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29节
第三百零四章 跨时代的经营理念
北京国宾馆内,赫鲁晓夫面前摆放着十几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它们一个个的摆放在那儿,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它们就像是刚刚从酒店后厨端上来的菜肴一样。
赫鲁晓夫绕着餐桌走了三圈,一边走一边观察,还用化学里的煽闻法把香味煽进自己的鼻腔内。
最后他停下脚步,用疑惑不解的目光看向中方的外交人员:“这些真的是罐头食品?你们不是去饭店点了菜,然后给我端上来糊弄我吧?”
中方外交人员立马摆手:“不是,不是,当然不是了。这些都是正经的罐头食品,我们就是加热了一下,最多也就是请酒店后厨的师傅帮我们摆盘了一下,绝对没有做其他任何的加工。”
赫鲁晓夫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眼前的那盘大猪肘子。肘子红光油亮,表皮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丝丝的香气与热气从肘子的肉丝缝隙里钻出来,钻进赫鲁晓夫的鼻子里,恨不得将他的嗅觉塞满。
从色泽,到香味,再到卖相。
赫鲁晓夫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这是罐头食品。
他拿来刀叉,切了一块连皮带肉的肘子。
俗话说得好:吃肘子先叨皮,一辈子不心急。
但是赫鲁晓夫把肘子连皮带肉一口吃进去之后,他咀嚼了一会儿,然后就非常急切的把肘子咽下去了,并且说道:“你们一定在骗我,这不可能是罐头食的味道!”
中方外交人员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味苏联书记在搞什么鬼。
这事儿有必要骗你吗?
这些中方的中层外交人员并不清楚赫鲁晓夫来中国是干什么的。
其实赫鲁晓夫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
那就是来搞罐头的!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引起了热议,尤其是他的文章里写道“志愿军将餐厅搬上战场”的那一段,让很多苏联人都非常好奇。
这个年代的苏联人,除了那些小小孩之外,可都是经历过战争的。谁不知道军粮是个什么德性啊。
那玩意儿和好吃有关系?不说前线口粮了,就算是二线的热饭军粮,味道也是不咋地。
而在二战结束后,因为人口缺口太大,苏联让更多的妇女加入到了劳动生产当中。
双职工夫妻在苏联城市里非常常见,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吃饭问题,苏联开办了很多食堂。
但是食堂的味道嘛,也是一言难尽。
后世有个苏联笑话说:对于苏联解体,莫斯科的食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从侧面反映了苏联食堂的参次不起。
有的厂办食堂,当真是难吃到神憎鬼厌。在八十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就因为食堂问题出现过两次工人罢工的行动。
工人们认为,食堂做的菜味道真是狗都不吃。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拖拉机厂的食堂提供的食物其实算是很丰富了,给的材料也不错。
就是单纯的难吃,从而引发了工人们的抗议。因为饭太难吃了,导致了工人们的罢工,这让人不禁好奇,这拖拉机厂的食堂师傅是有多不会做菜。
所以苏联工人某种意义上也是有些苦逼的,首先是要面对食品多样性的匮乏,二是要面对未知的食堂师傅手艺。
所以当谢尔盖的文章传到苏联后,引起了苏联上下的大讨论。
别小看一日三餐对于一个国家的分量。
如果你的国民没有一个可以填饱他们的好厨房,你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国家。
苏联其实一直很重视国民的厨房问题,民生问题第一位的永远都是吃。
二战结束后,苏联的米高扬就在欧洲各地买买买。趁着欧洲打烂了,买进各种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工厂设备。
这位苏联二把手也有了“苏联人的厨房”的称呼。
但是就算是这样,也无法满足苏联人民的胃口。还是那句老话,欧洲人在这个年代搞的食品工业还不行。
所以当斯大林看了谢尔盖的文章后,就连他都惊动了。让苏联老百姓吃饱吃好是个大问题,解决运输过程中大量食物的溃烂也是大问题。
就连米高扬也来过问了。苏联高层很关心这个话题,苏联高层其实对民众吃饭问题一直很关心的。
在七八十年代,苏联人对餐桌的乏味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明明自己是世界两极之一的国家,但是餐桌上可以吃到的东西永远乏善可陈。
所以苏联的计划部明年都会收到下面汇报副食品不足的信息。
而计划部的解决方法永远都是增加副食品的产量。
简单来说就是多种玉米和牧草,用来去喂养殖场里的牛和猪。
但实际上苏联的问题是养的牛和猪不够吗?
不是,是没办法把牛肉和猪肉送上老百姓的餐桌,这才是苏联最大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运力问题和仓储问题。运输问题很好理解,苏联太联大了,铁路网络实在是无法覆盖到每一个地区。
而现在苏联的汽车产能也不能满足苏联国内的需求。
还有苏联火车的调度计划的落后等掣肘。
而仓储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新鲜的猪肉牛肉最大的问题就是仓储,你要么把活猪活牛直接拉到如莫斯科一样大城市的边上宰杀,要么你就要有一个很好的冷库。
这两点对现在的苏联来说都不容易办到。
而且活猪售卖出去还有一个问题,苏联人不是家家有冰箱。
这注定了大家没办法在家里储藏足够多的肉食。
老百姓不能囤肉,那就只能是每天买新鲜的。
这就把存储的压力全压在了供应链上。
供货企业要运到目的地,还要负责长时间储存或养殖。如果出现意外,还需要自己全额承担损失。
这种经营方式压力成本太大,就算是国营的集体农庄都吃不消。米高扬被誉为苏联人的厨房,他对民生问题尤其是吃饭问题是很有见解的。
他很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儿,而不是像几十年后他的继任者一样,只会无脑加玉米和大豆的种植。
但是米高扬知道问题在哪,也把问题报告给了斯大林。
但是就算是他们两个一起也无法段时间内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铁路是说随便修就修的吗?
苏联有多大?有的铁路修出去确实满足了当地的出行需求,可是根本无法盈利,对财政的负担怎么解决?
还有仓库问题,冷库说起来简单,这其中的成本增加怎么计算?
还是说有办法让苏联人马上每家每户一个冰箱,让苏联人有囤积食物的能力来减少供货端压力?
很显然,这两个问题都不是一拍脑子就能解决的。
所以米高扬才会去欧洲扫货,想办法提高苏联的食品加工能力。但是搞到最后,还是只有香肠这种传统食品成了最优解。
苏联人不是没有想过搞罐头,猪肉罐头牛肉罐头也不是没搞过,只是搞了后口碑极差。
他们就是无法解决那种令人难受恶心的罐头味。
再加上苏联本身烹饪方法的问题,最早制作的罐头都有着浓郁的腥臭味,消费者买来根本无法下咽。
所以看到谢尔盖的文章,斯大林和米高扬第一反应是不信的。因为罐头他们没少吃,除了水果罐头还不错外,肉食罐头简直就是要人命。
不过想着万一呢?要是谢尔盖写的是真的呢?于是斯大林找来了赫鲁晓夫,因为现在中国对苏联的轻工贸易的苏联方面总负责人就是赫鲁晓夫。
那么关于罐头的事情,也就一事不烦二主了,赫鲁晓夫同志你去一趟吧!
于是乎赫鲁晓夫来了,而且一来就要吃罐头食品。
虽然外交部一时间都不知道他突然访华是干什么。
但是苏联的书记跑来要吃罐头食品,那就给他吃呗。这点东西也不是没有。
结果吃完了又说我们是骗子,给他吃的不是正经的罐头食品,中国的外交人员觉得自己太冤枉了。
有外交人员对赫鲁晓夫道:“赫鲁晓夫同志,这真的都是罐头食品。没有骗您的必要。”
“对啊,赫鲁晓夫同志,我们真的没骗您。”赫鲁晓夫扬眉吐着眉毛道:“真的吗?我不信。”
“除非你带着我去看看。”没办法,外交人员只能找来没开封的罐头,当着赫鲁晓夫的面打开。
给他看看罐头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里面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味道。这些罐头没有加热,赫鲁晓夫直接用叉子从一个罐头里叉了一块红烧肉出来。
罐头里的红烧肉还没完全化冻,表面还覆盖成一层白白的猪油,赫鲁晓夫直接塞进嘴里咀嚼了起来。
吃完之后他眉头松开,然后又深深的锁紧。
最后他丢下叉子说道:“你们真的搞出来这样的罐头了?”
“嗯?”中方外交人员不知赫鲁晓夫为何会有这话,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接话。
还好赫鲁晓夫没说什么,他摆摆手说:“你们去通知一下周总理。我这次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关于你们的罐头。”
北京的一处茶楼里,新中国的陈云正在泡茶,热气袅袅茶香扑鼻的时候,包间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穿着夹克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一边走还一边抱歉道:“哎呀,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来晚了,来晚了。”
来人正是李锐,而在包间内除了新中国的陈云之外,还有贸易部的部长叶季壮。
从年龄上来说,这两人的年纪都比李锐长了一辈。但是面对李锐,两人倒是都没有摆长辈的架子。
陈云更是笑哈哈的打趣道:“晓得你李部长是个大忙人,约你喝茶都是一件难事叻!”
叶季壮更是好奇的打量着李锐,他并不清楚李锐的双重身份,他对李锐的认知只停留在李锐作为新中国的电影、书籍与新闻出版总署部长这个身份上。
当然叶季壮也知道他还管着一个曙光厂。
不过曙光厂级别太高,他还没资格知道里面具体的情形。但是仅仅知道李锐的表面身份,也让叶季壮不掩饰他对李锐的钦佩。
“这位就是李部长?年轻有为啊!我听说朝鲜前线的消息了,李部长带人搞的宣传画册足当百万雄兵啊!美军连溃数百里。第二次战役可谓不战而胜。”
李锐对叶季壮的夸赞则是连连摆手道:“过誉了,过誉了。我就是提了一个点子,真正做的好的还是努力工作的同志们。”
坐在上首的陈云笑吟吟的给李锐和叶季壮两人分茶。
同时对叶季壮道:“老叶,赫鲁晓夫同志来中国求罐头了。你问我怎么看,诺,现在我给你请了个大能人。”
陈云一指李锐到:“不要小瞧李部长,李部长看着年轻。做生意的头脑却精明的很,尤其是和外国人做生意,他可是相当的有经验,知道怎么做生意。”
李锐笑了笑,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说道:“陈云过于夸赞了。两位也别叫我李部长啥的,二位都比我年长,称呼我叫小李就好了。”
叶季壮哈哈一笑:“那我就这么叫了,你也别叫我叶部长,就叫我老叶就好了。你就叫他老陈。”叶季壮指着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