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事情的发展,也确实一切都如谢晦所料,历历分明,并无半点差错。
耶律直鲁古与萧斡里剌两方因为生怕开罪大宋,疯狂内卷,争先恐后地送来重礼,割让土地。
宋军几乎没有遇见什么阻碍,就顺顺当当地接受了一大批新地盘。
双方的竞争很快进入白热化,半壁山河沦落纷飞战火,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拉拢大宋,即便拉拢不来,也不能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
萧斡里剌节节进逼,逐渐占据了上风。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入国都,改朝换代的时候。
辛弃疾千里奔袭,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快准狠地进行了一次斩首行动,将萧斡里剌杀死。
耶律直鲁古在城上遥见叛贼的头颅高悬,哈哈大笑,随即城门大开,迎接宋师。
“该死的贼子,你也有今日!”他的脸上写满了怨毒,接过萧斡里剌的头颅,“回头定要将此物涂漆,制成溺器,以解朕……以解本公心头之恨!”
为了这一战,他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西辽政权从此荡然无存,耶律直鲁古即将徙居燕京,成为大宋辽国公。
他倒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抗拒。
当皇帝实在是太累了,还有生命危险,宋国不仅繁荣富贵,而且还保他衣食无忧,去当个国公混吃等死,也没什么不好。
然而,此去千里万里,要翻过无数座山,渡过无数条河。
倘若耶律直鲁古在路上不幸翻车,溺水死亡了……这可不能怪到大宋头上吧。
给他机会,是他自己不中用啊!
耶律直鲁古一脸懵懂地上了路,全然不知前方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结局。
辛弃疾见此,倒是想起一桩趣事:“说到皇室中人溺水而亡,陈文帝应当榜上有名。”
谢晦先前听评论区的人提起过这位文皇帝,乃是一位千古明君,惊讶道:“陈文帝竟然是溺水死的?”
“那倒不是”,辛弃疾摆了摆手,“但他让别人溺水死了。”
谢晦:???
辛弃疾告诉他:“文皇是以陈霸先的侄子身份即位,当时陈霸先还有个亲儿子陈昌,滞留在北周当人质。北周为了坐山观虎斗,就在他登基之后,把这位先帝之子放了回去。”
“当时,文皇麾下的大将军侯安都自发请命,去迎接这位帝子,还说了一句话。”
谢晦微微挑眉:“什么?”
辛弃疾微笑道:“自古岂有被代之天子?臣当送他上路。”
谢晦不由莞尔,这侯安都可真是个妙人:“后来呢,这位先帝之子怎么死的?是死得一块一块,还是一截一截,甚至是一片一片的?”
“都不是”,辛弃疾说,“死得是一口一口的,在渡江的时候直接被推到江里喂鱼了。”
“侯安都当时悲恸欲绝,痛哭流涕,一连打捞了好几日,终于将破碎的残尸打捞了上来。”
“就这样,他怀着无比哀痛的心情,回去接受了文皇的封侯。”
谢晦:“……”
观众们:“……”
是啊,侯安都真的好伤心呢!
悲伤的泪水一不小心就从嘴角掉出来了!
天幕前,陈蒨见他们聊得热热闹闹,不由莞尔:“看来献王的故事,后世已经人尽皆知。”
没错,陈昌的谥号就是“献王”。
多损呐!
还是陈蒨特意给他选的,可谓是非常贴切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每每想起那个葬身江心喂鱼的陈昌,他都会忍不住笑出声。
笑死,怎么会有这么滑稽的人。
满朝文武更是统统将陈昌此人视为笑柄。
拜托,你一个先帝质子,鲜卑人的走狗,一天太子都没当过,就想回来夺位?
而在你对面的……
是本朝披文握武、神姿英略、亲自征战打下大半座江山、六年灭八个军阀、在建康城大破北齐的世祖文皇帝,整个中古时代的帝王天花板之一。
做梦也要讲基本法吧!
简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一般来说,这种史料都是要隐晦处理的。
但因为陈昌这个人实在太荒谬了,陈蒨自己又是开创治世的千古明君,过于自信,根本不在意后世人的非议。
难道有人会因为他杀了区区一个前朝皇子,就抹除他的功绩吗?
不可能的!
所以干脆一挥手,写,放心写,想怎么写怎么写!
后世史官得到陈蒨许可,直接把这段发了上来,幽观众们一默。
观众直呼“文皇大气”、“陈昌傻x”,评论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然而,有的人在玩梗,有的人却陷入了沉思。
“自古岂有被代之天子……”
景泰位面,朱祁钰喃喃道,想起南宫的那位,眸中掠过了一道幽深的亮光。
……
宋军在平定了西辽帝国后,战不旋踵,趁着花剌子模疏于防备,立即翻山越岭,迢迢飞渡锡尔河,径趋首都乌尔根奇。
这一战,赢得毫无悬念。
花剌子模的国境宛如被尖刀剔取,倏然一分为二。
东边的塔喀什和西边的沙赫都想着聚众起义,伺机作乱,甚至悍然发兵反攻大宋。
辛弃疾派出一支羸兵弱旅,示敌以弱,逃蹿数百里。
终于配合其他各军形成严丝合缝的包围圈,一波尽歼塔喀什的劲卒主力。
又另设一法,刻意在平地扎营,诱敌夜间劫寨。
沙赫之兵正长驱直入,想要杀个痛快,却见四下皆空,虚设灯火。
正心中暗呼中计,抽身欲退,不防四下擂鼓如急雨,一支伏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出来,疯狂乱砍乱斫,刀剑起飞,炮火并鸣,早将他剁成了一滩肉酱。
两方首领既去,余众大骇,往往望尘逃遁,徒将城池拱手相让。
谢晦一面列出声讨檄文,严厉诘责花剌子模王室的罪行,一面恩威并施,招抚当地豪帅城主,所过之处,内外肃然,不多时便卓有成效。
等到了花剌子模彻底平定,已经是这一年的深秋。
他们停留在西方首府伊斯法罕城,从这里坐船入黑海或向北穿越高加索山脉,就是前往欧洲大陆的道路。
辛弃疾吟鞭西指,遥望天涯,无限意气风发:“终有一日,大宋的旗帜会飘扬在地中海上空。”
“是啊”,一行人都很赞同,“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伊斯法罕曾是波斯帝国的首都,极度繁荣昌盛,最辉煌的时候,甚至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说。
如今已逐渐凋零,多少传奇都埋葬在岁月中,只留下海量的名胜古迹。
七十二柱宫,壁画依旧金碧辉煌,仿佛还在追叙着那些王朝兴衰的悠悠旧事。
辛弃疾想起上次去莫高窟的经历,伸手拉了拉谢晦的衣袖:“我们一道去七十二柱宫看看壁画吧,正好和莫高窟对比一下。”
“好呀”,谢晦欣然同意,“正好表伯也在。”
每次宋军攻占一个地方,羊欣都会第一时间进城,将当地的各种人文古迹、图书珍籍、书画名篇之类的东西保存起来。
并且为士兵们划定禁止通行区,就怕有人不长眼,胡乱破坏这些珍贵的人文艺术。
之前,莫高窟的壁画因为年代太久,已经坍塌了三十多个洞,偏偏因为创作技术独特,修复起来极其困难。
羊欣特意从太学院招募了一支画师团队,带着他们研究修复技巧,进展喜人。
这支团队完成了莫高窟的任务之后,现在一直随军出征,也已经抵达了伊斯法罕。
“那你们去吧”,虞允文还有事要做,决定先留下,随意地挥挥手,“玩得开心!”
“那好吧,我会给你带点纪念品回来的”,谢晦想了想,轻声说。
虞允文汗颜,连说不必了。
你能带啥纪念品,难不成给壁画抠一块带回来?
他目光扫向辛弃疾,意思是让他把人看紧点,可别放飞自我了。
辛弃疾比了一个安心的手势。
七十二柱宫构造宏丽,画栋干云,着实是建筑史上的一处瑰宝。
羊欣依旧身着雪白的广袖长裙,纤长高挑,青丝如瀑,重重繁复的衣褶衬托着缀玉连珠。
单从背影上看,宛如一位居住在宫殿中的绝世丽人。
然而当他一张口,低沉的男中音霎时惊破了所有的气氛:“你们来了。”
这等女装大佬的作风,乍一看非常奇葩,看多了也就适应了
辛弃疾面带微笑,打了声招呼:“尚书大人好。”
画作还在修复期,羊欣要求他们佩戴面纱进入,以免吸入粉尘。
一路行来,见到院墙内,天窗边,穹顶上,雕梁前,俱是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巨幅壁画。
最长的一幅足足有十余米高,粉彩雕琢,气势恢弘,极其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