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40节

  堂官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出门前给牢头使个眼色,让他仔细看着、听着,德亨都问了些什么。
  德亨和陶牛牛合力将桌子凳子拉到郑尽心牢房前,让阿尔松阿坐下做笔录,他自己也坐下,陶牛牛和芳冰一左一右站在他身后,持刀护卫。
  德亨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有些遗憾,应该带包瓜子进来的。
  呷口茶,哟,这刑部牢房茶壶茶碗看着不怎么样,茶叶上待遇都赶上内阁了,上品武夷岩茶,喝着正经不错。
  外头动静,郑尽心都听着呢。
  听着是德亨支开了人,还搬来了桌子椅子,倒水,喝茶……
  郑尽心睁开了眼睛,虽然仍旧看不清,但门口人好整以暇的态度,他是感受到了。
  个细路仔,有恃无恐,哼。
  等德亨喝了会子茶,还没想好接下来从何问起呢,就听郑尽心开口道:“给老子也喝口。”
  声音干涩中带着渴望。
  这茶香,是福建特有的贡茶乌龙茶,自从被捕,他就再没喝到过了,怪想的。
  德亨:“既有所求,是不是说话客气些?我老子一个正乘着龙舟带着王公大臣们巡视京畿,一个在畅春园坐镇百官,一个在国公府斗蛐蛐儿,你是我哪个老子?”
  这话说的,惹的阿尔松阿都忍不住看了德亨好几眼。
  郑尽心也无语了一瞬,问道:“你是谁?那个清□□你叫德公爷,你有爵位?还至少是个国公?”
  德亨:“本公爱新觉罗姓,具体是谁,等你出来就知道了。”
  郑尽心:“……我还能出去?”
  德亨:“我问你,你有没有屠杀无辜百姓。”
  郑尽心:“老子……”
  德亨:“嗯?”
  郑尽心:“……我郑大王刀下无冤鬼。”
  德亨:“暂且相信你说的是真的。那么,你是怎么被抓到的?听说你手下有一百多号人呢,还在海上,我朝无海军,不能出外海,你是怎么落网的?”
  郑尽心:“……你既是官府,难道不知道我是怎么被抓的?”
  德亨:“我没看那些花里胡哨的折子,谁知道说的是真是假,我想亲耳听你说一说。呶,这是茶,咱们边喝边说。”
  德亨连手带茶杯伸进了牢房内。
  “主子,我来吧。”陶牛牛上前不放心道。
  德亨:“不用。怎么,不敢接?”
  郑尽心看着那只在黑暗中白皙柔嫩到放光的手,良久,没动一下。
  他从未见过这样好看的手。
  牢门对面的,不会是个女人吧?
  见他不接,德亨“啧”了一声,将茶杯收回,失望道:“你不会是害怕了?我可没下毒。”
  郑尽心:……
  “你来找我,到底有何目的,何不直接言明。”
  爱新觉罗是大清国姓,眼前人听声音、看手都嫩的出奇,不像是朝廷能派出来的官员,这背后到底有何阴谋?
  德亨随口道:“朝廷在议开海运之事,我来问问你……”
  “你说什么?!”郑尽心嚯的一下起身,带动的身上锁链哗啦啦的响动,惊的其他看守狱吏们都拔刀出鞘,戒备的看着起身的郑尽心。
  第231章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航海的?
  谁都说不清楚, 往上溯源,也不知道具体溯源到什么时候。
  就目前来说,能找到最早的, 可能有个明确历史记录的,有个箕子朝鲜。
  说是商周大战,商朝输了,周朝赢了。
  商朝有一个王子, 叫做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不甘受周王朝统治,于是先是率残部一路逃到山东蓬莱,然后伐木造船,漂洋过海来到朝鲜半岛,统治了朝鲜半岛上的原住民,建国, 就是箕子朝鲜。
  原本朝鲜半岛上的原住民, 也有不甘被箕子统治的,就乘舟, 一路漂洋过海去到日本岛讨生活,然后和日本岛当地土著融合,成为早期日本人人种之一。
  这应该算是史前航海了,完成了文明和种族的交流。
  再近一点的,有史料记载的,春秋战国时候, 秦朝统一六国, 越人、鲁国、燕国这些沿海国家, 为躲避战乱, 百姓漂洋过海去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岛,比比皆是。还有说,现在日本人的语言,日语语法,就是从越人那里传下来的。
  再往下,秦始皇命徐福乘舟去海外求取仙丹,有说是去日本的,有说是去台湾的,不管是去到哪里,人家乘坐大船出海这一点是没错的。
  汉朝没听说有谁出海的,但到了唐朝,大家就都知道了,日本遣唐使,一波一波的大唐人、日本人来往于大海两岸之间,海上航行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到了宋朝,更不用说了,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趋近成熟。商人们在山东密州(青岛)、浙江泉州、福建福州等这些地方建设海港,和东南亚地区小国、岛国等做生意。
  中国的先进农耕技术、丝绸、瓷器在东南亚供不应求,东南亚的香料、木材、珍珠、珊瑚、犀牛角等海珍也在宋朝贵族之间千金难求。
  宋朝皇帝,大家都知道,是个爱雅致享受的,在此不多说。宋朝朝廷为了获得东南亚等海外海珍,在广州、泉州、明州(宁波)、密州(青岛)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港口贸易,征收关税,最后,直接催生出来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出来。
  大概,中国的海上贸易,就是从宋朝开始繁荣起来的吧,因为有国家参与和扶持了。
  元朝统治的对象是顶层的汉人官员和大地主大贵族,对底层的百姓采取漠视的态度。
  也就是说,在元朝,真正统治底层汉人群众的,仍旧是汉人官员和贵族,只是汉人官员和贵族上头的皇帝不是汉人了,换成黄金家族了而已。
  所以,在元朝,民间海贸仍旧兴盛,以至于到了明永乐朝,不管是大船还是航海技术,都达到了当世鼎盛,促成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之后,明朝施行禁海政策,但已经发展起来的海上跨国贸易,不是一条禁海令就能禁止的了。
  至明嘉靖年间,欧洲大航海已经发育了一百多年了,先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是葡萄牙探索非洲海岸线,花费了近百年时间,打通了西欧-印度-马六甲-东南亚-日本-中国的贸易通道。
  葡萄牙人来到中国,想和明朝通商,明朝拒绝了,想要用大炮强制打开贸易关卡,被明朝给打跑了。
  葡萄牙人不死心,占据马六甲海峡和东南亚一些势弱岛屿,和中国人、日本人开展海上贸易活动。
  注意,此处的中国人,并不是指明朝陆地上的正统百姓,而是被迫下海走私被明政府打上海盗、倭寇标签的中国沿海居民。
  而这里的海盗,和倭寇,身份上是可以随时相互置换的,只要不是明朝认证的百姓,通通都是海盗,通通都是倭寇。
  管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非我族“类”,皆是盗匪。
  就算是中国人,说着一口正宗的中国话,你下海了,你走私了,你就是不听教化的倭寇。
  中国的海盗头子和葡萄牙人合伙,在浙江舟山群岛的双屿岛建立了一个贸易窝点,双屿港。
  据说,这个双屿港,是中国人、日本人、葡萄牙人的贸易集散地,是当时亚洲海上最繁华的港口,没有之一。
  数不尽的中国丝绸、瓷器、日本白银、美洲白银、葡萄牙的火器通过日本长崎-中国双屿港-东南亚群岛这条三角贸易线流通。
  葡萄牙的火器直接改变了日本的政局,日本和美洲的白银间接动荡了明朝财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双屿岛整日船来船往的,离浙江大陆又不远,很快引起了明朝政府的注意,然后,就是大规模的剿匪,灭倭寇。
  明政府用木石填塞了双屿港,双屿港从此消失。
  双屿港没了,中国的海盗散了,但海盗头子汪直去到了日本平户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国,国号“宋”,自称徽王。
  因为他老家安徽的,徽州人,自己称王之后,就自称徽王,带着老家的传统,不忘本。
  汪直是有自己的道义的。
  他是海盗,是明朝政府将他定义成为了海盗,但其实,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海上英雄。
  汪直多次协调日本政府和葡萄牙人,解救被日本和葡萄牙人掳掠的中国百姓;说服日本山口、丰后两岛日本当局,向明朝政府进贡;带领手下水手,帮助明朝官兵,打跑了侵占澳门的葡萄牙人。
  但很可惜,他最后被正直又迂腐的明朝官员诱捕在浙江,斩首示众。
  在斩首之前,他向明朝嘉靖帝献解除倭寇祸乱计策,请求嘉靖帝开放海禁,他愿意为皇上效犬马之劳,为朝廷守海疆。
  汪直的献策和忠心有没有被嘉靖帝知道不得而知,但他忠肝义胆的作为,是被中国海盗奉为英雄效仿的。
  明朝在衰弱,在□□沿海的海盗却一直在活跃。
  没有了汪直,有李旦,没有了李旦,有郑芝龙。
  郑芝龙扶植了南明小朝廷,后又投靠了清政府,但他的儿子郑成功始终反清,带领着水师曾一度打到了南京城,兵败后退守福建厦门,最后赶走了□□岛的荷兰人,饮恨台湾岛。
  接着就是施琅。
  施琅曾经是郑芝龙的部下,他的底子也是海盗,后来追随郑成功,两人有了仇恨,施琅投靠了清廷,郑成功死后,他任水师提督,一举□□至大清治下。
  台湾收复后,台湾南部平原田耕之地乃至于澎湖列岛都成为了施家的私产,施家人在岛上横征暴敛,禁止福建、广东等官员、百姓入台湾岛,这个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郑成功死后,似乎东南沿海的海盗就成为一盘散沙了?
  怎么会,这不又出来一个郑尽心嘛,德亨相信,郑尽心,绝对只是东南沿海“海盗”势力的冰山一角。
  所以,德亨一开口就问他是怎么被捕的,是被同行出卖的?还是被自己人出卖的?
  德亨可不相信,大清的官员有那个能耐,能入海去捕捉郑尽心。
  他是不是动了哪个海盗的利益?这个海盗是谁?海上还有几个有势力的海盗头子啊等等,都是德亨想知道的。
  可惜,郑尽心闭口不言。
  但似乎无意间,德亨让这位看着很有骨气的海盗头子破防了。
  作为海盗头子一员,谁不想成为汪直、李旦、郑芝龙、郑成功这样的人呢?
  上能安邦利民,下能带领诸英雄驰骋海上,做海上说一不二的王者。
  男儿立世,无外如是。
  汪直至死都在祈求明王朝开海,李旦盗亦有道,是东南沿海民间势力的盟主,郑芝龙至死都在向往国家正统,施琅踩着郑成功的尸骨,一跃成为靖海侯。
  你当海盗愿意做海盗吗?
  海盗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海盗,他们曾经也是良民,是贫苦出身,不贫不苦,谁会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下海跑船,养家糊口呢?
  他们也向往光明正大的生活和阳光下让人艳羡的荣誉,他们也是中国人,他们也想为中国的朝廷效力,为什么中国的朝廷就是不让他们上岸呢?
  中国的朝廷,连能让他们停船的港湾都不给一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