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65节

  可他们跟着顾千里,这些捞偏门的就得忌惮几分,知道他们是官家势力,不敢随意打主意。
  这些利害关系,自然要给他们说透,免得他们在成阳县走熟了,以为外面也这样太平。
  高里正恨不得自己亲自带队,倒是被沈宁劝住了。
  “有顾大人和蔺老板呢,里正伯该放手给年轻人。”
  高里正笑道:“也是如此,听阿宁的,我还得盯着砖窑呢。”
  这两窑一烧就是几十万块砖瓦,一烧就是俩月,可得盯住了。
  他们盖作坊借了人家好些砖瓦,都要还呢,作坊也还要扩建呢。
  育种司倒是不用他们提供砖瓦,县衙已经调集砖窑徭役,足够用的。
  送走蔺承君和顾千里以后,沈宁又和高里正一起看看砖窑,再跟大伯娘、裴大伯他们调整一下作坊的分工。
  现在家里作坊主要做干米粉,供西路发货的腌蛋、腐乳等。
  牛油锅底、方便面、酱料等都和靳老板合作,毕竟人家做餐饮是专业的,大厨功夫精湛,也能推陈出新。
  类似需要精湛厨艺以及火候掌控的,沈宁就和他们合作,她提出理念,他们来试制。
  她还要调整一下人员配备,再往县城送几个熟练工。
  她和裴长青在培养自己可用人才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后续人才,讲究可持续性发展。
  豆腐村是她和裴长青的根基,也是珍珠和阿年未来强有力的支持。
  一个人要走出去,在外做官经商,总不能单打独斗,需要身边有人。
  身边的人终归是从小培养的最贴心、最忠诚,也终归是利益捆绑最深的人才会团结。
  这就是宗族、同乡的力量。
  她和裴长青就是要给孩子打好这个基础。
  培养年轻人的能力和集体忠诚度、荣誉感。
  沈宁观察这两年,裴家老一辈都顶用,第二代一般,都不够出色,顶不起一个作坊。
  张氏是例外,她有销售天分。
  第三代倒是又可以。
  大丫非常细心,做财务不错。
  二丫也有销售谈判天分。
  铁头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跟张氏一样有闯劲儿。
  三叔家孩子目前还看不出什么,四叔家裴金子倒是不错,和高进升也能撑起一个作坊。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有一波优秀的人顶在前面,能让他们安心搞作坊和铺子,没有来自外面的强压。
  如果没有她和裴长青,豆腐村搞不起作坊,搞也会被人吞掉。
  所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利益共同体,村里人也会看到这个关键,愚钝的看不到,高里正也会让他们看到的。
  调整好作坊,针工局前来学习的第一批宫女太监也要学成回宫了。
  沈宁会的针法有限,她只会基本针法,至于花型得靠陈玉箫和谭秀带着他们摸索、创新。
  沈宁会编织的款式更有限,她只会织围巾,只知道手套袜子的大体织法,具体怎么织都是陈玉箫和谭秀带人摸索的。
  这母女二人被她发掘出了特殊天分,她们在棒针钩针方面的确有天分,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针法图!
  这就厉害了!
  在她们的教导下,第一批学徒已经能够独立织围巾、披肩、毛毯、手套、袜子、内衣,除了基本花型,也掌握了几个简约大方的花型。
  宫嬷嬷决定先让一半学徒回宫开班收徒,带人织手套袜子内衣这些不需要什么复杂花样的东西,另外一半让他们继续在这里跟谭秀和陈玉箫一起研究更多花型,同时绘制棒针和钩针花样图册。
  这样她就能在豆腐村多住些日子啦。
  沈宁原本邀请她和裴父裴母一起去县里的,宫嬷嬷却说不喜欢凑热闹,在家里正好。
  她在家里其实也挺热闹,苏婆子、谭秀陈玉箫和陈琦三人住在这里,早上她和苏婆子一起做饭,吃过饭去高家看学徒们干活儿,再回来帮大伯娘一起看着作坊,还会去看看地窨子编织组呢。
  识字班当然也没停,虽然阿年、二蛋不在,可他们习惯了老带新,只要有老生在,新生就可以随时入学学习。
  今年冬天周边村子也有孩子背着干粮和柴火过来学习的。
  周边那些有眼光的村民看到沈宁让阮荷花娘家的侄子侄女去作坊做工,也都动了心思,想着让孩子去学习班学习,学成以后保不齐就能进作坊干活儿呢。
  如今陈琦代替二蛋当了代课老师,蒜苗、锁头俩当正副班长,都正经学习呢,一点没耽误。
  阿年之前邀请陈琦一起去县里的,毕竟高进禄都能去,陈琦当然也行啊。
  是陈琦自己不乐意去的,他不是真正的小孩子了,也不那么热衷和小孩子玩幼稚游戏。
  他很喜欢待在裴家,即便主人家不在,他也觉得心安。
  这是珍珍的家。
  虽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是他记忆的那样,他也喜欢。
  他发誓今世一定要学出点样儿来,能给他娘和姐姐当靠山。
  再沈宁再一次邀请他同去县里的时候,他对沈宁道:“沈姨,你放心吧,我不是一个人,一点都没耽误读书,裴叔布置的功课我都有完成,书也都有好好背的。”
  沈宁挺高兴,“阿琦真是越来越懂事了,你娘和姐姐呀也算有依靠了。”
  封建时代,没有女人能自己靠自己,因为没有父亲兄弟儿子,周围的人会吃了她的。
  陈琦能懂事,也是谭秀和陈玉箫的福气。
  谭秀现在跟以前也换了个人似的,再也不用穿绫罗绸缎,金闪闪的首饰插满头来给自己增加底气,她在裴家就穿普通的布衣,头上也是简单的银簪发钗,戴着朴素的银耳饰银镯子。
  她彻底把陈老爷抛到了脑后去,甚至懒得想老头子给不给她和儿子闺女留钱的事儿了,一心和女儿研究针织花样儿,再就是照顾儿子起居,让他能专心读书。
  有沈老板当后盾,她感觉自己倍有底气,啥也不怕了。
  谁也不能再随便发卖她了呀。
  没有后顾之忧,有了安全感,就能全心全意做喜欢的事儿了。
  她对沈宁道:“阿宁,你放心去县里,家里就交给我,针工局那边儿,还有宫嬷嬷,我保管都给照顾好。”
  沈宁笑道:“我当然放心,你也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有需要只管说,陈家那边儿要是有什么事儿也只管说。”
  现在谭秀不爱回陈家,沈宁自然不会催她,她和陈老爷又不是正经夫妻,估计也没有夫妻情分。
  谭秀见沈宁主动为她考虑,很高兴,“有需要我肯定会说的,现在瞅着老头子还挺康健的,也不至于分家产,暂时也没什么好说的。”
  沈宁也笑。
  听她们说笑,隔壁看书的陈琦露出一抹讥诮的笑容,老头子来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就该挂了吧?
  大黑心和二黑肝就会联手把姐姐嫁给淮州府衙推官做妾,再把阿娘和他拉去外地卖掉。
  这一世,他们是别想了。
  至于老头子死不死,陈琦倒是没感觉,反正他死不死,陈家也不能随便卖了他们。
  送走针工局的学徒以后,沈宁把家里安顿好,就跟宫嬷嬷谭秀几个道别,又带人回到县里。
  沈宁一行人刚进县城,就被靳老板和康老板的人迎住。
  “沈老板,我们东家有要事相商。”
  沈宁再不回来,他们真的要下乡去请了。
  第173章 成阳商会 建商会,正风气
  沈宁回家,靳老板、康老板以及另外几个老板纷纷赶过来。
  很快沈宁就知道靳老板和康老板为什么那么急着找她了。
  杨老板死后,杨家直接斗成乌眼鸡了,名副其实的乌眼鸡,绝无夸张。
  杨老板的舅兄,也就是杨太太的大哥,他伙同几个兄弟住进杨家,要替妹子外甥撑腰。
  而杨老板的几个兄弟,甭管同母的还是姨娘生的,也都跑来要给大哥主持公道,要严查害死大哥的凶手。
  杨四爷几个拉拢扶持侄子杨二,赵舅兄几个一边斥责杨二里外不分一边和杨太太统一战线,又火速派人去淮州请杨大少爷回来主持大局。
  结果杨大少爷前阵子恰好感冒风寒,本就没好利索,闻听父亲突然去世,他急火攻心病得越发厉害,又不肯耽误,非要火速赶回成阳县见父亲最后一面。
  祸不单行,杨大少爷乘船返回成阳县的时候不小心失足落水,天寒地冻,等被救上来以后就气若游丝,即便请了大夫却也无力回天。
  杨大少爷……没了。
  这下杨大太太几欲哭死,恨不得跟杨老板和大儿子去了。
  原本只要杨大少爷在,只要他回来,杨家就没什么好争的,不管赵舅兄还是杨四爷等人都得听杨大少爷的。
  现在杨大少爷死了,杨四爷等人又力挺杨二,赵舅兄几个却力挺杨太太和杨大少的长子。
  可杨大少的长子也才六七岁,根本难当大任,那不还是赵舅兄等人说了算?
  杨二几个自然不肯。
  杨二觉得自己是嫡次子,大哥没了就得他当家。
  结果赵舅兄等人又怀疑杨四爷派人害死杨大,告到县衙,还要告到府衙,要求彻查。
  而杨四爷几个之前就指责杨老板死得蹊跷,保不齐就是被人害死的,还将那对姊妹花儿给看押起来。
  那对姊妹花儿据说跟赵舅兄有点关系,是他给杨老板介绍的。
  赵舅兄又叱骂杨四爷血口喷人,说他也给杨老板送过女人,大家为了杨老板幸福着想,都给他送过女人,凭什么诬赖?
  按说杨家人和赵家争斗跟麦掌柜没什么关系,他就是酒楼大掌柜,东家换届也不会让他当老板,顶多还是让他当大掌柜,甚至换掉他。
  他伤心于杨老板突然去世,想去吊唁,却被杨家拦着不让进去见最后一面。
  不仅如此,杨二还火速带人接管好运来酒楼,查封了账本,又说麦掌柜这些年贪墨了酒楼很多银钱,将他扣起来,要求聂氏拿钱平账。
  靳老板和康老板知道以后立刻跟杨家交涉,但是杨四爷和杨二咬定麦掌柜监守自盗,要求彻查等等,不肯放人。
  康老板气得把桌子拍得砰砰响,“杨家这是吃人不吐骨头啊,让老麦白给他们拉犁几十年,最后再把给的工钱抢回去,天底下就没有这样刻薄寡恩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