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94节

  裴长青笑道:“王伯,那不当什么,不需要交换。”
  简单的他都会,复杂的不对等。
  王木匠:“那你想起来再提也行。那个推杆儿吧,我是这么寻思的,我呢只做我们村和北边的,不和你抢活儿。”
  这也是他们手艺人约定俗成的规矩。
  昨晚上他领着俩儿子给自家石磨做了一个推杆儿,老婆子直说比以前好用。
  今儿晚上再给里正家也做个。
  裴长青根本不在意这个,“王伯,不必在意,有人找你都可以做,不必顾虑我。”
  王木匠见他说得真诚,不像虚伪说假话,心下佩服,“也对,你们家连豆腐都能教人做,也不在乎这点。”
  不过终归是跟裴二郎学的,要做就得跟人家打声招呼,人家不介意是人家大度,自己不说就是自己不对。
  一上午王木匠和大儿子特别卖力,即便小儿子得空偷懒,但是有王木匠时不时催一催,倒是也不会耽误活儿。
  以往木匠干活儿都是不紧不慢的,能多做两天就多赚两天的工钱。
  现在王木匠不这样想了,他要给裴长青留个好印象。
  他看出来了,裴二郎这后生不是一般人。
  手艺,大家都能学,但是有人死学,有人带脑子学。
  死学的,照搬师父那套,也能糊口,但是手艺不能搭配脑子就是死的,也仅能糊口。
  而裴二郎不但有手艺,还有脑子,能根据大家伙儿的需求做新的家什儿,这才是厉害之处。
  王木匠十分佩服。
  他不仅会木匠活,还会瓦匠活儿,还能自己盖房子,连里正都一个劲儿地夸他。
  他和高里正打过一段时间的交道,对方是个很傲的人,轻易不服谁,却对裴二郎夸个不住,显然是动了心,极为欣赏,回头肯定会推荐裴二郎给别人盖房子。
  这年头手艺人的名声都是口口相传的,活儿也都靠熟人介绍。
  高里正给裴二郎介绍一个,盖好了对方再介绍一个。
  那裴二郎还愁房子盖?
  这盖房子就需要木匠!
  老大只要把大木作学好了,不就能跟着裴二郎了吗?
  以前他贪心,以为自己有工匠天分,能大木作小木作一手抓,寻思龙生龙他儿子肯定也行。
  也是他想差了,总想把所有本事都教给俩儿子,他们学不会他就着急上火,不肯接受他们就是笨的,学不了那么多。
  现在他想通了,就让大儿子专门练盖房子的手艺。
  练好了,自己舍下老脸求一求,裴二郎还能不带他?
  只要活儿干的好,裴二郎满意,以后自然会带着他。
  一天三十文也够儿子养家糊口的。
  这么想着,王木匠对裴长青家的木工活儿就十二分上心,做得那叫一个板正漂亮。
  “裴二郎,石磨!”高木头的声音在南边儿响起。
  裴长青快步迎出去,沈宁和裴母也跑出去想帮忙一起抬。
  裴长青笑道:“你们添什么乱呐,不用你们。”
  王木匠立刻对大儿子道:“老大,快去帮忙。”
  王大听话,放下斧头就飞奔过去帮忙抬石磨,王二却嗤嗤笑,爹竟然开始讨好裴二郎,真是好笑。
  那边儿村里下地回来的村民看到也纷纷跑来帮忙。
  昨儿裴长青已经垒好石磨底座,直接把石磨对准放上即可。
  这石磨下面那扇中间是磨盘,底下还有同块大石头凿的托盘,如此浆子就能顺着凹槽流出去。
  沈宁欢喜道:“这块石头生得真欢喜人,恰好中间凸起做磨盘,四周单薄做托盘,这位石匠也手巧,有设计感。”
  高木头瞅了她一眼,他虽然不爱说话,但是又不傻,也觉得裴二郎媳妇儿现在真会说话,这要是让陶石匠听见,指定乐歪嘴儿。
  石磨安装上,裴长青上午做的推杆儿也派上用场。
  裴母笑道:“那我磨点小米面和高粱面。”
  二郎媳妇之前说要磨小米面做另外一种煎饼。
  说水浆子在铁锅里摊煎饼容易淌,摊不薄,得用平底鏊子才行。
  没有鏊子就只能在面上做文章,不用水浆子,改用面团。
  但是小米面缺少筋性,和面不黏容易散,要加入面粉或者米粉。
  家里没有小麦粉,也舍不得拿大米磨粉,毕竟还没交税粮呢。
  沈宁就说用高粱米。
  高粱米单吃韧性大,但是硬而松,并不好吃,和小米面混合以后会好一些。
  沈宁之前炒了一些小米和黄豆,现在也可以一起磨成粉面子。
  炒过的小米粉和面比生小米粉粘性也略大一些。
  清扫过石磨之后,裴母试着推磨,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沉,“真挺方便的。”
  沈宁往磨眼里喂粮食,然后看看磨膛飘出来的面粉,“比小石磨磨得细多了。”
  大石磨沉重,磨擦力自然更大。
  不过要想得到细腻的粉面子,还是要过筛然后重新磨,一般过筛三次就差不多。
  磨一次够吃两三天的。
  正推磨呢,小鹤年和小珍珠拎着小篮子回来,他们捡了满满一小篮子蘑菇。
  不满是坚决不肯回家的。
  小珍珠:“奶,我来推。”
  裴母笑道:“你都够不着呢,等过两年的。”
  小珍珠:“我踩着……”她四下看看指挥小鹤年给她搬木墩子,“我踩着木墩子推。”
  木墩子当然不行啦,一运力就撅出去了。
  “嘎嘎。”大鹅从水坑边嘎嘎叫着扑棱上来。
  小鹤年提醒她:“下蛋了。”
  小珍珠的注意力又被吸引走,飞奔着去捡鹅蛋了。
  捡鹅蛋这么有成就感的事儿,必须得她……和小鹤年来做。
  他俩分工,一人捡一天,都过瘾。
  鹅蛋刚从大白温暖的身体里出来,还热乎乎的呢。
  小珍珠捧着热乎乎的带着血丝的大鹅蛋,可感动了,“要是我会下蛋就好了,我指定努力下蛋,天天都让咱家有蛋吃。”
  小鹤年:“呃……”
  并不想吃。
  大白适应了新家的生活,每天会带着小白去西边河里花式游泳觅食,吃河里的鱼虾螺丝什么的,吃得饱饱的就能下一个大鹅蛋。
  所以今儿晌午有一小盆大葱鹅蛋酱,蒸的。
  没有油,大酱就是普通农家的万能调料,甭管炖菜、蒸菜、煮汤还是干炒,都可以加。
  有大酱,味道就不赖。
  白菜大酱炖豆腐、鹅蛋酱、韭菜蘑菇汤。
  主食就是小米高粱烫面煎饼。
  沈宁用开水烫面,整成面团,然后小火烧铁锅,等锅热了就把面团在铁锅里滚一圈。
  很快就能揭下来一张薄薄的煎饼。
  这个煎饼加了高粱面,所以韧劲十足,单吃费牙,但是卷豆腐、小豆腐什么的绝对味道口感都很好。
  吃饭时候裴长青示范了一下,先把两张煎饼放在干净的盖垫上,夹一些鹅蛋酱打底,再把豆腐、小豆腐夹上,卷起来开吃。
  咬一口,既有煎饼的韧劲,又有馅儿料的软嫩,还有鹅蛋酱的鲜、香、咸,既有口感又有味道。
  王木匠父子三人不曾吃过。
  王木匠夸道:“二郎媳妇儿好手艺,饭菜看着就香。”
  裴长青最爱听人家夸他媳妇儿,除了年轻英俊别有所图的男人,他笑道:“王伯多吃些。”
  王大依然吃得不抬头,一大口一大口地往嘴里炫,可见多爱吃,向来不爱说话的他突然来了句,“裴二郎,来棵葱呗。”
  他家其实很少吃炖菜炒菜这些,一般都是就咸菜、大酱,以及葱、蒜、韭菜这些自家菜园里有的菜。
  王二也赶紧咽下嘴里一大口食物,“蒜,我要蒜,要是再来盆子燎韭菜就好了。”
  裴长青听得味觉都不好了,甚至胃里火辣辣的感觉,这又吃葱又吃蒜还吃韭菜,王木匠家的饮食习惯真可怕。
  不怕得胃溃疡吗?
  王木匠听见大儿要了葱,小儿又要蒜,立刻瞪小儿子。
  他们那边儿有个老话儿叫“吃葱又吃蒜,爷娘死了不相见”,虽然是纯纯的愚弄人的迷信,可老头子老太太坚信不疑,但凡儿女想这样吃,就是不想给老爹老娘送终。
  王二:“大哥,你别吃葱了。”
  裴长青:“没事,各吃各的。”
  他可不知道那么愚昧的迷信说法。
  反正他不吃。
  王木匠瞪了俩儿子一眼,王大赶紧说不要了。
  他们在堂屋吃,沈宁和裴母带着俩崽儿在西间吃,听着外面的动静都觉得好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