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71节
张公公顺便把那珠宝匣子也送她了。
装黄金饰品的匣子是颜色厚重的紫檀木,里面铺着黑色的绒布,匣子外面雕着精美的纹饰。
这样的匣子市面上怕是也得五六两银子,是会让人买椟还珠的那种。
小珍珠爱不释手,“给王爷爷看看,让他也学着雕这样漂亮的花纹。”
逗弄了一会儿孩子,张公公这才想起正事儿,得跟裴二郎和沈氏说。
他是太监,没有自己的孩子,年纪大了就格外稀罕孩子,见到这么可爱的孩子一时间刹不住。
小鹤年很懂事儿地告辞,让大人们说话他们先下去玩儿。
张公公同意了,大人说正事儿是孩子们最不爱听的,还是让他们自己玩更自在。
他又转达了皇帝的话,夸赞沈宁和裴长青帮助淮州府肃清官场的事儿,“在你夫妇二人的带动下,顾大人联合淮州二卫,协助刘知府展开了彻查牙行、青楼等地方拐卖人口、逼良为娼的行动,如今整个南直隶也参与进来了,陛下说你二人是福星,居功至伟!”
沈宁和裴长青对视一眼。
等等,什么他俩带动?
居功至伟?
他俩就把马明于光绑到县衙而已啊。
后面是曾大人和陆典史将人押回府衙,又是府衙破案的,不是他们的功劳啊。
不敢冒功。
曾大人知道他俩的心思,笑着解释道:“马明于光牵扯出汪通判和钟推官,进而又被陆典史查出黄牙子,又有顾大人调动地方卫所协助彻查府城车行、店家、船家、脚行等,直接扯出一连串大案。知府大人广发文书,要求各县配合严格排查此等触犯律法的行径,如今南直隶也发出公文,要求各府配合,整个南直隶展开严打行动。”
但凡政治嗅觉敏锐的,或者家里有官场浸淫多年长辈的,再或者有京官儿亲朋的,大部分也会知道一个官场公开的秘密。
京城顺天府和金陵应天府之间关系微妙,时不时就要别苗头。
应天府是迁都之前的朝廷,即便迁都之后南直隶也保留了应天府,以及应天府的六部等各衙门。
他们虽然不能干预朝廷,但是南直隶位置十分重要,这里的官员时不时就有与顺天府抗衡的苗头。
皇帝自然也要敲打敲打他们。
明眼人就知道这是皇帝早有预谋,借机敲打应天府,掀翻南直隶官场。
当然,不排除严打效果显著,皇帝会下令全国推进。
沈宁和裴长青又对视一眼,是了。
如果不是顾千里调动卫所军队,只怕没那么容易抓到黄牙子那条线上的其余犯人。
如果只是马明于光,汪通判和钟推官徇私枉法,刘知府只怕也不会那么勤快,保不齐还得官官相护呢。
被顾千里这么一逼,刘知府瞬间咸鱼打挺变成了奋斗鱼,那叫一个卷,过年都没休息。
不但自己勤奋,还逼着下面十县县衙也勤奋,还给南直隶发公文督促上官勤奋。
他应该是掩饰自己的失职吧,如果平时多注意,黄牙子也没这么容易发展成流水线,还跟其他府联动呢。
裴长青起身拱手,“这都是诸位大人和差役们的功劳,我们……只是不想被敲诈,找曾大人告状而已。”
许知县笑道:“实际上被敲诈的人多,敢告状的却没几个。”
裴长青:“这又是……”他顿了顿,“自然是陛下早有觉察,运筹帷幄,提前派顾大人下来调查的功劳。”
如果不是提前得到消息,顾千里又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里揪出一条犯罪流水线?
张公公三人立刻拱手向北,“陛下圣明。”
许知县和曾知县也不动声色对视一眼,这裴二郎天生做官的料,若没有人指点,只是他自己的判断,那这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也是非常出色的。
张公公想的是:陛下啊,如果看上裴二郎的闺女可得早定,万一过几年他下场考试,发挥过于突出连中秀才举人进士呢?中进士就得做官,做官以后就想升职,前途远大的话怕是不乐意做太子岳丈。
张公公有些大逆不道地吐槽:主要是殿下那性子,裴二郎和沈娘子这般疼闺女的,怕是……不乐意结亲啊。
第131章 皇家难题 六百里加急
这时候饭菜好了,水嬷嬷和宫嬷嬷带着四个小太监上酒菜。
沈宁笑道:“虽然农家饭菜简单,可这是两位嬷嬷的手艺,三位慢用。”
张公公邀请裴长青一家一起用饭,让老人孩子都过来。
沈宁知道裴母裴父不敢,强行拉过来也会战战兢兢吃不好,还不如不来。
因为有许大人和曾大人,沈宁也不留下同吃,她只让裴长青带着几个孩子陪张公公和两位大人吃饭。
他们家孩子又乖又漂亮,而且孩子只要不熊怎么看都可爱,也不怕得罪人。
张公公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招呼道:“陆典史可在,一同用饭吧。”
他看得出来,陆裕和裴长青关系不错,给他这个体面,陆裕自然知道是沾裴长青的光。
陆裕拱手道谢,就和裴长青在下手帮忙上菜、倒酒。
这一次小珍珠把陈琦也拉过来了,原本她让二蛋一起过来的,二蛋却不肯。
小珍珠把陈琦介绍给张公公,“张爷爷,这是陈琦,他来和我们一起读书的。”
陈琦上了炕,规规矩矩给张公公行礼,磕了个头。
张公公哈哈笑道:“这是怎么说的?怎么行如此大礼呢?”
陈琦却不多说,只做出一副害羞小孩子的表情。
张公公夸道:“这孩子长得真俊。”他又跟许知县和曾知县夸,“裴二郎和沈娘子会教导孩子,但凡来他们家的孩子,个顶个乖巧听话。”
裴长青:“公公谬赞了,近朱者赤,孩子天性会模仿,愿意跟他们佩服的孩子学。”
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两位大人点头赞许,“却是如此。不只是孩子,咱们亦如是呀。”
陛下崇尚朴素节俭,大臣就以朴素清贵为美,陛下奢靡,臣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陛下勤政,臣子们就勤奋且更倾向于清正廉明,陛下懒政,朝廷就会乌烟瘴气。
所谓上行下效,不外如是。
吃过晌饭,裴长青又陪着张公公、许知县和曾知县参观了一下作坊。
村民们打了鸡血一样,干活儿那叫一个利索,张公公和两位大人问话的时候他们回答得都口吃清楚,不结巴。
作为福气娘子的伙计们,必须表现一流!
实际真的很紧张,脑子都晕乎乎的,全凭熟练的本能完成各项工作回答问题。
等贵人们离开以后,他们瞬间长舒一口气,张老三几个差点双脚打跌摔在地上。
“哎呀娘呀,可吓死我了,我刚才说啥了?没乱说话吧?”
其他人小声笑道:“没,你说的可好了。”
他们又迅速挺直腰杆子,倍感自豪!
他们又参观了学习班。
学习班现在分老生和新生,老生学识字、算术,新生学拼音、数字以及基础的加减法。
张公公早就了解过学习班,也跟陛下学了拼音、数字,看到挂图张口就念出来。
孩子们纷纷夸他:“这位爷爷学得真好!”
张公公竟然也美滋滋的。
许知县和曾知县倍感好奇,也认真看起来,惊诧于张公公居然也会。
曾大人:看来陛下早就知道这个,还早早地派人来学,派锦衣卫来保护作坊。
从他的角度来看,这拼音识字法用处不大,毕竟他早就识字,而且只学拼音也没用,还得有识字表,需要先生讲解意思等,于科举也无甚用处。
可……看这草棚子里的农家子们却又觉得有用,且大有用处。
陛下这是……想教化万民,让普通百姓也识字?
只是识字,不为读书科举?
若陛下有此意,那作为福气娘子的父母官,他倒是应该走在前面,若是落在后面可难看了。
下课了,孩子们又集体去作坊帮工干活儿。
张公公和两位大人亲眼看着,不管老人孩子还是男女壮劳力都是习惯性地劳动,而非特意表现。
这个作坊虽然看着简陋,可实际人家好得很。
许知县忍不住跟裴长青和沈宁聊,“沈娘子娘家是桃源哪里?”
沈宁想了想,“沈庄的,在大运河边儿上。”
许知县呵呵笑道:“常回娘家看看,可以在桃源县城买房置业,不管开作坊铺子,还是坐船北上南下的都方便呐。”
这样的人才,去哪里就是哪里的福气!
曾知县看了许知县一眼,不要当着我的面挖墙脚!
许知县悄悄拐拐他,别小气嘛,反正你明年就要离开成阳县了。
被许知县这么一提,沈宁思绪也发散了一下。
她每天都忙,很久没回忆原主的事儿了。
她对原主娘家感情不深,主要是她穿来原主就没了,虽然有一些记忆,却不受原主遗留感情影响。
时间一久,原主的记忆也逐渐消退,她对原主娘家的事儿就更淡了。
也许原主潜意识里是埋怨爹娘的,爹娘怕她之前婆家闹、怕她望门寡影响兄弟,所以急着把她嫁得远远的,让她不能影响娘家。
否则即便之前婆家再闹,冷处理两年也就过去了。
婆家离娘家距离远近,真的对女人影响非常大。
整天给女儿洗脑补贴娘家的还是少数,大部分父母还是关心闺女的,希望闺女近一点勤走动。
有娘家撑腰婆家也不会欺负太过,也不至于受了委屈无处哭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