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40节

  “豆腐娘子公爹继续招人编席呢,要手艺好的,不会编席的就要手巧学得快的。”
  “要年纪大些的,腿脚不那么灵便的。老爹也怜贫惜弱呢,知道这些人日子艰难特意拉拔,都帮忙传传话儿。”
  现在对村民们来说豆腐娘子一家就是真善美的化身,连阿年和珍珠都被尊称为小公子、小娘子了。
  裴父裴母更是受人尊重。
  沈宁开豆腐坊,除了每天来帮工的,村里家家户户都能送豆制品参选,只要干净、质量到位,都能选上。
  全村跟着受益。
  同时,豆腐娘子家的生意也惠及周边几个村子。
  他们来送豆子、白菜、秫秸、柴火、粗麻布,豆子白菜秫秸这些卖完就得,但是柴火只要能打来就可以一直送,还有粗麻布,只要能割到野生麻搓麻线织粗麻布,就能一直送。
  现在裴老爹又招人编席,还专门要腿脚不好平时不能干活儿的老头子,不说这些老头子们感激涕零,就是年轻人也感激呀。
  这些老头子不能下地,自家人都嫌弃,出门更找不到活儿。
  现在人家裴老爹要,这是多大的仁义啊!
  种完麦子,大家都没什么活儿了,又找不到赚钱的营生,多少人在家里急呢。
  所以附近村子都动起来了。
  那些会点编活儿、学得快的老头子,自己能走的就主动来报名,不方便走动的就让儿孙给背过来、推过来。
  能赚钱的营生,只要选上就烧高香了,谁能错过啊?
  要招工,自然也得有地方。
  裴父又跟沈宁商量,还得挖几个地窨子,得用木头、椽子、茅草什么的。
  沈宁大手一挥,挖,用什么材料管够儿!
  家里换来的那些椽子挑挑拣拣已经用差不多了,剩下的不是烂了就是太细不堪大用,只能留着烧火。
  再用就得跟人买,沈宁给支钱。
  麦草什么的倒是没问题,甭管稻草、茅草、芦苇的都能用来盖顶,上面再糊黄泥草就行。
  这活儿裴父不让会编席的人干,而是从村里找种完麦子闲在家的劳力。
  他觉得不是什么大活儿,不用给太多工钱,20文他舍不得,一人15文好了。
  得给儿子媳妇省钱。
  即便这样,大家伙儿也乐不得。
  裴父选了大伯家的裴二柱,三叔家的二民,另外从村里找了几个汉子,让他们争取一天半就把另外三个地窨子挖好盖起来。
  四叔家的小儿子裴金子今年十四岁,也跟着帮忙。
  四叔和四婶儿不好意思要钱,说小子没长大,不算整劳力,裴金子却不肯,说自己都下地干活儿了,必须给钱。
  裴父就给他七文,他乐得很,干活儿那叫一个卖力。
  而龙庙镇,今儿王大、裴大柱几个用裴大伯家的木板车拉了两个炕柜,两张炕桌,还有一领炕席。
  把阿年和珍珠送到书肆之后,他们就飞奔去找宋福瑞。
  宋福瑞看到成品以后哇哇赞叹了半天,也只是说什么“哇,好看!哇,真好看!”
  然后又找上禚元杰显摆。
  禚元杰当即就爱了,“兄弟,这是二舅兄为我的炕订做的,你看大小正好,你的炕有点长了。”
  宋福瑞也猜到这是裴长青自家炕上的了,而他的炕是顺着山墙砌的,比人家的都长,自然得另外订做。
  即便如此,他也得拿捏一番才让给禚元杰,“兄弟,我对你可是掏心掏肺的。”
  禚元杰揽着他的肩膀,“哥哥知道呢,放心,哥哥不会亏待你的。我把炕席和炕柜放在铺子里,那些买材料的看到还能不心动?”
  为了做宣传,他也忍痛割爱,不往自己炕上铺。
  毕竟买材料的去铺子,又不会来他房里,再带人去看多浪费时间啊?
  他当即就指挥着人摆弄一番。
  虽然只有俩炕柜俩炕桌和一领席,但是也不耽误他折腾。
  他让人用砖头搭了个台子,铺上一层麦草,再铺上炕席,然后把俩炕柜往两边一放。
  四个柜脚底下还包上了布,免得把炕席磨坏。
  中间的开光福字特别显眼。
  两张小炕桌就放在炕柜旁边,等来人看中了再摆出来给人感受。
  宋福瑞点头,高兴道:“元杰,还是你有生意脑子和眼光,要是放我炕上,能有几个人看见?”
  他爹娘大嫂二嫂又得要。
  禚元杰:“来人了!快,给他们好好说说,争取盘火炕的人家都买炕席。”
  都买炕柜可能有点难,但是三百文的炕席还是可以的。
  禚元杰已经自动加了小一百文。
  他听宋福瑞说了炕席的来历,要从秫秸变成炕席多不容易呀。
  一个人得忙活七八天呢,就给人家一天二十文,这本钱都要一百六了好吧?
  咋不得卖个三百文?
  这三百文能用好几年呢。
  他才不考虑乡下劳动力多廉价、找不到活儿的客观因素呢。
  那些晒席三四十文一张,你倒是往炕上铺啊?
  不咯人吗?不扎人吗?不难看吗?不掉价儿吗?
  当然得买衬得起身份的好炕席!
  土坯房更便宜,你咋还花两百两盖砖瓦房呢?
  所以,价钱不是那么算的,甭管人家劳动力多廉价,庄户人是不是找不到活儿干,只要你想要这个好东西,你就得多出钱。
  禚元杰和宋福瑞俩唱双簧,把高粱多难种、编席多难的经过演一遍,顾客们就心动了。
  再把铺上这漂亮炕席的体面和好兆头说一遍,“豆腐村福气娘子的事儿你们知道吧?被人诅咒了,好几个村的百姓去给她集福呢。这就是她公爹带着四外村上寿数的老人编的开光福气席,铺上了咱也跟着沾福气!”
  豆腐村、豆腐娘子、集福的事儿,被禚元杰和宋福瑞又好一个说,给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儿。
  再把裴父领着一群没下地能力的老头子美化成“一群上寿数的福气老人”,这些城镇居民还有个不感兴趣的?
  这还有个不要的?
  顾客们就纷纷下定金了,“我家要一张。”
  “我要两张!”
  “我要三张,送丈人挺体面的。”
  宋福瑞都服了,禚元杰这张嘴比他还能吹!
  他也迅速学会了。
  在两人的推动下,开光福气席、红双喜席卖得火爆,定金收到手软。
  普通居民定炕柜的却少,毕竟板子、木工都不少钱,从铺子定还得额外花钱。
  他们不需要炕柜,被子叠起来直接堆在炕尾就好,要是怕乱直接放在地面柜子或者大衣箱里就行。
  总之尽量不多开支,毕竟盘炕就1600文了呢。
  再买俩炕柜比炕都贵了,舍不得。
  炕桌虽然便宜,但是买的人也少,不少人家都有小桌子,放在床上、木榻上、台子上都行,旧点难看点也没关系,能用就行。
  普通人家除非给女儿打嫁妆,否则平日很少添置新家具。
  这年代买成品家具很贵,即便自己攒木头请木匠做也不便宜。
  只有宋家、禚家以及其他商户才会那么讲究,买家具就买成套的,整齐好看还体面。
  本身裴长青对炕柜客户群的定位就是禚家宋家的亲朋,和他们家境差不多的人家。
  一如裴长青所料,他们接的炕柜订单够王木匠等人忙活一整个冬天甚至带着来年春天的。
  养木匠足够,裴长青也有的赚。
  禚元杰都跟着喝汤呢。
  炕席的订货量就很大了,毕竟不算很贵,只要家里按月领工钱的攒攒都买得起。
  买不起炕席的也盘不起炕,能盘炕的基本也就买炕席。
  一连两天,宋福瑞一边继续接火炕订单,一边和禚元杰接炕席的订单,给自己忙成个陀螺。
  他大哥也就这个忙法儿了吧?
  二十九日一早,宋福瑞想媳妇儿想儿子了,虽然媳妇儿在县里见不着,但是儿子在岳父家可以见。
  他把账目归拢一下,头一天晚上就把自家豆制品的货款跟陈氏支了,又把火炕的工程款和定金以及炕柜、炕席的定金一总用箱子装了,赶着马车去岳丈家。
  旺财要给王大他们帮忙的,所以他自己赶车。
  他来得早,正是高里正带人发货的时候。
  大丫二丫背着铺盖卷儿,正跟大伯娘、沈宁以及珍珠阿年几个道别呢。
  珍珠:“大丫二丫姐,你们拼音和简单的算术已经会了,要每天练习哟。”
  大丫泣不成声,虽然想做事情,想赚钱,可到底才10岁的小姑娘,从没离开家,咋可能不难受?
  二丫却笑得没心没肺的样子,“珍珠,放心吧,我肯定说话算话!”
  俩小姑娘约定发零花钱的事儿。
  小鹤年叮嘱她们,“记得教大娘和香蒲姐姐学拼音和算术。”
  二丫大声道:“放心吧,我们不会教错的!”
  她拍了拍怀里的员工手册以及拼音和数字表,这都是阿年和珍珠帮她们写的教材,她们一定会好好爱惜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