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37节

  伊凡星星眼:“可以吗?”
  德亨想了想,道:“我可以送你两套裁制好的新衣。伊凡,并不是我吝啬,是真的,这种布料一年也出不了几匹,我库房里存的也不多,你知道的,我有两位亲爱的母亲(这一点伊凡将之理解为生母和教母)、两个宝贝妹妹、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至亲家人……我需要供养她们。
  你恐怕不能想象,三千个织女,一年日夜纺织,只能织出不到十匹这种布料。纺织它的材质非常非常珍贵难得,不是用做工工人的数量所能弥补的,实际上,我们不缺纺织工人,我们缺的是可以与金子等重的纺织材料。”
  鄂尔多斯羊绒,的确是一两羊绒一两金子来比价的,这一点德亨没有说谎。
  “哦,天呢,天呢……”伊凡是真的给震惊到了,他是真的不能想象,三千个织女、是三千个,不是三百,更不是三十,是三千个织女,日夜纺织,一年只能织出不到十匹,那得是多么困难和精细的活计啊!
  还有,可以与金子同比重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材料?
  伊凡完全不能想象。
  伊凡迟疑问道:“虽然我知道不应该问,你也未必会跟我说,但我得说,如果,如果我们国家或者欧洲其他国家有这种可比黄金的材料,是不是就能纺织出更多这种美丽的布匹了?德亨,你能告诉我吗?”
  德亨笑道:“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还不是现在,伊凡,这是我们的绝密配方,我不能告诉你。”
  伊凡反倒松了口气,大大叹息道:“哦,好吧,你拒绝我了,我以后都不问了。”
  德亨笑,继续道:“所以,这种布料珍贵之处不只是它精密的纺织技术,更在于它的稀少。除非是皇帝特别允许的,谁穿谁掉脑袋,而穿上这种布料的人,等同于皇帝享受的尊贵地位,你得知道,就连皇子和公主都不能随便拥有它。我想你能理解,我是怕你们的彼得皇帝介意……”
  “说起来,伊凡,你要是说出你的真正身份,我会考虑送你一匹。”
  伊凡嚷嚷:“我已经说了,我是一个从父亲手里分到两个可怜村庄的穷小子。”
  德亨笑的不行,问道:“真的吗?那可太不幸了,我只能送你两套我没穿过的新衣裳,你放心,我的大氅保证又宽又大,或许你可将他当做短披风穿。”
  伊凡也笑了起来,德亨要是没有将珍珠锦说的这样细致,直接拒绝他的话,他也不会这么心痒难耐,但德亨说了,伊凡就更想得到了。
  而且,至于他的身份,伊凡已经知道,此次随他们回国的,还有大清的使团,所以,他的身份德亨迟早会知道,不如现在就告诉他,换取一些好处。
  伊凡无奈道:“好吧,好吧,德亨,我想我应该坦诚一些,其实,我是一位‘波雅尔’。”
  说到“波雅尔”这三个字,他嘲讽的扯了扯嘴角。
  伊凡跟德亨解释了一下“波雅尔”这个词的含义,德亨听了之后,总结出来,所谓的波雅尔,就是俄罗斯国家拥有世袭领地的大地主大封建阶层,可以理解为俄罗斯的世家。
  流水的皇帝和大公,铁打的波雅尔。
  这些波雅尔们年少时会受到家庭教师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会进入宫廷为大公们服务,担任并总揽他们身边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政治职位。
  当然,废物纨绔更多,毕竟他们生来就吃喝玩乐不愁。
  据伊凡自己所说,他少年时期也是一名奢靡无度不愿意学习好逸恶劳“只喜欢美酒和女人”的纨绔,但“很不幸”,他的姐姐被选做了彼得沙皇的妻子。
  伊凡出自洛普欣家族,本名叫伊凡费奥多罗维奇洛普欣,米哈伊洛夫这个姓氏,是彼得皇帝化名游历欧洲时候用的假姓氏,被他拿来用了。
  他的姐姐叶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洛普欣娜是彼得皇帝的皇后,在彼得十七岁那一年,被拥护彼得政权的贵族们挑选出来,最适合嫁给彼得的贵族女性。
  也就是说,伊凡一直用揶揄、调侃、戏谑的口吻说的那个皇后,就是他的亲姐姐。
  “那个时候,彼得皇帝什么都不是,我们都叫他彼得,而不是叫他陛下,他是一个边缘人物,他的姐姐索菲亚比他有力一百倍,哦,索菲亚,那是一位喜欢举办宫廷舞会的公主……
  他从小住在简陋的村子里,没有受过哪怕一天的教育(此处是伊凡的抹黑,实际上的彼得非常好学且学习能力惊人)每天和他培养的少年军们在肮脏的土地上跑来跑去,哦,他粗鲁极了,他固然长的高大又英俊,但像他这样粗野的汉子,是不懂得与年轻美丽的妻子温存的……”
  “他对她一点兴趣都没有。”伊凡哈哈大笑,好像在说一个天大的笑话。
  “现在的彼得皇帝可能做出了一些让人称道的政绩,但那个时候,在二十年前,他还是个一无所有的毛头小子。”伊凡最后沉着脸做总结。
  一出让人悲伤的、落败的、无可奈何的宫廷戏剧。
  这样的宫廷戏剧,可能在每一个国家都上演过。
  德亨对伊凡是一位“国舅”的身份接受良好,他对俄罗斯宫廷新闻不发表任何态度,而是奇怪问道:“你为什么要用假名呢?你要是拿出这个身份来,第一天就被康熙皇帝接见了。”
  伊凡耸了耸肩,面上嘲讽、愤怒和不屑的表情一闪而逝,继而吊儿郎当无所谓道:“这个姓氏没什么大不了的,哦,真的,我不觉着他能给我带来多大的荣耀。顶着这个姓氏,有些地方我去不了,有些世界我看不到,他只会成为我的束缚,反倒是伊凡米哈伊洛夫这个名字为我带来许多便利。”
  从伊凡选择彼得皇帝曾经用过的“米哈伊洛夫”这个姓氏,德亨就猜,伊凡应该是很喜欢彼得皇帝的,又爱又恨的敬服。
  “……而且,就算我只是一个快要破产的穷光蛋,我仍旧结识了你,我亲爱的朋友,你不觉着这个假名字给我带来了好运吗?”
  “说真的,我已经打算好,等我回国,我一定去教堂,请神父给我重新命名,就用这个名字。”开玩笑道。
  德亨笑道:“好吧,我接受你这个解释。”
  又问道:“那么,你化名成为商人来到我们的国家,是心甘情愿的,还是来避难来了?有需要我帮忙的吗?如果有我能做的,请你务必开口。”
  伊凡笑道:“算是被迫加心甘情愿的。”
  德亨失笑:“什么意思?”
  伊凡:“我可能没跟你说过,我们的彼得皇帝,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他不仅想他,他还做。他自己游历欧洲,自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回国后,就强硬的派遣‘波雅尔’们去欧洲留学,他亲自做考官,如果没有学到新东西带回俄罗斯,哦,上帝,这个波雅尔就别想继承他的土地了,他将变成路边的乞丐。”
  德亨面上听的好笑不已,同时将这件事给记下来,伊凡确实没跟他、也没跟康熙帝提起过这一点。
  德亨恭维笑道:“那你肯定是学有所成的那一个。”
  伊凡叹道:“谁说不是呢?我学有所成回国了,并没有受到皇帝的重用,而是被打发去养马,我自是不乐意的,听说使团和莫斯科商队要来东方,我就主动报名来了。”
  伊凡又笑道:“幸好我来了,我想一定是幸运女神将这个念头扔到我的脑子里去的。”
  德亨:“我也觉着能认识你,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呢。好吧,作为你坦诚的回报,我会送你一匹珍珠锦,当然,两身新衣裳也一并送给你了。”
  伊凡高兴道:“哦,德亨,你真是拯救伊凡费奥多罗维奇洛普欣的天使,我爱你……”
  德亨受不了远离他,大笑道:“伊凡,你这样说很恶心,我们国家不兴说这个,真的……”
  两人笑过之后,德亨又说起正事,他给伊凡介绍康熙帝派遣去俄罗斯的使团成员和商队。
  德亨请求道:“我们是第一次去你们的国家,使团方面,还要你多做指点和多加照顾。”
  伊凡痛快答应:“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多加照拂的,至少会让他们都平安回到你们的国家。”
  德亨:“这样最好。”
  说着又指了指其中一匹骆驼上的货物,笑道:“我们的使团带了礼物给你们的皇帝和你的姐姐,以及其他的皇室成员,里面除了最珍贵的珍珠锦,还有我们国家的皇室专用的许多美丽布料和宝石、金玉首饰、瓷器、插屏、刺绣团扇、串珠、檀香、藏香,赠送给你们皇帝和参议院的书籍、文房四宝等,以及我们的皇太后喜欢的润肤美容的香膏,以及从头发到脚趾的洗护化妆用品……”
  送给别国皇帝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是康熙帝的老习惯了,法王路易十四那里也有一套,是白晋回国时带给法王的。这次大清自己的使团出使,这些国学典籍当然也不能少。
  “我照着这份使团清单给你也备了一份,数量当然不会太多,但这是我个人只送给你一个人的礼物。”德亨语气平淡道。
  伊凡列出来的货物清单上的货物,是属于整个商队的,他只能从中分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据德亨所知,伊凡因为“贫穷”,在商队中的股份并不多。
  伊凡惊喜不已:“哦,我最最亲爱的朋友,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才能表达我的荣幸,您真是太慷慨了,让我受宠若惊。”
  德亨笑道:“这不算什么,毕竟,你是我的语言老师,不是吗?孝敬老师,在我们国家,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伊凡兴奋的不住搓手,强自忍着脸上压都压不下去的笑容道:“是的,应该的,就像你说的,天经地义啊哈哈哈哈……”
  耶稣基督啊,他发了!
  虽然他为彼得皇帝带回去了大清国的使团,已经算是大功一件,但他可不指望从吝啬的彼得皇帝那里得到多少赏赐,唯有德亨给他的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
  这些礼物有多么珍贵,价值多少黄金,简直难以估量。
  想想吧,这是从神秘的东方国家、只有他们的皇帝才能用的某某某……
  伊凡都快要高兴的升去天堂,去触摸上帝的袍角了。
  德亨先任他笑个够,再次请求道:“我们使团中有一些学生也很仰慕你们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希望你能屈尊降贵的指点他们一下。”
  伊凡都一口答应下来,道:“让他们尽管来学,路上枯燥又无聊,我完全可以教他们。”
  德亨:“多谢。”又开玩笑道:“康熙皇帝已经定下了西巡的日期就是一种我们国家每年都会进行的狩猎活动就在我们的使团和你们的商队出发的同一天,到时候,你就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军队和火器了,算是你不枉此行?”
  对此,伊凡哈哈大笑:“德亨,我还有什么秘密是你不知道的吗?在你面前,我感觉我赤身裸体,无所遁形。”
  德亨:“……你只说无所遁形就行了,赤身裸体就不用了。”
  伊凡又是一阵放声大笑,他觉着今天他笑的次数尤其多。
  今天一定是他的幸运日。
  第158章
  康熙帝采纳了德亨派出使团的建议。
  自从知道了他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球, 球的另一面还有不亚于中国的大陆,还有着另外的王权、神权和国度,他就想派遣使团去出使, 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可惜,出于种种原因,也是因为没有路线,他派出去探路的人要么中途返回, 要么杳无音讯,真正有来有回的出使始终未能成行。
  现在机会都放在他眼前了,不管是纸上的路线图还是活生生的向导都近在咫尺,要是再不行动,他就不是康熙帝了。
  康熙帝让内阁商议,组建使团成员和注意事项。
  结果,内阁就到底有没有必要专门组建一个使团去出使一个不毛之地的部落国家争议不休,有支持的, 有反对的。
  反对的列出了种种原因, 觉着没有必要。
  内阁的推拉让康熙帝很不高兴,最后他独断专行, 让内务府总管大臣鄂伦岱组建一支使团和商队,随着伊凡他们去莫斯科面见彼得皇帝。
  和给莱蒙科夫的那封国书不同,康熙帝的使团所携带的国书是用满、蒙、汉、拉丁文四种语言书写的官方国书,与莱蒙科夫带去的那一封主客相辅相成,互作补充。
  就这一支使团的人数上,鄂伦岱来征求德亨和阿灵阿、马奇的意见。
  阿灵阿和马奇商议了, 以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候索额图和佟国纲使团的人数为标准, 减半。
  毕竟, 他们此次是去友好出使的, 不是带着火药味去谈判的。
  当年索额图和佟国纲组建使团到尼布楚与俄罗斯使团签订条约时,是带了谈判人员、文职人员、前锋军、护军、火器营兵共800人,不包括水军、陆军、个人亲军、役夫等。
  实际上,当年在尼布楚谈判,当时大清这一方,出动了一万人左右,骆驼、马匹等军用、民用牲畜,超过两万匹。
  此次使团人数减半的话,就是400人。
  400人的使团,很多了,再加上运送货物的内务府皇商,人数只会更多。
  这400人的使团,有内务府职官和各专业方面的人才,有前锋、护军,有火器营枪手和炮手,有太医、翻译、法国、葡萄牙等国传教士,学习俄罗斯等洋文进度快的内阁典籍科学生,全都是满蒙内外八旗之人,外汉军旗(内务府汉军旗为内汉军旗)的只有寥寥二十来人,只有四位太医是汉人。
  德亨问道:“为什么没有国子监学生和翰林院官员?”
  鄂伦岱笑道:“这些文官,平日里耍嘴皮子找事儿没他们欢的,到了干真事儿时候,就成了缩头乌龟,不顶用。”
  德亨没听明白。
  马奇叹道:“害怕苦寒和旅途劳累,不愿意去。你敢相信,他们当中,甚至有不会骑马的。”
  这让一直亲近汉人的马奇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些汉人。
  君子六艺都学到狗肚子里面去了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