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57节
毕竟几十位书吏,各负其责,知县大人需要什么文书都是主簿、典史以及师爷来要,书吏根本没机会去知县大人跟前露脸。
今儿……不对劲啊。
他进了知县二堂书房,发现钟主簿、陆典史以及两位师爷都在,越发摸不着头脑。
自己也没干什么呀。
难不成?
不能吧?
就一份营造图,能有啥啊?
以往也不是没错过,错了就打回去呗,不至于给他拎过来臭骂一顿吧?
曾大人三十五六岁的年纪,模样周正,有着读书人共通的书卷气,亦有为官数载积淀的官威。
毕竟科举取士首取相貌体态,身有残疾者、模样丑陋者不取,所以只要能中秀才、举人的都是才华出众,相貌也至少周正的。
而曾大人其实是同进士出身,大部分知县都是同进士、举人出身,毕竟本朝进士还是很难考的,三年一考,差不多录取150名进士,同进士也不足二百名。
说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陆家、钟家几位都是同进士。
不过现在同进士也难考,地位一样很高,除了录取那一刻以及碰到进士出身需要区分一下之外,其他时间是没人提的。
尤其在外做官,更无人敢轻视。
至于崔书吏更不敢了。
他两腿发颤就要跪下。
曾大人这才开口,“崔书吏,这份营造图预算是你做的?”
崔书吏心头一咯噔,怎么啦?
他战战兢兢,“回大人,是……”还是不是?
曾大人坐在桌前,身形挺拔,神情不怒而威,气势十足。
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人,不说进士同进士,便是举人,那都是文才斐然、器宇轩昂的,自不是胥吏能比的。
即便是普通庄户人,也能一眼将他们和胥吏区分开来。
气质太不一样了。
曾大人:“是么?”
崔书吏扑通跪下了,“回禀大人,小人一时忙不开,就让其他人帮忙算了算。”
钟主簿:“崔书吏,你跟大人玩我问你答游戏呐?”
崔书吏不敢了,赶紧老实交代。
这下曾大人反而疑惑了,他不过是见这份修缮预算突然规整靠谱起来,便有所纳闷,毕竟之前一塌糊涂,他直接丢回去的。
突然靠谱,那就是这书吏找人帮忙了。
曾大人对帮忙之人很感兴趣,打算提拔一下,又怕崔书吏耍奸弄滑压制此人,所以吓他一吓。
不曾想居然是……一个过来盘火炕的瓦匠?
他知道这事儿是陆典史安排的,之前听对方汇报过。
他侧首看向陆裕。
陆裕拱手,将裴长青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这下曾大人更疑惑了,屈指轻轻敲着那份预算书,“裴二郎未曾读书,自学识字和算术?”
陆典史:“确实,且字学得不全,总写错别字。”
曾大人轻弹那份预算书,“但是他营造学得不错,算术也极好。”
他是知县,虽然科举过程中重文轻理,但是中进士之后就要集中精力学九章算术等知识,为自己做知县准备。
总不能做了知县什么都不懂,被人糊弄吧?
虽然带了师爷,钱粮税赋等要靠他们帮衬,可算账还是要精通的。
毕竟是千里挑一甚至几千里挑一的进士,那学习能力可不是这些底层胥吏能比的。
在他看来能将预算精确到这个程度的人算术在县衙是顶尖儿的了。
至少不比他差。
虽然他对六房、差役以及主簿典史等人的矛盾争斗视而不见,却不代表不清楚,只是不参与而已。
一来他就让师爷对县衙众人进行摸底,谁是谁家的,外面有什么做官的族人,各有什么特长,是靠本事进来的还是靠关系浑水摸鱼的。
只是没必要整顿,他三年便走,回头人家迅速复原,根本没用。
这些地方大户把持一县的基层职务已经是常态。
他原本以为是某位被埋没的书吏,打算提拔起来培养两年,等自己离任时可以带走。
哪里知道是一个没读过书的庄户人。
第95章 裴工头儿 负责修缮县衙
陆裕又给他释疑,“裴二郎自小聪慧,记性出众,他家小子是个神童,被萧先生选中做谢小公子的伴读。”
伴读,不是卖身的书童。
这是萧先生对此子极高的评价了。
不必大声告诉别人,只从他的安排就能看出他的态度。
曾大人越发惊异,“神童?”
陆典史又把裴鹤年自学识字,并且教爹娘识字,又跟谢恒读书启蒙的事情告诉他。
曾大人心绪激动,摁住案几,“快,请裴二郎一见。”
钟主簿:“大人,庄户人胆小粗鄙,怕是会冲撞大人。”
曾大人淡笑:“不会,有此营造算术才能之人,定然胸有丘壑,稳如山岳。”
应该是个心性坚定且性情温和之人,断然不会见上官就紧张到语无伦次或者暴躁行事。
暴躁胆小之人不可能以成年之躯学这本领,必然是极有耐心且稳重之人。
陆典史亲自去请裴长青。
裴长青看陆典史过来,笑道:“陆三爷,您来得正好,咱们可以小试一下烟道。”
陆典史一把握住他的手腕,“裴二郎,你好本领呢,曾大人请你二堂一见。”
裴长青微微蹙眉,知道是帮崔书吏做预算惹的,不过看陆典史神态,应该不是坏事。
他不着痕迹地挣开手腕,虽然陆典史习武力气大,可裴二郎本身力气就大,裴长青又每日干力气活儿,自然力道也不小。
他故作紧张道:“陆三爷,县老爷为何找草民?”
陆典史笑了笑,简单解释一下,“裴二郎,你有本领,好造化,早晚会出头。我原本想提拔你当个左右手,不曾想知县大人也慧眼识君,瞧上你了。他日若是同在县衙共事,二郎可不要与我见外。”
裴长青:“陆三爷,不会的。”
我才不要给你当左右手,你自己都不入流呢。
同样,我也不要给知县当什么属下,顶多是随从和师爷,没前途的。
他跟着陆典史去二堂见曾大人,不像崔书吏忐忑不安,也不像其他升斗小民哆哆嗦嗦,而是气度从容,不卑不亢。
陆典史都敬佩了。
这裴二郎,若不是自己查过他的籍贯经历,怕要怀疑他是流落在外的大族子弟了。
待见到裴长青的时候曾大人生出一种很笃定的感觉——这人出身不俗。
一个人不管怎么掩饰,他的阅历是藏不住的。
他没读过书,没开过眼界,即便他再拽词儿,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也遮掩不住草包的内里。
庄户人说皇帝用金锄头锄地,东宫娘娘烙大饼,他脱不开自己的见识。
而一个人读过书有过见识,他要想装得什么都不懂那也做不到。
他的眼神,他张口说话,举手投足,都带着读书人的气派。
眼前的裴二郎分明就是读过很多书,有过相当阅历的人。
他没有让裴长青行礼,而是直接让人看座。
钟主簿愕然,曾大人是不是过于抬举这泥腿子了?
难不成是给陆典史面子?
因为是陆裕引荐的,所以就高看一眼?
曾大人朝裴长青笑笑,亲切道:“裴二郎不必紧张,本官只是找你随便聊聊。”
他拿出那份预算,“你是如何计算的?”
裴长青也没装傻,却打了马虎眼,只有简单的面积是计算的,大部分是根据经验预估的。
经验在这个时代是很宝贵的财富。
曾大人他们判案,甚至治理一县的民生,大部分都靠前辈的经验。
只有特殊情况才需要特殊对待。
所以裴长青说他根据经验预估,也没错,毕竟他是一个瓦匠,带人盖房子、砌墙盘火炕的,整天跟砖瓦打交道,也合理。
虽然他对裴长青的出身和来历有所怀疑,但是萧先生能相中他家,不可能不调查,这说明此人本身没问题。
或许就是天赋异禀。
原本他想两年后将此人带走的念头也压下去,想必人家不会轻易离开家乡。
不过提拔他来县衙做事还是可以的,两年后甭管留在县衙还是回家,只看他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