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64节
辛长平和辛盛心中激荡,下楼随便吃了点东西,还给金刃、金戟买来一些方便拿着吃的食物,便回了房间。
辛盛进考场后,两间房便退了一间,昨日辛盛回来便是和辛长平睡的一间房,父子俩躺在床上半响都没入睡。
想到辛盛举人功名已经是指日可待,对后日将公布的府试结果,他们的期待之心都少了一半去。
辛长平自嘲的笑道:“若是八月为父乡试再不中,就要落到盛哥儿身后去咯。”
辛盛忙说:“山长都说爹爹今年极有把握,爹爹今年必能高中。”
辛长平自然不是那等会嫉妒自己儿子的人,他极欣慰的说:“有子如此,为父这辈子已经满足了,但皇上都对你有一番爱护之心,为父更该努力,在你长成之前,尽量为你遮风挡雨,今年乡试,为父必将全力以赴,明年先你一步去见识一番春闱盛况!”
次日父子二人皆是一副神清气爽的面色,客栈的掌柜还凑上来说了一句吉祥话:“瞧您二位的神采,明日必然会有喜报落在我这小店了!”
辛长平笑着说:“借您吉言。”
他们都还惦念着昨日说书先生讲的故事,便寻了个食摊吃了份朝食,然后目的明确的朝着昨日的茶楼走去。
却不知为何一路上遇见许多人都在讨论成帝与明相的故事,起初听到他们还颇有兴致的凑过去听两句,等发现很多人都在讨论后,辛长平的面色渐渐凝重起来。
走到昨日的茶楼外,他仔细的看了看茶楼的招牌,果然在角落里看到一个周字。
辛盛也瞧见了,轻声问:“这是皇家的产业?”
辛长平点头说:“周乃皇姓,这茶楼便不是皇家的产业,也是皇家宗亲的,贺州有几家皇室宗亲,怕是有不少酒楼、茶楼是他们的产业,估计不止这一间茶楼有说书先生在讲成帝与明相的故事。”
辛盛立刻了然道:“说成帝与明相的功绩,定略不过当
初的土地改革之政,看来这不是简单的说书,应是要引导舆论,提及旧事了。”
辛长平点头,拉着辛盛进了茶楼,寻了处角落坐下,轻声说:“听听就知道了。”
今日到茶楼的读书人似乎换了一批,辛盛扫了一眼,没瞧见眼熟的,正好也不会有人认识他了,便安心的望着台上的说书人,等着听今日的故事。
今日接上文,正说到安州旱灾,还是皇子的成帝被派往安州赈灾,为了得知真实的消息,成帝乔装改扮隐姓埋名,装作一外地行商。
明相当时还是一个安州世家的公子哥,他父兄早死,家业早早就落到了他手里。
和其他关紧门户生怕灾民上门乞食的大户不同,明相主动开了自家的粮仓,和本地官府一起每日发放救济粮。
有那老弱者,他便一日两碗稠粥的供应着,若是青壮的汉子与妇人,便召集起来四处挖井、挖渠。
成帝走遍安州,见其余府、县都是处处民不聊生,却在明相所在的安乐县见到一副勃勃生机的景象。
从当地民众口中得知明相所作所为,成帝大为震惊,他见多了自私自利的世家子弟,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明相这般舍己为民的怪胎,不禁刻意接近,和他结交成为知己。
后来朝廷四处筹集的赈灾粮到了安州,成帝自揭身份,把明相带在身边帮忙处理赈灾事务,等安州的旱灾平稳度过后,成帝作为皇子,得到了他父皇的青睐,被立为太子,明相则被成帝招募进了自己的幕府。
明相乃是一奇人,他是国朝立国以来唯一一个身无功名却高居百官之首的人,也是一个主动散尽家财的人。
当初他主持的土地改革以安州为试点,世家皆讽刺他自己便出生世家,却甘做皇家鹰犬,替皇家抢夺世家土地。
明相到了安州第一个去的便是自家所在的安乐县,将吴氏宗族解散,自家名下的土地全部分给百姓,一亩都不留,放下来话来:“世上再无安乐吴氏,我乃安乐县一小民。”
见识了明相的决心,再又有跟随成帝四处作战满身嗜血之气的军队在侧,安州世家或迫于武力压迫,或迫于明相承诺的海贸巨利,抱紧的同盟起了裂痕,被逐个击破。
安州的土地改革进行得还算顺利,不少原本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却只有两三亩薄田的百姓,纷纷获得了产出足够养活自己的土地。
指望安州大乱起来的其他州府的世家见状坐不住了。
第72章
世家们仗着钱多、粮多、私兵多,摆出一副誓死抵抗的架势,若是皇上敢动他们的土地,他们就敢联合起来揭竿而起。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还煽动人心的说道:“这天下又不止是周家的天下,周家坐天下两百年了,也该换人来坐了。”
各地世家还另纠集了大批闲汉四处散播谣言,说皇家连世家的田地都能说抢就抢,现在嘴里说着分给百姓,将来要收回来百姓难道守得住?
百姓开智的少,多为愚昧盲从之辈,见大家都这么说,竟也信了,一时之间,除安州外,各州皆异动。
成帝一开始是顶着压力支持明相继续土地改革的,可等军队都开始粮草不够,而世家大族纷纷约好了似的,一粒米都不往外卖,成帝才开始和明相诉说压力。
毕竟军队若是哗变起来,国朝真得覆灭。
于是明相的土地改革之政,只在安州进行了一年多便草草收尾。
土地改革失败之后,明相当初提出的海贸依然在进行,只是参与者从预想的世家豪族,变成了少部分世家豪族,大部分皇室宗亲。
周家的皇朝历经二百年,散落各地的皇室宗亲数量不比世家豪族少多少,他们各个也都是有不少土地的,只是在土地改革的政策公布出来之前,各地宗亲就被成帝以大庆之名召集到了京城。
关着宫门进行了一番友善的交流之后,宗亲们名下的土地大半都被成帝置换成了海贸商行的股份。
当初一个个哭丧着脸从京城回来的宗亲,回到家里闭口不言在京城遭受了什么,只等着看各地世家豪族的下场。
有道是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独哭哭不如大家一起哭。
结果土地改革的政策嘎然而止,皇室宗亲们得知后躲在家里又大哭了一场,若不是后来海贸着实挣钱,说不定揭竿而起的要从世家豪族变成皇室宗亲,周家人造周家人的反了。
台上的说书人讲到安州土地改革结束后拍了醒木,又说了句待下回分解。
茶楼里听得意犹未尽的众人纷纷起了谈性,有人说:“不知安州当年失了土地的世家和得了土地的百姓,如今是何情形?”
安州挨着京城,贺州过去不算近,在场倒是没有多少人去过,只有一个年纪大些的老者抚着长须接话道:“我年轻时曾去过一回,安州世家靠着海贸巨利,家资比以往更富,那里的许多建筑都修得无比奢华,房顶都铺着琉璃瓦,地上铺着汉白玉,至于普通百姓虽不见多富裕,但路上见到的行人没什么面黄肌瘦的,起码都能吃饱饭吧。”
另有一年轻的行商接话说:“我去安州做过生意,安州人大都念家,不爱往外跑,我平时做生意各州都跑,也很少在外见过安州人,念家肯定是因为家里日子好过嘛,只有我们这种家里过不下去的,才会愿意吃苦头四处奔波挣些辛苦钱。”
听了这二人的话,不禁有人羡慕起来,说:“当年要是各州都推行下来,我们如今是不是也能过上那等好日子?”
如今百余年过去,安州百姓的土地还在百姓手里,大家自然知道那时传出皇家最终要夺走百姓手里土地的传言都是假的。
众人纷纷羡慕起安州百姓,有人说:“去年云州之灾若是发生在安州,光凭百姓自己的存粮怕是都够扛过去的,便有不足,安州衙门的粮仓定也够用了,看来明相当年之举是真有先见之明。”
大家都听得连连点头,直叹可惜。
就如有人泼冷水的话所说:“如今别想了,海贸利虽大,便是各地世家想拿土地换海贸的股份,可如今参与其中的人谁会舍得分润出来给后来者?除非朝廷还能拿出第二个如海贸一般的生财手段来,不然世家们谁也不傻,能拿可代代相传的土地换银子?说不定他们还想拿银子买更多的土地呢!”
“也是。”众人听着有理,便纷纷散去。
辛长平和辛盛随着人流离开茶楼,回到客栈的房间里,辛长平好奇的说:“如今种子种到
百姓心里了,不知后续皇上会如何作为,这世间怕是难再有如海贸这般重利,能填饱各地世家豪族的胃口。”
辛盛虽生得聪慧,但也不是生而知之,光凭他现在了解的情况,皱着眉说:“我也实在想不出还能有什么能抵海贸之利,但现在我明白为何各地世家安静若此了,怕不是他们也早都后悔当年没有得到海贸的好处,如今在等着皇上拿好处来换呢。”
辛长平知道杨家的土地已经交了出去,但只得到了市价买卖的银子,也不知是好友没有说,还是真没有其他好处了,他也皱起眉说:“因着海贸,国库银子定然不少,可若只是拿银子买,世家定然不会同意的。”
这都是些他们操心不到的事情,聊了几句也就罢了,辛长平睡前把带来的行李全都收拾好了,和辛盛说:“明早发完榜,咱们就叫车回去了。”
辛盛点点头,想起说书人的故事还没听到结尾,意犹未尽的说:“这书上写的历史明明已然看过结局,怎么从说书人嘴里说出来,却这么好奇下文呢?”
一夜好梦,惦念着回家,父子二人醒得很早,还不到放榜的时间,辛长平和辛盛出去在食摊上吃了朝食,又去了车马行租好了骡车,坐着骡车回了客栈,把行李都往下搬。
搬完了行李辛长平去柜台和掌柜的结账,掌柜的笑着说:“老爷不在府城多待几天了?”
辛长平点点头说:“本是为了儿子府试请假出来的,不能再多待了。”
掌柜的听了说:“不急着结账,我瞧贵公子生得一副聪明像,今日定然有好消息传来,若是喜报传来得中,这几日的食宿便都可免了,只劳烦公子替我们留幅笔墨,替小店增些文气。”
这也算是文人雅事,辛长平便不拒绝,回去和儿子坐在大堂内等着喜报。
等到了府试放榜的时辰,不一会儿便有锣鼓声响,腿脚快的差役举着红贴四处送喜。
这条街临近考场,开了不少客栈,辛长平选的这家客栈在最角落里,当时选它是为了图清净,所以这家客栈的生意并不如其他的客栈好。
住在这客栈的考生本就不太多,还有不少考完就觉得没戏的,当天就退了房走了。
掌柜的着实期盼这对父子中的儿子能够高中,到时候把喜帖贴在大堂,也好多招徕一些想着取个好兆头的读书人。
时间渐晚,其他客栈都接了不少喜贴了,只这家客栈还没有动静,同样在大堂等消息的几个考生都有些坐不住了。
这喜帖是从排名低的送起,如今外面都高声喊到府试第十名了,那几位考生皆不抱希望自己能考中前十,纷纷脸色灰暗的起身去柜台结账。
掌柜的心里其实比这几个考生还难过,叹了声气宽慰他们道:“各位公子莫要灰心,各位既能中县试就已是人中龙凤,今年运气不好,回去再读一年,明年再来便是!”
几位考生被掌柜的鼓励重新打起精神,纷纷说明年还来住他家的客栈。
辛长平和辛盛瞧见了,笑着说:“这掌柜的着实会做生意,也就是位置不好,不然定然客似云来。”
掌柜的目送着几名考生离开,见大堂里就剩辛盛这一颗独苗考生,外面的喜报已经喊到府试第五了,而辛家父子脸上毫无焦急之意,本觉得今年又是颗粒无收的掌柜的不禁心里激动起来,莫不是老天爷今年为他送来一个大惊喜?
掌柜的坐不住了,忍不住走出柜台到辛家父子身边落座,强忍着激动开口询问:“不知公子县试排名几何?”
辛盛没拿乔,笑着说:“侥幸取得潍县头名案首。”
“我瞧着公子就不是一般人,这文曲星终于落到我店里一回!”掌柜的听了这话,喜得忍不住跳起来,双手一拍跑到客栈门口张望着报喜的差役,嘴里念叨着:“喜报快来了,喜报快来了。”
等府试第二的喜帖送到了街上最大最中间的客栈后,掌柜的干脆站到了店门外,压抑着快蹦出胸口的心跳,远远见着一名差役往这边跑来。
“居五福客栈的潍县考生辛盛可在?恭喜辛盛老爷高中东安府府试头名!”差役举着好不容易抢来的头名喜帖一路快跑,到了五福客栈门口才猛地停下来,险些崴了脚。
候在客栈外的掌柜的一把将差役扶住,喜气洋洋的说:“在呢!在呢!头名就在我店里!”
辛长平和辛盛也听见了差役高声喊出的喜报,忙起身出来,差役瞧了瞧二人,问:“请问哪位是辛盛老爷?”
辛盛向前一步说:“学生便是。”
差役忙把喜帖递过去,满脸喜气的恭贺道:“恭喜老爷得中府试头名,老爷这般年轻便才压一府学子,将来定然捷报连连,高中状元!”
第73章
虽然已经得知自己提前获得了举人功名,但看到这个府试头名的喜帖,辛盛还是十分高兴。
他接过喜帖,然后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喜钱荷包打赏给了差役。
差役见那荷包绣工精致,布料还是用的绸布,光是荷包就能值一、二钱银子了,里面装的也不是铜钱摸着是块碎银子,顿时喜笑颜开,连着给辛盛行了几个礼,又高声说了好几句吉祥话才走。
附近客栈的考生被报喜的声音引了出来,见到辛盛如此年轻,不禁交头接耳的打听起来:“潍县辛盛,以往不曾听过他的名声,可有潍县的考生认识这位府试头名?”
那日与辛盛在茶楼偶遇的潍县考生胡文广、胡文赞又站了出来说:“辛盛是我们县试案首。”
本次府试共取中前五十名,胡文广与胡文赞他们俩府试没过,只一同来的赵翰取中了第三十六名,不过他俩本来考完就没抱什么希望,只是为了陪好友才多在府城留了三日。
东安府下辖共六个县,今年潍县取中者才七人,连平均值都没达到。
作为潍县考生中的一员,胡文广与胡文赞本来有些抬不起头来,甚至在心里责怪起自己,若是自己考好一些,潍县就能达到平均值,不至于在一众县城中垫底。
直到听到头名是辛盛,他俩才重新抬起头,听到有人问辛盛,忙站出来替自己县的案首宣扬名声。
辛盛不知道他们又在和外县的考生吹嘘自己的才华,差役走后辛盛一回身,就被笑得眼睛都看不见的掌柜的堵在了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