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一岁多的孩子,一天一个样儿,在外养了快一年再回府,瞒过了所有人的耳目。
  日渐相处下来,他也将赵颐当做亲生的孙子。
  这个孩子体弱,乖巧,又聪颖,很招人疼惜。
  他请封赵颐,或多或少,存了一些私心。
  老大知道自己后继无人,又没有能力带着家族走上新的高度,不愿意做世子。
  老二是烂泥扶不上墙,更没有能力做世子。
  孙辈,国公府只有赵珏一个嫡孙,手段与眼界,难以肩挑起国公府的重任。
  国公府的血脉,只有老四有真本事,可他是庶出。
  唯一能担起国公府重任的是赵颐,但是皇上在他面前明确的表示过,等赵颐的病治好了,在朝中有所建树,就会给他拜相封侯,另外开府。
  他心里想着,先请封赵颐为世孙,等赵颐在朝廷做出政绩,赵祁渊已经生育了子嗣吧?
  若是一个男孩,便记在老大的名下,等赵颐另外开府后,将爵位交由赵祁渊的孩子继承。
  只可惜赵颐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对世孙之位并没有兴趣。
  他曾经试探过皇上的口风,皇上一直没有松口。
  直到赵颐娶妻,主动争取了世孙之位,他给皇上递了请封的折子,皇上压了几日,才批了下来。
  这一切都在按着他的设想进行,皇上的确念在国公府抚养赵颐的情面上,几次对国公府手下留情。
  第299章 北齐帝师
  国公爷从回忆中抽离,神色黯然:“颐儿如何说?”
  “我们和颐儿二十多年的感情,不会因为血脉关系而分割开。”大夫人从来没有怀疑过,赵颐对他们的感情。
  赵颐听到身世消息,非但不会不认他们,恐怕对他们的爱,会变得更加深厚。
  大夫人很担心赵颐的处境:“父亲,外面的谣言,我们要如何处理?”
  “听候皇上的吩咐吧。”国公爷声音苍老:“皇上不会放任不管,我们到时候配合皇上行事。”
  国公爷心里很疑惑,北齐使臣是如何知道赵颐的存在?
  当年他能够顺利带走赵颐,是北齐的帝师制造出赵颐夭折的假象,来了一出金蝉脱壳。
  北齐除了帝师之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赵颐还活着。
  如果是帝师泄露出来的,那帝师当年为何要出手帮他呢?
  分析到这里,国公爷不免想起北齐帝师的存在,在北齐的地位很崇高,而且极为特殊。
  他少年成名,是一位旷世奇才,满腹经纶,足智多谋,在同辈里首屈一指,无人能望其项背。
  只比北齐帝大五岁,却是北齐帝的师傅。
  这简直就是史无前例。
  大夫人和大老爷想到靖安帝,满眼忧虑,不知道靖安帝是会力压谣言,还是选择揭露赵颐的身世。
  他们心里再焦灼,事态的发展,也由不得他们做主了。
  -
  赵颐是靖安帝子嗣的消息,一经散布出来,便传遍了大街小巷。
  百官们震惊,第一个反应是谣言,可转念想到靖安帝对赵颐的态度,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等着看靖安帝如何处理。
  百姓们却是深信不疑,如果赵颐不是靖安帝的子嗣,又为何深得靖安帝的宠爱?
  不过赵颐是不是龙子,对百姓而言并没有影响,他们当做八卦听了一耳朵。
  北齐使臣的探子,将探听到消息传回四夷馆:“大周的官员在观望,百姓们当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在私底下议论,大多数倒是希望赵颐是皇子。”
  毕竟靖安帝的几个皇子,谁也没有做过为百姓谋利的事情。
  赵颐见不得百姓受苦,自掏腰包安顿关州的灾民。
  这样一个装得下百姓疾苦,并且为此付诸行动的人,百姓们自然乐得他是皇家子嗣。将来若是做了皇帝,他们的日子过得也舒坦。
  高副使和齐王坐在房间内,听到百姓们和百官们的反应,半点都不意外。
  齐王在秋猎结束后,便得知了赵颐的身世,面色阴郁,一言不发。
  高副使说:“殿下,百姓现在越推崇赵颐是皇子,将来得知了赵颐是北齐皇室血脉,对赵颐的反噬就有多大。”
  他们原来是想要广宁公主和沈渡共处一室,再拿赵颐的身世威胁靖安帝妥协。
  毕竟仪贞公主无名无分跟着北齐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对于皇室而言是奇耻大辱。
  更重要的一点,靖安帝对赵颐极为宠爱,赵颐的身世揭露,大周绝对容不下赵颐。
  他们赌的就是赵颐在靖安帝心里的地位,看看靖安帝是否愿意为了赵颐妥协。
  谁知誉王横插一脚,拽着广宁公主坠崖,广宁公主的清誉受损,只能嫁给誉王。
  他们的计划落空,便也就无所顾忌了,先放出赵颐是靖安帝子嗣的消息,作为引发大周内乱的引子。
  齐王冷着一张脸,没有理会高副使。
  他至今难以接受赵颐是北齐的皇子,他的皇兄。
  若非他的幕僚常安劝他,赵颐在大周长大,体内流着一半大周的血脉,无论是父皇,还是北齐的朝臣,绝对不会让赵颐继承皇位,对他毫无威胁。
  否则的话,他绝对会铲除了赵颐。
  高副使见齐王沉默不语,眼底布满了阴霾,为了避免齐王坏事,率先对赵颐下手,给齐王分析利弊。
  “殿下,您才是陛下心里最看重的皇子,无论哪一个皇子都越不过您在陛下心里的地位。”
  高副使宽慰一句,询问道:“赵颐只是用来离间大周的一枚棋子,誉王和瑞王得知赵颐是靖安帝的子嗣,他们会如何做?”
  齐王皱紧眉头,誉王和瑞王一定会联手对付赵颐。
  高副使继续说道:“等到了誉王和瑞王对付赵颐的局面,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外甥,皇上该如何抉择?”
  “保誉王和瑞王这两个儿子,赵颐身后站着镇北王府,镇北王是赵颐的岳丈,两个人的利益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
  “保赵颐这个外甥,我们便站出来揭露赵颐的真正身世,朝廷上下就会动荡。如何还能容得下赵颐?”
  “赵颐身上不仅流淌着北齐皇室的血脉,镇北王还是他的岳丈,手握雄兵。若是赵颐有造反的心思,犹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大周的大臣们,谁能睡得安稳?”
  说到这里,高副使微微一笑:“朝臣会忌惮他们,联手死谏,将赵颐驱逐出大周,并且打压镇北王府。”
  只要大周打压了镇北王,失去了这股中坚力量。
  北齐就不会再败北了。
  齐王听了高副使的话,心情好转了一些。
  他冷睨着高副使:“大周是如何将我们北齐的皇子,带回大周抚养的?”
  高副使笑容僵硬,宫里的人都是看菜下碟,赵颐的生母不受陛下宠爱,陛下对赵颐更是没有放在眼里,宫人们如何会尽心尽力的伺候赵颐?
  宫人禀报赵颐夭折的消息,陛下都没有去看一眼,只是让宫人处置了。
  他们都以为赵颐是死了的,几乎遗忘了深宫内,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皇子。
  直到北齐战败了,他们出使大周来谈判,帝师将赵颐还活着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帝师少年成名,惊才绝艳,却并不得北齐帝重用。
  直至他化解北齐帝被废黜太子之位的危机,方才被器重。
  北齐帝做的许多决策,都需要过问帝师,对帝师极其信任。
  这种情况在朝臣们看来,就是帝师与北齐帝共治北齐。
  甚至在北齐帝的潜移默化下,朝臣们有政见会率先过问帝师,以至于帝师在北齐朝中的威望盖过了北齐帝。
  第300章 祭祀
  “赵颐在北齐不受宠,照料他的宫人说他夭折,皇上并没有在意,只是让宫人处理了。”
  高副使皱紧眉头:“谁知这个宫人被大周收买,与大周的使臣里应外合,将孩子从宫里偷出去了。”
  齐王听到父皇对赵颐如此不上心,脸上的阴云散去,倒来了几分闲情逸致:“我们把戏台子搭起来了,端看靖安帝如何把这一出戏唱下去。”
  高副使笑了起来:“下官也很期待。”
  想必这一出戏,会唱得十分精彩。
  -
  皇宫,太极殿。
  锦衣卫向靖安帝禀报:“皇上,宫外都在传小赵大人是您的子嗣。”
  靖安帝搁下手里的《圣训》,站起了身:“你说什么?”
  “皇上,小赵大人是您子嗣一事,在宫外传得沸沸扬扬。”锦衣卫神色凝重地说道:“锦衣卫查到消息是北齐使臣散布出来的,恐怕是想要引起大周内乱。”
  靖安帝神色冷肃,稍微一想,便推测出北齐的心思。
  北齐知道仪贞在他心里的地位,吃准了他不会揭露赵颐的身世,否则仪贞最后的尊严都没有了。
  如果他不澄清的话,便是默认了赵颐是他的子嗣,那么他的几个儿子势必会与赵颐针锋相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