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166节
江孜提醒她:“你确定林旭会愿意留下来吗?他本来就只是因为身上没钱换你的医药费才留下来的。”
“会留下来吧?不留下还继续当个流浪汉呀?”于晓静眨眨眼,摆摆手:“我觉得没问题,有问题也没关系,到时候我就跟你一样买几个人呗,买的人比招的要好些,我可是好不容易把我娘劝好了。”
于晓静得意地拍拍胸脯:“我厉害吧?”
“厉害厉害。”江孜敷衍的抬手鼓掌两下,又放了下去。
“瞧你这敷衍样。”于晓静轻哼了一声,到也不在意:“我今儿高兴,就不跟你计较。”
“是是是,谢谢于大小姐的不计较。”江孜挺无语,递了个竹筒给她:“喝点水,我看你说得也要口渴了吧。”
于晓静嬉皮笑脸的说着江孜最好,咕噜噜的喝了好大一口,江孜无奈的摇摇头,靠着车厢打起瞌睡来。
从方山村去新化县会路过常平镇和清河县,一路往南,大约需要两个半时辰,也就是五个小时,等他们到的时候,估摸都要下午了,午饭估计就只能啃些干粮了。
江孜和于晓静都没坐过这么久的驴车,这一路坐得真是腰酸背痛的,说是打瞌睡,实际上也没睡好,半途迷迷糊糊的被叫醒,吃着早上做的馒头,中间掰开,夹着香菇肉酱,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等到了新化县的时候,已经是未时了,大约是下午一点的样子。
来之前,江谌和胡晴儿特地找人打听过新化县,直接去找了新化县最大客栈之一的刘记客栈,这家客栈走的平民路线,住宿不贵且有护院巡夜,适合他们这种带着货物上路的行商客人。
江孜和于晓静也是要住一晚的,她们打算明天吃过午饭再回去,到家的时候差不多正好是吃晚饭的时候。
但毕竟是个陌生地方,江孜和于晓静也没有单独出门,而是等着江谌和胡晴儿一起,先安排四个人留在客栈看守马车上的货物,另外两个人让他们去县里四下逛逛,他们四个加上白叔就直奔新化县的码头。
并不是每个镇县都有码头的,只是正好江谌选的路线正好是沿着河流的,南方河流支流多,县镇建有码头的也多,码头上热闹人多,无论是想来买些当地特产或者是打听消息,都能来这里。
越往南就越富庶,新化县明显比清河县还要热闹几分,搭建的码头面积也要大一些,距离还有几十米的时候就能听到各种喧哗的叫卖声。
“快些快些,这里好热闹呀。”江孜拉着于晓静加快脚步钻进人群,白策赶紧跟了上去,他不担心江谌和胡晴儿,他们一个是男子,一个虽是女子却从小习武,只有自家姑娘和于姑娘,才是真的手无缚鸡之力。
热闹不仅仅体现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还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繁多的货物上。
“新鲜虾皮,自家养的小虾米晒制的!”
“甜甜的甘柘,酸甜的橘子都便宜卖了!”
“干海货!鲍鱼、墨鱼、海虾、鱿鱼、海参、干杯、花胶、牡蛎应有尽有,需要的赶紧来,货不多了!”
“蜀地上等的丝绸布料,颜色鲜艳,图样新颖,数量不多了啊!”
“京城名酒,一斤只要两百二十文,还有二十斤!还有二十斤!便宜卖了!”
“自家做的蜜饯干果,香香甜甜的,保管干净好吃~”
“刺绣摆件、锦缎团扇、丝绸成衣,快来瞧瞧,都是京城贵人最流行的样式!”
“海外琉璃灯、玻璃杯、葡萄酒,还有能看得清人影的镜子!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啊!”
“果树苗,买回去种下结果子咯!”
第453章新化县(三)
江孜拉着于晓静就往卖干海货的摊位跑,白策紧跟在她们身后,江谌和胡晴儿落在后面。
“算了,有白叔在,她们俩不会有事。”江谌拉住了胡晴儿,指了指不远处围满人的蜀地商人摊位:“咱们也去瞧瞧那些蜀地的丝绸布料。”
几个人原地分开各自逛了起来。
干海货摊位上没几个人,江孜和胡晴儿刚靠近,摊主立马露出笑容招呼起来:“姑娘快来瞧瞧,我这都是上等的干海货,是我特地从遥远的南方海域运回来的,可是很难找的。”
“这些干海货怎么卖?”江孜捏起一个干鲍鱼看了看,又看看了摆在最角落里的干海菜,很快就将干鲍鱼放下了,于晓静则抬手捂了捂鼻子:“妈呀,这些干海货味道怎么这么腥,还能吃吗?”
“哎哟,小姑娘,这不能吃的东西,我敢拿出来卖吗?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呢!”摊主立刻就念叨了起来:“刚刚小姑娘拿的那个是干鲍鱼,鲍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是很好吃的。”
于晓静也拿起了一个干鲍鱼,很快就放下来了:“这上面怎么还白乎乎的?不会坏了吧?”
这些鲍鱼个头不小,色泽淡黄又泛着一层白霜。
“当然不是,这上面的就是一层盐霜!”摊主急了:“算了算了,你们不卖就算了,别在这里瞎说,快让开,别耽误我做生意!”
“诶?你……”于晓静一听就不高兴了,江孜赶紧拉住她:“不好意思,她是不懂问问,这些干货是怎么卖的?我想买一些回去。”
“这些东西运回来费了不少力气,也都是好东西,你要买,就六百文钱一斤。”摊主看了眼于晓静,又看向江孜:“这个价格已经算是很便宜了,这里也还有几个摊位是干海货的,你也可以去问问,我那些品质可不如我家的!”
要说品质,这摊位上的干海货品质确实不错,买干鲍鱼就得选这种稍有白色盐霜的。
但是价格有些贵了。
虽说之前在清河县买到的干海货品种不多,品质不如这些但也算是上等,价格才三百多文一斤,这儿的价格贵了差不多一半。
“怎么会这么贵,之前咱们买的干海货才三百多文钱一斤而已!”于晓静拽了拽江孜的胳膊:“阿孜,咱们还是回清河县再买,那边又不是没有干海货!”
“我这价格虽然贵,可是东西好,你们嫌贵就去别处买。”摊主也不在意,摆摆手让她们赶紧走,江孜却没动,只是拍了拍于晓静的手让她松开自己,她又抓了一把干贝仔细看了看,轻笑了一声开口道:“海鲜腥味重,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种味道,懂得去腥的人不多,所以来你这摊位上的人并不多,而且你还卖这么贵,买的人就更少了。”
摊主皱了皱眉,没说话。
“我家开饭馆,这些干海货对我来说要用。”江孜说得直接:“不如说个实价,你这些我全都要。”
“你都要?”摊主狐疑的打量着江孜和于晓静,估摸着觉着她们两个小姑娘年纪小,摇头:“小姑娘,买了可就不能退货,别到时候你家里人来找我麻烦,还是算了吧。”
“买了当然不退货。”江孜有些好笑的摇了摇头:“我能做主的,您给个实价就行。”
摊主听了,打量了一下江孜,也挺直接的:“我这里所有的干海货加起来至少能有个四五十斤,最低也得五百五十文钱一斤,不能更少了。”
“行。”江孜没再还价,直接应下,朝站在不远处的白策招手:“白策叔,这些我全都要了,你结下钱。”
“姑娘,这里人多,你们别乱走,等我回来。”白策是极不喜欢海货的腥味,特地站的远,不过江孜一叫他他就立马过来了,摊主见两个姑娘虽然穿着打扮一般,身边却还个随从,之前说的应当是实话,立刻十分热情的招呼着白策,将摊位上的东西称重打包,还直接把竹筐都给了白策。
一共五十二斤干海货,二十八两六百文钱。
这么多干海货够用一段时间了。
而且品种还多。
“晓静,等回去有空了,我就用这些干海货给你做佛跳墙吃!”江孜挽着于晓静往前走:“我老早就想试着做做佛跳墙,就是因为缺了很多食材,如今攒得差不多了,就差乔珉瑄答应给我从京城买的火腿了。”
“佛跳墙?这什么菜式?名字也挺奇怪的,能好吃吗?”于晓静这样说着,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肯定好吃,阿孜你做的吃食就没有不好吃的。”
“那我可保证不了这次做的佛跳墙好吃,我可是从来没做过。”江孜摆手,停下脚步,这个摊位是卖水果的,卖的甘柘和橘子。
“那为什么叫佛跳墙?”于晓静追问,看了眼摊位上的橘子皱眉:“过年吃了你给家里送了那么多橘子,害我现在看到这些橘子就觉得难受。”
“佛跳墙,意思是好吃得佛祖闻着香味都想要跳过围墙来吃。”江孜笑呵呵的跟她解释,指了指甘柘:“裤子就算了,我想买些甘柘。”
甘柘,其实就是甘蔗。
“小姑娘,我家的甘柘可甜了,这么长一根就卖二十文钱,这边有刚削了皮切好的,你们尝尝看?汁水又多又甜。”摊主是位热情的婶子,见两人停了脚步就赶紧端起一个盘子,上面堆满了甘柘。
“让我尝尝……哇,好甜呀!给我来三根,我带回去给爹娘哥哥嫂子尝尝。”于晓静捏了一小块丢进嘴里,甜滋滋的。
“婶子,给我来三十根根,都砍成差不多跟手臂一样长度就行。”江孜要得多,摊主一听立刻乐得合不拢嘴:“行行行,我给你挑那种又粗又甜的!”
三十根数量可不少,砍断以后,一个竹筐都有些装不下,白策本就背了几十斤的干海货,竹筐塞满了也装不下,江孜找摊主要了两个竹筐,她和于晓静两个人一人一半的就背上了。
第454章、新化县(三)
买完甘柘,旁边就是卖虾皮的摊位,他家虾皮品质还不错,江孜自己也做过一些,不过小虾米可不好捉,她做得并不多,早就用完了。
既然遇上,就肯定不能错过了。
江孜大手一挥:“这些有多少?我全要了。”
除了虾皮,江孜又去卖酒的摊位上看了看,她试过乔珉瑄带过来的京城美酒,这里卖的虽然不如那些,但也确实比在清河县能买到的强太多。
就是价格不便宜,几乎翻倍。
二十斤也不多,江孜全都买了下来,上等的白酒适合待客,偶尔做菜也能用得上。
当然是指自家做菜,如果给食肆,那绝对是不够用的。
“阿孜,咱们买的东西太多,这么多真的要扛不回去了。”于晓静将甘柘全都塞到江孜的竹筐里,将酒坛子放进自己的竹筐,三个人都是满满当当的。
可这才逛了半个时辰都不到。
“看看我哥在哪里,问问看大壮哥他们在哪里,让他们帮忙拿回去。”江孜站在人群里张望,于晓静摇头:“我记得阿谌哥让他们去四周逛逛,这会应该还没来码头这边。”
“我看到公子哥胡姑娘了。”白策突然出声,指了指不远处的瓷器摊位道:“姑娘,我把东西先拿回去,你和于姑娘跟着公子。”
“也行,那我们就过去找我哥。”江孜点头,白策力气大,背着竹筐,又提着两个竹筐,瞧着还有余力,离开前还特地嘱咐:“姑娘,这里人来人往的,不太安全,你们一定跟紧了公子。”
江孜应了,于晓静迫不及待拉着江孜就往江谌跑去,瓷器摊位上的瓷器非常精美,围观的人不少,买的人却不多。
一个双耳瓷瓶就卖三十二两银子。
再想想她哥去收购来的素白陶瓷,就算是又在上面题词作画的,价格也高不到哪里去。
相比之下,这里就像是在当众抢票。
“怎么就你们俩?白策叔呢?”胡晴儿看到挤进人群的江孜和于晓静,皱了皱眉:“你们两个小姑娘,没人跟着,这里人多不安全!”
于晓静只顾着看瓷器,眼睛都在放光,嘟囔着太好看了,压根没留意胡晴儿说什么,江孜同她解释,胡晴儿这才舒展了眉眼,笑:“好,那你们俩跟紧些,我和你哥就是看看这的瓷器,确实精美绝伦,但是价格偏贵了。”
“哪里只是贵,简直是在抢钱。”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忍不住接过话:“我与我爹去过广川郡,那里繁华昌盛,瓷器店里的瓷器可比这些货色还要精美,价格也不过几十两罢了。”
“诶诶诶,话可不能这么说!”摆摊的是好几个年轻人,三男两女,男的个子高壮,说话的是其中年纪最大,差不多三十来岁的妇人。
/:.
她瞧向说话的年轻男人:“这瓷器是我们从远方运过来的,路上既要防备山匪,又要小心磕碰,一路走来辛辛苦苦一个多月,消耗的心力和成本已经很高了,价格贵一些不正常吗?而且物以稀为贵,这码头上卖瓷器的就咱这独此一家,这价格实际上还算得上是实惠了!”
年轻男人被她说得脸红,小声嘀咕着挤出了人群,也有好几个人似乎看够了也觉得有些贵,纷纷转身离开了,留下的人里面有个穿着丝绸长衫的中年男人,张嘴就说要四个瓷器,引起围观人一阵一轮,江谌握住胡晴儿的手腕,又看了眼江孜和于晓静:“走吧,去别处看看。”
江孜和于晓静紧跟在他们身后。
“这里确实没有第二个摊位卖瓷器,长途跋涉并不容易,那些瓷器很是精美,这个价格虽然贵了些,但是那人说得不错,消耗的心力和成本已经很高了,价格贵一些很正常。”胡晴儿一边跟江谌说话,一边让江孜和于晓静跟上不要走散了,又继续道:“阿谌,今天是来不及了,明天咱们也来这里支个摊位,咱们带了八箱陶器,一箱三个陶器,拿三箱出来试试水,也能空出来不少地方,正好去买些青梅酒,顺带也买些朱砂玉和白玉?”
“朱砂玉和白玉?”江孜一听有些疑惑:“玉石挺贵的吧?在码头摆摊卖的,不会是假货吧?”
“哎呀,什么假货压?你来之前都没做过功课吧?”于晓静抢先一步吐槽:“新化县盛产朱砂玉和白玉,当地人会将品相不太好的拿到码头便宜售卖。”
“可是你也说了,品行不太好,买来也没什么用吧?”江孜更不理解了,疑惑的看向江谌和胡晴儿,胡晴儿笑着开口:“好好挑选,请人稍作雕刻还是能用来作首饰的装饰品的,正巧你们也来了,我是想买些回去麻烦你们帮我送回去,让我爹找人打造一批首饰,等下回回来了,再运到别处去卖。”
“哦,那行啊。”江孜这才点了点头,朱砂玉和白玉都很漂亮,瑕疵不明显的情况下做成首饰,比如顺着瑕疵的纹理处做成小坠子、耳坠或者发簪上的点缀都很不错的。
重点是能找到不错的工匠师傅,既然胡晴儿都说了让胡管事找人,那肯定是有相熟的工匠师傅了。
紧跟在江谌和胡晴儿身边,江孜又买了不少东西,新化县有名的除了朱砂玉和白玉,还有本地人酿造的青梅酒,青梅酸甜,酒香醇厚,度数并不高,女孩子也能喝,味道极不错。
江孜要了十坛,一坛五斤,花了五两银子,价格说不上贵,江谌也要了十坛,他想要多买些,可惜即便是空出了三个箱子,马车上也没更多的地方了。
至于其他的东西,都是些寻常的干货吃食用品或者外地商人带来的特产,江谌和胡晴儿的意思是每到一个地方就买些当地的特产就好了,其余的东西基本各地都有,就没必要再买了,尤其是外商带来的货物,主要还是卖给当地人的,他们自己就是去各地跑商的,在外商手上买些东西再带回去卖?这不是搞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