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佛门不讲轮回,只论因果。你看这地上的青石,受千年的跪拜才得以圆融。可若是执意要凿,也仅是一个新坑。”老方丈指着地砖凹痕上说道。
  殿外传来顾安寻人的呼唤声。
  方丈接着说道:“茶凉了可续,缘尽了莫追。倒是拨乱反正这四个字,施主不妨细想。”
  这时殿门口顾安的身影逆光而立,他手中捏着从文创店里买来的银杏书签。王浔似感受到什么一般回头,两人隔着一室对望。
  “走吧。”顾安晃了晃手机。
  王浔才反应过来看了眼手机,时间已经到日暮之时。他起身向一旁的方丈道别,就往顾安身边跑去。
  次日的一上班,孔力带着文件袋直接来到王浔面前。“好消息!小浔!这次回家项目的民间方向超出预期,四省文旅厅决定联合举办巡回成果展,首站就定在魔都历史博物馆。”
  王浔正低头核对近期整理的资料清单。“王浔,你将代表我们省,下周一去魔都对接相关事宜,院里已经批了三个月的借调。”孔力从文件夹中拿出一份红头文件递给王浔。
  忽然听到自己名字的王浔猛的抬头接过那份文件,无意识地说道:“我没有接触过跨省的联展。”
  “之前这个项目由你对接,你去最合适。”孔力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此时王浔的手机又再一次响起。他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新消息提示,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自从昨日去完寺庙后,顾安就不懂为什么变得絮絮叨叨。
  【早饭吃了吗?】
  【出门记得多加一件外套】
  【你们食堂的饭好吃吗?】
  他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文件。找个了个借口和孔力说,就拿着手机走出办公室。
  才刚走到走廊,对话框里又多了两天未读:
  【在忙?】
  【晚上有空吗?丹斯新开一家淮扬菜馆】
  他盯着页面,最终只回复了简单的“在忙”,然后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继续去工作了。
  下班时,王浔站在博物院门口的廊檐下,手机又开始震动起来,他都不用看就知道是谁。
  【我在你们单位门口】
  王浔刚想迈出的脚步一顿,他四周张望着,果然看到那辆熟悉的迈巴赫就停在不远处的梧桐树下。他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往反方向走,但是想到昨日方丈的拨乱反正,还是走往车上。
  他自己也没想到为什么自己会这么习惯的打开车门,这么熟悉地坐到后排,然后这么娴熟地看向顾安说:“顾总您真的没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吗?”
  顾安一愣,嘴角逐渐开始上扬:“当然有,可我只是想关心你。”说罢,王浔清楚地看到顾安耳朵开始泛起淡红。
  王浔瞪大眼睛,然后就开始皱眉,这是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这顾安也是这么外放的人。他说道:“不懂顾总知不知道,我下周起就要去魔都三个月。也不会这么频繁地见面了吧。”
  顾安脸上闪过不安道:“你为什么要去魔都?”
  “回家项目的巡回展,院里派我去。”
  顾安嘴角扯出微笑:“应该的。”然后就看向窗外,他的思绪也随着风景飘远。
  公司刚刚完成对豫都航空城的投资协议,他特意将之后半年的工作重心都安排在了这里。办公楼的装修图纸也才刚定稿,私人公寓的家具还没拆封完,为了这个人做的这些事他看了一眼王浔,而对方似乎也感受大他的视线,也无辜地看着他。
  “眼前的这个人,要去魔都了。”
  --------------------
  这个故事是不是总是在异地啊?不是
  第24章 n
  飞机降落在机场时,魔都正笼罩在冬季持续的潮湿中。王浔拖着行李箱走出航站楼,湿冷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手机震动起来,顾安的信息如约而至:
  【到了吗?】
  王浔看着这条克制的问候,又想去临行前顾安那欲言又止的神情,他真的没有什么其他想问的?他犹豫了一下,简单回复道:
  【刚到,现在去酒店】
  接着他将手机调至静音,坐上了出租车。
  车辆缓缓驶过苏河畔,沿岸的老厂房、老洋楼、以及改造的文创园在眼前一一展现。
  当日的工作会议上,魔都历史博物馆的徐馆长将这次的主题确定为“实业报国,两岸近代民族工业文物特展”。
  “小王,这次你负责民族纺织工业这一块”主持会议的徐馆长推了推眼镜,“正好和你前期研究的方向吻合,小陆会协助你,他是我们馆近代史部的研究员。”被称作小陆的年轻人站起身,朝王浔点了点头,他约莫三十岁左右,穿着熨烫服帖的浅蓝色衬衫。
  “王员,听说你之前也研究过一段时间近代史?”会议结束后,陆凯舟主动迎上来。他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透着专业性的锐利。
  “只是浅浅的了解,算不上研究。”王浔谦虚地说。
  “正好我们馆前几日刚收到一批相关的文档。要不要一起去档案室看看?”陆凯舟说完就转身往档案室走。
  人生地不熟的王浔乖乖地点点头跟着陆凯舟走。
  档案室里,陆凯舟熟练地操作着电脑调出电子目录,“这是去年从闸北老厂房拆迁现场找到的一批图纸。”陆凯舟一边手指着屏幕上的扫描件,一边拿着鼠标扩大图片。
  王浔凑近观察,图纸右下角一排有些磨损的字迹,隐隐约约地看出是“周氏轻纺”四个大字。更令他意外的是,这下面还有一行字,似乎是周时墨的签名。
  “这个工厂”王浔回忆着在幻境中看到的记忆。
  “这是周氏公司的纺织厂出货单,他们家在近代可算是魔都的大家族之一,地位稳固。后来啊,抗战胜利后他们在宝岛和港城都成立分公司,最后居家迁往港城去了。”
  王浔皱眉“迁往港城?”,他暗自嘀咕着,这么说周时砚没有怎么样?只是被家里人绑去港城了?那他可真不是东西啊。
  “怎么了?愁眉苦脸的,你看这个。”陆凯舟看王浔一眼,又指向屏幕,上面已换成其他档案。
  王浔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听完陆凯舟的一轮介绍。
  他们次日就开始走访了多处纺织业遗址,还有一处现代化的工厂。在杨浦一栋即将拆除的老厂房里,他们在墙上发现了未及时取下的老照片;在图书馆的特藏室,找到了一本38年的《工业年鉴》,里面记载着魔都多家企业为抗战出资出力的事迹,周氏也赫然在列。
  “这家企业前身是荣氏纱厂,创建于1895年,现在是国有企业,保留了完整的工业档案,对我们研究很有帮助。我们这次布展主线以他们为主可以事半功倍。”陆凯舟推了推眼镜道。
  刚说完,接待的厂办主任就出门迎接,将他们带进厂房。
  穿过现代化的纺纱车间,全自动化的机器,耳边是规律的机械运转声,偶尔才看到一个工人走过。这和王浔幻境中看到的简直天壤之别。
  厂史馆设在原址保留的一栋红砖小楼里,趁着主任去开灯的功夫,王浔嗅着这黑暗的房间,全是陈年纸张和木质家具的味道。
  “好了,你们可以随便瞧瞧,这里的东西全部都是实物。”主任朝着他们走了过来。
  “主任,我们这次布展可能需要贵司的帮助”陆凯舟的话还在说着,王浔并不在意地开始看照片墙。
  1895年的奠基仪式、1912年的设备更新,这一张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付出,每每看到这王浔就觉得自己学习历史就有价值,证明他们来过。
  往前走着王浔立刻被一副巨大的照片吸引,底下的标注是“1948年12月魔都企业家联谊会”。
  “这张照片很有历史价值,当时魔都商界的风云人物都在这里了。”主任顺着他的视线说道。
  王浔随之走进细看,心跳忽然加速,照片右侧站着两个身穿西装的年轻男子,面容与周时砚、周时墨兄弟一模一样。
  “这两位是?”王浔指着照片的一角,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地问道。
  “哦?他们是周氏兄弟。”主任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家的厂子当时在闸北很有名,机器都是进口的,专做纺织,可惜后来战争胜利,带着技术机器全家都搬去港城了。”
  王浔头皮发麻,看着照片上的周时砚表情凝重,与周围一圈笑眯眯的企业家们形成鲜明对比。而周时墨则没有看向镜头,看着左前方的一位年轻女子。
  “这位是俞家小姐,当时传闻刚刚说的周家公子周时砚要与俞家小姐联姻,后面的资料没记载后面的事情。”
  陆凯舟忽然插话:“我在之前的档案中看到过,这俞家当时是魔都纺织业龙头,后面也举家迁往港城了。”
  走出厂史馆,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冷风吹拂过老旧的砖墙。王浔摸出手机看时间已经15点多了,看到顾安发来的信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