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56节
黄典吏倒是不怕他,当初他也是跟钟主簿竞选主簿位的人选呢,“小钟啊,这图纸是裴二郎自己画的,人家没读过书,自学几个字。”
能画成这样简直让人惊艳好吧?
别看你是工房的典吏,你都不行!
裴长青见黄典吏帮他拉走仇恨,就不吭声了,只让瓦匠们快干活儿。
钟典吏又在一边儿挑裴长青不会和泥,黄泥和石灰配比不对等等。
裴长青全都不理,只当他暴躁狂无差别发疯。
这会儿跟随县老爷出去办差的快班衙役们回来,听说陆典史请了瓦匠来盘炕,要给兄弟们解决过冬的问题,他们纷纷跑来观看。
一进门就瞅着钟典吏腆着肚子叉着腰在那里发飙。
陆典史是他们的首领官,差役们不怕钟典吏,上前嘻嘻哈哈地就撮起他,“钟典吏,谁惹你生气了?走,去我们班房喝杯茶,说一说,兄弟们帮你出气,打爆他狗头!”
待他一走,大家都松口气。
崔书吏拿了份营造图纸跑来找裴长青,小声道:“裴二郎,你会算用料不?”
裴长青:“略知一二,不知……”
“你看这个。”崔书吏把那份营造图给他看,是一份县衙内几处庙宇的修缮图纸,需要先做个实际的修缮成本预算,包括工钱、材料、伙食等。
若是算不出来,上头就批不了,算不对出入太大也批不了,他们还得挨训,甚至扣考核成绩。
裴长青看了看,也小声道:“崔书吏,比例尺呢?”
比例尺不标注清楚,谁知道你这图代表多大啊。
崔书吏:“比例尺?”
裴长青立刻笑道:“不好意思,我没正经读过书,很多东西自己理解着瞎叫,就是这个房子的实际大小缩放到营造图上,缩小的比例。”
崔书吏:“哦,你说的是分率。有的有的。”
他立刻写上了,他们用的分率是固定分率,尺子是营造尺。
裴长青跟他趴在一张空桌上,一边量一边心算加笔算,忍不住问道:“崔书吏,你们从前是怎么算的?”
崔书吏小声道:“根据经验,约计。”
毕竟如此多的墙、木头、地砖、桐油、瓦片的,真要每次都预算,真的很……费劲。
所以他们都是找差不多大小的来比对一下,出一个约计的数量。
若是上司不较真,差不多就……过了,若是遇到较真的,就……打回来重做。
崔书吏表示痛苦,头大,真的好难啊。
算这些数好难啊,他算筹都摆一屋子了!
他真的不擅长算学啊,他本身是负责文书的。
原本他不需要负责这项工作,最近知县大人忙河道那边的事儿,带走好几个算学好的书吏,县衙内的活儿就排到他手里。
他觉得自己也太不走运了,混了几年,今年倒是被难住了。
哎,前几天负责修屋顶的谢书吏运气就比他好,瓦片什么的好估算,上头通过了。
裴长青:“……”
我要是你上司,我也头大,绝对不会给你通过的。
他试探了几句,发现崔书吏这些低等书吏的几何算术知识很……匮乏。
不知道是没学过,还是学的不认真,靠关系进来当了书吏,用到的时候就糊弄糊弄。
反正这个崔书吏肯定是滥竽充数的。
裴长青看瓦匠们正按部就班地干活儿,没有什么问题,便对崔书吏道:“崔书吏,我也……不是很会,我也约计一下,你姑且看看?”
崔书吏点点头,满是希望,“你试试。”
他看裴长青之前自己画的营造图,分率标得很规整,而且长宽高都做了标注,还约计了青砖用量呢。
正是看到这个,他才想让裴长青给算算的。
裴长青另外拿了一张纸,用自己的炭笔把营造图简单地誊抄下来,然后分片算面积,算体积。
当然大部分也是根据他的经验,接触多了就知道用这个方法摆砖砌墙一平方需要多少青砖,用那个方法摆砖需要多少。
需要多少石灰、黄泥自然也就有数。
至于瓦片那就跟屋脊屋架的夹角度数有关,一般住房夹角是105°,但是有些庙宇会陡峭一些,硬山顶和歇山顶也不一样,不过大体都有个范围。
裴长青给圈出来标注一下,这里用到了各种形状的面积,崔书吏一概不懂。
裴长青也不写过程,只写结果,就当自己估算的。
他顺便解释道:“崔书吏,其实也不是我自己算的,有些是我在别人的书上看的,那什么书你没看过吗?我儿子之前在谢家书肆看过不少,还借出来给我看。”
在小少爷跟前,他推给其他瓦匠、裴端等人,在外人面前自然往谢家书肆推。
反正崔书吏这些人也不会求证,只会觉得谢家好厉害。
果然裴长青这样一说,崔书吏就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
“多谢裴二郎指点,我确实要找两本书来读读。”他也确实没认真学过营造学,顶多就是会算术而已。
营造学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有些他根本……不懂。
裴长青就想到他和阿宁聊过的话题。
封建王朝大家都奔着科举使劲,重文轻理,数学物理化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他们想的是等中进士以后集中精力钻研,为后续当官之用。
要么就是科举无望,不再研读四书五经,而是学一下算术文书等,然后在县衙某个书吏的工作。
这就导致县衙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能力底下,业务不够熟练,而百姓识字的又少,会算账的更不多。
而这些书吏没有正经工资,都是靠办差拿钱,什么文书费、誊抄费、印章费的,导致他们绞尽脑汁挖灰色收入。
在办差过程中有意无意就会出现诸多错误,多收税、滥收费等情况。
反正老百姓不识字,多缴也只以为是朝廷多收税。
若老百姓能识字,就能看懂县衙张贴的各种通告,会算术,也能大体知道自己交税数额等,不至于出现太大错漏。
裴长青脑子里已经在盘算多少年能培养基层人员顶替这些滥竽充数的了。
这六房书吏有几十号人呢,自己培养五六个不成问题,当然得他和阿宁有一定身份地位才行,否则也没这个入选途径。
崔书吏还在殷殷致谢呢,“裴二郎,回头我请你吃饭呀。”
裴长青笑,“崔书吏,不客气,有事儿只管开口,我会的肯定知无不言。”
回头吃饭,多半就是不可能吃饭。
真要请客你得说今晚或者明晚。
傍晚时分裴长青打算收工,陆典史带着冯三和刁五从外面回来。
“裴二郎,先别走,晚上兄弟们一起吃饭。”
裴长青却也没人家给就接着,而是笑道:“陆三爷,咱还是等工程完工再喝庆功酒吧,现在小民不敢松懈。”
陆典史哈哈笑起来,“你呀,是个谨慎人儿。”
他又给裴长青介绍冯三和刁五,“昨儿他们去你家订货了,沈娘子说她过几日会亲自押货进城来。”
说完他就看裴二郎脸上笑意渐深,不由得也笑起来,“裴二郎伉俪情深呀。”
裴长青从来不在夫妻感情上谦虚,只要人家说他夫妻感情好他就点头,“确实,毕竟相濡以沫过来的。”
他看冯三和刁五,这俩人面带骄横之气,在陆典史跟前又过于谄媚,想必去家里也会摆架子吧?
不过,既然是陆典史吩咐的,应该不会很摆,那阿宁必然没受委屈。
裴长青就放心了。
若是这二人敢让阿宁受委屈,那他肯定要记仇的。
冯三和刁五回来跟陆典史汇报,听陆典史说请了豆腐娘子的丈夫来盘火炕,他俩惊出一身冷汗。
陆典史派他俩去的时候什么都不说,其实说过,但是他俩没当真,便有些埋怨陆典史没把话说透,不把他们当心腹。
若是你明白说要交好裴家和豆腐娘子,那他们不得带上礼物,笑呵呵地去跟豆腐娘子谈订货的事儿?何至于一开始摆了摆架子,还被谢家小少爷给倒压了?
他们二人想着,就对裴长青很是和气,笑得跟自己兄弟一样。
裴长青跟他们简单聊一聊,便告辞回宋家小院儿,还得问问陶童几人情况如何呢。
他们一切顺利,本身就是熟手,又跟着裴长青练了几日,自然没问题。
裴长青也很是高兴,再一想阿宁过几日要来,便更加开心。
童二狗等人都感觉裴二郎今儿特别高兴,许是去县衙遇着好事儿了?
童二狗他们今儿已经给靳老板家盘完火炕,明儿继续去霍家,再加上麦掌柜朋友的客栈。
原本客栈二楼朝阳面是上房,但是冬日天冷,二楼地板是木头的又不能盘火炕,保暖性也不够好,所以这上房就不如一楼带火炕的房间。
所以麦掌柜给他出主意,把一楼隔几个精致单间儿和双间、三间出来,专门做贵的上房。
这么一设计客栈就有十几盘炕。
不过大通铺虽然三盘炕连在一起,烟囱却只开一个,而且老板也不准备砌墙,所以裴长青只收一份钱。
就当还麦掌柜人情。
其实三间屋子的大通铺,如果只有一个烟囱,说实话炕也不会很热乎,所以他建议中间加了一个火炉。
两个灶口,炕就暖和多了。
这些活儿没什么难度,童二狗他们就干了,裴长青很放心。
第二日下午裴长青正领着瓦匠们干活儿呢,崔书吏却被人传到二堂知县大人办公的书房去。
崔书吏有些忐忑,这是怎么了?
县太爷咋突然找自己呢?
曾大人到任这一年多也没搭理过他呀,怕是都不认识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