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她承受不住丧子之痛,病倒在文县,夫君担心她,便去信给国公爷。
国公爷抱来一个瘦弱的孩子,来到文县找他们,想要用这个孩子来填补他们失去儿子的痛苦。
这个孩子就是赵颐。
她那时候刚刚失去自己的亲儿子,并不愿意抚养别人的孩子,直到这个孩子猫儿似的朝她唤一声“娘亲”。
她的心被软软地戳一下,终于正眼看向赵颐。
他瘦瘦小小的,一副病弱的模样,恍惚间像是看到了儿子的影子,便将他养在了身边。
他那时一岁多了,只会喊娘,路也不会走。
国公爷说:“他半岁没有了娘,身上又有一半大周的皇室血脉,伺候他的宫人并不尽心,把他关在笼子里,给一口吃的应付。”
她自己做过母亲的,最见不得小孩子遭罪,赵颐的遭遇,让她心生怜爱。
他们重新给他起了名字,取自期颐之寿的颐。
因为期颐之寿是高寿的意思。
他们盼着他长寿。
她教他学说话,教他学步,教他启蒙识字,教他自己吃饭等,令她惊喜的是他学得很快,有些东西一教便会。
母子俩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早就渗入她的生命里。
大老爷看着大夫人偏开头抹泪,递给大夫人一块帕子。
当初大夫人病倒,无法振作起来。
赵颐的到来,治愈了他们的丧子之痛。
大夫人曾经说:“颐儿失去亲娘,我失去亲儿子。老天爷怜惜我们是个可怜人,才会把颐儿送到我身边,让我们做了母子。”
如今真相被揭露,意味着他们的儿子,将会再一次离开他们。
即便是如此,大老爷仍旧毫无隐瞒地说道:“颐儿,我们对你生母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
“只知道她和当初的太子,也就是如今的北齐帝在一起,方才有了你。”
“因为仪贞公主是大周的皇室女,又是在北齐为质,北齐帝并没有给你亲娘名分。你亲娘不在了,北齐帝没有善待你。”
“皇上把你接回大周,寄养在国公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你。”
因为赵颐的身世见不得光,所以不能光明正大的以仪贞公主子嗣的身份,养在靖安帝的身边。
他们之所以对赵颐的身世很了解,是因为当年靖安帝派国公爷出使北齐,将赵颐带回国。
赵颐知道自己是仪贞公主的儿子,很自然而然的接受了。
因为靖安帝对他不同寻常的偏宠,他不是元荣皇后的侄儿的话,也就只有是靖安帝的外甥,才能够解释得通。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北齐帝的儿子。
他体内流淌着两国皇室的血脉,无论是在大周,还是在北齐,都是让朝臣们寝食难安的一个存在。
难怪靖安帝要把他寄养在国公府,隐藏他的身世。
也正是如此,才更体现出靖安帝对他的信任和疼宠。
“你的身世只有皇上,你祖父祖母,还有我和你娘知道。”大老爷凝重地说道:“我们这些知情人不可能揭露你的身世。我怀疑是北齐搞的鬼。”
他们之所以选择向赵颐坦白,就是害怕赵颐不明真相,遭受北齐的算计。
北齐在大周有恃无恐,恐怕就是拿捏着赵颐的身世。
赵颐眉眼沉凝:“父亲,我知道了。”
大老爷和大夫人知道赵颐是个聪慧的人,经过他们的提点,肯定会防范着北齐。
大夫人看着一旁过于安静的沈青檀,连忙说道:“颐儿,你和檀儿谈一谈。我和你爹,去找你祖父商量一下。”
说完这句话,大夫人和大老爷离开了兰雪苑。
屋子里,顿时只剩下赵颐和沈青檀。
第298章 私心
屋子里陷入沉寂,夫妻俩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今日发生的事情太突然了,纵使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有的信息仍旧需要时间消化。
沈青檀没想到赵颐不是大夫人和大老爷的亲生儿子,而大夫人和大老爷对待他的疼爱程度,即便是有些亲生的父母,也没有办法做到。
她自己经历过曲折的身世,能够体会到赵颐的心情。
只不过,他们的情况有所不同。承恩侯府将她当做换取利益的工具,因为她的存在会威胁到他们的性命,便一把火烧死了她。
得知真相,她只有恨。
而大老爷和大夫人是把赵颐当做亲儿子。
他再如何冷静自持,心里也会很难过吧?
沈青檀来到赵颐的身边,从身后抱住他。
赵颐垂眸看着她环在腰间的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腕,低声说道:“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沈青檀把脸贴在他的背上,点了点头:“有。”
赵颐一颗心往下沉了沉,一旦他的身世被揭露,镇北王府是他的岳家,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他不知道镇北王府会怎么做,是与他一起面对,还是将沈青檀带走。
“夫君,北齐使臣造谣你是皇上的儿子,分明是冲着你来的。”沈青檀知道赵颐不需要任何安慰的话,只是需要她的态度给他定心:“北齐把咱们逼急了,我们就借钱借粮食给皇上,以绝后患。”
赵颐愣住了,想过沈青檀会安慰他,想过她会讨论他的身世,想过她会为如今的处境生出忧虑。
他想的这些通通都没有,她坚定不移地站在他的身后,全心全意想着的是如何守护他。
“好。”赵颐转过身来,把她搂进怀里:“我们不收皇上的利钱。”
沈青檀:“……”果然,她的担忧是多余的。
赵颐几乎能够想象到她瞪他的神情,沉重的心情瞬间轻松了许多,眼神也变得坚定平和。
只要他在意的人,全都站在他的身边,这世间任何事,于他而言都不过是小事。
-
前院书房内,国公爷坐在太师椅里,目光扫过大老爷和大夫人的脸,从他们异样的神情,看出一丝端倪。
“你们是为了外面传的谣言而来?”国公爷示意大老爷与大夫人坐下:“你们去找颐儿了?”
大老爷苦笑道:“爹,纸包不住火,与其让别人告诉颐儿,不如我们自己告诉他。”
国公爷沉默不语,当年靖安帝派他出使北齐,迎接仪贞公主回国。
靖安帝没有去北齐,却是来到了两国接壤的边城,准备在边城亲自迎接仪贞公主回京城。
谁知,他抵达北齐都城的时候,得知了仪贞公主已经亡故的消息,只留下了一个孩子。
他把仪贞公主的事迹写在信里,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去边城给靖安帝。
靖安帝很快回了信,让他不计一切代价,将孩子带回大周。
孩子是仪贞公主和北齐帝的孩子,身上流淌着北齐的血脉,即便北齐帝不待见孩子,随意交给一个宫人照料,不闻不问,也不会让他把孩子带回大周。
最后是北齐帝师帮忙,他才顺利把孩子带回大周。
原本靖安帝想要亲自抚养孩子,但是孩子身上有两国皇室的血脉。靖安帝再如何宠爱这个孩子,也会承受众人的非议。
靖安帝舍不得让孩子在流言蜚语中长大,便委托他在宗族找一个家世清白的人,将孩子寄养在那户人家,日后再寻个机会提拔那户人家。
他没有与靖安帝一起回京,而是秘密带着孩子去宗族。在去宗族的路上,他收到了老大传来的家书。
家书上写着嫡长孙夭折,赵戚氏无法接受孩子离世,病倒在文县的消息。老大怕刺激到赵戚氏,暂时把孩子夭折的事情瞒下来。
老大请他在皇上跟前求一个恩典,拨一个太医来给赵戚氏医治,等赵戚氏从丧子之痛中缓过来了,再把孩子夭折的消息传回本家。
他看到家书的那一瞬间,便动了一个念头。与其把孩子寄养在宗族旁支名下,不如寄养在老大膝下。
其一,可以帮助赵戚氏填补丧子之痛。
其二,他的嫡女在宫里为后,这个孩子养在本家,可以巩固皇后的地位。
靖安帝对元荣皇后的感情很深厚,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帝王家的恩宠能够长盛不衰。
仪贞公主为了靖安帝而死,她在靖安帝心里的地位无人能及。何况她已经亡故,这一份愧疚之情,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
日后靖安帝对元荣皇后的恩宠不在了,元荣皇后若是犯了错,靖安帝看在这个孩子的情面上,也会格外开恩。
他便转道去了文县,将孩子留给了赵戚氏抚养,并且以名字起得太大了,孩子压不住为由,改换了名字。
之后便让赵戚氏带着孩子在庄子上养了将近一年的病,再回国公府。
因为赵戚氏怀孩子很辛苦,反应强烈,孩子生下来身子骨弱,经常生病,不太好养。
如今又得了天花,病情严重,他们留在庄子上养病,没有人会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