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72节
原主就是无人倾诉、无人撑腰,一边愤怒反抗兄嫂,一边儿又羞耻内疚自己闹腾。
基于这种心态,沈宁也没说过娘家,更没想过要回去看看。
参观完作坊,张公公又说去村里看看。
裴长青和沈宁便将高里正请来引荐给三人。
高里正闻言又感激又欢喜,自己当这么多年里正,也没得知县大人多看一眼。
今儿跟着阿宁和二郎沾光了呀。
不只是两位知县,连皇帝身边儿的红人儿都见上了!
就是回去立刻死了,都能闭眼了。
张公公对高里正非常和气,亲切地交谈几句,然后去参观村里。
高里正在前面领路,裴长青和沈宁以及孩子们陪着三人往村里去。
三人很快就发现豆腐村的与众不同了。
冬天早春的还没开始春耕,村民不忙,街上一般都是侃大山的男人。
这村不一样,除了特别老和特别小的,街上看不到闲玩儿的男人和半大孩子。
张公公问了问。
高里正笑道:“都在家做活儿呢,有做豆制品的,有练习编活儿的,还有练习缝补的、纳鞋底的、纺线织布的。甭管干啥,只要做得不错,豆腐娘子都能帮着卖出去。冬天那会儿,有些孩子还去撸草珠子换钱呢,摘野花椒、野茱萸也能换钱,俺们都收。”
两位知县听得感兴趣,忍不住详细问了问,很受启发,想和裴二郎夫妻好好聊聊。
知县的本职工作就是劝课农桑,可瞅着人家裴二郎和豆腐娘子做得比他们还强呢。
张公公听得心花怒放,有一种自己看好的人果然十分优秀,还被众人夸赞的自豪感。
回去可得跟陛下好好说说。
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太快。
尽管张公公想多待两天,可时间不等人,尤其他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多耽搁一天就多一天的风险
皇帝身边儿可不止他一个太监呢!
那个乐公公跟他明争暗斗的,他这一趟出来是受皇帝信任,但也容易被人钻空子不是?
不过他们还是留下吃了晚饭,多聊一会儿。
张公公尽可能多和沈宁裴长青聊天,多和俩孩子互动,好回去跟陛下汇报。
二更天张公公跟他们辞别。
临走时他告诉水嬷嬷和宫嬷嬷可以回宫了,晚上好好告个别,明儿去镇上会合。
两位嬷嬷本身就会厨艺,只是来监督小太监的而已,也是走个过场,回去就可以组建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御膳房。
当然也不需要她俩上灶,直接抽调尚膳监的太监就行。
两位嬷嬷虽然不舍,却也爽快领命。
只要皇帝有需要,她们自然愿意效力。
四个小太监也同回。
既然已经亮明身份,再留下也没必要,会让裴长青一家有压力的。
而陛下已经表彰过,还赐下御笔,也没哪个不开眼的敢来作坊捣乱。
王永和冯彬很高兴,卢锦和张顺高兴之余也生出一些失落。
才来这些日子,竟然就生出了不舍。
明明这里吃的一般,住的一般,每天不是干活儿就是做饭,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的。
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点不舍。
两位嬷嬷和四个小太监的身份正式曝光。
沈宁和裴长青早就猜到,也没惊讶,当即给几人行礼表示招待不周,还请嬷嬷和小公公们多包涵,“小民何德何能,让两位嬷嬷和四位公公帮衬,实在是僭越。”
水嬷嬷和宫嬷嬷赶紧制止他俩。
水嬷嬷道:“陛下听闻萧先生说了二位的事迹,非常欣赏,特意差遣奴婢们前来学习,为免吓着大家伙儿,所以隐瞒身份,还请诸位原谅。”
她们俩要走,裴母最舍不得,当即红了眼圈,拉着她俩,“以后有机会再来呀。”
两人满口答应,“大妹子以后跟着二郎阿宁去京城,咱再聚。”
张公公:“裴二郎、沈娘子,陛下准许你们常写信,多聊聊如何养孩子以及乡间故事,陛下爱看。”
为了不给裴家压力皇帝把人都撤回去,可又想知道这家的事儿,没人给写信可还行?
那就让他们自己写吧。
两人领命。
曾大人和许大人却心惊得很。
哎呀,这不就是上达天听吗?
这是官员上折子的权力啊,不过人家是百姓不受官员的约束,言辞可以自由一些。
两人皮都紧了,这以后要是为官不正,那两人不是就能写信跟皇帝告状了?
当然,人家肯定不会专门告状,但是写信的时候不小心提一笔,那也够受的不是?
张公公眼神扫视一圈,灯笼的光芒不够亮堂,不过小鹤年在昏暗的光线里非常亮眼。
小鹤年望着张公公,有些欲言又止。
张公公知道他想问啥,心有不忍,就移开目光去搜寻小珍珠。
小珍珠抱着她的点心匣子领着宝儿、陈琦从屋里跑出来,“张爷爷,我们把最喜欢的山楂糕送给你,你路上晕船没胃口的时候可以吃。”
张公公一怔,随即笑起来,“哎呀,那我不是夺人所好了吗?”
小珍珠:“没关系呀,我家还能做的,陈琦他们家从北边山里收了不少山楂果呢。”
陈琦抿唇看向张公公,希望此生张公公不会再被乐公公扳倒害死。
比起乐公公那种堪比毒蛇的阴险之辈,张公公算得上好人。
张公公弯腰双手接过点心盒子,笑道:“那可多谢你们了。”
小珍珠:“张爷爷,你可一定要吃,不能半路丢了呀。”
张公公笑起来,“哟,珍珠送的宝贝,我哪儿舍得丢啊,肯定吃。”
小珍珠高兴地笑起来。
张公公看了旁边的陈琦一眼,这个漂亮的孩子叫陈琦是吧?
他望着自己的眼神为什么有些……异样?
张公公失笑,自己眼花了吧?
他珍重地抱着那个点心盒子,又跟众人道别。
待张公公上车的时候,小鹤年终于忍不住问道:“张爷爷,我师兄好吧?”
他看了阿恒的信,信很厚,说了很多京城的风土人情,过年的热闹境况,跟着先生去国子监、宫里的情况,吃了君高升的菜,还给他们买了不少玩意儿等等,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却又有些欲盖弥彰的味道,似乎在逃避解释他为什么还不回来。
师兄也不会撒谎,他连一句“忙,家里有事儿不能回去”都不写,只满篇写自己忙什么,伪装很忙所以暂时不能回去的样子。
难道是发生了很重要的事儿,师兄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干脆不说?
要是这样,他也不乱打听,只要师兄安好比什么都强啦。
张公公一怔,随即笑起来,“好的,挺好。”
小鹤年就松了口气,摆手,“张爷爷,一路平安。”
张公公坐着马车回镇上,明儿就要启程回京了。
谭秀也带着俩孩子一起回镇上。
到了镇上,陈琦让马车跟着张公公他们在客栈门口停一下。
谭秀虽然不知道儿子要干啥,却让车夫照办了。
陈琦跳下马车,正好张公公从马车上下来,他便过去扶住张公公。
张公公惊讶地看着他,这孩子?
陈琦:“张爷爷,一路平安。”
张公公捏紧了拳头,点头,笑道:“好孩子,你叫陈琦是吧?”
陈琦点头:“是的,我和阿年一起读书,我会好好读书的,张爷爷,再会。”
说完他便跑回自家马车上,让车夫赶车回家了。
张公公捏着手里的纸团,有些纳闷,快步进了客栈回房,踢掉鞋子上炕。
他屏退随从太监,关上门,对着灯笼展开那个纸团。
只见上面用炭笔写了一行字:我们曾经听见王冯悄悄说他们和乐公公对付张公公的事儿,不知是不是张爷爷您。
张公公悚然一惊。
好你个姓乐的,挺会拉拢人啊。
还有王冯这俩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你俩还是我提拔了伺候殿下的呢,竟然跟姓乐的勾结对付爷爷我?
张公公对陈琦的纸条深信不疑。
他觉得孩子们和王冯二人无冤无仇,也不认识姓乐的,不可能编这种谎话。
两位嬷嬷更不可能,她们若是知道什么直接告诉他就好,根本不需要通过一个孩子。
卢锦和张顺也没这个本事让孩子帮他们,这几个孩子非常懂事,不会随便掺和小太监的事儿。
至于顾千里更不可能,都不需要用这样的方法,只能是几个孩子的决定。
如此想着,他又打开小珍珠送的点心匣子,里面赫然放着一个黄金小貔貅。
他不禁笑起来,这小丫头,真是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