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钱盏听了这话,这才如惊雷劈中,久久不能回神。
  王襄见他久不言语,问道:“钱制置日后有何打算?”
  钱盏心乱如麻,思绪万千,只觉得从小到大听过的道理再多,也理不明白这回事,心里还想着主君已死,他们臣子还哪有脸苟活于世?正想我主在东,他要不面东而死,也不愧于他钱家祖辈忠良,世代清白,哪里又说得出来什么打算?
  他紧握拳头,不愿与王襄同流,偏头说道:“……我之兵马并非我有,乃是大宋之军,若不能忠于皇室,我岂能苟活于世?”
  王襄看他如此,又上前劝道:“我岂是胆小怕事之人?只是贤弟怕是忘了,昔日皇帝设四总管为何?”
  钱盏抬头看向王襄,王襄说道:“……就是为了今日!”
  皇帝为何会违背祖训,走这一步险棋?难道他不知给臣子军政大权,许臣子自行招兵买马,此有割据之险?可皇帝依旧临危受命,此所谓非常时行非常事也。
  王襄说道:“……皇帝便是怕首都沦陷,四方无主,才行此险棋,我如今已知皇帝身死,宗庙倾颓,如何还能带着大宋军民去送死?你之兵马要去汴京,我也不会阻拦,只是奉劝贤弟,君子见机,审时度势,人要往前看!”
  钱盏思虑一天一夜,又经黄将军相劝,思虑得多了,那随主赴死的冲动也淡下来,最终随王襄回归。
  成都府也集结了大军,欲往中原勤王,只是还没走出巴州,见西道总管回归,自也便回归了。
  *
  汴京城外,金军将抢来金银财宝,书籍古玩一股脑地往金国运,前几趟车已随着赵家宗室运走了,后几趟车却耽搁了,一直到今日也没走成。
  汴京城里出来谈判的官员还在大营之中关押,粘罕犹豫不决,一方面金军到汴京城时日已久,大军困乏,粮草也不足,若是再不北归,面对潘邓强军,恐有危险。
  可如今他们已经罢黜赵氏,眼见的大好局面在这,若是这南面的潘氏军队不来,本能再多打些谷草!如今被人横插一脚,就这么回去,实在叫人不甘心!
  更何况还有大宋皇帝一事,虽然这些个使臣都说皇帝已死在北城门,可他们至今也没见到皇帝尸体,宋臣戏言,岂能当真?粘罕接了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的命令,要灭宋之国,若是不能亲眼瞧着皇帝已死,他又怎么复命?
  是以两军相持,金军围城,汴京百姓依旧心中绷着一根弦,轮番守城池。
  百姓都知道张大人去金军营中谈条件了,也不知最终是能把太上皇换回来,还是能换汴京百姓归来。
  百姓议论纷纷,都怕真把太上皇换回来了,汴京又要任胡儿予取予求。他们才有潘大人撑腰,硬气了没两天,就又要对胡人卑躬屈膝。
  梁子叹道:“哪个老百姓不愿意皇上好好的?就是怕了这金军了,要是皇上回来,能和咱们潘大人君臣相得,这才叫佳话。”
  李娘子把手里面团砸在案板上,“说什么胡话,太上皇若是回来了,还有潘大人的活路吗?你别忘了自己的小命是怎么保下来的,别吃了两天白面,连救命恩人都忘了是谁了!”
  说话之间只听一阵吵嚷,几人出门去看,只见街上人潮涌动,有人高声说道:“回来了!潘大人给咱把城里面工匠换回来了!”
  城门打开,梁山军左右护卫,两方交换人质。
  金军前几日不发一语,昨日却突然提出交换人质,让潘邓以兀术一人和其他被掳的金兵百余人换汴京城工匠千人回归,并在书信中说道,“潘邓早年出使,与我相识,两方交接,不复有疑。”
  潘邓收了书信自然筹备人质,与金军互换,与此同时交换回来的还有使臣,潘邓左看右看,不见张叔夜。问其他人张叔夜在何处,其他大臣也都支支吾吾,最后还是徐秉哲说道:“张大人被金军留下,询问事宜,过后便归。”
  潘邓又问起这几日金军情况,徐秉哲答道:“我等被关押在一处,并不知金军营内如何,只是粘罕十分在意……在意皇帝,呃……他似乎是不见皇帝身死,便不放心,因此一直将我等扣留。后昨日听人传闻,他军中有一大将,名叫阇母的,在到河北之地遇到康王大军……想必也是因此才放我等回归。”
  潘邓这便明白了,金人要灭赵氏,如今听了赵氏还有血脉在外,也不在意皇帝是否身死了。
  开封府衙外,百姓都围在衙门口四周,从早到晚,等候家人回归。
  府中衙役一个一个将人对照着户籍,对上了之后才肯放行,阮小二说道:“这怎么还一个一个对?人家都等着着急呢!”
  林朔抬头说道:“混进奸细来要如何?”
  阮小二这才不言语,只嘴上嘀咕,“他们金人都剃头发,咱只看是不是秃顶就行了!”
  李娘子和家人在外边从白天站到黑夜,又从黑夜等到第二日天明,她家兄弟过来劝道:“大姐回家去歇歇,我来等姐夫。”
  李娘子甚至都没转头,眼睛依旧看着府衙,“我在外面等着他,他一出来就能见着我了。”
  一直等到正午十分,才从衙门里出来个中年男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围在衙门边上的人蜂拥围上去,看清模样之后又失望地回到原地。那男子往出挤了挤,走出人群,待要回家,抬头一看,便见李娘子站在街上。
  夫妻二人对视,皆泪流满面。
  第267章 潘邓南归
  金军依旧围城并未撤离,汴京城工匠放归的第二日傍晚,城外有物资送来,乃是阮小五在陈留处征集的粮草,从东南水路一路到达东水门。
  汴京城余粮也快没了,如今又有了粮草,被掳的家人也回归了,百姓刚遭战乱,都很珍惜这难得的和平。
  潘邓正在府衙之内理讼狱之事,见金军还不放张叔夜归来,便又谴人去问。金军却说并没滞留宋臣,所有人于前日一并送归。
  林朔吃惊,召唤徐秉哲问明实情,徐秉哲这才说了实话,“张大人去时心中犹豫,最终决定用金国大将换一城百姓归来,他自认对不起赵家宗室,无颜再入汴京城,自己只身离去了……”
  他说是这样说,可谁都能想明白,那张叔夜就是去投康王了!
  林朔牙关紧咬,冷哼一声,“主公这般以礼相待,事事照应,他却不知好歹!”
  潘邓眼瞧着也有些沮丧。
  林冲见主公如此,拱手说道:“我命人沿路追击,定把此人请回来!”
  潘邓阻拦,“罢了,人各有志。如今赵宋倾覆,却有康王在外,张大人要追随其主,也是应有之理。我如今起事太过匆忙,是雄是贼都未成定论,己身不稳,何况他人?他不追随我,就由他去吧。”
  说话之间,只见阮二将军带来几个百姓到府衙请见,他身后有一个娘子和几个老者,见了潘邓之后都行大礼,潘邓便也起身相迎。
  李娘子手里拿着托盘,形容有些局促,她把漆盘送上前,“汴京城危难之际,幸得潘大人相救,又得梁山军相助,不光救了百姓性命,还将家人救回,给予粮食,百姓都感念大人之恩。民妇家里官人为丰乐楼樊掌柜,曾有幸招待过大人,素来听闻大人喜食烧卖,特做软羊烧卖和楼中山煮羊敬上,曲曲小菜,不成敬意,愿表民妇感激之情!”
  潘邓便叫武松把她手中菜肴拿过,说道:“我来东京,也是遵从天意,不料到受百姓爱戴,实乃我之幸事。”
  那几个老者手中也拿着酒杯,纷纷敬上,“我等世代居于汴京城,尽皆耄耋之年,早年有一谶言传闻,乃说神宗陛下非宗庙之主,天下应再有明主矣……如今太上被掳,皇帝身死,国家无主,真应此谶也!潘公既是应天命而来,不知可应此天命,入主汴京?”
  李娘子看着潘大人,若是潘公能留在汴京城,她们汴京便再不怕金人南下了!
  这也是许多汴京百姓心中所想。他们在这京城大方之地,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百年也不见战乱,突然就遭受胡人铁骑南下,眼见着这繁华的汴京城如今生灵涂炭,老百姓散尽家财尚不能求一夕安寝,如何能受得了?
  金人两度围城,赵家守了又守,各地勤王军来了又走,现在他们也看明白了,要守汴京城,还是得江南潘邓的大军!这位可是东平梁山,南平方腊的大将,是刚进汴京城就能捉住金国大将,与这蛮横强劲的金人平分秋色的狠人!现在汴京城再遭不了一点战乱了,无论如何也要把潘大人留下来!
  众人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潘大人,潘邓看着百姓,却叹息说道:“多谢诸位耆老,只是潘某人微言轻,怎能受此重任?早日我在江南濒死之际偶感天神,得‘驱逐鞑虏者,北定中原也’十字,潘不敢有违天命,无功不受禄,实不能受此酒。”
  几位老者互相对视几眼,一人又说道:“大人既感应天神,又得这十字谶言,这番入汴京城便抵抗金军,岂不是正应了此谶?便是入主中原又有何不可?汴京百姓必箪食壶浆以迎大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