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高忠义长叹一声说,事到如今,我看咱庄稼人么,也再寻不上个什么好法子了,只有给苍天龙王爷磕头祷告这一条路了。李福成何尝不清楚这些。老天不睁眼,官府不管百姓的死活,惟一盼着能祈来场好雨,四海龙王也纹丝不动,不肯施救万民,庄稼人还能怎样?极度痛苦而又无奈的李福成欲哭无泪,握着烟袋的手颤抖不已。不过,禀性坚韧的他很快又刚强起来,对于神灵的笃信,也给了他继续执着祈雨的信念,他对高忠义说:“既是这样,那咱就下恒心,一谱真心再好好求告天神龙王爷吧!”
  高忠义听了眼前一亮:“对嘛,我这回来,也就是为了这个事。”高忠义补充道,老哥,我琢磨着,这回我们祈雨,一定得把阵势闹得大大的,要把咱这里的八大庙会,所有的天神龙王,全都请起来;你是白龙庙的会长,你挑这个头,名正言顺;只要我们一谱真心,万民祈祷,我就不相信天神龙王爷不开恩?
  “你说的也是。这几年我们闹祈雨,总是一庄一会的,阵势是不怎么大,这么祈雨,救小灾还罢了,救大灾怕是不行。”
  可是,李福成也担心,这几年天候无常,若是这回再把周围几十里的天神龙王一起请驾起来,兴师动众一场,天神龙王们依旧两眼紧闭,滴雨不落,哪又该如何给大家伙交代了呢?再说,如今人多嘴杂,我一个白龙庙的会长,好不好搬动人家其他几个庙会的人呢?经过一番权衡,李福成下定了决心:“祈!不但要祈,咱还要把阵势闹大,惊天动地!”
  当下,李福成叫来了户里的侄子李续仁。李福成把想法说给了李续仁,让他写上几封邀帖,分头送给周围几个庙会的会长,邀请诸位会长乡贤,于五月十三日上午聚会白龙庙执事堂,共商祈雨降旱魔之事。
  高忠义要起身回家,可李福成硬要留他住下。“看你,咱老拜识俩难得常能见面,既是来了,咋说也得住上一宿,好好拉拉话才是。”
  明子爷留客的话一出口,他奶也赶忙跑过来附和道:“他干爷,盛着罢,有住处,你好不容易来了,着急什么,再忙也不在一半天上,你这么走了,那就生分了,是不是?”
  其实,高忠义也是很想住一宿拉拉话的,只是又怕要他们伺前应后添了麻烦,见拜识哥嫂俩都挽留他,高忠义索性也就顺坡下驴住下了。
  老拜识好不容易来了,不留肯定是过意不去的;但自打留下了高忠义,亮亮奶就在边窑地下转开了道道,怎么办呢,该给高家他干爷做点什么饭食呀?酒呢肉了的,肯定是没有,即就是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揪面片儿,也端不上来,总不能拿糠窝窝烩菜待客吧。老太太着实被难住了,暗自埋怨道:这个死老汉呀,你装什么胖架子呢,又不是不晓得咱家的穷光景?
  亮亮奶把儿媳妇悄悄叫了过来,说:“亮亮妈,你好不好过去问问你三婶,或米或面,有的话给咱借上一半碗,就说咱家你干大来了。”亮亮妈脸皮儿嫩,干活从不惧怯,可要让她跟人家借东借西什么的,口还没张开,头却先低了下来。看出了儿媳妇的那股难为劲儿,婆婆马上改口道:“是这,你先给咱拢着火,我跟你三婶那里探摸探摸去,或许还凑手。”
  亮亮奶抬起手理了理稀疏的白发,提了个小竹篮儿,里面放了个木半升,绕着墙根儿出了院子。她不想让高家他爷看见,怕看见难为情。
  听亮亮奶一说,他三婶倒是答应的爽快:“哎呀我的老嫂子,你还真算是赶巧了,我跟你说吧,头夜里我家女子打发她女婿,刚送来了一点儿九谷米;我那女婿人实在,待我们也重,这二年没少吃我女子家的,还得瞒着她婆婆,这你晓得就是了;听女婿的意思,他打算到三边去,说天就这么旱下去,再不出去飙翻,这一家老小的,日子怎么过的下去呢?”
  说着,朝门外瞭了一下,见外面没人便进到里窑,从谷草堆中压着的一个小囤子里舀出一碗,倒在升子里,顺手又用一块旧笼布苫在了上面。
  亮亮奶实在觉得不好意思,他三婶推了一把亮亮奶的胳膊,说:“老嫂子,你可不要说这话,什么蹭不蹭的,你是谁,我是谁?他干爷大老远的来了,总得装个门面吧,眼下不是都在难处么,又不是寻常。”
  “老哥你说,这二年四乡都在传说,天上三环套,地下人头泡,你说这话究竟有点影儿没?”聊到绥州这几年的怪异天气,高忠义问道。
  “唉,那兀的这种天象,十有八九不是好兆头,凶多吉少。你大概也听过老人们说过的吧,大明崇祯年间,天上就出现过“三环套”,后来果不然应验了;同治四年也是……”
  一提到同治年间闹饥荒的事,李福成顿觉不寒而栗。那是一段至今令人毛骨悚然的前清旧事。同治年初,陕甘两省暴发了一场持续了十多年的回民反清斗争。为了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清朝官府不惜血本,将无定
  河两岸所有庄户人家本来就不多的牲畜粮草,甚至连老百姓家里为年迈人备下的棺木寿衣,全都搜掠一空,用以修筑寨堡关防,充实军需粮秣。那时,整个绥州都是战场的前沿地区,官军和起义军几次交锋过后,庄户人家的牲畜和饲草没有了,粮食被搜刮完了,就连窑洞上的门板窗户,也被队伍们撬走烧火做饭去了。战乱中死去的人啊,那真是多得没个数儿,横七竖八,身首异处,漫山遍野都是。来不及挖坟掩埋,人们只得在山水窟窿里,坑洼沟壑里,破窑烂洞里,把尸体一层层地码成马莲垛子状,最后把口子一封,上面壅些黄土乱石,栽棵山榆树做个记号便罢。这种乱坟岗,村村有,寨寨有,到处弥漫着令人作呕闭气的血腥气和腐尸味儿;直到现在,假如晚上路过这些地方,时不时还会看到鬼火在闪动。
  同治初年的那场大难,李福成和高忠义两家之所以能够得以幸免,全凭了李福成的祖上在暗窑里藏下来的几大瓮陈粮。患难之交使得他们两家更添了一层亲近,以后每逢大事,或打窑圈墙,或红事白事,或遭灾遇难,或乡俚要事,两家都能互相帮衬,通气商量,三代人几十年交情不断。
  李福成掐着指头算了算,感叹道,快呀,真是快呀,从同治年初到现在,整整又过了六十年。唉,人这一辈子,说慢也慢,说快也快,回过头来看,也没觉出多大的工夫,咱们就已经是七十来岁的人了。高忠义也深有感慨,可不了是,正应了一句老话,“往前照没有边,往后看一锅烟”!
  不多时,九谷米绿豆稀饭熬好了。莲莲妈盛了两碗,端给了高家干大和老公公。锅里剩下的已经不多,锅台跟前候着的亮亮看见黄灿灿的小米饭,早已馋得流出了口水。
  他奶瞧着,赶快给亮亮舀了小半碗,亮亮馋得咽下了一口憨水,端着碗蹲在了炕沿底下。
  亮亮先是喝了两大口,见碗里快没了,便细嚼慢咽起来,舀起半勺儿先冲着鼻子嗅嗅,然后才放进嘴里,生怕几口吞完了,再也闻不到那实在馋得让他流口水的米香味儿。
  看见亮亮他妈端上来了小米绿豆稀饭,李福成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李福成起先担心,今儿可能要出丑,给老拜识端不上来点儿像样儿的吃食,让他脸面挂不住;现在,他的胸脯子挺得老高,乐滋滋的。高忠义自然知道灾年各家的难处,说我又不是外人,吃顿窝窝烩菜咋不行?这年景,粒米贵如油啊!
  “看你说的,人说‘好不过拜识,硬不过菜石’,我这也就算慢待你了;喝碗稀饭算个甚,还不够寒碜的,要在好年景里,我拿黄米馍馍捞捞饭,小炒猪肉撬板粉,好好待应你几天,那也是该的。”
  见干大碗里的稀饭快要喝完了,门外候着的亮亮妈,故意做出礼让的样子,赶忙过来又要添些;可高干大咋说也不给碗,连连摆手道,对了,对了,快让娃们喝去罢,我好了。其实,按高忠义的饭量说,只是打了个牙祭而已。
  回到边窑,亮亮妈把锅里剩下的,给莲莲碗里舀了一勺,剩下点锅底,添了两瓢水,又往灶膛里塞了一把柴,等到锅滚了,接着又在里面掺和了一些像菜又不是菜的藤蔓叶儿,这时才似乎得了闲,默默地站在锅台跟前,看着饭锅咕嘟咕嘟地煮着……
  第9章☆、祈雨
  第九章
  自打邀帖送出之后,福成老汉一直没有消停过。一则因为,邀请了几个庙会的人来议事,该得做一些准备;二则又担心几家会长肯不肯赏脸来,能不能商量出个结果。
  第二天上午,福成老汉又约了李续仁和村里的几个人,一起来到离李家老庄五里地的白龙庙,将庙院里里外外清扫了一遍。担心年岁大的人经不住冷窑洞的阴湿,李福成安排大家伙敞开门窗整整晾了两天;之后,几个人又是支锅弄灶,又是扫炕铺席,并从几家凑了些柴炭,生着了灶火,轮流照看着烘烤起来。两三天过后,冷窑里的阴森潮气没有了,李福成这才放了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