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47节
没看珍珠还和娘一个被窝么。
阿鹏临走前小少爷给了他一个隐晦的眼神儿。
以阿鹏对小少爷的了解,这是叮嘱他别拿平时的被褥。
他们平时盖的是蚕丝被,这边儿谢家给准备的还是丝绸的。
以前他没觉得如何,就是被子么,现在看着阿年家朴素的被褥,他觉得要是阿鹏把七奶奶给他准备的奢华被褥拿过来会很奇怪。
阿鹏自己骑马回镇上速度是很快的,不多久就回来了,驮着两个铺盖卷。
小少爷看到以后松口气,还好是棉布的普通被褥,不打眼。
阿鹏朝他笑了笑,表示自己怎么会那么没眼力见儿呢?
为了招待小少爷和阿鹏,裴母晚上搬到沈宁炕上,小鹤年和宝儿则回去。
男人一炕,女人一炕。
毕竟大户人家讲究男女七岁不同席嘛。
信写到一半儿,宝儿困得里倒歪斜的,时候不早了他们也收拾睡觉。
小鹤年就邀请师兄一起去茅厕。
沈宁在西间听着就笑,虽然俩孩子早慧聪明,可孩子就是孩子,小学生么,结伴儿上厕所。
为了招待阿恒,小珍珠很大方地把给娘摘的野花放到东间窗台了,这样阿恒明早一醒来就能看到美丽的野花。
睡着热乎乎的暖炕,小少爷的心就被填得满满的,那个凄风冷雨的夜晚生出来的那点遗憾就被补满了。
京城,萧宅。
萧先生前儿偶感风寒,怕给宫里过了病气,便告假在家休息。
他既不出门也不待客,而是关门闭户亲自指点庖厨做红烧素鸡、油焖素鸡、素烧鹅以及油炸豆腐再塞肉。
他的习惯使然,庖厨一直用俩,多是三十大几的夫妻。
这个年纪懂事,又不爱惹事,会踏踏实实钻研厨艺。
一边指挥庖厨,他一边看看来信。
信是成家镖局来的。
他把心爱的阿恒留在乡下,自然不会全然不管,小谢庄谢家就是场面上的照顾人,实际是成阳镖局。
但是为了避嫌,成家和阿恒又没多少接触,只是从旁保护。
成家来信比阿恒快,阿恒的信走正常途径,镖局的信会加急。
他让成家帮忙关注裴二郎一家,如果有麻烦就帮一把,但是不必告知。
镖局定期给他写信,他对裴二郎和豆腐娘子的事儿自然了如指掌,也知道不少趣事儿。
既然让阿恒跟这家人接触,他自然不会不加调查。
信里说裴二郎夫妻俩挺谨慎周到的,即便做着豆腐坊的生意也没得罪什么人。
柳家大爷只是打听素鸡方子,收买不到也没出下三滥手段,县城各大酒楼和饭馆甚至茶楼戏楼青楼的都跟豆腐村做生意,因为进货价公道,所以大家合作愉快。
成家没帮上什么忙,倒是通过酒楼饭馆的拉拉杂杂下了不少单子,还学了几个新菜式。
新学的菜方还在路上,之前的素鸡素烧鹅什么的就到了。
顺便也给萧先生送了一篓子素鸡。
得亏天凉,北方都冷了,素鸡一路坐车坐船骑马的,到了萧先生手里也没变质。
闻着香喷喷的红烧素鸡,萧先生看看信纸,上面还说豆腐娘子有比别家更好吃的腐乳、腌白菜,只是还没拿到货,听说还有一种神奇的变蛋、麻酱鸡蛋。
因为各酒楼饭馆也还没见过,他们自然也不知道变蛋和麻酱鸡蛋什么样儿。
萧先生的好奇心却被勾起来了。
这些年大江南北的他什么没吃过?却没听过变蛋。
不会是腌咸鸭蛋臭掉了吧?
有人专门爱吃臭掉的咸鸭蛋,也叫变蛋,不过想必豆腐娘子不会如此。
“先生,红烧素鸡和素烧鹅好了,油炸豆腐慢一些。”
毕竟还要塞肉嘛。
萧先生也不讲究,就在厨房空地落座,面前是做熟食的面桌,摆着几盘新菜。
为了品尝素鸡的味道,他特意让庖厨做了两种,一种不加配菜,一种加上木耳香菇等。
他夹起一块红烧素鸡,因为事先炸过,外酥里嫩,再下锅红烧,又香浓又软嫩丝滑,吃到嘴里都是说不出的享受。
他慢慢咀嚼,享受唇齿间的美味,微微颔首,“确实是美味的素食。”
等炸豆腐塞肉做好以后,萧先生就让两名庖厨一起享用。
夫妻俩却不敢,忙告罪。
即便先生说他在乡下田间地头都吃得饭,可这是京城,如今先生是国子监的先生,是帝师,他们哪里敢和先生平起平坐啊。
萧先生微微叹息,罢了,让他们在旁边自用。
就在此时,门子疾步来到灶房前,小声禀告:“先生,贵人到访。”
萧先生神情一凛,其他人来访,门子会直接说某某大人老爷,贵人只有一位。
他当即起身正衣冠,快步迎出去。
皇帝已经带着四名随从进了二门。
见着萧先生快步迎出来,在对方即将跪地见礼的时候皇帝抬抬手,温声道:“先生不必多礼,先生身体可好些了?”
萧先生自是一番谢恩,感谢皇帝遣人送来的药丸补品,又表示自己基本康复,明儿便可出门。
皇帝微微颔首,“先生万望保重。”
萧先生谢恩,请贵人入会客室。
行至厨房位置,皇帝吸了吸鼻子,尽管贵为九五之尊,什么好东西都吃过,但是御膳不代表他的口味。
光禄寺尚膳监离乾清宫有些距离,甭管什么菜都要装在食盒里捧过来,夏天不新鲜,冬天不热乎。
这个季节为了让他吃上热乎的,尚膳监又开始做各种锅子、炖菜。
那一大碗一大碗的炖菜,炖久了看着就没食欲。
他也只是看看。
在宫里他日常没有食欲,想想好了,你吃什么都有人盯着,但凡多吃口少吃口,就有人不断询问,要不要请太医,要不要请脉。
烦死了。
看什么都饱了。
他转首,微微示意,“先生做甚美食?”
萧先生:“民间寻常饭菜,贵人浅尝也可。”
他看向皇帝身边儿的大太监,“有劳张公公。”
张公公自元丰帝少年起便近身伺候,是皇帝最信任的身边人,衣食皆由他检查。
皇帝心情不好想任性一下的时候也由他做恶人,所以内阁几位大臣都不喜他,背地里骂他老阉货。
萧先生却对他很正常,既不巴结谄媚,也不鄙夷轻视。
张公公留下俩人保护皇帝,自己带着另外一个带刀侍卫去厨房端菜。
俩厨子早跪地匍匐,大气不敢喘,更不敢抬头看来人。
张公公笑道:“咋家来取饭菜,二位不必惶恐。”
他自取了托盘,把几盘菜肴放上,亲自端去正堂,自己先在一边试菜,然后上桌给皇帝布菜。
皇帝已经和萧先生聊了一会儿,表示三日不见如隔三秋,两人也不聊政事儿,只闲话家常儿、见闻等。
皇帝很欣赏萧先生。
如果说之前是受谢相爷举荐为了解决朝廷日渐失衡的一些局面,不得不把萧先生请来朝堂,而跟萧先生聊过几次之后,他便生出相见恨晚的感觉。
若是幼年、童年、少年时相见,定会成为挚友,如今萧先生肯定也是国之重臣。
无人能出其右。
现在却只能委屈先生领个闲职,实在是浪费人才。
这可是他三封御笔亲书请来的先生,本想让先生在六部轮值,谁知先生竟然不愿夺人权势,反而宁愿在国子监领个闲职,平时给学生们上上课。
皇帝再三授职,先生都坚辞不受,最后他便封先生为国子监司业,同时为太子授课。
先生又委婉推辞,言太子有极好的启蒙先生,无需更改。
皇帝也清楚,不管内阁还是六部,都不是那么容易变动的。
最后就请他做自己的拾遗,采取古称以示尊重,实际就是私人秘书,当然萧先生可比秘书高级,皇帝要请他讲课。
一开始三天一次,后来两天,再后来皇帝每天都想跟萧先生聊聊。
不必讲课,而是随便聊聊,聊聊天下、百姓、各地风土人情,能让他明智见心、见天下、见百姓。
若是以往他想设置这么一个职务,大臣们就够扯皮的,但是如今萧先生没抢六部主官的位置,没抢太子授业恩师的位置,间接地给了他们大人情,自然也没人反对他进宫给皇帝讲学。
皇帝感觉先生是个好老师,能在不经意间为人解惑,却又擅长讲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往往让他听得欲罢不能。
之前那个《镖师千里走单骑,为民女伸张正义追杀五凶》的故事已经收尾。
今儿说的是成阳县一户贫寒农家,靠自己的辛勤和智慧一点点改变家徒四壁的处境,不但自己过好日子,还带着全村吃饱饭的故事。
男的叫裴二郎,女的姓沈,人称豆腐娘子、福气娘子。
第92章 皇帝的难题 县衙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