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28节

  “有点出息没有,外国记者在呢,你不会用勺子舀啊!你多给我们志愿军丢人啊!”
  “哎呀,我一直觉得有那种能把清水变成肉汤的调料就很神奇了。现在还有这种橘子水,真好喝啊!”
  “打一场胜仗就能吃一顿这样的大餐的话,老子能把美国佬打的他姥姥都不认识了!”
  有的志愿军战士没喝酒就已经开始说豪言壮语了。
  已经吃饱了的谢尔盖用相机把战士们的形象都记录了下来。
  一直到这次聚餐结束,他还在怀疑是不是因为他要采访,所以志愿军特别安排了这么一顿?
  后来经过他走访他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志愿军在给全入朝部队发放这些特需会餐罐头食品。
  不过因为运力的问题,有的部队先拿到先吃了,有的部队后拿到后吃。
  中国还匀了一部分特需会餐给朝鲜人民军部队。
  这一顿饭吃下来,朝鲜人民军把罐头里的汤都舔干净了。
  连一颗豆豉都没有剩下的。
  谢尔盖后续又走访了几个部队进行采访(蹭吃蹭喝)。包括朝鲜人民军,还有在三八线前线对峙的志愿军部队等等。
  发现志愿军是真的没有骗人,他们真的把食品都送上来了。而且谢尔盖也发现了一点,那就是这些特需会餐食品对提振士气有着超乎寻常的效果。
  试问谁不想再精神极度紧张的战争间隙吃一顿大餐放松一下?
  高糖高油高热量,就是让人最放松的食物。
  其实如同谢尔盖这样被苏联派往前线的记者。
  除了记者的职务之外,还有军事观察员的职责。
  他们和那种高级别的军事观察员不同,高级别的军事观察员是从宏观角度观察战争,从指挥层面去分析。
  他们这些记者是以基层的层面为苏联提供战争分析。
  对于谢尔盖这样的记者带着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志愿军司令部也是很清楚的。
  他想要观察,就让他观察。因为他们提供给苏联的情报,也影响着苏联对中国的判断。
  而现在中国是很需要苏联的支持的。老实说,朝鲜战争打成这样已经出乎斯大林等苏联书记们的预料了。
  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只有表现的越重要,才越能在这个阵营之中站稳脚跟。
  当谢尔盖来到三八线的前线,这里的战士们没有条件和平壤的志愿军战士一样搞炊事班厨房。
  只能是把罐头打开后,直接放在火上加热。然后那肉汤加水拌着复水土豆泥吃。
  就是这样,战士们吃的也非常高兴,整个志愿军的士气得到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谢尔盖能看得出来,志愿军司令部也看得出来。
  彭德怀得到下面部队的宣告后,他也点点头道:“看来我们的那位李锐部长确实是有几把刷子啊。他不懂打仗不懂军事,但是他懂人心啊。”
  “知道美军士兵害怕什么,也知道怎么激励我们的战士。有这样的人在后面支持着我们,我们只管在前线打胜仗就好了!”
  “部队要是休整好了,那么我们就只有下一个目标了。”彭德怀用手在地图上一指:“打下汉城!吃掉美军驻扎在汉城的陆军一师,打残骑兵一师。这是我们的目标!”
  在彭德怀的命令下,志愿军的第三次战役即将打响。
  与此同时,谢尔盖也写了一篇报道发回苏联。这是一篇很长的报道,题目叫做《中国的魔术食品:志愿军连战连胜的法宝》。
  谢尔盖在报道内写了志愿军携带的各种军粮。
  尤其是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之后,开始在全军配发的橘子味粉冲剂,和特需会餐做了大量报道。
  在谢尔盖的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志愿军在食品的补给上是令人惊讶的,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你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农业国家能给出的补给。】
  【他们解决了罐头食品最大的问题:难吃。所有从罐头里开出来的菜肴都像是你从饭店里现点的一样可口。】
  【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对待志愿军这样认真的把军粮研究到极限。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解放军还只能饥一顿饱一顿。补给全靠当地百姓的支援,军粮也已没有味道的土豆和杂粮馒头(大饼)为主。】
  【但是现在,志愿军却在军粮方面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他们有一种神奇的魔粉,请原谅我这么形容,也许有一点夸大。但是就笔者个人而言,这种被志愿军称呼为调料粉的东西就是魔粉。】
  【只要一包,它就能把一锅清水变成汤。而且它具有不同口味。从红烧牛肉到番茄牛腩再到鲜虾鱼板等等,它最少有十二种口味。】
  【如果觉得它的粉包制作出来的汤料显得寡淡的话,那么要是可以搭配它的酱包和油包,那么它已经和一锅新鲜现做的浓汤没有区别。说句冒犯的话,它的味道或许比苏联绝大多数食堂和家庭制作的汤更好喝。】
  【朝鲜人民获得了中国部分的补给,志愿军在平壤城内开设了免费的汤铺,成为了平壤百姓去的最多的地方。缺少肉食,志愿军支援的汤料成为了温暖朝鲜百姓最好的食物。】
  【还有令人惊讶的特需会餐,他们简直就像是把饭店带上了战场。读者们请您想一想,在战场上经历了一场令人精疲力尽的战斗,取得了一场惊人的胜利。你是想要吃炊事班制作的饭菜,还是想要来上一顿莫斯科餐厅的精致餐点?】
  【我无意冒犯,但现实就是如此。中国人真的做到了把餐厅搬上了战场!从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这点。苏联没有,美国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让人绝望的英国军粮了。】
  【另外我必须要提一句,中国人的随身军粮也极为美味。复水土豆泥居然有三种口味!
  您敢相信吗?他们在无法生产足够高科技武器的情况下,却把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拉满。】
  【这不仅仅有政委指导员的精神建设,还有这些食物为志愿军带来抚慰疲惫的美味。】
  【笔者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知道每天战斗后只能吃黑面包是什么滋味。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也希望我们的军工部门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
  谢尔盖的这篇文章在真理报上占据了三个版面。
  因为朝鲜战争是现在苏联最关注的一场战争,从高层到平民都关注。尤其是中国两场大胜之后,他们更想要知道战争的细节。
  谢尔盖的文章无疑是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不是军事层面而是另一个层面,在后勤在军队士气上的。
  尤其是谢尔盖在文章里提到的中国罐头食品,让很多苏联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苏联人最缺的是什么?
  是副食品!但是苏联缺少副食品当真是因为副食品产能不足吗?
  或许并不是这样的。也许如同可乐这样的东西,因为苏联在食品工业上的短腿让他们仿制的口味很差,根本没人喝之外。
  以及苏联因为维度的关系,缺少糖的生产。其他很多东西,比如说肉食,其实苏联的生产真的少吗?
  不,其实不少的。纵观整个苏联五十年代的牲畜出栏量,其实数量一点都不少。
  不能说保证所有苏联人顿顿吃牛肉天天啃肘子。
  但是每天一顿还不错的肉食其实是有的。
  从纸面数据来看,苏联人在五三年每人每天摄入两百克肉制品是没问题。
  但是为什么苏联人还要每天排队买香肠?
  还买不到?新鲜肉食更是要天没亮就去排队才能买到?
  因为苏联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而在于保存和运输。
  苏联最少有一半的肉制品损耗在仓储和运输途中。
  为什么百货商场的老三样里有香肠?因为香肠容易保存。方便运输。其他新鲜肉制品储存太困难了。
  而现在这个年代,冰柜和冷库的普及率不算高。就算是苏联人,也不是人人家都有冰箱的。
  所以保存食物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只有香肠这种东西最好,之要不受潮,晒在那里可以放好几个月。可以说苏联人爱吃香肠,某种程度上是被逼的。
  食物多样性的匮乏,逼得他们不得不选择香肠。而谢尔盖的文章让苏联,以及其他很多深受食品保存困难的国家莫名有些心动。
  平民只是嘴馋谢尔盖文章里写的那些军粮的味道。因为谢尔盖把它们形容的非常美味。
  而国家的高层中那些有识之士却意识到了另一点。那就是中国在现阶段掌握了一种长期保存食物,并且让食物变好吃的技术!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李锐有意为之的。
  李锐最早提出为志愿军提供特需会餐的需求。
  不仅仅是为了对志愿军的补给和士气提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广告。
  是的,战争其实是最好的广告,尤其是关注度越高的战争,其广告效益越好。
  就像是二战时期,可口可乐不计成本的跟着美军前进。美军到哪儿,他们就在哪儿开厂。
  坚持让前线所有美军士兵都能喝到可口可乐。
  这样让可口可乐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展,跟随着战争的脚步,可口可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饮料公司。
  无独有偶,李锐知道在历史上中,后世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无偿支援前线香烟供给,等到退役老兵回去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了那个香烟的味道,让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香烟厂之一。
  这个香烟厂正是白沙。李锐坚持认为,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以军事目标的胜利为胜利。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前提下,要在其周围附加上更多东西,跟随着战争的脚步一起前进。
  就像是现在的这种宣传,李锐一直在苦恼对美国的反向文化输出。
  因为美国距离太远了,中国真的不好操作。但是朝鲜战争给了李锐机会。
  朝鲜战争,经过初期的蔑视,中后期美军一定会研究志愿军。而在研究中,有的东西必然会无声无息的渗透入美国。
  这就是李锐要的,对美国的一场无声的渗透。可以是食物,可以是漫画,亦或者是其他的。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一在军事维度上的行动。
  它是经济、文化、政治、外交多维度的复合行动。
  彭德怀负责在前线解决军事问题,中央的一些领导负责在国际上解决外交和政治问题。
  而李锐则负责解决经济和文化问题。
  就在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等国家引起反响的同时,它也被美国相关媒体进行了转载。
  当然,他们的转载就没那么好听了。美国abc发表了标题为《中国靠魔法食物控制士兵》的文章。
  华盛顿邮报则发表了《中国剥削本国农民穷兵黩武》这样的文章。还有一些媒体写了《中国的魔法罐头》、《中国洗脑魔粉》等等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无一不提及了中国在军粮上施展的各种魔法。
  不管是调料粉包还是罐头食品,甚至是中国供应士兵的橘子粉冲剂都被拿出来批斗。
  虽然是批斗,但是却也让很多美国人知道了,中国貌似生产了不少好吃的食品。
  至于吃了这些东西会不会被控制被洗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相比于美国人的抹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多国家对这些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
  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全面开启前,苏联那位被后世称为玉米晓夫的赫鲁晓夫再次来到了中国。
  一来到中国,他就劈头盖脸的对前来接待他的中国外交人员问道:“你们的罐头食品真的有那么好吃吗?带我去尝一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