过来陪大人说说话!”苏步成安排道。
  “好!”杨老汉招呼村老们按名册发放。
  苏步成带着县令一家往苏宅去。
  “瞧瞧,这一片就属你家的冬小麦最养眼!”路过田地,胡县令观看着苏家那块试验田笑。
  “这便是腐土肥田种出来的?”胡大郎惊叹,直观感受到肥田与瘦田的鲜明对比。
  常年埋头读书,对稼穑之事感触不深,课业中讨论如何治理一方,总算大笔一挥,鼓励百姓垦荒。
  在读书人的意识中,垦荒很简单,拿起锄头挖挖就是一块耕地。
  却忽略很多实际问题,垦荒一直成效不大,在他们眼中,要么是官员怠政,要么是农民懒惰。
  实际中,农民垦荒是空余时间进行。
  首先荒地不是单纯的空地,好地早被权贵人家占去,剩下的是乱石地、滩涂盐碱地。
  需要先清理掉大大小小的石块,颗粒等,还都些一两分、两三分的零散薄地。
  其次,耕牛稀少,人力比不上畜力,费力劳作一天,只垦出一小块。
  有时一家仅一两把锄头,农具都不能保证,垦荒艰难。
  辛苦垦出一块地,还要养几年,前期的生地庄稼没啥产量。
  连着几年施肥、深耕,生地养成熟地,才有产量,前提是风调雨顺。
  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校舍,想当然的,忽略天时、虫害等不可控因素,脑袋一拍,落笔就是至少增产五成。
  轻飘飘一笔,却是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一年,增产一两成农人都欢喜的很。
  农人最想增产,这样他们才能有饭吃!
  “是!目前长势良好!待收割后可大力推广!”苏步成回道。
  “水田养的不错,这么多,看你们村这架势,铆足了劲,明年定要产量翻番!”
  胡县令看着坡上成片成片盛满水的水田,胸中豪气干云。
  全县都这般蓄势待发的话,六七月份将是第一波,十月、十一月是第二波。
  想想那丰收的场景就激动人心。
  “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等那一天!”苏步成也叉着腰,仿佛面前的田里稻穗低头,等待收割。
  “苏先生不愧是长安县令!蛮荒之地这么快就出成效!”胡县令由衷赞叹。
  自己治理十几年,不如人家半年!惭愧惭愧!
  “全仰仗胡大人全力支持!荒沟村感激不尽!”苏步成分得清大小王,没有飘。
  “早些结识苏先生该多好!梧县百姓也能早日受益!”都是官场人,自然知道相互抬轿。
  一行人走走看看来到苏宅,远远便见到新盖好的苏宅和校舍。
  新苏宅是全村最好,也是最宽敞的宅院,村里接待贵客的首选地。
  紧赶慢赶,校舍和苏宅一个月前盖好,夹壁墙,茅草屋顶。
  室内、室外刷上石灰,亮堂堂的,在黑风乡算头一份儿。
  连着几晚上用火盆烤干,就热闹热闹闹搬进新居。
  没啥家具,就那些竹床、竹饭桌、竹凳子,不够的以后慢慢添置。
  旧宅子也没浪费,苏樱将每间屋子都平整、夯实,刷了石灰,还让王三郎他们打了好些木架、簸箕背着。
  开春作养蚕的蚕室。
  旧宅的厨房都有用,可做生产小吃食的厂房。
  孩子们也搬进明亮的校舍,终于不用在寒风中,坐石头上读书!
  尽管竹子编的长凳很冷,但总比坐石头好,讲究点儿的孩子用家中破布缝个垫子,坐着软软的。
  “嗯,不错!这才像个家!”胡县令进得院子,不住点头。
  崭新亮堂、干净整洁,院墙一圈依然种了许多铁篱笆。
  竹水管引进院子,挖了一个水渠,与院外连接。
  “寒舍简陋!”苏步成招呼胡县令一家进堂屋坐。
  苏老太太、杜氏、韦氏也出来迎接胡夫人,到旁边客房陪坐。
  车夫、阿财把马车里的东西搬进来。
  粗细葛布各八匹、棉花两捆、一头宰杀好的肥羊、新米、白面、糯米各五十斤,两盒芝麻麦芽糖。
  有钱人家算不得什么,但对于苏家,真的是最好、最实用的年货。
  “这是作甚?”苏步成惊道,哪有县令大人给流犯送礼的?
  “年节下,一点儿心意!感谢苏先生的帮助!”胡县令道。
  “大人,万万使不得!某不过一犯官,当不得大人如此抬爱!”
  苏步成哪敢收下?礼太重,拿啥还礼?
  “苏先生,这不单是我的心意,还有我家二郎。
  特意写信来,过年赶不回来,让我们一定要备上礼,来感谢苏女娘!
  多亏苏女娘,我胡家才有此机遇。”
  信中叮嘱送实用、御寒之物,不要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虚礼。
  “如此,多谢大人厚爱!”苏步成不好再推辞。
  “家中寒碜,夫人莫要嫌弃!”苏老太太陪着胡夫人坐下,陪笑道。
  “哪里,苏宅古朴有趣,我喜欢得紧!难怪二郎对荒沟村赞不绝口!
  嚷嚷着要在这里盖一座别院,在这里躲清闲!”胡夫人说着客套话。
  竹凳子冰凉,寒宅寒宅,还真是寒!
  苏樱下厨,煮了几碗红糖鸡蛋水招待贵客。
  “哎哟,阿樱,你这是不打算请我用晚膳了?”胡夫人看着满满一碗红糖水笑道。
  这碗里最贵重的当属红糖,苏家拿出来招待,足见诚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