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所谓鱼脍,在现代也叫做的生鱼片,是以新鲜鱼类为原料,生切成蝉翼般的薄片,蘸取调料食用的一种吃法,也是大唐百姓夏日里趋之若鹜的一道美食。
  杜昭早上取了冰块儿回来,便又被尹遥派出去买鱼,他按照尹遥的要求,挑的都是三斤左右的草鱼,足足装了四大篓活蹦乱跳的回来。
  草鱼也叫做鲩鱼,因其平日里以水草为食,因此肉质十分鲜嫩肥美。孟老还曾说过,此鱼性温、味甘,具有平肝暖胃之效用。
  再加上这个重量的草鱼,既不会肉质太老,也不会鱼肉太小吃不过瘾,正是做生食鱼脍的好原料。
  尹遥将手中的鱼放在砧板上,以刀背将鱼敲晕,在鱼的尾部划一刀,再剥掉鱼鳃,倒吊起来把血液放干净,这样可使做出来的鱼脍色泽莹白如玉,且不会有丝毫血腥味儿。
  待血放干净后,以开水淋烫一遍表皮,再用干净的布将鱼身表面擦干,然后刮去鱼麟、开腹去除内脏。
  尹遥尖刀轻转,沿着脊骨取下两片完整的鱼肉,鱼皮面朝下,将刀放平轻轻剥去鱼皮,再将里面肋骨部分也小心切掉。
  她一边儿处理鱼肉,一边儿给陆娘子讲解:“舅母你瞧,鱼皮朝下与鱼皮相连的这一层浅红色鱼肉也要去除,否则吃起来会有怪味儿。”
  陆娘子手里亦拿着条敲晕过去的鱼,有样学样地处理着。她虽然还是头一回做这鱼脍,但经过这半载的练习,手艺却已是颇为熟练。
  见陆娘子那条鱼似是血未放净,她正要用清水略作冲洗,尹遥忙阻止了她:“舅母不可,这制鱼脍时不能水洗,若有血污只能以干布擦拭,否则鱼肉便该糟烂了。”
  陆娘子连忙住手,又讲了几点注意事项后,尹遥便留她独自处理鱼肉,自个儿则是去看了眼方才泡发的竹荪。
  岭南物产独特且又丰饶,沈龄此行虽然本钱有限,再加上路途遥远,无法采买什么特别珍贵、新鲜的山珍海味,但却也是实打实地,买了许多当地土特产回来。
  好比盆子里正泡着的竹荪,便是当地一种非常有名的野生菌。因其常长在竹子根部,且形状洁白秀美,也被当地人称为“竹姑娘”;又因其外形十分特别,有一层网纱状的裙边,也被称为“网纱菌”或“面纱菌”。
  沈龄这回带回来的是晒干的竹荪,尹遥把它们放在温水中泡发,如今已恢复成了雪白柔软的本来面貌,个个又大又饱满,品质还真是不错。
  她将竹荪腹部的一圈儿筋膜剥去,避免烹制时会有土腥味儿,撕下菌裙部位、剪掉坚硬的根部,只留笔直雪白的菌杆,反复清洗几次,再捞出攥干水分。
  挑豕后腿斩剁成馅儿,加入葱花、粗盐、饴糖、生粉、酱油调味,搅拌上劲儿后,小心地将肉馅儿酿到竹荪菌杆中间的孔洞里。
  所谓“酿肉”,是一种传统的烹饪方法,是将调制好的肉馅儿,嵌入到其他食材的孔洞之中,这样肉馅儿的味道与其他食材结合在一起,会形成更为独特的风味。比如莲藕酿肉、豆腐酿肉、苦瓜酿肉,都是颇为有名的美味佳肴。
  而尹遥今日要做的,则是一道竹荪酿肉。
  酿好肉的竹荪,一半整齐地摆在蒸笼中,上锅大火开蒸半刻钟,再浇上以酱油、生粉、饴糖、水调成的酱汁儿;另一半则放到锅中小火煎制,直到两面都呈金黄色,亦浇上酱汁儿后,盖上盖子焖制片刻收汁儿。
  忙了一上午,午市的时辰也已到了,外面的客人陆陆续续进店,见今日沈记有鱼脍,立刻便有人点了这道菜。
  今日购得几篓草鱼,经过陆娘子一番处理后,都切割成完整的鱼肉整整齐齐挂在厨房屋檐下,经过略微风干后,外表略微收缩了些,肉质也比方才更加紧实了。
  听到有客人点菜,尹遥便从屋檐下取了一片鱼肉下来,平摊在洁净干燥的砧板上。
  手中菜刀轻盈飞舞,斜着下刀,将其切成薄如蝉翼的鱼片,鱼肚位置肉质太薄,没法儿切片,便切成细细的长条儿。
  竹篾盘上铺一层冰块儿,冰块儿上再覆一层洗净擦干的紫苏叶,切好的鱼片摆在其上,又在旁边附上一碗调好的料汁儿,便可端走上菜。
  方二将这盘鱼脍放到客人面前,只见鱼肉全部是红肌白理,不仅薄得几乎透明,且还沿着脊椎部位两两相连,仿佛一只只振翅欲飞的蝴蝶般,比起南市其他食店的刀工,还要更加惊艳几分。
  客人十分欣喜,忙夹了一片儿,又蘸了些许料汁儿送入口中。
  下一刻,他便露出惊讶的神色:“这料汁儿?”
  方二笑道:“今日这料汁儿,可是我们东家专门调制的。”
  今日既然是岭南美食节,鱼虽然是神都城里捞的,可那蘸取的料汁儿,选用的却是岭南特产的香料。
  白萝卜丝、姜丝、茱萸丝、蒜片儿、黄芥末、饴糖、酱油、胡麻油、米醋混合,再加入今早刚开封的南姜梅酱,以及一颗腌渍橄榄切成薄片儿,这种种香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辛辣而又奇妙的味道。
  比起神都百姓常用以佐食鱼脍的酱油,沈记这味道十分独特的料汁儿,再配上风干水分、冰块儿冷却后更显鲜美脆嫩的鱼片,吃在口中可真是妙不可言!
  至于另一道竹荪酿肉,亦是受到了客人们的一致好评。
  竹荪口感本就脆嫩又有韧劲儿,与鲜香多汁的肉馅儿结合在一起,更是清香四溢、唇齿留香。
  而且这道菜尹遥还用了两种做法,一半是蒸熟的竹荪酿肉,尝起来嫩滑鲜美,而另外一半则是干煎而成,吃着却是酥脆鲜香,同样的食材经过不同的烹饪方式,又有了不同于彼此的风味。
  待吃完了主菜,再来一道解暑的芋圆烧仙草,或是香甜的椰丝小方作为餐后甜品。
  待到吃饱喝足后,再加一杯外带的甘草青梅饮,这青梅饮用贴了沈记标识的竹筒装着,里面还加了冰块儿,拿在手里边喝边逛南市,都快成了神都城一景了!
  午时开市后,康陶也又来了南市,同沈龄一道儿,去房牙行处寻铺子。
  陆娘子自然也给他俩一人拿了一杯冰饮子,端在手里冰冰凉凉好生舒爽。
  房牙在前面领着二人看铺,眼神儿还一直流连在两人的手上,也不忘开口打听:“两位郎君,不知今日沈记是何饮子?”
  一听是甘草青梅饮,房牙不由舌下生津,还特意绕道儿去了趟沈记,也买了杯拿在手里喝。
  只是这饮子喝着虽舒爽,但看铺的结果却不太乐观。
  跟沈龄预想的差不多,如今正是年中,南市转让铺子的东家本就少之又少。
  他如今手头儿的本钱共有三十贯,除了尹遥昨日付的首款之外,陆娘子虽然没答应来帮他,却是拿了十贯出来,给自家郎君作为“创业资金”。
  只是去掉预留的装潢、进货等款项,能拿来租铺子的也不过是十几贯,倒是跟尹遥当日寻铺子的预算差不多。
  不过尹遥当日恰好赶上岁尾,选择性自然多了许多,如今月份不对,大小合适、价格合适、位置合适的,沈龄可是一个都没寻到。
  三人转悠了一下午,仍是一无所获,沈龄只好告别了房牙,转道儿去米行采买。
  临别时沈龄又请房牙平日留心些,若有合适的铺子便告知一声。
  房牙一口应下,却又道:“不知郎君家住哪一坊,我若有了消息去何处寻您呢?”
  沈龄颇有些自豪道:“郎君去沈记告知一声即可,他们东家是我外甥女儿呢!”
  ……
  铺子寻不到,但是坊中摆摊儿*倒是可以先张罗起来,尹遥几人晚上关铺回家时,发现沈龄已请了坊中泥匠前来,修起了家中厨房的那座窑炉。
  那窑炉久已不用,又是年久失修,泥匠一检查,果然里面早就堵得严严实实,必须要先疏通一番,再加以修才能使用。
  看着厨房里叮叮咣咣、热火朝天的样儿,尹遥不免笑道:“舅舅,您这才回家,不多歇息几日吗?”
  陆娘子也劝道:“是啊郎君,咱们家如今又不缺银钱吃喝,不急于这一时吧?”
  想想外甥女儿那红火热闹的沈记,再想想前一日两人刚刚打的赌,还有娘子掏出来的私房钱。
  沈龄轻咳一声,挺直了腰背:“我这当舅舅的,可不能被三娘给比下去,也不能让自家娘子养着,自然要抓紧赚钱。”
  康陶站在一旁,想起了这两日家中情形,亦是重重点头:“阿爹说的没错,养家糊口本就是男子的责任,怎能让家中女眷每日这般操劳?”
  听了俩人这一番慷慨陈词,尹遥、陆娘子、罗珊娜三人面面相觑,均是噗嗤笑出了声儿。
  “罢了,随你们吧。”尹遥无所谓地耸耸肩,自行进屋去了。
  有志气是好事儿,至于谁输谁赢,咱们各凭本事呗。
  第91章
  岭南之地顾名思义,便是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该地偏处一隅,与中原向来少有往来,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