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38节
当然,这是马奇另一种形式的“何不食肉糜”,在此不多做辩证。
但一些汉人顶着“读书人”的身份就自以为高一等、且凭此目光短浅好逸恶劳不肯吃苦只肯吃女人胭脂的劣习确实是广大存在着的。
当年组建去尼布楚谈判的使团时也如现在一样。
马奇竭力说服康熙帝将一直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汉人加入使团,结果呢,被康熙帝点名的两位汉人朝臣,吓的纷纷抱病请假,气的当时为御史大夫的马奇将他们参回了老家,朝廷汉臣们更是被康熙帝在大朝议上好一顿冷嘲热讽,说他们“上不得高台面”。
德亨现在只听着,都觉着丢脸至极。
虽然丢脸,但那两个狗屁汉人文臣不能代表所有人,德亨是一定要让汉人参加此次出使的,他道:“去问问席文毓,他认识的同学多,让他去游说,使团当中必须要有汉人。”
鄂伦岱不解:“为什么,要我说,他们不去正好,本事没几个,叽叽歪歪的事儿忒多。”
德亨:“相反的,耍阴谋诡计他们是一把好手,同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是东方人,是天然的共同体,需要团结互助才能在异乡生存。使团中需要这样的人辅助,可以规避许多陷阱。”
鄂伦岱砸了砸舌,得承认,德亨说的没错。
马奇道:“席文毓倒是想去,他提了,但皇上没允,要他去联络汉人倒是不失一个法子,不过,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吧。”
德亨突然想起来,问道:“大牢里是不是还关着许多汉人文官?”
因文字狱获罪的汉人啊,还有贪官污吏啊,被陷害获罪的啊……锁牢里多浪费,发配俄罗斯去多好。
鄂伦岱几人面面相觑,阿灵阿道:“您是说,让他们随使团出使?”
德亨点头:“不行吗?我觉着宁古塔他们能去的,俄罗斯也能去的吧?”
马奇笑道:“这个想法,够刁钻啊。”
发配去俄罗斯,亏他想的出来。
德亨:我就当你夸我了。
德亨再道:“除了使团和内务府皇商,咱们再广撒消息,争取让民间商队都知道,去与不去,都凭自愿。”
民间商队就都是汉人了。
德亨从来不歧视商人,相反,商人的头脑才灵活,接受度才高呢。
阿灵阿道:“伊凡他们这就要离开了,再通知民间商队是不是来不及了?”
马奇笑道:“无妨,咱们只要将消息放出去,允许他们跟随使团去俄罗斯做生意,要不要去,能不能跟上,全凭他们自己。”
鄂伦岱和阿灵阿点头,都道:“这些贩商无孔不入,这天下,就没有他们去不了的地方。”
德亨也道:“承德、山西、陕西俄罗斯商队路过的地方都会有商团,并不怕他们跟不上。”
说完使团成员,德亨又问:“正使定下来了吗?”
鄂伦岱顿了一下,道:“裕亲王保泰毛遂自荐,但皇上还没允许。”
德亨惊了一下,道:“他怎么了?”
鄂伦岱也惊讶:“您为什么这么问?”
德亨:“……他有什么想不开的,居然要去出使俄罗斯?”
鄂伦岱笑道:“原来,您也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差事啊。”
阿灵阿和马奇都笑了起来。
鄂伦岱说的很对,从始至终,从俄罗斯商队来京贸易这一件小事发展到他们大清组建使团出使俄罗斯这样一件需要载入国家大事档里的大事,都是德亨在积极的推动。
像是马奇和阿灵阿等都以为,德亨觉着出使俄罗斯是一件建功立业或者是一件轻松且享荣耀的事情。
原来他也知道,去到远隔万里的异国他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算不上一件好事。
德亨嘟囔:“我又不傻。”
大家笑了一回,阿灵阿道:“裕亲王欲过继一子延续辅国公保绶的香火,宗人府按例上奏,被皇上给否了。”
说到保绶,德亨眉头一皱,复又松开,叹道:“他是想领差建功,再提过继的事情?”
鄂伦岱叹道:“应该是这样,就看皇上答不答应了。”
德亨:“可是,保泰也只有两幼子,他要是出个好歹,裕亲王这一脉……”
马奇道:“皇上就是用这话否的裕亲王。”
阿灵阿道:“皇上是在为裕亲王一脉考虑,保泰要是坚持,可就太不识好歹了。”
这话引得德亨侧目他。
马奇笑道:“松阿侍卫也请旨出使,结果被他老子给拎回家抽了一顿,听说现在还躺床上下不来地?”
德亨惊呼:“阿尔松阿受伤了?!”
鄂伦岱嘿嘿的笑,阿灵阿白了马奇一眼,恨声道:“裕亲王好歹还有两个种,他小子连媳妇都没一个,就想着插翅膀飞了,老子抽不死他!”
德亨不赞同道:“阿尔松阿又不是不听劝的人,你说道理就行了,怎么能动手呢?你没把他打坏吧?我可跟你说,你把他打坏了我可不依。”
阿灵阿噎了一下,梗着脖子没好气道:“老子就抽了他皮带,还被他给躲开了,也不知道跟谁学的,他以前可不这样的。”
说着,还用眼角余光扫着某人。
德亨哼哼:“那是他长脑子了,学聪明了,你该赏他才是。”又问鄂伦岱:“除了保泰,就没有其他人可选了吗,副使呢,副使和很重要的。”
鄂伦岱道:“我拟了几个人,你们也帮我挑一挑……”
正使副使都挑出来,又将他们商议好的事情拟成条文,第二日鄂伦岱报上去,康熙帝稍作修改,再添上一条“所行不限于俄罗斯国”,组建使团出使俄罗斯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康熙帝没有划掉奏折中的“酌情增添汉人跟随若干”这一句,让德亨暂时松了一口气。
这就是有清一朝组建内务府的好处了,内阁不同意皇帝做的事情,皇帝完全可以靠着另一套执政班子体系将事情给做成了。
而皇帝掌握着整个上三旗的人口和物质资源,内务府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包括火器营在内的完整兵种体系的八旗军队,而这些,全部都听皇帝一个人调遣。
在使团组建好,临出发前一天,德亨给这个使团的主要四百名成员开了一个会,提出若干可以干、绝对禁止的包括且不限于出卖国家利益、领土、领民等行为,然后第二日送他们出城。
康熙帝西巡日期和使团出发在同一天,康熙帝点了德亨随驾。
因为他需要德亨给他翻译从伊凡那里意外获得的书籍,这些书籍大部分属于伊凡的私属,是用拉丁文和俄罗斯文间歇性记载的,所以,康熙帝需要精通拉丁文同时又通俄罗斯文的德亨为他翻译出来。
德亨不可能在京翻译出来要人送去给康熙帝,要是康熙帝兴致来了想要和德亨讨论怎么办?
所以,德亨只能随驾。
其他工作都能有人替代,唯独这一个,没有人可以替代德亨。
等席文毓学好俄罗斯文,再学好拉丁文,他就可以替代德亨了,但现在还不行。
除了德亨,康熙帝还点了上次随驾春围的弘晖、德隆、富昌、傅宁和福保顺,以及十公主和卓克陀达,以及其他一些宗室女。
康熙帝带上十公主是一定的,谁都知道,十公主的封号已经下来了,接下来就是指额驸了。
康熙帝西巡的目的除了秋狩,就是考察、联络、施恩于蒙古各部,如果遇到到了年纪以及需要做安排的蒙古台吉和王公子弟们,他会指婚。
所以,每年西巡,政治作为颇多。
此次西巡,十公主的额驸一定会定下来,说不定康熙帝心中已经有了嘱意人选了。
蒙古各部这么多,又没有计划生育,适龄的蒙古贵族子弟肯定很多,十公主却只有一个,但没关系,适龄的宗室女有很多啊,所以,每年西巡随驾车队中,其实很有一部分宗室格格。
当然,你去不去,都不影响康熙帝指婚,毕竟,他手里有玉牒,宗人府会将适龄的宗室女报去他的案头。
至于卓克陀达,有人说是巧合,有人猜是顺水推舟,但总之,皇帝的心意你别猜。
不管怎么说,她被康熙帝看到了,就被点了随驾了。
四福晋每月初一十五或者府上有什么新鲜东西的时候,都会进宫给德妃娘娘请安尽孝。
夏日新鲜东西多,加之春日东南洋船进来的洋货运进京来,四福晋就挑了好些个带进宫来孝敬。
卓克陀达随四福晋进宫给太后和德妃请安的时候,在太后宫里,被康熙帝给看到了。
这也很正常,康熙帝要西巡了,不得来给太后辞行啊,就是不辞行,他也经常来太后宫中请安做孝子的。
卓克陀达学了蒙古语,在太后宫中和老太太说笑话替阿玛额娘尽孝,被康熙帝遇见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情啊。
康熙帝是很喜欢卓克陀达的,觉着这个孙女聪慧、勇敢、有活力,看着柔弱,实则心性坚韧,是他们大清的格格。
康熙帝笑道:“卓尔啊,长成大姑娘了,可以四处走走,去看看塞外风光了……”
四福晋是僵硬着笑容回到府邸的,一回府,她就哭的直捶胸口,反倒生母侧福晋李氏,一副尴尬又不知道该做何表情的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胤禛也收到让儿子女儿都随驾西巡的皇命了,他心里更呕,儿子女儿都去了,他这个做父亲做亲儿子没被要求去。
当然,他也不是非得要去,西巡当是什么好玩的吗,路上有多少辛苦和将就,他又不是没去过,有那惫懒的王公,都会提前生个病啊、报个灾啊去逃避随驾西巡。
但自己不去,和没被要求去,意义还是不一样的。
还有卓尔,他是想将女儿留在京里的,他只有这么一个女儿长成了,他怎么舍得送去蒙古。
也不一定就是指婚,毕竟皇上只是说去看看塞外风光……
四福晋让胤禛想法子,卓克陀达虽然不是她亲生的,但是她一手养大的,她有弘晖,又有卓克陀达,在依尔哈没出生之前,她就已经儿女双全了,天大的福气,她不想失去女儿。
胤禛想了很多种法子,有几个一定能将人留下,但都败在“不敢违抗皇父命”这一条上。
胤禛叫来德亨,问他有没有什么法子不让卓克陀达随驾去塞外。
德亨踟躇良久,还是道:“不如,您去问问卓尔姐姐,她愿不愿意随驾?”
胤禛沉默。
他直觉还是不要去问的好。
四福晋哭泣道:“卓尔是孝顺的孩子,她不会让父母为难,她一定会遵旨的。”
胤禛还是叫来卓克陀达,问她是怎么想的。
果然,卓克陀达跪地道:“女儿遵旨。”
胤禛问道:“若是阿玛也有法子不让你去,你也遵旨吗?”
卓克陀达反问道:“如果女儿不去,以后还能入宫吗?汗玛法还愿意见女儿吗?还有宫里的娘娘,她要如何呢……”
胤禛无言以对。
从来没有人能反抗康熙帝的皇命,那些反抗的,以后都没有再出现在人前。
这个“人”,当然是指代某些能左右局势的优胜群体。
康熙帝积威已久,已经没有人想过要反抗他的命令了。
胤禛心里烦躁不已,他在地上来回踱步,实在做不下为了女儿违抗皇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