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003节

  这方面的操作人员也不算少。同时这些苏联工人也挺勤奋的。
  但是苏联项目经理想到了工地上的那些中国工人之后,他忍不住道:“这些中国人有些过于勤劳了。”
  “他们的工作太勤奋了,除了生病和雨雪天气,我没有看见他们休息。”
  苏联项目经理说的是实话。苏联方面为了加快基础建设的速度。(也是为 了让斯大林在去世前尽可能的多看到一些结果) 苏联给出了激励性的奖金制度。
  如果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能加快工程速度的话,那么苏联将会给出相应的奖金。
  这个奖金不仅仅是给中国工人的,也给苏联的那些工人。但是相比较于加班赚钱,那些苏联工人更喜欢下班后喝一杯下酒,然后和同事们吹牛逼。
  但是这些中国人却是每天都工作,就为了每个月在多赚些钱,早日完成这里的工作,然后开始奔赴下一个工地,再赚更多的钱。
  博罗耶夫听到项目经理的话,他忍不住杨了杨眉头:“他们不会在质量上偷奸耍滑吧? "
  项目经理摇摇头:“没有,绝对没有。我每天都在检查,那些中国工程队的检查制度比我们还严格。他们在这方面还真的是没有什么问题。”
  “甚至按照他们的速度,如果他们连现在这样的冬季都不休息的话,明年五月底我们这边的第一期项目 估计都能建成了。
  听到这话,博罗耶夫忍不住道:“能这么快?”
  项目经理耸肩:“是啊,这些中国人感觉都是要钱不要命啊。”
  于是在列宁格勒开始流传一个故事, 数千名中国工人来到这里工作。但是他们除了建筑工地之外,他们哪里都不会去。他们只在建筑工地工作。
  他们好像是不知疲倦一样。
  那些在酒馆和员工俱乐部里吹牛喝酒的苏联工人在赞叹中国的那些同事们的工作效率。
  同时还有那些列宁格勒的市民们,他们也开始看见在城郊的地方,一个新的城区正在拔地而起。就像是地里生长的庄稼一样, 一点点的生长。
  不仅仅是在列宁格勒,还有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西伯利亚等等。
  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前往苏联,开始基础建设的时代中,1957年结束了,而无数的中国家庭也在今年体验到了什么叫做留守家庭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 过个肥年
  “许大有!”
  伴随着一声呼喊,排在队伍前面的彭家村大许笑呵呵的走上前去。
  建筑工地的会计已经将他本月的工资清点了出来,并且将工资单拿了出来。
  "许大有,本月应出勤二十五天,实到二十五天。没有请假和旷工,也没有迟到早退,全勤奖没有扣。而且这个月你有加班,一共加班时长是七十个小时。但是你这个月撞坏了一辆推车,有一笔罚款。加班工资加全勤奖金,再加上基本工资再扣除罚款。这个月你的工资一共是一百二十一块五毛钱。”
  户籍会计笑着问道:“没问题的话,就在这里签字吧。”
  许大有看了看之后,确定没有问题把工资单给签了。一遍签字,他还一边说:“这么多钱啊, 一百多块.. .我这 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呢!”
  其实不仅仅是许大有,还有许多来工作的中国工人都是如此。
  葛蛋排在许大有后面,他这个月的薪资比许大有多一点,多了五块钱。因为他没把小推车撞坏,没有罚款。
  “大许,一百多块啊!我们在村里的砖窑厂,干半年才能有这么多啊! "葛 蛋搂着大许的脖子,他的语气之中只有兴奋。
  “是啊!是啊!”大许很激动。
  如他们这样的外出务工者,薪水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给他们发现金,他们自己保管。另种是 由队上给他们直接存到银行去。他们可以直接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把钱汇给老家。
  按理说是后面一种方式比较保险。毕竟现金放在身上万一掉了,或者是这些人里有心脏的偷了呢?
  但是有的农村来的工人对于银行这种机构并不放心,他们必须要自己见到现金才行。哪怕是保管起来费劲,他们也要把钱攥在手里。
  而且国际汇款是要收一笔手续费的, 虽然说不高,但是有的人就是很省,这比手续费都不舍得出。还想着工作五年,然后一口气全都带回去呢。
  “葛蛋,你这钱打算咋算花啊?都工作好几个月了,你也存了几百块了吧。"大许突然问道。
  建筑工地这里除了他们的食堂和宿舍之外,最近新开了一个小卖部。卖各种日杂,算是满足工地上几千人的需求。
  食堂里是不提供酒和饮料,但是小卖部里有酒和小零食卖。有些工人发了工资之后会买些酒来喝。
  但是大许和葛蛋都把钱存的很紧,基本没有在小卖店花过钱。
  “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钱让队里帮我都存银行去。到是你,大许。你一家还指着你的钱过日子呢。你是不是还是汇款?快过年了呢。”
  在葛蛋的提醒下,大许才忽然意识到,已经快要过年了。1958年的春节要来了。
  原本领了工资还很开心的许多人,突然就都沉默了下来。
  对于这一代的中国农村人来说, 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情感。 因为他们害怕外面未知的世界,也害怕远离自己的故乡。
  即便是他们现在来苏联务工了,他们也总是想着家乡。他们是为了赚钱而出来的。想的是给自己给家里博一个更好的生活。
  在葛蛋的提醒下,很多人突然意识到春节到了,年关年关,一年一关。
  “走!去给家里汇钱去!今年不能让我家的婆娘、孩子、爹娘过上肥年,那我不是白来了吗!”
  许大有当机立断。
  不仅仅是他,原本很多心疼国际汇款那些手续费的人咬了咬牙,也做出了给家里汇款的决定。
  葛蛋不需要给任何人汇款,反正他家在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时期,要么是被日本人打死了,要么是被反动派抓壮丁弄死了。这天地间赤条条的,他是什么都不在意。
  ……
  中国,彭家村。
  许大有的家中,二十四岁的秀莲正在纳鞋底,给自己的双胞胎儿女准备过年的鞋子。
  虽然镇上有直接卖现成的小孩) l鞋的。但是那毕竟是要花钱啊。
  农村人还是能省则省吧。
  “秀莲啊,我给你把水缸都挑满了。"秀莲的父亲卸下了扁担,他揉了揉肩膀:“这许大有也真是,一跑就是好几万里地。还一去五年。这家里没个男的,做点体力活都不方便。你那公婆身体也一般,这家要苦了你了。”
  秀莲给老父亲打了一杯水让父亲歇歇。
  “爸,大有哥说是出去赚大钱。要给咱们娘仨奔一个好前程呢。”秀莲还是向着自己的男人说话。
  但是她老爹却是不满:“出国给人卖苦力就是好前程?瞎讲!这出去都快四个月了吧,钱呢?就靠他许大有留下的那点钱,不够用的吧。你带着一对儿女, 还有去上工赚工分。这许大有欠你欠太多了!”
  “爹,这夫妻哪有说什么欠不欠的。”秀莲给老父亲捶捶肩:“等大有哥回来,你别给他脸色看。”
  “哼,我给他脸色看?他回来都五年后了,指不定我都死了。到时候还不知道谁给谁脸色看呢。”秀莲父亲哼哼道。
  就在秀莲父亲还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秀莲的二哥举着一封信跑了进来:“三妹,三妹!大许来信了。我在队上干活,帮你把信拿过来了。”
  秀莲直接从二哥手上把信件抢了过来,她迫不及待的拆开。而她的神色很快震惊了。
  秀莲的老父亲好奇道:“大许那小子写了什么?就报平安啊?”
  秀莲看着父亲摇摇头:“不止保平安,大有哥汇款来了。说让我去县里取。但是这钱太多了,我不敢。二哥你那天有空陪我一起去吧。”
  二哥和父亲对视一眼道:“能有多少钱啊,一百?一百五?”
  秀莲道:“三百五十块!大有哥寄来了三百五十块!”
  第一百五十八章 悔与不悔
  三百多块钱,说真的秀莲一家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一次性看过这么 多现金。
  不仅仅是他,现在许多的中国人都很难得一次性看见这么多现金的。如今在工厂上班的普工一个月收入在四十到五十元(岗位不同,有的岗位有津贴)。
  三百多块算是普工半年多的全部收入了。
  但是现在大家的收入中的大头都是用在了吃饭吃上面了。衣食住行中,衣和食两项基本上要占据现在中国人月收入的一半开销。
  要是家里人口多一点,干活的人又不够多的话,那么这四五十块可能一个月要吃光。
  只有双职工家庭,而且家里孩子不多的双职工家庭日子会比较好,能有较多的存款。
  三百五十块,秀莲娘家要存两年才能存到。所以当一家人去邮政把钱取出来的时候, 全家都是小心翼翼的。
  大哥还在养猪场干活呢,二哥和父亲护着秀莲,一家人到了角落里。
  “秀莲在数一遍,确定有没有数错。邮政的别给点少了。"老爹在一旁催促道。
  秀莲掏出包着钱的手帕,细细的在数了一遍。三十五张十元钱的票子,崭新的,还有着钞票特有的味道(特殊纸张与特殊油墨的味道)。
  “没错,爹。真的是三百五十块呢。"秀莲眼神中闪闪发光。
  “你拿着五十块省着点花,剩下三百块存着。这是你家大有在外面下死力赚来的,可不敢乱花。可不知道他在外面吃了多少苦呢。”秀莲老爹在确定钱没错后,他如此说道。
  在这个老农民朴素的认知里,能赚多少钱就要下多少苦力。
  现在彭家村的日子好了,自己的大儿子在村里的养殖场干活,一个月有差不多三十块,但是养殖场的活计可不轻松。一天到晚都是臭烘烘的。
  自己这女婿去苏联干活,那肯定也是下了死力的。听说是去苏联帮苏联人盖房子。那许大有肯定是在工地上拼命的帮着搬砖头扛水泥才能赚到这些钱的。
  但是秀莲却说道:“爹,大有哥把这些钱的用处都安排好了。”
  “大有哥说,这笔钱里,让我给他爸妈各买一身新袄子、 棉鞋,新被褥。再给你买一套新衣裳一条烟, 给我大哥和二哥一人买瓶老酒一双新鞋。 说是我一个人在村里, 要靠家里的父母兄弟帮衬着才
  行呢。
  秀莲看出了老父亲脸上有心痛的神色,她继续道:“大有哥在信里说了,叫我不要心疼这样花钱。他在苏联那边跟着师傅学电焊。已经可以焊接钢筋了,一个月能有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吃饭住宿也不要钱。让我不要担心。以后每三个月给我打一笔钱,除了开销之外的存起来,以后在把村里的房子盖过呢。
  “大有哥在信里说了,等他在苏联学下盖房子的技术。以后来村里把咱们自己的房子也盖过,就按照苏联人的水泥小楼来建呢!”
  说道这里,秀莲眼神中都是闪闪发光的神采。
  听到自己的女婿对于钱财有计划,而且听着还挺周密了。秀莲的老爹也就不说什么了。
  只是一个劲的说:“我的衣服什么的就别买了,浪费那钱干嘛。给我外孙子外孙女买就好了。”
  “爹,走吧。“秀莲笑吟吟的推着自己老爹和二哥去镇上购物。
  许大有在信里写的很清楚。说是要过年了,让秀莲和孩子过一个好年。 也要让父母和岳父过个好年。秀莲在村里还需要大哥二哥帮衬着干些粗重的活计,不然她一个女人还带俩孩子,还要去上工赚工分(孩子交给父母带),那就真的太辛苦了。
  秀莲也是个知道轻重的女子。有的钱能省,有的钱不能省。自己还是按照大有哥说的办吧。
  按照许大有在信里说的,秀莲存了两百多块钱,剩下的拿来置办过年的东西。
  秀莲的父亲抽了一辈子的烟,但都是抽旱烟。他从来都没有抽过商品卷烟。因为觉得卷烟贵,旱烟叶子便宜。这辈子第一次抽卷烟, 这还是自己女婿在外国务工转来的钱。
  秀莲的大哥和二哥也是第一次穿工装鞋 (劳保鞋), 因为许大有在信里说了,他在苏联工地上大家都免费配发这样的工装鞋,他才知道工装鞋比解放鞋安全多了。尤其是在干活的时候。
  还有新的衣裳、被褥,米面粮油副食品等等。
  大有哥说要让家里过个肥年。秀莲按照许大有的意思办了。她知道许大有好面子,他出国务工了,更希望家里支楞起来。不然他出国不是白出了?
  等到秀莲二哥骑着借来的三轮车把东西从乡镇拉回彭家村的时候,一路上引起了轰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