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187节

  “村里……村里差不多年纪的我哪个不认识?真烦,我才不要。”于晓静将米饭焖上,烦躁的在厨房里走来走去,江孜去看腌制的排骨,觉着差不多了,就往锅里倒油,倒了小半锅才停下来,回头劝于晓静:“你呀,就别想那么多,你真不喜欢,于婶也不可能把你绑着去嫁人吧?你就少跟于婶吵着闹着就好了。”
  “我哪有……哎,算了算了,都别提了。”于晓静叹气,江孜便不管她了,先将红烧肉炖上,又另外起锅等油三分热的时候,就将腌制好的排骨直接下锅油炸,炸得金黄酥脆了便捞了出来,然后拿起剩余的三分之一蒜末倒入油锅里,同样炸得金黄酥脆了便捞出来,最后将热油倒入旁边的陶罐里留着炒菜,锅底只剩下一层浅浅的底油,将炸好的排骨与蒜末一起翻炒均匀,这道蒜香排骨便算是做好了。
  “好香!”于晓静站得距离灶台有些距离,但仍旧是闻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蒜香味。
  “蒜香味的菜式就是这香味特别诱人。”江孜将盛出来的蒜香排骨放到一旁,又去看了看炖得咕噜噜直冒热气的红烧肉,还得再炖一会,江孜便去洗锅准备炒其他几道菜,一回来就瞧见于晓静在偷吃蒜香排骨。
  "刚出锅的排骨还有些烫,她两手并用,各自捏着排骨的两端,张嘴便咬了一口,排骨外层炸得酥脆,当即便发出一声轻微的脆响,外层酥脆内里却非常柔软,她只是轻轻一动,排骨肉非常轻易的脱离了骨头,她三两下就将一块排骨啃得干干净净,然后抬手就想吃第二块,江孜眼尖手快的抬起筷子就拍在她的手背上:“赶紧端出去,不许再偷吃了!”
  “小气。”于晓静嘀咕一声,端着蒜蓉排骨出去了,江孜又加快速度,将其他几个菜炒好,一起端了出去。
  于晓晨和张宁宁还没正式离开加工坊,中午一般都留在加工坊吃的,于叔为了于晓静相看的事情,特地从清河县赶了回来,江孜在于家做饭,于婶便把江母也叫来了,五个人两荤两素刚刚好。
  “阿孜可是好久没正儿八经的下厨做饭了,我今天也算是沾光了……”江母习惯饭前先喝汤,一边盛汤一边笑着问起相看的事情:“没留人吃饭,这相看得不行啊?”
  “不行不行,肯定不行。”于晓静抢答,于婶夹了块红烧肉塞进她的嘴里:“赶紧吃,吃还堵不上你的嘴。”
  然后于婶就开始跟江母吐槽起来,说金媒婆如今越发的不靠谱了,于叔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寡言,于晓静不再管大人们了,转手给江孜夹了块蒜香排骨:“阿孜,你快吃,我真的觉得超好吃。”
  难得被吃货投喂,江孜都被惊讶到了,连连连看了于晓静好几眼,可惜她又埋头大吃,一点都没察觉到。
  那就试试,她也好久没做蒜香排骨吃了,江孜夹起那块排骨,咬了一口——外酥里嫩,浓郁的蒜香也不曾盖住排骨原本的肉香,甚至让排骨的鲜嫩更加突出,焦香酥脆的蒜末还给排骨添了几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只要不是讨厌吃蒜的人,绝对是会喜欢上这道菜的。
  尤其是江孜其实是超喜欢吃蒜的。
  至于其他菜式好不好吃,从那些被吃得干干净净,连汤汁都要拿来拌饭的空碗来看,答案必然是好吃的。
  吃过饭,于叔没多休息便要回清河县,于晓静便赶紧跟上了驴车,于婶虽然念念叨叨的,到底没阻拦,江孜则和江母慢悠悠的在村尾散步休了会食才回家。
  自从前几天江孜教了江欢宜做糯米肠,她就像是打开了什么按钮一般,疯狂的迷念上了做各种口味的糯米肠——黑椒、香辣、麻辣、等等,还非要逮着江孜试吃。
  当然,还不只是糯米肠,还做了多口味的腊肠,这会还挂着房梁上风干呢。
  这不,江孜和江母才刚回来,江欢宜就迎了上来:“姑娘,我做了酸辣口味的糯米肠,你快来尝尝。”
  “我才刚吃饱。”江孜试图拒绝,江欢宜挽着江孜就往厨房走:“姑娘,你刚刚肯定跟着夫人一起去散步消食了,再说就只是吃一两片而已,不多的。”
  江孜没法拒绝,尝了两片——入口微辣偏酸,有些开胃,但又没盖住糯米的米香与肉馅的肉香,调味意外的不错。
  “你这次的调味很不错。”江孜忍不住又尝了一片,继续道:“你可以将这些糯米肠的做法教给加工坊那边了。”
  “好。”江欢宜得到了夸奖,笑得跟个小孩子一样,然后又拉着江孜往厨房里走,最靠里的灶台上还摆放着灌肠器和肉馅,小碗里装着几块咖喱块。
  “咖喱,你不会还想做咖喱口味的糯米肠吧?”江孜有些惊讶的看着江欢宜——反正她是从来没想过要做什么咖喱口味的糯米肠。
  正常人一般一般也想不到吧?
  “我也是从姑娘你做的那些火锅底料上得到的灵感呀。”江欢宜像是求表扬的小孩,眨着眼睛问江孜:“姑娘,你觉得行不行啊?”
  “你试着做做看吧。”江孜摊手:“我确实没想过要做这些口味的糯米肠,也就只能等你做好了才知道行不行。”
  “行,那我现在就做,等晚上就可以试吃了。”江欢宜十分有干劲,江孜当然乐得其见,选择从厨房离开,不打扰她,让她好好自由发挥。
  第515章、杂货铺开业
  晚上江孜就吃到了江欢宜做的咖喱糯米肠,就是简单煎了一下,还真别说,味道是不错的,连江母都吃了不少。
  沉迷于研发新口味的江欢宜又有了新的想法:“姑娘,蒜香糯米肠怎么样?”
  这一问,倒是让江母想起了中午的蒜香排骨,很难得的主动提了意见:“我觉得行,阿孜中午做的蒜香排骨就很好吃,用来做糯米肠肯定也不差。”
  “行,那我现在就……”江欢宜的话被江孜飞快的打断:“现在不早了,你明天再做,今天就早些休息。”
  “哦,好吧。”江欢宜应下了,可是又闲不住,拔腿又往厨房走:“夫人,姑娘,我去看看热水有没有烧好,一会你们早些洗漱休息,时候不早了。”
  “欢宜现在可比刚来的时候开朗多了。”江母看着江欢宜的背影,偏头对江孜道:“她既然对下厨感兴趣,那你就多教教她,也能给你减轻些负担。”
  “嗯。”江孜点头:“她很有天赋。”
  母女两个也没聊多久,江欢宜就已经让人备好了热水,便各自回房洗漱睡了。
  接下来,江欢宜不仅做了蒜香口味的,还有蜜汁和姜汁口味,蜜汁的味道不错,姜汁口味的就让江孜无法接受,江母倒觉得勉勉强强,可勉勉强强就基本等同于翻车,江欢宜果断的放弃了姜汁口味,也没再研究新的口味了,和江孜一起去了加工坊,教他们做各种口味的糯米肠。
  五月二十八号,农历五月初一,于晓静的杂货铺终于开业了。
  江孜一大早就起了,由白策夹着驴车送她和江母、于婶去清河县帮忙。
  于晓静的新铺子有两层,面积比之前的杂货铺都要大许多。
  一楼进门左侧架子上各种新鲜蔬菜瓜果,中间的长条桌上是各种干菜,右侧靠近收银柜台的架子上是从周边村镇上采购的各种玩意,什么木雕泥塑小孩玩偶等等。
  二楼则主要卖江孜加工坊里的产品,也有精美的油伞陶器等价格较为昂贵的东西。
  一楼二楼各安排了一名小厮招待,林旭为掌柜负责杂货铺整体的管理,于晓静成了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
  开业第一天,只要购买满二十文送三个鸡蛋,满五十文送两块糕点,满一百文送代金券二十文。
  二楼货品有限,每人限购两份。
  “铺子不大,规矩不少。”于婶嫌弃的说着,可眼底的笑意根本藏不住,她虽然嘴上总说于晓静,但实际上若是于晓静有什么事,她这个做娘亲必然会陪在她身边帮她,最是舍不得这个小闺女。
  “娘,还有一刻钟就要开业了,你赶紧去楼上帮我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晓静忙得很,指挥人的样子还挺有当老板的姿态:“林旭,你这边怎么样了?跟他们把活动说清楚了没,可不许有什么差错,否则就扣你们工钱!”
  “放心,都安排妥当了。”林旭性子极好,温和又沉稳,一点也不像才十六岁的少年,或许是家境中落,遭遇了许多,才成就了现在的他。
  “阿孜,你再去楼上帮我看一下那些东西的标价有没有问题,我怕东西太多弄混了。”于晓静还在跟林旭核对事情,突然抬头看向无所事事的江孜,江孜捏了一粒果脯刚塞进嘴里就被点了名,便慢悠悠的往二楼去了。
  二楼只有于婶,此刻的于婶像是有强迫症般,仔仔细细的打量着货架上的货品,不停地抬手整理在江孜看来已经很整齐的货品,即使稍微歪一点点也都要摆得板正。
  “阿孜,你怎么上来了?”于婶听到脚步声偏头看过来,江孜打折哈欠:“晓静担心价格出问题,让我上来再帮她再看看。”
  “对对对,这个价格可不能标错了!你快来瞧瞧,这价格都是你同她商定了,我还真弄不明白。”于婶一听连连点头,江孜也不浪费时间,走到货架前,查看着每一个标价牌。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每个人都在忙碌。
  正式开业,招牌红布被掀开,早早就在外排着队的人一窝蜂的进了杂货铺,一大半的人目的十分明确,直接冲向二楼——清河县不像常平镇有一家于家杂货铺,食肆的菜单每天随机,像什么泡面、红薯粉之类的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能上一次菜单,想要买得去常平镇,每天数量有限,去了也不一定买得到。
  县里的人身上的余钱本来就多些,于家杂货铺总算是在清河县开业了,第一天又有活动,谁不抢着来买?
  幸好江孜江母于婶都来帮忙了,否则就两个小厮哪里忙得过来?
  这一忙就忙到午时,于晓静坐在柜台里,喜滋滋的数着钱匣子里的铜板和碎银,嘴角的笑容压都压不下去,林旭站在她身侧,低头看她,嘴角勾起温和的弧度。
  江孜累得够呛,连水都没能喝上几口,下楼就瞧见这一幕,怎么看都觉得……挺和谐的?
  “阿孜?你停下来干什么?”身后的于婶拍了拍江孜的肩膀,声音惊扰了柜台前的两人,林旭的笑容收敛了几分,于晓静抱着钱匣子站起来,兴奋的朝着江孜招手:“阿孜,你快来,今天生意可好了!”
  江孜快步走下楼梯,林旭让开位置,指挥着小厮收拾显得有些凌乱的铺子。
  “不错,开门红嘛。”江孜随手拨了波钱匣子里的铜板,于婶也跟了过来,松了口气:“生意好就成,这铺子花了这么多银子,我可愁着呢。”
  “哎呀,有什么愁的。”于晓静摆摆手:“要是每天都能有这么好的生意,最多两个月,这铺子的钱就挣回来了。”
  “想得可真美。”江孜给她泼冷水:“以前在县里买不到这些东西,都是怕今天不买就没货了,等以后知道每天都有货,哪里还会像今天这样来抢着买的?再说了,你今天毕竟还做了活动,这样要是生意不好,你这杂货铺也别开下去了。”
  “哎呀,好好好,我知道啦!我不会骄傲,继续努力。”于晓静拉着江孜的胳膊晃了晃,非常熟练的撒娇:“忙了一上午了,肚子好饿,咱们赶紧去吃饭吧!”
  第516章、梅干菜肉饼
  午饭当然是在江家食肆吃的,于晓静和江孜商量过,杂货铺的一日三餐就跟着食肆的员工们一起吃,算是员工餐,月底一次性结算餐费。
  多几双筷子而已,还能小赚一笔,江孜当然不会拒绝。
  更何况,下厨的又不是她。
  就是顺带而已。
  临近端午,江母在小工作坊领着众人做五彩彩绳,五彩彩绳得用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所谓的“长命缕”。
  江孜和于晓静也在这里。
  “阿孜,为什么做彩绳就只能用这五种颜色?还有其他很多好看的颜色呀。”于晓静嫌弃的挑了一根黑色丝线与其他丝线并在一起,江孜边低头辫着彩绳边解释:“当然是有讲究的,这五种色彩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带着五彩彩绳,可以祛除瘟病,避邪止恶。”
  “那还是不妨碍我觉得不好看。”于晓静小声嘀咕,虽然叨叨了半天,还是非常听话的编起彩绳。
  江孜一共要编五条五彩彩绳,娘亲哥哥弟弟还有傅怀瑾和傅老爷子,虽然哥哥会有晴儿姐姐送,但是她也得表明作为妹妹的心意不是?
  虽然江孜刺绣不行,但编绳编头花编中国结都难不到她,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把五条彩绳都编好了,吃过午饭便被于晓静拉着去后山摘艾草,用粗绳将艾草系在一起,挂在门上,也是有驱邪避灾的好兆头的。
  白天江母还在念叨着不知道江谌能不能敢在端午回来,晚上江谌就到家了。
  “你瞧瞧你,非要出去跑商,一出去就是十几二十天,又没吃过又没睡好的,整个人都瘦了!”江母见着江谌就开始念叨,拉着他上下打量着:“饿不饿?让欢宜给你煮碗面?”
  “锅里还剩了不少排骨汤,煮碗排骨汤面,放些哥哥喜欢的豆腐丝和木耳丝,卧两个荷包蛋。”江孜在旁边补充,江欢宜答应了一声就往厨房跑,江谌都没有来得及拒绝,不过他确实是有些饿了,拉着江母坐下:“阿娘,你是太久没见着我了,我可一点也没瘦,每天都没少吃。”
  “这一路可平安顺利?”江母开始询问,江孜就坐在旁边听着,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江谌说的那般平安顺利,总归只有喜没有忧。
  “也不是头一回出远门了,比之前有经验多了。”
  “路上都是选择去镇上县里,可没在荒野留宿。”
  “阿娘,你给我的那些头花香囊卖得不错,价格也比你拿去绣坊要高一些。”
  “阿孜,我给你带了不少海干货,数量可不少。”
  江母和江孜陪着江谌说话,等他吃过排骨汤面了才各自起身去洗漱睡觉。
  或许是江谌出门半月有余,想要在家陪陪江母,这几日他都没出门,不是去加工坊就是去地里,又或者在家里练拳,偶尔还会去江母的小工作坊给江母送茶点,让那些婶子们个个都夸他孝顺。
  端午自然是要吃粽子的,江家如今人多,其实也不需要他们亲自包粽子,可要是没包粽子,就总觉得好像白过了一个端午似的。
  粽子的馅料是江孜定下来的,原味糯米的,鲜肉蛋黄的,红枣豆沙三种。
  别看江谌高高大大的模样,手可不笨,江母都没有他会包粽子,包出来的小三角粽非常精致漂亮。
  至于江孜就非常不擅长包粽子了。
  她负责准备馅料,特地熬了一锅酱汁鲜浓的肉汤,糯米是浸泡在肉汤里的,已经被染成了深褐色,再由江母和江谌把翠绿色的粽叶挽成小三角锥的形状,里面塞满糯米,正中央放入一枚橙黄的咸鸭蛋蛋黄和一块肥瘦相间的鲜肉,然后紧紧的用粽叶裹住,最后用彩绳捆绑得结结实实,扔进一旁的木盆里。
  这样子做出来的鲜肉蛋黄月饼虽说只有中间那么一粒咸蛋黄和一小块鲜肉,可糯米浸泡在肉汤里,染上了肉汤的咸香,吃起来全是肉香味。
  两人都是包粽子的熟练工了,在江孜还在跟第一个粽子斗智斗勇的时候,他们已经轻轻松松包了七八个粽子了,最后江母看不下去了,从江孜手中抢过被蹂躏得不成样子的粽叶,动作流畅的左一下右一下,然后彩绳一捆,包好的粽子扔进了木盆,江孜看得眼花缭乱,只能说眼睛会了,手还是不会。
  江孜选择放弃,站起来问:“中午随便吃点行吗?我记得厨房还有些梅干菜,我去做个梅干菜肉饼,再配点咸粥当午饭怎么样?晚上叫上于叔于婶过来吃火锅。”
  “行,你看着办。”江母对吃要求不大,江谌也无所谓,江孜便去了厨房,江欢宜不在,她去加工坊跟着一起包粽子了,厨房里只有两个小帮厨在打扫卫生,江孜没叫他们,先去熬了一锅小米粥,放在灶台上慢慢熬煮,然后挑了块三肥七瘦的五花肉剁成肉馅,与剁碎的梅干菜混合在一起,再倒入适量的盐、酱油和白糖,搅拌均匀备用。
  早上有和好发酵的面团,原本是想包饺子的,现在被江孜直接征用,被分成一个一个小剂子,拿起一个放在手心,大拇指轻轻按出一个凹陷的小洞,舀了些梅干菜肉馅塞进去,捏紧团圆,然后用擀面杖擀成扁扁的椭圆形面片,再撒上一层芝麻,贴在抹了一层猪油的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烤制,等一面金黄就翻个身,等两面都金黄了便做好了。
  不多时,烘烤过的梅干菜肉馅混合着小麦、猪肉与芝麻的香气弥漫开来。
  这时候江欢宜回来了,是来准备午饭的,见江孜在忙活连忙上前问需不需要帮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