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004节
彭家村还好说,毕竟彭家村这两年过的还算是富裕,生活好多了。可周边那些村子的人可羡慕坏了。尤其是那些还只能在土里刨食的,逢年过节才能吃二两肉呢。
哪里见过农民也能和城里的工人一样,过个年能去乡里、县里这样大包小包的买东西给啊。
特别是经过四条村的时候,四条村的村支书老杨后悔的肠子都清了。
“这都是你家许大有从苏联赚来的钱? "老杨支书不可置信的问着坐在三轮车上的秀莲。
秀莲点头道:“是啊,老杨支书,你们四条村这次去了多少人去苏联务工啊?”
这话一问,老杨支书瞬间脸红了。
因为上次说务工的事情之后,其实老杨一点都没上心。毕竟他是觉得多做多错。要是村民去了苏联务工有什么问题呢,到时候村里人还要埋怨自己。
所以村里招工得时候,老杨把自己从里面摘个一干二净,就怕村民要是有问题以后找他。但是他个村支书不敢表态,其他得村民哪里有胆子去几千一万公里外得地方工作啊。
原本四条村就不怎么富裕,这次出国打工得就只有五个单身汉出去打拼。就连相对富裕得彭家村都出去了二十几个人呢。
这下四条村的那些村民们看着秀莲的老公许大有在苏联赚了这么多钱,秀莲一家跑步 进入工人家庭的生活,要说不眼红那是假的。
现在好了,四条村的村民更不喜欢自己的老杨支书了。
当秀莲把所有的东西都带回村,把东西都归置好。该给公婆的给公婆,该给爹娘的给爹娘,还有两个哥哥和嫂子的东西都处理妥当之后。
她才有心好好的坐下来。她的一对儿女,三岁的双胞胎许龙、许凤。在床上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他们手上还抓着秀莲从乡镇买回来的糖果。
"我的这个是妈妈说是香蕉味道的!"徐龙炫耀的给妹妹说着。
“我的这个,妈妈说是草莓味的!”许凤不甘示弱。
小朋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胜心,什么都喜欢比一比。有的时候明明比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一定要争一 个谁比较厉害。
“妈妈说爸爸给我们买了好多糖果。”许龙兴奋的穿着自己的新衣服,在床上蹦跳着:“好多啊!
许凤跟着哥哥的步伐也在床上跳来跳去:“是啊,是啊。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要给爸爸看我的新衣服!”
一双儿女穿着新衣服吃着糖果,秀莲心里却突然空落了下来。
她不耐烦的说道:“都几点了,睡觉!”
把两个小不点赶去睡觉之后,秀莲坐在桌前,她想要给远在苏联的许大有回信。但是撑开信纸,她在桌前坐了半天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
看着空白的信纸,还有家中新置办的各种物件,忽然之间豆大的泪珠从她眼眶中夺眶而出。
啪嗒~啪嗒~
信纸被沾湿,家里明明生活更好了。但是为啥自己这么难受呢?
秀莲拿起笔,想着扫盲班里学的那些字,自己现在脑子里昏沉沉的却是一个都记不起了。
她歪歪斜斜的在信纸上写下几个她现在唯一还记得的字: 大有哥,我想你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同志与新年
秀莲对于许大有的思念是深刻的,或者说每一个奔赴苏联,为了家人的未来而打拼的人,他们的家人对他们的思念都是深刻的。这种深刻的思念,而且不需要用言语来形容的。第二天秀莲带着一家人船上新衣服,前往了县城最好的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她不知道该和大有说什么,信纸摊开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说。可是真的落笔的时候,她却哭的泣不成声。但是她知道不能哭,不能让万里之遥的许大有担心。所以她只能用影像的方式来记录一家人。
以此来告诉许大有【家里都挺好的,你放心吧。】
“大家都看着镜头,对,看着我,我说笑的时候大家一起笑啊。1~2~3~笑~”
咔嚓~
伴随着县城照相馆里摄影师的指挥,一家人都露出了笑容。在这里拍摄了他们家第一张照片。
许龙和许凤是第一次来县城。他们好奇的看着县城的一切,比村里热闹的多的街道,比村里繁华的市景。街边商店里花花绿绿的商品,还有小孩子们玩的各种的小玩意儿。
他们目不暇接的迎接着这一切的冲击。
只是他们也会抬头问妈妈:“妈妈,你说的拍照片是什么啊。”
秀莲说:"拍照片啊,就是那个摄影师伯伯用一个机器,把我们的样子都画下来。然后我们把这画像寄给爸爸,让爸爸看看你们穿了新衣服的神气样子呢。”
许凤抓着秀莲的衣角,她抬头看着秀莲:“妈妈,那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奶奶说要过年了。”
徐龙抓着另一侧的衣角:“我和妹妹现在是大朋友了。阿姨(村托育所)说我们是大人啦!大人可以和爸爸一样啦!”许凤:“妈妈,爸爸有新衣服吗?”
许龙:“大朋友可以吃大碗饭,就有大的力气,就可以搬大的东西!”
两个孩子在秀莲耳边叽叽喳喳,这个年纪的小孩,说话多是没什么逻辑。或者说小孩有一套他们自己的逻辑,是大人听不懂的跳跃性逻辑。但即便是这种跳跃性的逻辑,也能够让秀莲感受到两个孩子想爸爸了。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来得快去得快,但是有的感情却像是童年舍不得吃掉的最后一口糖,甜蜜而忧伤。不知何时会袭上心头。
许龙说自己是大朋友了,可以和爸爸一起干活了。许凤想要给爸爸看自己的新衣服,想要爸爸背着自己去田野里奔跑玩耍,就像是从前一样。
秀莲摸着两个孩子的小脑袋,她压抑着心中的思念,笑着对孩子们说道:"等你们两个上小学了,爸爸就回来了。你们要乖乖听话,好好长大,好好念书哦。”
两个孩子并不知道读小学距离他们有多远,他们只知道妈妈给了他们承诺。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了起来。
很快他们开始央求着母亲给他们买糖葫芦、铁皮青蛙、铁皮坦克。秀莲的思念伴随着她的照片一起寄送到了万里之遥的列宁格勒。不仅仅是秀莲,许许多多的人也给远在万里之遥的家人去了信件。这个年代信件很慢,一封国际信件需要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抵达。
就在1958年的农历新年来临的前一天,运载着中国那边家人回信的邮政车终于开到了列宁格勒。负责开邮政车的苏联人叫做伊万,这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一直在关注着列宁格勒新城区的建设。
因为他家住的房子太破旧了。而他是单位里有资格分到新房的老员工。他一直期待着列宁格勒的这些新房快点完工。他期盼着美好的新生活,住在一个家人都有独立房间的房子里。
当他运送着中国来的信件的时候,他远远的就看见了工地上几千名中国人就站在工地旁边的道路上。伊万吓得差点没握紧方向盘,因为那些中国人直勾勾的看着自己,自己还以为他们要攻击自己呢。哦,对了,他们为什么今天不工作了?伊万看见停下来的工地,他突然没由来的想到这个。
因为中国人太勤奋了,除了恶劣的雨雪天气他们不施工之外,其他时候好像他们一直在施工。就连列宁格勒的劳模都在酒馆里感概道:还好自己工厂里的工友不是这些中国人,不然自己这个劳模的奖章肯定拿不到。
不过伊万没有想那么多,也许是这些人都在等着家书?有可能,毕竟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来信一次就要一两个月。听说他们要在这里工作五年。—想到这个时间,伊万就摇头叹息,他肯定是不愿意离家五年去工作的。
当苏联的邮局车辆停靠在工地旁边的时候,工地里的工人们已经望眼欲穿了。
当然不能让他们去邮局车上自己找信件,工地里的领导让几十个组长带着人去邮局车上卸车。并且在卸车的时候就开始高声叫嚷的分发着信件。
“搬运二组的李有才。”“扎钢筋一组的赵田地。”“砌墙三组的彭进步。”“电焊四组的许大有。”
每当叫到一个名字的时候,就会有人从人群中冲出来,兴高采烈的接过信件。他们几乎是迫不及待的拆开信件来看里面的内容。
邮局司机伊万看着那些中国人又是兴奋,又是喊叫,他微微耸肩。好吧,可以理解。
当他看见那个叫做许大有的中国人接过信件之后,那个看起来挺壮实的实中国男人拿着一张相片哭的泣不成声的时候,伊万忍不住摇摇头。这就是他不愿意离家万里去工作的原因。
伊万不习惯看这种动情的场面,他坐回车里,打开收音机。
【听众朋友们,这里是列宁格勒广播电台。现在是午间新闻时间。经过四个月的修建,列宁格勒的新城已经初具雏形。】
【在中国和苏联两国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下,已经有一些大楼开始进入到预先交付的阶段。今天是中国农历的大年三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这象征着团圆团聚。】
(在这里,列宁格勒市政府感谢中国工人的辛勤劳作,让列宁格勒能在更短的时间里为居民更早的提供新房。在这里,列宁格勒市政府向所有中国工人送去最真挚的节日祝福。包括新年的猪肉和啤酒。感谢他们日以继夜的工作。在这里祝中苏友谊长久,也祝所有在列宁格勒工作的中国工人新年快乐。】
坐在卡车里,伊万听着广播新闻的声音,他才知道为什么今天工地停工了。原来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到了。那确实是应该休息。
当他看着那些中国工人们一个个拿去了信件,或高兴的欢天喜地,或激动的忍不住哭泣。那远离家乡的游子们的百态都被伊万收尽眼中。当信件被从车上卸完,伊万应该打道回府时,他停了下来。他从车窗探出半个身子,向着那些中国人喊道:“嘿!”
当大家的目光聚集过来时,他回想起刚刚从电台里听来的声音,然后开始拙劣的模仿着:“型捏葵咯。”
那些中国人看着伊万,中国人有些发愣。过了好几秒钟他们爆发出巨大的笑声。伊万看着他们对着自己拱手抱拳齐声道:“苏联的同志,新年快乐!”
第一百六十章 紧迫感
“要做好我们外出人员的安排工作啊。”新年前夕,主席就发表了重要讲话。
目前第一批近十二万的中国外出务工者已经奔赴各地了。后续还会有更多。这次是以国家为牵头,将这么多人送去国外务工了。
这些去外国务工的中国人其实是帮国家赚了外汇差价的。因为他们的收入即便是比国内高,但是也远远赶不上苏联这些国家的工人收入。
毕竟人家一个月二三百卢布,而现在卢布因为和黄金挂钩,又有中国商品支撑着,本时空的卢布很坚挺了。卢布和美元汇率差不多是一比一了。苏联一个建筑工人一个月最少要拿两百多卢布的工资。更不要说他们如果和中国的工人一样疯狂加班的话,他们的工资可能会飙升到三百卢布。
而中国工程队显然不要花这么多钱。而且苏联因为人口数量的不足,也不会担心出现大量的中国工程队在苏联境内工作。导致卷的苏联工人没有工作岗位的情况。
可以说现在两国是和则两利。但是主席在看过李锐提供的后世资料之后,他也是很担心那些出去务工的工人们,会变成所谓的人矿。把这些"人矿开采完了之后,就把他们当成一次性的耗材给丢弃了。
这种事情是不能做的。所以毛主席在新年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几次【以人为本】。全国上下都要以人为本。
本时空之中的1958年浮年夸风是搞不起来了。因为计委搞起来了,陈云是主任,李锐是下面的副主任。整个组织的架构,还有其中的斗争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
不过总体来说,这次计委的成立,李锐算是占据了上风。因为就如一些人所忌惮的一样,支持李锐的人很多。尤其是从曙光一出来的那些。
不知不觉之间,确实是成为了一股力量。毕竟要和其他人抗衡,也是要有自己的力量。
政治斗争,没有那么轻松的。
李锐已经碾过不少小角色了,现在要和一些其他的人斗争了。国家和政治、革命都是如此。有人就会有斗争。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着实现共产主义。有的人想的还是家天下,坐江山。
只不过本时空之中,以主席为代表的力量变得更大了。毕竟李锐不是白来的。
在本时空之中很多人受到了打击。但是有的人也蛰伏了起来。不露头,还能指挥的动。毕竟本时空之中有李锐开了挂之后,还是很有用的。
元时空的很多烂事在本时空都避免了。比如说地方财税自主性过大,导致地方对中央形成抗衡,让某些人可以成为某某天王等等。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果没有经济打基础,什么狗屁天王,都是扯淡。
在朝鲜战争爆发伊始,主席就借着朝鲜战争的当口将财税权力收归中央统一调度。这也算是避免了很多事情。
最重要的就是让那些想要当坐地虎的人没那么容易成型。李锐这些年也算是挥舞着锄头疯狂挖墙脚。因为破晓基地一直在统筹安排国家的经济规划(虽然没有挂名,但破晓基地依靠预知挂和超强的算力,是实际上的国家建设和经济领域的规划者)。
有的人不好动,但是动一动你们的经济建设,而且还是隐秘的动一动,调动一下配置。总是有办法的。
这么多年的布置下来,总算是有些成果。
当然,李锐也要感谢有主席帮他遮风挡雨了。不然就他之前的小身板,死十次都不够的。
当然即便是搞了这么多,说一千道一万,李锐和主席所求的道路始终是少数人再走的。只能是多辛苦一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同路人一起前行。不过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陪着他们这样走就是了。
能解决一部分是一部分吧。
不过即便是1958年没有浮夸风,但是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毕竟现在中国进口粮食的数量在李锐看来还不够。现在的全国粮仓储备的粮食并不够中国人吃一年。这就是备战备荒还不够啊!
没办法,即便是从印度、越南等地进口粮食。依旧还是有些少啊。毕竟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产粮国还是美国呢。小麦、玉米之类的东西,美国产量是冠绝全球的。
和美国佬的配货制度中,美国佬愿意配货的粮食太少了。
而且到了1959年,除了少数盟友之外,中国肯定是没办法从国外进口到粮食的。毕竟那些家伙巴不得中国死的更加难看呢。他们只会希望中国的自然灾难更加强烈。
现在和美国佬做的生意当中,配货还能有化肥和设备。这是美国人觉得有利可图,而且他们现在不赚这个钱,等到中国化肥产业起来了,他们就赚不到了。
但是真等到三年自然灾害来了之后,他们肯定会把这全都砍掉的。所以未雨绸缪,各方面的建设都在加紧脚步。
就像是远在广东那边的袁隆平等人,他们接到了死命令,要求他们今年需要帮助更多的农民种植更多的新水稻。不仅仅是他们,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农技站都或多或少的接到了这样的死命令。
与此同时,一起下发下去的还有更多的化肥。
因为现在在美国,中国商品换了个商标就开始在市面上大行其道了。当然,这其中的事情不能细细研究,不然的话很多美国大佬会找人谈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