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学生们开始疯狂敷衍,阳奉阴违了!
有的甚至还找枪手代写作业,屡禁不止!
朱熹苦恼无比,自思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只好写信去请教谢晦。
谢校长帮帮忙,到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知道你一定有办法!
谢晦看完了朱熹和牛津学生的互相伤害史,颇感好笑。
他感叹道:“果然,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无用之人,只是放错了地方。”
随即又补了一句:“完颜构这样的人除外。”
辛弃疾接过信件看了看,见朱熹字里行间满是干劲,充斥着一股创死英格兰人的气势,不由莞尔:“他还真是适合那个位置。”
谢晦长睫微垂,支着手沉思。
其实吧,英格兰贵族就好比他们那时候的世家门阀,他自有应对之策。
他缓缓道:“但凡贵族,都有极高的家族荣誉感,首先要创造一个充满竞争力的氛围,嗯,不如就定期举办考试,测试每个学生吧。”
辛弃疾嗯了一声,提笔在回信里记录:“然后?”
谢晦灵光闪过,眼神清亮地说:“然后,将每个学生以及对应家族的家徽,用海报张贴在教学楼外,每日更新!”
“课堂表现上佳,或者考试成绩好,就贴一朵小红花,然后对不同家族进行排名!并且将月度排名寄送到每户学生的庄园内,请家长签字!”
辛弃疾:“……”
观众们:“……”
谢小玉,好绝的一手!
英格兰贵族的特点就是互相联姻,盘根错节,彼此暗流涌动,谁也不服谁。
可想而知,现在忽然来了一个板上钉钉、清清楚楚的排名,各位家主该如何大受震动!
你说什么?
这种野榜的排名没有人会关心?
那我们可以找托啊,在几个贵族宴会上一宣传,不就把名气抬起来了吗!
排名第一的家族必将成为宴会上最靓的仔,排名靠后的家族,从此走路都要羞得低头!
“不止于此哦”,谢晦笑吟吟地说,“英格兰又没有科举,他们想要做官,还停留在类似我们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全看门第。”
一个家族的口碑下滑,影响将是全方位致命的,会影响族中子弟前途、儿女婚嫁、以及种种相关大事。
而这一切的起因,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
这还等什么,赶紧回去鸡娃!
辛弃疾虽然觉得这操作虽然很牛,内心却浮现出了一丝疑惑:“小玉如此大费周章,难道就为了让学生们好好学习吗?”
“怎么会”,谢晦冲他眨了眨眼,“我从不做无用功呀!”
小玉每次这样弯起唇角看人,笑得清丽明艳,眸中盈盈流动着一池荧蝶星子的时候,辛弃疾便知道,他又要开始坑人了。
他微笑道:“那是什么?”
谢晦神采飞扬地说:“当然是要利用牛津,渗透进整个英格兰政坛了!未来随着牛津成为全欧洲学术中心,还可以辐射向全欧洲。”
“牛津的学生不是一般人,是各个贵族的继承人,未来有许多都会迈入政坛,身居高位。”
“所以,他们年少时所受到的教育,所交往的朋友,将会影响一生的态度,进而影响未来的政治格局。”
小玉在下好大的一盘棋,辛弃疾微微点头,心中隐约有了一线猜测,又问:“你打算怎么对他们施加影响?”
传播汉文化的事就交给朱熹。
但其他的嘛……管天管地,总不能管学生和谁交朋友吧。
谢晦缓缓揭开了谜底:“分学院。”
辛弃疾一怔。
谢晦告诉他:“我打算,在牛津内部创建不同的独立学院,每所学院都不限制学习专业,氛围风气各不相同,可以自由选择。”
“一经选定,则在牛津读书期间,终生不能更改。”
“平日以学院为单位,起居都在一处,也是他们所有的生活重心。每一年会对不同学院进行排名,用这个取代家族排名。”
毕竟家族的人太少了,每个家族的牛津学生人数又不同,排榜单不是很公正。
但学院制就不一样了。
谢晦打算搞一个详尽的调查问卷,性情相似的人最终会被划分到同一个学院去。
当他们以后走向政坛的时候,大概率也会成为同一个党派政友,保守派/激进派,等等。
辛弃疾:“……”
观众们:“……”
天啦噜,一所学校还被小玉玩出花来了,谁不直呼一声好家伙!
“唉”,谢晦想到这里,面上忽然浮现出了一丝惆怅之意。
辛弃疾奇道:“怎么了?”
就见他忧心忡忡地感叹道:“我做了如此长远的布局,就为了缓慢蚕食英格兰,希望它可以撑久一点吧。”
“千万别还没等到这一届牛津学生长大,就已经被大宋消灭了!”
辛弃疾:“……”
观众们:“……”
那你想的是真的很长远!
朱熹接到回信,踌躇满志地开干了起来。
先是选出了八个学院,由八名声望隆重的教授担任院长,并由学生们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
牛津大学作为文艺复兴的急先锋,正在进行大批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献翻译。
希腊文学教授见朱熹这边干得热火朝天,甚至好几次,在自己的课堂上发现学生在写朱熹的汉文作业。
不禁充满了羡慕,前来讨教。
朱熹倒也不藏私,反手掏出厚厚一沓作业纸:“学习离不开及时巩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的诀窍就是大量布置作业,搞题海战术!”
希腊文学教授:???
他看着如此严峻的工作量,战术性后仰。
朱熹赶忙把人拉回头,并且信誓旦旦地告诉他:“我大宋科举二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无数前辈认证过的学习方法,品质有保障!你信我一回!”
希腊文学教授望着朱熹真诚的大眼睛,踌躇半晌,还是决定信他一回。
过不了多久。
牛津大学的医学/神学/科学/哲学教授赫然发现,课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忙着写汉语和希腊语作业!
众人赶忙向朱熹请教。
朱熹再度掏出了他的作业纸:“事情是这样的……”
众教授恍然大悟,上帝啊,原来还能这么教导学生!
从此,牛津学生的噩梦开始了!
……
是年秋,埃及萨拉丁大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修书一封,邀请大宋共伐叙利亚。
书信到来的时候,谢晦和辛弃疾正在看西夏莫高窟。
当地共有八百多个洞窟,壁画超过四点五万平方米,约等于十分之一个临安皇城,其间光彩如云,璀璨耀目的细节众多,够看好一阵了。
第156号洞窟的正中央,正好是熟悉的历史人物张议潮。
一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绘制114位人物与鞍马,错落有致。
然而,再往前走,却有三十多个洞窟已然坍塌,黄尘掩埋,画迹莫辨。
这段时间,谢晦的表伯羊欣,作为当世知名的书画大师,带领他的专业技术团队长驻于此,试图修复壁画,却收效甚微。
经过羊欣的分析,情况很不乐观。
“按照如此坍塌速度,过不了百年,就有一半的洞窟要剥落消失。”
这么漂亮的画后世居然见不到了,真令人扼腕叹息。
谢晦抚摸着壁上风化的痕迹,郁郁不乐:“要是镇恶在就好了,可以问问壁画的原材料,以便修复。”
莫高窟,正是秦王苻坚在建元二年下令开凿的,从此便开始了千年辉煌。
“就算问镇恶也没用吧”,辛弃疾摆手道,“他哪会关注这种事,这里是莫高窟,又不是藏宝窟,得问秦王本人。”
然而,在评论区敲了半晌,却不见苻坚回复。
也不知是不是还在忙着举办国丧,又或者慕容垂等人被揭发出来,苻坚正在忙于处理。
二人只好改问世宗皇帝。
柴荣倒是热心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莫高窟在五代时期,属于归义军节度使区域,长期对后周称臣纳贡。
如今使者就在京中住着,前段时间皇后生辰,还到宴会上来献舞了,非常热情!
“莫高窟有一大批壁画,都是在我们这个年代重新绘制的,原材料单子都发在这里了,你们就照着这个配方重新制作燃料,描补粘合……”
有了他的相助,壁画修复工作终于艰难步入正轨。
羊欣对艺术工作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
将每一个洞窟的题材、形制、人像、故事、铭文,乃至每一面墙、每一处壁龛的布局,都分门别类、完全周详地记录下来。
此刻,谢晦就拿着羊欣的手册,按图索骥,寻找自己想看的壁画题材。
比如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