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原本神都城中,上至高门望族,下到市井百姓,都觉得此地闷热潮湿、瘴气弥漫,加上又是本朝的流放“胜地”,一提起来仿佛就要眉头紧锁,恨不得再说句晦气才甘心。
  尹遥这回办的岭南美食节,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恰恰因岭南闷热潮湿的特点,当地居民喜爱的食材,往往都有清热解暑之效。
  如今正值酷暑,选用岭南的特色食材,再对其传统做法加以改良,令其更加符合中原百姓的口味,倒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甚至还引起纷纷效仿,连南市中售卖岭南食材的商铺,都比以往更加热闹了些。
  前些日子尹遥曾听窦二娘说过,她家妹子最近怀孕了,孕吐的十分厉害,尹遥便做了些开胃的小糕饼给她,昨日开了坛南姜梅酱,此物最是温补开胃,尹遥索性又装了一小罐,早晨送七娘上学时一道儿带了过去,因此今日来铺子略晚了些。
  她一进厨房罗珊娜便跟了进来:“三娘,你听说了没有,这两日有不少铺子都在学咱们呢!”
  尹遥挑了挑眉,却是并不惊讶:“哦?都学咱们什么了?”
  罗珊娜撇撇嘴:“还不是咱们家的甘草青梅饮,还有竹荪酿肉嘛。”
  尹遥失笑,她一猜也是这两样儿,毕竟仙人草这物虽然在岭南随处可见,可却很少有人运到中原售卖,南市的其他店家,即便晓得了能用它熬出胶冻来制作甜品,估摸着一时也无处采买。
  至于椰丝小方和鲩鱼脍,主食材并不难得,唯独椰蓉和鱼脍的料汁儿比较特别,一时却是难以模仿。
  只有青梅酱和竹荪这两种原料,南市中确有售卖,虽然品质不如沈龄带回来的,味道也略有不同,但用来东施效颦却也足矣了。
  尹遥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如今又没有知识产权,也不能注册商标,没法儿阻止别人模仿,还是得如同当日坊中摆摊儿一般,用更快的创新速度,把这些模仿者远远甩在身后才行。
  她又耸了耸肩:再说了,有人模仿,不正说明自个儿成功?
  两人说话的工夫,陆娘子过来笑道:“三娘,你今早叮嘱我的,把你舅舅带回来的梅菜泡上,再和些面团,都在这儿了。”
  尹遥掀开扣着的木盆,按了按其中的面团,今日这面团是用温水和的,又加入了之前留下的面肥,摸起来十分暄软,将其分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剂子,再扣好进行二次醒发,又去看了眼泡发好的梅菜。
  梅菜是岭南的一种特产食材,每到秋末冬初之时,岭南百姓便会摘取刚抽芽的芥菜芯,挂在院子中晾晒几日,待到其变软发黄之时,倒在盆中加粗盐揉搓出汁液,储存在陶瓮中腌制半月,最后捞出悬挂晒干制成,当地人也称其为“梅菜干”。
  腌好的梅菜干,外表色泽金黄且泛着油光,闻起来咸酸交织,吃起来又清甜爽口,不仅风味十分独特,还有解暑热、消积食、生津开胃的功效。
  她捞出盆中的梅菜,攥干水分切成细丁,豕后腿肉剁成馅儿,与梅菜混合后加入香料与米酒拌匀。
  拿出一个醒发好的面剂子,按照之前做蒸饼时的手法,擀薄、加入肉馅儿、捏上十八个褶儿。把这包好的肉蒸饼,用擀面杖再次擀薄,成不规则的长条形。
  陆娘子的面和得十分柔软,因此这回擀的时候,面皮儿便已破裂,里面的肉馅儿也露了出来,鲜红的肉糜与金黄色的梅菜混合在一起,铺在薄饼的表面上。
  薄饼一个个平摊在烤盘上,上面涂一层薄薄的油,送入预热好的烤炉中,烤制一刻钟。
  这会儿工夫陆娘子已学了个七七八八,剩余的面团与肉馅儿,尹遥便交给了她去处理,自个儿则又烹制起了另一道汤品。
  沈龄带回来的食材中,跟盐渍橄榄放在一块儿的,还有几坛盐渍南檬。
  沈记之前也出过几款用香橼制成的吃食,香橼便是柠檬,其味道酸香爽口,不论是做成香橼派、香橼薄荷饮,抑或是加入香橼调色并调味儿的紫苏饮,都是广受食客好评。
  不过这产自岭南、名为“南檬”的土柠檬,虽然品种与香橼相似,但味道却是大为不同。
  南檬形状为球形,新鲜时外表为青绿色,闻着虽有柠檬香气,可它的果肉吃起来却是又酸又苦又涩,根本没法儿生食。
  当地人便想了个法子,将摘回来的新鲜南檬放入水中煮沸,捞起后晾晒出多余水分,再放入坛中以粗盐腌渍保存。
  腌制一年以上的南檬,经过盐水的长期浸泡,原本青绿色的表皮变为棕黄,既保留了它的柠檬芳香,又能去除其苦涩滋味儿,更有着鲜柠檬所没有的馥郁浓厚。
  这盐渍南檬,不仅可以拿来制作冰饮,更是一种上佳的调味料,用来炖鸭便再合适不过了。
  尹遥捞出几颗南檬,挨个切成两半儿,再将其中的籽核去掉,放在一边儿备用。
  宰杀好的老鸭斩成大块儿,放入锅中飞水去除血沫,重新下入锅中,加水并下入盐渍南檬,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慢慢炖煮。
  南檬中本已有咸味儿,不需要额外调味,等到炖满一个时辰,汤汁便会变得金黄浓郁,南檬的酸香与鸭肉的鲜美结合在一起,待到汤汁温温的时候饮用,简直令人神清气爽呢!
  案板旁的水钟滴漏过半,时间恰好过了一刻钟。
  尹遥打开烤炉、拿出烤盘,这会儿薄饼已被烤得酥脆金黄,边缘处微微翘起,最薄的地方已完全烤干,变得十分酥脆。露出来的肉馅儿冒着滋滋的油花,梅菜也从金黄色变成了棕色,被烤得干干的,散发出一阵独特的香气。
  罗珊娜闻着香味儿便凑了过来,见了成品不由奇道:“三娘,这是烤胡饼?怎么感觉不大像呢……”
  尹遥垫着块布拿了一张薄饼出来,咔嚓一声掰成两半儿,给了罗珊娜一半儿,又分了陆娘子一半儿,笑道:“这是京兆府那边儿的做法,因其模样有些像锅盖或是头盔,因此名字叫做‘锅盔’。”
  陆娘子拍掉手中面粉,接过来张嘴咬了一块儿,眼前一亮:“哟,跟胡饼还真是不大一样,又香又脆!”
  罗珊娜啃着也是连连点头:“没错儿,好吃得一塌糊涂!三娘,你也尝尝!”
  尹遥也就着她的手尝了一口,豕肉的鲜香与梅菜的香味儿结合在一起,确实又香又脆,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她将陆娘子新擀好的锅盔送进烤炉,至于方才这一炉试做的,要趁热吃才味道最佳,尹遥便让罗珊娜装到盘中,拿到了正厅里。
  罗珊娜朝铺子里的众人扬声道:“快来快来,人人有份!”
  大伙儿一听有好吃的,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聚了过来,一人拿了一张,或站着或坐着,都咔嚓咔嚓啃了起来,嘴里还不住赞赏。
  其他人也都没吃过这锅盔,纷纷问起是什么名字,罗珊娜便有样学样,复述了一遍尹遥的说法。
  杜昭听了这话,却是露出意外的神色,盯着眼前的锅盔略微皱起了眉头。
  他本就是京兆人士,即便是出身于高门望族,却并非对市井吃食一无所知。且他年少时性格跳脱飞扬,经常会带着杜安偷偷溜出家门,去东西市甚至乡间田野品尝些美食。
  可前些日子尹遥说按照“关中”口味做的酿皮,味道与做法却与关中的酿皮并不相同。而今日这号称产自“京兆”的锅盔,他更是从未见过。
  更何况,他来了沈记这么久,对尹遥的出身自然也十分清楚,一名从小生活在华州、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女子,如何对各地食材与风味了如指掌?
  再加上她平日里为人处事十分老练,根本不像个刚出茅庐的新手,还有那些五花八门的生意诀窍,又是从何处知晓……
  瞧着从厨房出来的尹遥,杜昭发现,好像对她越关注,越会发现她身上的些许违和与神秘,可又是这一缕违和与神秘,让他不自觉地更加关注这个人。
  尹遥方才吃了一口锅盔,反倒勾起了肚中馋虫,这会儿忙得差不多了,便从厨房出来又掰了半块儿,拿在手里吃了起来。
  这会儿大伙儿都吃得差不多散开了,只有杜昭还在一旁,若有所思地看着她。
  “怎么啦?”她察觉到对方的目光,扭头直视杜昭,笑着问道。
  两人对视片刻,杜昭率先移开了眼神,摇摇头道:“没什么,只是未曾吃过锅盔,有些新奇罢了。”
  尹遥心中一突,她方才倒是忘了这茬儿。
  按照传说,锅盔确实是在大唐时出现的,可却应当是在给皇太后修建陵寝时,因工地没有炊具且工期又忙,官兵便以头盔为炊具烙制面饼,这才偶然发明出来的吃法,它的名字也是因此得来。
  杜昭自幼在京兆长大,自然晓得如今当地根本没有这吃食,她却说是什么京兆特产……
  这话令尹遥心中警铃大作,再回想这些日子,她大概还露了不少破绽,不由心中暗悔。
  古人本就信奉神鬼之说,穿越之事又是复杂难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