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31节

  施维祖父的杂货铺都不开了,扬眉吐气的在老家当起了太爷,偏偏施维还想着重操旧业。
  施维很是痛苦的在京城念了十来年书,一开始在京郊书院寄宿,他便每回归家都用零花钱在城中采购吃的玩的,到了书院等过得两三日,同窗们从家里带来的吃食都吃得差不多了,他便掏出来加价卖出去。
  后来虽然他没考上功名,但他爹还是硬着头皮把他送去了国子监,好几年了,一直待在下舍,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进步,偏他爹一点都不放弃,依然坚持要他继续读书。
  国子监都是走读生,施维的书院小卖部生意做不了了,他又发现同窗们都爱看书,但一本书动则几百文至几两银子,同窗们买一本、买几本、甚至买十余本,都买得起,但几十本、几百本谁也买不起。
  施维又起了主意,他先在国子监问了一圈大家有什么想看又没有买的书籍,统计好之后便拿着自己经商多年的积蓄去书铺打包了上百本书,在国子监里干起了租书的营生来。
  一本书若是买来一两银子,他便租二钱,租出去五次便回了本,剩下的便是白赚。
  几年下来,积蓄又翻了数倍。
  他现在手握上千两银子的积蓄,可以说他爹都没有他富有,于是又起了心思要退学正经的开始做生意,他想做成衣的生意,但不是开个成衣铺子,而是要请一堆裁缝来专门做衣裳,给成衣铺子供货。
  为了这个想法,他自己花钱偷偷给自己请了个画画的师父,又拜了娘亲做裁缝师父,学了许久的画衣裳样子,如今自觉大成,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这个制衣坊了。
  辛月听了施维的话,赞叹不已,这人还真是天生一副经商的好材料,虽然书没读好,但光阴也没白费,挣下了这么多银钱来。
  只是他要开制衣坊,与自家丝坊能合作什么?大量采购布料吗?
  辛月疑惑的问了,施维却摆手说:“我手里这些银子,若是买布料,也就能买个几百匹,做出几千套衣裳来,可我还要请裁缝呢,湖州的好裁缝,一个月得开出二两银子的工钱,请上百名的裁缝,几个月的月钱都把我这积蓄掏空了。”
  这倒是,辛月在心里帮他算了个账,若把规模做小些,他这些银子也就够支撑三五个月的,可若是货卖得不够快,回款不够及时,资金链就断掉了。
  辛月心里猜到了些他的想法,便问:“那施少爷是想与我们如何合作?
  ”
  施维笑了笑,望着辛月说:“辛氏丝坊出布料,我出湖州裁缝,还有我自己画的这些衣裳样子,利润咱们对半分,但是管理和经营都归我,你们不能插手。”
  辛月果然没猜错,笑了笑问:“施少爷为何选上我们?”
  施维倒没隐瞒,直言道:“江州的布料我都基本看过了,光靠裁缝的手艺做出的衣裳不太吸引人,还得再请绣娘来刺绣,但是这样一来成本高出许多,时间也更久,但你们辛氏丝坊的布料本身就够华美了,便是不刺绣也好看。”
  辛月叹了口气,服装厂做好了也很挣钱,若不是湖州的专营权已经卖了出去,辛月还真想跟施维合作。
  绸布庄的一个大客户便是各个成衣铺子,都已经卖给人家专营权了,辛月如何能再与人家抢生意。
  但施维这主意真是个好主意,辛月虽然拒绝了与他合作,但却说:“我可以将湖州买了我们专营权的经销商介绍给你,你可以与他去谈这个合作,日后你要是将规模扩大了,要在别州也开这制衣坊,我也可以介绍别州的经销商给你。”
  施维本来被辛月拒绝了之后垂头丧气,听了这话猛地抬起头来,惊喜的问:“真的吗?那他们会愿意与我合作吗?”
  辛月笑着说:“那就要你去说服他们了,但能早早成为我们经销商的人,眼光都很超前,你这个生意挺有前景的,他们都是聪明人,与你合作的概率很大。”
  施维笑着笑着,脸上的笑容突然停滞,表情凝重了些,语气担忧的问:“可是,湖州遍地都是裁缝,若是他们觉得此事有前景,为何非要与我合作呢?他们自己请了裁缝自己做不好吗?”
  这话倒是也对,除了褚家,辛月与别的经销商也不熟悉,还真不敢替他们打包票,想了想疑惑的问:“施少爷怕他们窃取了你的想法,可为何不怕我也这么干呢?”
  施维愣了愣,半响忐忑的问:“你会吗?”
  辛月噗嗤一声笑出来,摇摇头说:“放心吧,我不会,我们已经很忙了,腾不出人手来再做这个。”
  施维拍了拍胸口,松了口气,想来想去,还是更信任辛月,便说:“你们可有何处没卖出专营权?不如我先在那处开制衣坊,等日后要扩大规模了,咱们两家再一起寻那些经销商谈合作,想来他们定不会与你们翻脸,自己去单干。”
  辛月惊奇的瞧了施维一眼,刚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短的时间,他就又想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将辛氏商行绑在他的车上,有辛氏商行一起合作,那些经销商谁敢甩开他们单干,除非不想要专营权了。
  若说专营权有何处没卖出去,也就是贺州了,盛洲本也没卖出去,但丝织大会后那做评审的盛洲商人寻了来,买下了盛洲的专营权。
  而贺州一开始辛月是想除了东安府外,其余府城的都可以卖,但是如今商行真不缺银子,缺的是人才和发展的时间,便干脆把贺州的都留了下来。
  辛月与施维一说,施维立马拍掌说:“那便去贺州!就在丝坊边,还省了运输的费用。”
  施维迫不及待要与辛月约时间签契书,还是辛月说商行有许多股东,要开过股东会才能定下,施维这才收了些急迫,说那他先动身去湖州寻愿意搬去贺州的裁缝。
  辛月点点头,又问他:“施少爷若要经营制衣坊,日后要常驻贺州了,施大人可能同意?”
  施维笑了笑说:“我已经说服了我娘亲,不过本来说的是回湖州老家,但没关系,我再回去与我娘亲说一说便是,我娘亲同意了,我爹也坚持不了太久,当初我爹爹读书,养家可全靠我娘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我爹在我娘亲面前说不起大话来。”
  辛月被施维这番话逗得笑了起来,听他说得好似施大人是个妻管严,但其实应该和自家差不多,施大人也是一个尊妻爱妻的男人。
  施维与辛月谈好了初步合作的意向,吃了一顿饭后便志得意满的回了家,去磨他娘亲同意他去贺州办制衣坊。
  而辛月回家与家人说了施维有意与辛氏商行合作办个制衣坊,同为商行股东的辛长平和辛姑母都夸他是个人才。
  进了十一月,还不到辛月生辰,终于收到了贺州的来信。
  胡娘子替她的一双儿女同意了辛月的提议,信上还说她知道辛氏商行大获全胜,狠狠赢了江州织行,高兴得喝了半斤酒,足足醉上了一日一夜,一想到日后各地都将有蚕所,蒋家那守了数百年的金饭碗要碎了,她都迫不及待起来,恨不得亲自去看看蒋家人的嘴脸,是不是还得意得起来。
  而辛长安、辛长康信上也都说一切听辛月与大哥的,他们对目前的收益已经万分满足,并不奢望更多。
  至于族长辛祝,他一想到此事一成,辛氏岂不是立下泼天大功劳,当初明相提出海贸之策换取世家、宗室的土地归民,便被百姓颂扬百年,如今辛氏要做的事与明相异曲同工,这可是荣耀,天大的荣耀!
  辛祝一心想要发展辛氏宗族,让辛氏一族变得壮大起来,有了这般功劳,辛氏便是在任何世家面前,都能抬起头来自傲一句:我辛氏族人为国为民!
  辛祝的回信上百般畅想,最后问:除了辛长平状元的牌坊,将来族里是不是有机会得一御赐的牌坊?比如说忠善之族!
  辛长平把辛祝的信递给辛月,辛月看完之后瞧见爹爹也一脸的期待,抓了抓脑袋说:“我向皇上申请一下?”
  辛长平连着点头,他那状元的牌坊只是荣耀他自己,族人不过是沾点光,可若是皇上愿意御赐一座忠善之族的牌坊,那才是辛氏合族的荣耀,每个族人都会与有荣焉。
  得了大家都同意的答复,辛月带着族人和爹爹的期盼,揣着那御赐金牌去了宫中。
  朱四当时跟着镖局的人一起回了潍县,但京城这边柱子也会驾车,便把马车留在了京城,今日柱子驾着车,辛月坐在马车里,木辰与木明也坐在车外,到了宫门外,便有守宫门的守军上前拦下,问道:“何人入宫?可有召见?”
  木辰跳下车与他交涉道:“我是明义公主的护卫,明义公主入宫求见皇上。”
  辛月伸手将金牌递了出去,木辰接过又递给了守军,守军接过查看无误,将金牌还了回来,然后说:“请公主殿下稍候,卑职报予宫中,请内监大人来接您。”
  辛月等了半刻,便有宫中的小太监快步跑出来,身后还跟着一个二人抬的软轿,请了辛月上去,一路过了几个宫门才到了皇上的御书房,连总管在书房外候着,
  一见到辛月便说:“公主殿下到了,皇上正等着您呢,快随奴才进去。”
  “连总管。”辛月与连玉打了声招呼,先前她只是县主,连玉还用咱家,现在做了公主,连玉却称起了奴才,辛月都有些不习惯。
  跟着连玉进了御书房,皇上还埋头在批着奏折,那御案之上的奏折高高摞起,摞了好几堆,好像高三生桌上的书墙,辛月一眼望去都瞧不见皇上的人。
  还是连玉让辛月停下,自己轻步走到桌案之后小声的说:“皇上,明义公主殿下到了。”
  周祺这才将笔搁到了笔架上,坐直了身体,让辛月瞧见了他的额头。
  周祺自己也瞧不见辛月,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胳膊,望着辛月说:“皇妹今日入宫是有事寻朕?还是来探望朕?”
  辛月正要跪下行礼,周祺走下来一把拦住说:“自家人,何必每次都跪呀跪的,日后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便不要再跪了。”
  “谢皇兄恩典。”辛月忙躬身行了个小礼,这声陌生的皇兄也叫得有了两分真心,然后说:“确是有一事要问皇兄意见。”
  “哦?那咱们坐下说。”周祺引着辛月去一边坐下,又特意吩咐连玉:“让御膳房送些点心、蜜水过来。”
  第177章
  好不容易皇上主动和御膳房要点心,闲得要命的御膳房总管亲自撸着袖子,把专门做点心的御厨备下的材料一样抢了一些过来,亲自动手做了数样点心,把各式点心装进食盒里,又亲自拎着送去御书房交给了连总管。
  连总管接过食盒正要转身进去,御膳房总管伸手拉住连总管的袖子,满脸是笑的说:“连总管,皇上从不要点心,也不知皇上爱吃什么,今儿的点心都是我自己做的,劳连总管注意点皇上爱吃什么,下回我好知道做哪些。”
  连总管一愣,说:“这点心谁说是皇上要吃的了?”
  “啊?”御膳房总管看着自己精心准备的食盒,失望的说:“我还以为皇上转性了呢。”
  原先先皇在位的时候,御膳房每日都忙得脚不沾地,先皇自己就挺好口腹之欲的,后宫人又多,高位、低位的妃嫔数十人,皇子、公主也有不少。
  等先皇故去,新皇即位,无子的妃嫔都送去了家庙,有子但是撺掇皇子争位的那些后妃是在先皇驾崩前就被送去修身养性了,整个宫中就皇上、太后、贵太妃三个正经主子,再就是两个没品级的庶妃。
  御膳房的人手都裁撤了大半,御膳房总管每日闲得怕自己也会失业了,今日好不容易遇上皇上要点心,还想着好好表现一番,这下也是媚眼抛给了瞎子看。
  连总管见他愁眉苦脸的,笑着宽慰一句:“虽然点心不是给皇上要的,但是皇上亲自要了给公主吃的,若是公主殿下爱吃,以后也少不了麻烦你的。”
  御膳房总管眼睛一亮,皇上年轻,现在还没有子女,先皇那些公主他都伺候惯了的,除了那几位跟着兄弟一起争皇位被一起剥了爵位的,剩下的那几位公主出宫成婚前爱吃什么他都还熟记于心呢,忙打听:“是哪位公主殿下?若是要留下用膳,我好先备下菜。”
  连总管一瞧就知道他想偏了,摇头说:“是皇上新册封的明义公主殿下,皇上应该会留公主殿下用膳,但没特意吩咐就还按往常的做,加点份量就是了。”
  御膳房总管纵使有十八般武艺,可摊上这么一位勤俭的皇上,那也是一样都使不出来。
  他焉哒哒的瞧着连总管拎着他精心准备的食盒进了御书房,叹了口气转身回去,回到御膳房他几个徒弟便凑上来问:“师父,皇上可爱吃您做的点心?”
  他不耐烦的把徒弟们赶开,去柜子里取了袋精面粉来,苦大仇深的揉起面,心中嘀咕着:就这芝麻饼,街面上的贩子都能做,几文钱就能买上一个,我苦学厨艺从学徒做上御厨,从御厨升上总管,最后就在这御膳房里日日做饼子!
  他的憋闷只有他自己知道,御书房里连总管打开食盒,把里面的点心碟子一样一样的掏出来,摆在辛月和皇上中间的桌子上,七八个小碟子,每碟子里就两三块,精致得很,连那豌豆黄都被捏成了鸭子的形状。
  蜜水也不是单纯的蜂蜜水,喝着还有一股子果香,怕是用蜜渍了果子,再把果蜜冲水喝。
  周祺自己不吃,但每一样都给辛月夹了一块,这宫中御厨做的点心确实比外边儿点心铺子买的好吃许多,还好做得都小巧,几块点心下去辛月并没有吃撑,不过皇上再要接着投喂她的时候,辛月忙摆手拦下道:“皇兄,臣妹有事要说呢。”
  周祺讪讪的停下了手,放下筷子,新认的妹妹吃东西不似母后和父皇的其他嫔妃,周祺以往见女子吃这些点心,都是小口小口的抿,一小块点心能吃十几口。
  可皇妹却是一口一个,含在嘴里闭紧了嘴巴咀嚼,两颊鼓鼓的煞是可爱。
  周祺瞧着觉得十分有趣,便没控制住一个又一个的夹给她,这会儿被拦了才有些不好意思,尴尬的咳嗽一声道:“嗯,皇妹有何事?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
  辛月掏出绣帕擦了擦嘴,确保自己看起来不失礼,然后望着皇上说:“皇兄,先前和辛氏商行的文书一起送来的潍县张氏田册您还记得吗?”
  “朕记得,皇妹一片公心,朕十分欣慰。”周祺点点头,他当然记得,便是因为辛月此举,便是经商也不忘帮他收田,他才这么迫不及待的要先封她为公主,当初辛长平提出进献股份之时,周祺便做好了给出一个公主爵位的准备,只是当时他的计划是等到辛氏商行发展壮大之后论功行赏。
  辛月接着说:“从家中父兄去岁科举起,臣妹就常听到父兄提起先贤明相的清田之策,臣妹年少读书不多,但也想尽一份力,当初明相为清田,提出海贸之策来交换世家隐田,可惜时人不知海贸巨利,清田半途而终,如今因海外产粮之地,九州粮价、地价皆贱,正是清田的好时机,但要世家大族放弃手中私藏多年的田地,还差一把火。”
  随着辛月的话语,周祺的眼神越来越亮,听到这里他不知为何激动起来,一种莫名的期待涌上了他的心头,迫不及待的追问:“皇妹此言,可是有良策要献于朕?”
  按理说,这等国家大事,周祺如何会问策于一个不成年的女童,朝堂之上虽有许多世家出身的禄蠹,不为百姓,不为国家,只为名利,为了提升他那世家声望,可也有一些衷心为国的栋梁之材。
  周祺本应该在朝堂之上与那些胡子花白的老大人们讨论这等国家大事,此刻却与一个女童隔着一个摆满了点心碟子的桌子,请教起这种问题。
  真是有些荒谬。
  许是他内心对辛月有一股隐隐的期待,在这个女童身上他总能找出几分与他想象中的明相相似之处。
  辛月不知道皇上内心涌出了多少想法,见皇上出言相问,便立刻说:“世人逐利,世家尤甚,如今已经没有海贸之利能与他们分润,但有一物之利,不亚于海贸之利,又如种地一般没多大风险,若以此物相诱,皇兄清田的阻力应该会小上不少。”
  在周祺不可置信的眼神之下,辛月坚定的说出那句:“辛氏上下,愿献出蚕种助皇兄清田归民!”
  周祺腾的一下站起来,激动万分,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话、会错了意,眼神看向一边的连总管,连总管合上嘴巴点了点头,周祺这才确信了辛月真的是说要献出蚕种。
  蚕种之利当然可比海贸,有了蚕种便如同有了一座挖不完的金山。
  而且确实如辛月所说,这些世家大族大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便是五月海船回港,带来巨量粮食,粮价跌落谷底,他们也没几家肯松□□田的。
  尤其是海船拉回的粮食全送去了军营做军粮之用,市面上的粮价如今已经开始有回升之态,那些湖州世家十分团结,粮贱之后不仅不见他们贱卖粮食,反而将新粮送进了粮仓里,将前两年的存粮倾倒至江水之中。
  除非以后海船能拉回更多的粮食,多到在市面上低价售卖,等到湖州世家扛不住了,跟着低价售卖粮食,那时粮价和地价才能真正崩塌,才会有大量的世家大族惶恐的开始卖地。
  可那得花费多少银两?原本准备先搁置的江州税银案,周祺已经迫不及待的吩咐人彻底清查了,等着收回江州多年的欠缴税银好继续和湖州世家打商战。
  辛月此举对周祺可谓是雪中送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