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但他的内心仍然没有那种“生于斯长于斯”、将来“葬于斯”的觉悟,他只是很会演戏,表现出了“忠诚”。
  他比以前瘦了一些,好不容易恢复了体重,肌肉也经过不懈的锻炼逐步恢复。也许无法再回到巅峰时期了。他痛恨那个折磨他的家伙,更担心……那个疯子也许去了殿下身边,涉及到殿下,他便无法正确判断。
  那人到底想做什么?是想对殿下不利?还是……真的爱上了殿下?殿下会回应他的爱吗?那是爱吗?或者只是男人那该死的胜负欲?他确信殿下是可爱的,谁能不爱她呢?但如果那人怀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企图……
  他心乱如麻,他惆怅又痛苦。
  只叹路途遥远,他不能转身就回到她身边。
  *
  凯瑟琳很快回了哈佛。
  4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专业没有太多课程,没有“冷战”,自然没有关于冷战的课程;没有“全球一体化”的概念,自然也没有相关课程;没有“恐怖主义”的概念,没有“中东政治”,更不关心“亚太地区政治”。
  有了“地缘政治”的概念,必修《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等课程,还有研究英国政治的课程,但还没有与时俱进到研究本次世界大战。教授们虽然有点担心欧洲战争会从局部战争演变成又一次世界大战,可因为法德边境安静得近乎诡异,教授们也看不透战局到底要如何发展、会不会再次成为席卷世界的大战。
  除了外交策略之外,凯瑟琳还对欧洲各国的军事准备很感兴趣。
  英法联军在法德边境“静坐”实际主要原因是因为波兰败的太快,德军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战斗理念,战斗机和轰炸机先走一波,抢夺制空权,打得波兰军队晕头转向;配合地面部队的快速机动部队,一路碾压。
  既然波兰已经战败,再想牵制德军就没有必要了,于是德国西线的“战争”才变得如此奇怪,德军没有出击,英法联军也按兵不动。
  英法两国都想尽办法想要了解德军的打法,由于信息不全面,导致两国战争部和军部的应对也不及时。英国的陆军装备一般,几乎是纯步兵;法军有一些装甲部队,但远远落后于德军的装甲机动部队,完全不够打的。
  英国已经派人来美国大采购了,法国紧随其后,战斗机、轰炸机订单下了一堆。法国跳过自家空军的试飞阶段,直接订了80架“雨燕40-1”战斗机。第一批50架将在1940年8月交付。
  另外在去年圣诞节之前,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渥太华签订了《空军联合训练协议》,将在加拿大设立飞行训练基地,训练来自这四个国家的飞行员机组成员,包括飞行员、领航员、无线电操作员、工程师等,人数达到6万人,时间跨度至少3年。
  代理总督阿拉斯泰尔也参加了会议,不过他不负责具体事务。
  空军基地的选址工作进行的很快,挑选了多伦多到渥太华中间的一个小村庄特伦顿,特伦顿在安大略湖畔,地势平整。过了新年便开始整理土地,修建建筑物。与此同时也开始了第二轮征兵,这批兵源将在飞行学校中进行初级培训,然后再根据各人特长分配具体岗位,进行高级课程的进修。
  凯瑟琳重点研究英国的军事准备,实际英国的对策居然相当科学,皇家空军已经意识到制空权的重要性,配合地面快速机动部队有奇效,照着德军抄作业,在美国订购了战斗机、坦克等军事装备;陆军也已经开始全国征兵动员,目前大不列颠岛到处都是新兵训练营。
  海军部也加班加点的疯狂爆舰,但本土产能有限,许多订单下到属国,加拿大为主要订单接收国。
  军费开支可想而知的暴涨。
  凯瑟琳又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坐以待毙的法国》,矛头直指法国陆军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上将,认为甘末林没有坚持进攻德国是一个巨大的失误,法军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空袭德国的工业重镇比如鲁尔等地,德军必定回防;错过战机后,法军也只能待在边境线上与德军对峙。甘末林以为马奇诺防线就能防住德军吗?错!现代已经是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时代,拥有绝对优势数量的战斗
  机的德军将会把英法联军打个落花流水!
  《泰晤士报》根本不敢发这篇报道,只好再次托人去问国王和首相的意见。
  乔治六世国王看完文章只能倒吸一口凉气:你这是长他人威风你知道吗!
  首相张伯伦则是:躺了,你爱写啥写啥。
  第255章
  《泰晤士报》遂于2月5日全文刊发该文,引发英法两国热议,从普通群众到内阁成员、军队将官,全都认真拜读。
  甘末林上将气了个仰倒,大骂小女孩也敢妄论国事!
  法国群众也很不忿:我们斥巨资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怎么就不好使了!
  “马奇诺防线”得自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是上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御德军入侵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包含要塞、地堡、壕沟、大炮等等。从1928年开始修建,一直修建到1940年初才算初步修建完毕,耗费资金超过50亿法郎。法国陆军和法国群众都认为马奇诺防线是不可逾越的。
  凯瑟琳:tooyoungtoosimple。
  我的“预言”就搁这儿了!
  *
  小乔跑了一趟柏林,快进快出,一共只在柏林待了不到48小时,平安回到波士顿。
  柏林街头仍然岁月静好,群众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这个国家完全看不出来即将要使用武力征服——席卷整个欧洲。
  英法对德宣战,于是两国直飞柏林的航班全部停飞,他要飞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转机,回程也是一样。
  比利时群众就更淡定了,仿佛宣布了是中立国就一定不会挨揍。
  乔把他这次的欧洲见闻也写成了文章,刊登在《波士顿先驱报》上。
  杰克在波士顿机场见到老哥简直都要热泪盈眶了,他超担心老哥再也回不来。被乔取笑,说他想得太多。
  乔可是非常自信呢!柏林之行虽然他是抱着“可能会被扣下”的心理,但竟然安然无恙,他便觉得自己棒棒哒。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冒险”呢。
  *
  利奥波德最近终于获得了一些“人”的待遇:殿下让人给他拿了一些书来。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一整套的《列/宁/选/集》,有几本是德文,有一些是英文。除了这些共/产/党/著作之外就没有别的了,也没给他当地报纸。
  他知道这是波士顿她的别墅的阁楼,房间很小,房间里也很冷,没有曼哈顿别墅的地下室条件好,但也还行,比牢房要好。
  他竭力保持整洁,殿下一定不会喜欢一个邋遢肮脏的……情人。阁楼上有一间盥洗室,他还得到了剃须刀和肥皂,可以刮胡子、洗澡、洗衬衫和内衣。他努力健身,按时睡觉,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虽然有时候殿下会故意派人半夜喊醒他。
  她可真坏。
  她可真可爱。
  她也很天真,以为让他看些书就能转变思想。要知道,真理从来不在书籍中,而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
  就是他不太明白为什么都是共/产/党/著作……
  *
  杰克的论文正写的如痴如醉中。
  每写完一节他就兴冲冲的拿给老哥和凯瑟琳看,请他们锐评一下。乔这个老哥倒没有在毕业论文上打击弟弟,很中肯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凯瑟琳则觉得文笔尚显稚嫩,但毕业论文嘛,也不是很需要华丽文笔。
  他的论文主题是探讨英国对于德国的绥靖政策,主标题《慕尼黑的绥靖政策》,副标题“英国民主从裁军政策缓慢转化为重整军备政策的必然后果”,论文从大量英国内阁与议会文件着手,以及世界大战为英国带来的伤痛,深度探讨为什么几任英国首相都选择了绥靖政策,麦克唐纳、鲍德温、张伯伦莫不如是;
  在德国军事扩张的威胁显而易见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未对德国做出有效的准备,不仅是英国群众厌恶战争,还有经济方面的影响。
  他还没有写完,因此论文也只是个半成品。
  “张伯伦也只能选择《慕尼黑协定》,我相信他宁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也不愿意跟德国正面冲突,他害怕自己无法负担‘挑起战争’的罪名。”乔说。
  杰克很赞同,“他没有第二条路。”
  比约恩表示异议,“他想左右逢源,就没有想过德国会要求更多吗?”
  凯瑟琳想了想,“他也许想到了,但英国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他就不敢冒险,也不敢太强硬,怕惹怒希特勒这个疯子。”
  大英,你几时这么畏畏缩缩了?看来还是欺软怕硬啊。
  除非英国政府提前知道德国将再次引爆世界大战、还能立即做好战争准备,否则都是白搭。就像她,早就“预言”了德国会进攻捷克、波兰,英国政府做了什么吗?没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