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64节

  她这么一说,几个孩子把自己关心的人一代入,瞬间小脸变白,齐齐抽了一口冷气,纷纷道:“娘/婶婶,我们知道了,不会再说笑了。”
  看孩子们眼里隐然都有了泪光,沈宁便没再吓唬他们,又道:“杨老板工作非常卖力,为了赚更多钱,他经常熬夜不好好休息,这是健康大忌,你们要引以为戒。”
  旁边的蔺承君隐忍得辛苦,赶紧往嘴里塞了个小笼包,生怕自己笑喷出来。
  沈老板是真会忽悠孩子啊。
  裴长青也默默地往嘴里灌了一口海鲜粥。
  想了想,沈宁还是商量孩子们去成家堡逮着,休假吗,去成家堡一样玩的。
  杨家这事儿估计得折腾十天半个月的,杨家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一点都没封锁消息,竟然搞得谣言满天飞。
  这些不体面的事儿不该污了孩子们的耳朵。
  当然,她说的是“杨老板去世,杨家要报丧,到时候亲朋好友都要去吊唁,停灵七日,哭哭啼啼敲敲打打,还要做法事道场什么的,声音能传老远呢,你们小孩子读书睡觉都受影响。”
  几个孩子碰头商量一下,觉得沈宁说得对。
  成五郎小声道:“真的挺吵,还有和尚念经呢,哼哼啊啊的没完没了。”
  他们就同意回成家堡了。
  吃过饭沈宁和裴母给几个孩子把行李收拾一下,唐钜带他们去成家。
  裴母舍不得珍珠阿年和宝儿,不过也知道孩子是去成家学本事的,自然不拦着。
  高进禄和二蛋也忙里忙外好几天,沈宁也给他们放假,让他们跟着阿年去成家玩儿。
  这可给高进禄激动坏了,因为在铺子里他既要做阿年布置的功课,还得跟着裴长青背书呢。
  他可不爱背书了。
  待唐钜带着孩子们离开后,靳老板和高里正一起过来。
  高里正原本住这里,因为顾千里和蔺承君过来,他怕住不开就去闺女家小院儿住。
  知道孙子跟着阿年他们去成家玩儿了,高里正努力酝酿出的一点悲伤之情也不见了。
  他现在最大的心事就是怎么才能让沈宁和裴长青在他死后依然照拂他的儿孙们。
  他知道如果自己家没本事,只靠人家照拂没用,所以他努力培养高三郎,希望老三跟上沈宁的步伐。
  他也知道高三郎跟沈宁裴长青没有什么深厚感情,若自己不在,老三肯定维系不住两家亲密的关系。
  他就寄希望于第三代,希望高进升跟着沈宁好好做事,高进禄跟着阿年好好学习。
  从小的玩伴、从小一起长大,这情分是非常可贵的。
  只要高进禄一直跟着阿年,没有意外的话,等阿年出息了高进禄也能跟着沾光。
  至于再下一代的事儿,那就儿孙们自己安排了。
  靳老板不知道高里正心里这些想头,他正为杨老板唏嘘呢,“这叫什么事儿啊?也太……”
  太突然、太不体面。
  裴长青:“杨家家风不正,从上到下一塌糊涂。”
  不是说杨老板这个死法儿,而是家仆第一时间将主子不体面的死因给宣扬了出来。
  这说明杨老板在杨家真是没有一点威信,甚至得不到一点尊重。
  但凡家里人对他有敬重,都不至于让人这么快宣扬出来。
  一般人家出事儿,主人会约束下人噤声,不得胡言乱语,下人恪守本分,也不会肆意议论。
  可杨家?
  不过想想他去杨家盘个火炕都能被丫头盯上投怀送抱,可见杨家家风如何。
  从上到下,估计都是投机钻营之辈。
  沈宁:“他家人若是有脑子,就赶紧约束下人,报个急症,再请家里相熟的郎中出面说说。”
  总不至于让满城拿杨老板的死当笑话讲吧?
  杨家人没脑子,麦掌柜有,只要杨家让他主持,他会想到的。
  靳老板也想到了,“若是老麦帮杨家主持,这会儿该派人上门报丧了。”
  按照惯例,家里死了人得给亲朋报丧,生意往来关系不错的也会报丧,除了继续保持合作也能收丧仪,来吊唁的人多也是逝者的体面。
  半上午过去,他们也没接到杨家报丧。
  靳老板叹了口气,“虽然我和杨老板有过矛盾,可也没盼着他死,他猝死我还是很难过的。哎,好运来怕是要没落了,令人不胜唏嘘啊。”
  沈宁也没说什么,只让张氏和裴大柱带人去杨家关心一下,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这也是常规操作。
  沈宁就没再过度关注杨家,毕竟她这里也很忙。
  蔺承君和顾千里安排完这边的事情,他们还得回豆腐村,过些天要带制糖师傅南下。
  他们得抓紧时间去南边制白糖。
  秋冬收的甘蔗刚好能提供这一波所需的原料。
  蔺承君又把沈宁铺子里的货物细数了一遍,“这些针织的手套袜子内衣会受贵族欢迎,细棉线和丝线的都要。另外,这些糖果,也要。当然,还没做好的香皂、洗发膏什么的,也要。”
  顾千里:“既然如此,就让北上送蔗糖的船把这些货一起拉回去。”
  蔺承君:“糖果我们可以自己做,针织品和洗护品从沈老板这里进。”
  倒不是为了省进糖果的钱,主要是沈宁这里原料有限,到时候这些糖只怕都不够卖的,而他们在甘蔗产地,制糖和糖果自然更方便。
  沈宁自然同意。
  两人要尽快南下,所以也没在县城多逗留。
  沈宁和高里正就陪他们回豆腐村,给他们送行。
  裴长青想一同回去,却被两人劝住了。
  “二郎,你志在科举,就该全力以赴。咱们是兄弟不必讲那些虚礼。就此别过,他日归来再会。”
  裴长青抱拳,笑道:“那我就在此预祝两位乘风破浪,纵横海外,早日凯旋。”
  两人抱拳:“我们也静候二郎佳音。”
  裴父裴母想一起回去,沈宁劝他们暂时留在县城,一是帮忙照顾裴长青,二是珍珠阿年几个过几日要回来住,三是顺便照顾裴云。
  裴父裴母也听劝,就留下了,只让给裴大伯和大伯娘他们带了礼物和信回去。
  没错,老两口自己写的信,虽然大部分是拼音和简笔画。
  沈宁和高里正带队回豆腐给蔺承君和顾千里送行。
  众师傅听闻让他们回去,一个个意外又激动。
  现在出发,他们能回家过年呢。
  这一趟出来,不但解决了家里的麻烦,还找到了靠山,以后还能拿更多工钱!
  蔺老板好人!
  以后他们是铁定跟着蔺老板干,绝无二心的。
  临出发之前,沈宁拿出一本图样交给蔺承君,“这是我研究那些番货发现的图样,应该是海外贵族喜欢的纹样,你们可以用在丝绸、瓷器以及糖果上。”
  海外喜欢大庆的瓷器丝绸,不过他们贵族和有钱富商更喜欢订制自己喜欢的纹样。
  毕竟纹样承载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不等蔺承君说什么,沈宁又给了顾千里一份裴长青画的南洋、西洋地图,方便顾千里他们出海。
  “顾大哥,这是阿年综合了阿恒、萧先生以及成家、曹家还有蔺老板所言绘制的,这份舆图应该不够精准,但是大体如此,你们出海一边勘察一边完善才好。另外,最好多带善学语言的少年人,尽可能地学习海外语言,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顾千里自然答应。
  他感觉,这将成为他掌控船队的有力武器。
  两人郑重其事地道谢,把各自的图册珍而重之地收进怀里。
  沈宁笑道:“煽情的话我就不说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重新扬名海上,开辟属于我们的海上之路,我期待你们带回更多的海外商品。”
  我希望你们乘风破浪,去往更广阔的海洋,知道天无涯,海无边,警惕未来的危机在海上。
  蔺承君来的时候带了长长的车队,那些车队运完货就离开了。
  沈宁安排了豆腐村的运输队送他们去桃源的水路驿站,顺便采购桃源特产和木材回来。
  顾千里和韩风行李不多,可蔺承君的多呢,他一个人至少五辆大车。
  另外还有二十个制糖师傅加上他们的行李,再有制糖的一些工具。
  沈宁把大部分糖漏给他们,这样他们回去就能直接制糖,同时制作更多糖漏。
  豆腐村以后不会大规模制糖,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糖漏。
  高里正絮絮叨叨地叮嘱高三郎、陶四舅和陶启明,“路上一切小心,轻易不要和人起冲突,若是有人找茬儿也不要怕,拿着沈老板的帖子去找桃源知县。”
  陶启明笑道:“姑爷爷,放心吧,我们晓得呢,到了桃源我们还可以找冯王二人呢。”
  王永现在是育种司副司正,冯彬负责当地贡品的遴选、登记,跟他们来往多,已经很熟悉了。
  前阵子他们一直住在高家的。
  高里正:“运输队的事儿尽量找县衙。”
  太监不是那么好找的,欠人情不好。
  几人都答应了。
  沈宁之所以让他们去,自然是为了让他们跟着顾千里熟悉一下路线,以后自家要常走这条路线。
  这年代大城镇治安还好,乡村尤其荒野之地治安就靠运气。
  成阳山少,歹人不好躲藏,陆裕又重拳出击,所以打家劫舍、劫路的歹人很少。
  可桃源不但有山,还有大河,又是南北交通要道,客商多,打工讨生活的人也多,喜欢走弯路捞偏门的人就更多了。
  劫路的尤其多。
  高三郎他们没有经验,若是自己出行保管会被盯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