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25节

  里外差别还蛮大的,但德亨一点都不在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他这三百号人当中,若是有真学的好的,还缺一个草棚子一张瘸腿课桌吗?
  哈图尔亲自将德亨要的油印字母表给送来,见俄罗斯北馆前场地火热景象,恭维了一句:“真是好气象。”
  德亨笑道:“头一天,看着热闹罢了,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哈图尔笑道:“一定差不了。”
  德亨:“借您吉言。”
  伊凡拿着油印纸张来找德亨,问道:“哦,德亨,我的朋友,这张纸上面的文字,看着不像是用铅字印刷出来的,是你们国家的一种新的印刷技术吗?”
  德亨:“算是吧,这是用油印的。”
  伊凡十分不理解:“油印?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吗?哦,我的朋友,用油怎么能印出字来呢……”
  德亨看着已经分发完字母表的人群,道:“伊凡,课程马上就要开始了,你可是作为今天的荣誉教师登场,我希望我们国家的学馆能有一个好的开头。一切都看你的了。”
  伊凡看了看人群,讨价还价道:“德亨,我知道你的急切,但是,这种油印技术……”
  德亨抱臂看他,面上仍旧挂着笑容,但眼睛清亮极了,这让伊凡不能把话继续说下去。
  德亨:“伊凡,你要知道,我并不是非你不可。我以为,对你来说,这是一种荣誉,是我想错了吗?”
  伊凡:“……好吧,你没有想错,能受到一位大公的邀请,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荣誉。”
  德亨:“那么,请。”
  伊凡站上了用砖头新搭建的有着三层台阶的三尺讲台,在讲台之下,德亨请利圣学给他做满文翻译。
  德亨和弘晖、萨日格他们坐在一起,听伊凡先是自我介绍,很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他是来自俄罗斯王国的商人,然后大篇幅的介绍了他们国家的彼得皇帝和纳塔丽娅皇太后、欧多克亚皇后,听的下面的学生们兴致盎然。
  明显当说书的听了。
  德亨也没阻止,就让他即兴发挥,放心吧,国人们不会嘲笑他,也不会将他轰下讲台的。
  萨日格偷偷给德亨分瓜子儿,道:“来之前嬷嬷给我装的。”
  德亨:“嬷嬷可真有先见之明,不过,先尊重一下老师吧,等回家再吃。”
  萨日格将瓜子装回去,遗憾道:“好吧。”
  介绍完俄罗斯的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伊凡终于进入正题,开始带着大家认字母。
  既然有讲台,黑板自也是要有的,时间紧急,只能先用白灰糊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板,然后给伊凡一个大号的毛笔,让他在上面写大字。
  意外的,伊凡很快就习惯了用毛笔划拉字母,他骄傲的跟德亨说,他学过绘画,画家的软毛刷他也会用。
  一个商人,有必要去学习绘画技能吗?
  初步学习很简单,就是小学生课堂,伊凡画一个字母,演示读音,下面的学生跟着读。
  一节课半个时辰,将三十三个字母全部学了一遍,由伊凡开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休息一刻钟之后,上第二节 课,由商队成员基洛夫带着大家重新学一遍字母读写,坐在棚子里学的就在纸上练习,坐在棚子外的,就用树枝子在地上划拉,或者用手指头在掌心划拉。很快,一上午的课就上完了。
  你以为上完课就可以放学自由活动了吗?
  当然不可能,德亨怎么会任由学生无所事事四处游荡?
  这太不负责任了。
  德亨让小福上去教算术课,学习九九歌(九九乘法表)和一百以内的算式加减法。
  棚子里的“通文理”的学生们见是一个少女上去教课,立即起身离开了,也有踟蹰不定留下来的,不过非常少。
  德亨才不会理他们,爱走不走,但棚子外的要是有敢走的,德亨都让人给记下来,让这些人以后的课程都不要来了。
  两点之前,德亨从国公府调了人,借用北馆的厨房,摆了大锅饭给棚子外的学生们,棚子内的也有去吃的,德亨也没赶人。
  一顿饭而已,德亨不会计较这些。
  下午是奥谢夫和瓦西里的课,同样是教习字母发音,一人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由宋学清上去教大家打算盘,做账目。
  下午五点半,放学,让大家赶在晚七点宵禁前回到家中。
  课后作业就是背诵默写字母表和九九歌,家中贫困的,可以从德亨这里领纸和笔,当然,只限于棚外人。
  第一天学习字母,接下来就是学习简易单词和简单的口语短句。
  第三天,下午课进行小考试,第五天,下午课进行大考试。
  考官就是德亨、马奇和传教士罗蒙洛索夫,若是伊凡在的话,那就加上伊凡。
  德亨另外单独跟着伊凡学习,他在这上面非常用功,他记忆力强悍,加之有拉丁语和蒙古语做基础,语言学习上面突飞猛进,伊凡拿俄罗斯的报纸给德亨做教材,让德亨惊喜万分,学习更加刻苦了。
  如此过了小半个月,最后一个小考考试成绩出来,德亨将五次考试的考试成绩做了表格,进行统计,之后,将这近四百位学生的成绩单放在了康熙帝的案头。
  纸上的表格线是用弹墨的方式横七竖八一根线一根线弹出来的,德亨已经和哈图尔说好了,看能不能和设在皇城之外的印刷司那边合作一下,先造一批表格纸出来,方便他使用。
  既然能印刷竖排线的纸,当然也能印刷加上横排线的纸。
  表格的最左列是排序,按照成绩最高到最低进行排名,第二列是姓名,,往右依次是1、2、3、4、5次考试成绩,最后一列是及格次数汇总,除了从左到右这种阅览方式有些别扭之外,其他数字上面,清晰对比的一目了然。
  当然,个人成绩好坏也是一目了然的触目惊心就是了。
  康熙帝先赞了这种四四方方的统计方式,给阿灵阿、李光地、徐潮等这些大臣们传阅,笑着调侃道:“光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
  马奇大力赞叹:“此法于数字比较上面十分便捷明晰,宜推行各部使用。”
  康熙帝笑问道:“诸卿以为呢?”
  阿灵阿将表格还给康熙帝,附议道:“奴才以为,大有可为。”
  德亨稀奇的看了一眼阿灵阿,真转性了?
  康熙帝去看大学士李光地,李光地现在是汉臣之首。
  李光地无可无不可的:“皇上以为可用,臣附议。”
  康熙帝满意点头,对马奇道:“你来负责此事。”
  马奇领旨。
  康熙帝看着年级第一,疑惑问道:“萨日格?是哪位才俊?”
  德亨:……
  马奇一口口水差点呛在喉咙里,忙起身告罪,然后解释道:“萨日格,乃是德公爷胞妹,年方…四岁。”
  康熙帝:……
  满座大臣们:???!!!
  你们玩儿过家家呢?
  第150章
  不管是俄语单词拼写, 简单的语法造句,还是口语,以及加减乘除算术和打算盘, 萨日格次次都是满分。
  反观马奇“特地”找来的那些“通文理”的监生和内阁司务们,如果按照德亨那个三次不合格就退学的标准算,最后也就能留下十来个吧。
  德亨这边的小孩子和少年们,则是至少能留下一半, 而且是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居多。
  对比,有些过于惨烈了。
  康熙帝问马奇:“你作为主考官,怎么说。”
  马奇也很无奈,道:“这些人琐事缠身,于俄罗斯语学习之上,恐少有闲暇。”
  康熙帝不悦的一拍桌子,冷声道:“依朕看,他们根本是未曾将朕的谕旨放在心上吧。”
  康熙帝是说了全凭自愿, 但你去了, 却敷衍了事,学习怠惰是什么道理。
  这个俄罗斯语学与不学, 学成什么样康熙都不在意,但这些人有别人对比着,就显得越发可恶,阳奉阴违,正触犯了他的逆鳞。
  这话过重了,马奇忙跪下请罪, 道:“皇上息怒, 老臣万死。”
  康熙帝:“德亨, 你怎么看。”
  德亨先为马奇求情道:“臣以为, 马中堂办差勤谨,在学馆之事上亲力亲为,少有假手他人,已经做到最好了,个人学习方面,实在是跟他人无关。”
  康熙帝对这话不置可否,德亨继续道:“我们都知道,少年时期乃是人一生中学习黄金期,他们专注、敏锐,记忆力惊人,学习新知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反观人到中年,心思庞杂,琐事加身,想要静心学习更是难上加难,且,臣曾听马中堂说过,招收学生前期,生员并不理想,后来报名参学的这些人,目的待定,恐资质也是寻常……”
  “且,这些人心高气傲,未曾有才也会傲物……”
  说到这里,德亨笑了一下,其中讽刺意味都要溢满整个大殿了,继续道:“他们能有现在的成绩,并不让人意外。”
  康熙帝面色沉凝,道:“然,朕要的是能解俄罗斯来文文书的人才,不是没有读过书的娃娃。”
  不管是莫斯科那边彼得皇帝、参议院,还是西伯利亚总督那边加加林,每年或者每隔一两年,会有来文送往北京,这些文书中,有一些晦涩难懂,看不懂的,理藩院会去镶黄旗那个俄罗斯佐领内招人来辨认,可随着年岁逝去,这种通俄罗斯文的老人都逝去,竟是无人能通俄罗斯文了。
  这才是康熙帝要马奇筹建俄罗斯学馆的初衷,他要的是能“通文理”的饱学之士去翻译、并按照他的要求和意愿撰写俄罗斯文书返还给俄罗斯国的人才。
  而不是能通读能唱歌会写俄罗斯文字却不知其何意的娃娃。
  德亨自是明白康熙帝的意思,道:“皇上,除了萨萨,弘晖和德隆的成绩也很不错的,假以时日,他们定能做到您的要求。”
  康熙帝听了这话,这才忍怒,开始翻看前几名中是否有他能用的人才。
  还真有一个,不是弘晖,也不是德隆,而是一个叫席文毓的落第举人。
  康熙帝之所以知道席文毓是个汉人落第举人,是因为德亨在席文毓名字后头打了一个括号,里面写着“汉举”这两个字做标注。
  席文毓今年只有二十七岁,是康熙四十五年春闱的落榜举人。他虽然落榜了,但会试名次很靠前,落第后,碍于囊中羞涩,他没有回乡。
  席文毓给家中父母妻儿去了信,就在京中谋了一个坐馆先生的差事,一边教学生一边复习,继续参加明年(康熙四十八年)的春闱。
  所谓的坐馆先生,就是延请举人、进士等有功名的读书人到自己家中教导自家孩子们读书,也叫西席。
  贾雨村就是林黛玉的坐馆先生。
  给富裕人家做西席,是像席文毓这样的落魄书生很普遍的过度路程,至少能解决住房问题。
  席文毓是德亨佐领下一户旗人家的坐馆先生,先头说了,只要是想来学习的,德亨一概不问身份、不问年纪,都欢迎来上学。
  自己教的小学生都被领主给“强硬”的召去学习洋文,席文毓这个儒家弟子当然要去了解一番什么情况,一开始他也没当回事,但是吧,德亨他提供免费的午餐和笔墨纸砚。
  这就很吸引席文毓了。
  京城居,大不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