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40节

  想到亲信传来的关于勃列日涅夫对他枪毙了连襟茨维贡将军的发火,他的脸上不由露出了冷笑,老勃的这些亲戚和亲信,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一个个都死不足惜,自己都快死了,还想着保护这些贪婪的垃圾!
  上一次安德罗波夫的一个亲信,告诉他中国那里关于苏联领导人的一个传说,据说他们的领袖李思华,对老勃曾经有一个评价,说他是“唐明皇”。听了这个说法后,安德罗波夫专门找来了这个唐明皇的中国历史片段,阅读后他深有同感,老勃不就是苏联的唐明皇吗?1974年以前干得不错,开明肯干,把苏联推上了巅峰,但1974年以后,不就是唐明皇后半生的翻版?骄奢淫欲、贪婪无度。这十几年,不就是苏联一个由盛到衰的“天宝年间”吗?
  成功虽然在眼前,但不能大意,还必须给老勃最后的一击,让所有人都知道,不能再对老勃有任何期待!他眼中露出了隐隐杀气。
  西元1982年的9月,勃列日涅夫难得地来到了阿塞拜疆,他仍然必须显示他的存在感,作为总书记,在阿塞拜疆的党代会上致词。
  老勃微笑着上台,开始念一份秘书事先起草好的稿子,但糊涂的他,居然没有注意到,讲稿的内容,与大会主题毫不相干,与会的干部们骚动起来,他有点不知所措,一个助手慌忙地跑到他跟前,把真正的讲话稿交给他,他才艰难地完成了这一次的讲话。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个总书记,已经老糊涂了。
  他出丑的镜头,通过电视的直播,不仅传遍了苏联,还传遍了世界。尤其在西方,被当成了一个“独裁主义的大笑话”,他被称为“老年痴呆的独裁者”。西方利用这件事,狠狠地贬损了苏联的制度;而在苏联国内,则是传遍了全国的对老勃的讽刺和嘲笑。
  或许是去世前的回光返照,老勃很快从阿塞拜疆事件中清醒过来。
  9月10日,病情已经恶化的勃列日涅夫,接见了内务部长晓洛科夫。这个人一直是安德罗波夫的对手,为了自己的安全,他必须打倒安德罗波夫。
  晓洛科夫向勃列日涅夫出示了大量关于安德罗波夫的“黑材料”,并向勃列日涅夫告密称,安德罗波夫正在阴谋筹划“反党行动”,有政变夺权的危险。
  勃列日涅夫正中下怀,他命令晓洛科夫,在3天之内,务必逮捕安德罗波夫,并“查明其反党阴谋”。可是,他并不知道,双方的力量已经完全不对等。
  晓洛科夫立刻出动了3支特工部队,分别前往安德罗波夫的家、克格勃总部和中央大楼。他想在逮捕安德罗波夫的同时,迅速瓦解他的势力。可是大厦将倾,人心离散。特工部队内部,有人向安德罗波夫透露了消息,因此安德罗波夫反将一军,在特工部队经过的路上,埋伏了克格勃精锐,双方经过一场小规模的火并后,克格勃最终控制了3支特工部队——晓洛科夫的最后力量消耗殆尽。
  此后,安德罗波夫以“保护领袖”的名义,增加了对勃列日涅夫的安防措施,晓洛科夫虽然没有被马上逮捕,但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近勃列日涅夫,更谈不上对抗安德罗波夫了。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病逝。随后,安德罗波夫被推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而12月13日,绝望的晓洛科夫吞枪自尽。在这个阶段,契尔年科一直保持着缄默。
  苏联一个短暂的新时代——安德罗波夫时代来临了。
  西元1983年5月的一天,金武怠来到了新西伯利亚市,他是来祝贺“新西伯利亚经济大区”建立后的首任第一书记特洛尼科夫的。
  新西伯利亚市是俄罗斯共和国的第三大城市,面积477km2,人口140多万,在俄罗斯本土,除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就数这个城市了。这一次特洛尼科夫确实算是一步登天。
  特洛尼科夫并没有在他的官邸接见他,而是按照两人的习惯,在这个城市他的新别墅,单独与他见面,两人热烈地拥抱,他们当初的计划,到目前为止获得了完美的成功,接下去就是要把原来的“顶层设计”,变成真正的建设行动。
  特洛尼科夫向金武怠谈到了安德罗波夫正在进行中的反腐大行动,他感慨说:“老爷子真是个狠人,到现在,我国的部长级干部,他处理了90多人,150多个州级领导人,他处理了47个,腥风血雨啊。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也被他送进了监狱,哈哈,我最讨厌这个家伙了。”
  金武怠笑笑,但是脸色又变得严峻:“按照我们的最新消息,安德罗波夫的身体不行了。” 特洛尼科夫大吃一惊:“怎么回事?”
  金武怠说道:“我们有可靠的信息,他的肾脏功能已经严重衰竭,每过两周,就要进行一次护理,身体情况非常堪忧。”他迟疑了一下,但还是补充了一句:“我们国内有医学专家判断,那就是他有可能活不过一年。”
  特洛尼科夫感到惶恐,高兴的情绪没了,如果安德罗波夫死了,自己的位置还能稳住吗?
  金武怠平静地说:“根据我国对你们国家上层的分析,如果安德罗波夫死了,很可能是契尔年科出任新的苏共总书记,在安德罗波夫大力整顿后,各个利益集团,都希望回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稳定。这种情况下,你的地位应该风险不大。”
  “契尔年科此人,年龄也已经73岁,而且身体也不好,应该就是个过渡人物,不太可能在他任期内大动干戈,肯定是执行稳定的路线。西伯利亚大区木已成舟,而且绑定了多少高官家族的利益。我认为你不必惊慌。”
  特洛尼科夫心情平静下来,他想金武怠确实说得对,西伯利亚大区,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利基圈”,多少人会在苏联的配套基建和原材料供给等方面获得利益,大家都指望这个发财呢,哪有那么简单,会被重新废掉——这就是苏联的特色,事情要么不做,做了就停不下来,因为利益集团迅速形成。阿富汗战争不就是这样吗?因为反腐,所以安德罗波夫也不敢把这场战争停下来,再得罪军方。
  知道安德罗波夫命不久矣,特洛尼科夫不由对他肃然起敬:“老爷子是在用最后的生命反腐呀,忠诚的布尔什维克。”
  金武怠没有说话,安德罗波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生命最后时刻的“疯狂”,谁也说不好。
  两人喝了几杯酒,金武怠说道:“按照国内的看法,现在的苏g政治局内,有个人你必须高度关注,戈尔巴乔夫。”
  特洛尼科夫回答:“我认识他,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可是安德罗波夫的红人,原来不过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员会的第一书记,但最近这几年升得非常快,已经是中央赫赫有名的人物了。”他对戈尔巴乔夫有点羡慕,如果说自己是一步登天的话,与这位大人物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金武怠点点头:“他是我们看好的,最有可能在契尔年科之后,担任苏g总书记的人选,有可能的话,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应该会对你的事业有帮助。”
  特洛尼科夫点点头,两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开始讨论起经济大区接下来的具体事宜。
  第386章 走不出衰退的美国
  西元1984年7月,洛杉矶奥运会时刻。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正在观看电视,因为是美国田径之星卡尔.刘易斯的200米决赛,这是他喜欢的节目,而刘易斯也是他喜欢的明星。
  刘易斯毫无疑问地赢得了冠军,他兴奋地大力鼓掌。但很快,电视节目转向了“马球”,一个中国人塞进奥运会的项目,犹如棒球或者足球队,两队人在马上用球杆击球入球门,来决定胜负的项目。因为对抗激烈,美国人很喜欢,所以电视台几乎转播了每一场比赛。
  里根叹了一口气,站起来关掉了电视。看到这个中国项目,让他感到不快。
  新时空的1984年,是中国在与奥运会组委会博弈了几十年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中国加入了奥运会的“大家庭”。
  之所以拖了几十年,一开头是奥组委不愿意吸纳中国要求的东方比赛项目,后来中国又提出对奥运会主题的反对,认为所谓奥利匹克运动,来源于古希腊战胜波斯入侵者之后,古希腊庆贺胜利的这个历史渊源,纯属伪造,作为一个全球运动会,以此为历史根基,当然不妥,坚决反对。
  这就把西方的奥组委惹毛了,很长时间双方互不理睬。但问题是,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国、次大陆和非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拒绝参加,本来有奥组委的,也都退出。这样每次就有40多个国家缺席,奥运会还有什么代表性呢?
  尤其是1980年,美国带领西方等几十个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这下好了,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苏联带着它的小弟国家们也抵制,如果中国这一帮国家再不参加,新的奥运会可能有70个左右的国家不参加,简直是惨不忍睹,连续两界这样,奥运会可以考虑关门了。
  而且随着中国的经济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中国体育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1981年的在原来“亚太运动会”基础上扩大的“亚非拉运动会”,吸引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以及苏联的亚洲加盟国参加,轰动了全球,观察家们都认为其水平已经不低于奥运会,甚至开始把“亚非拉运动会”与奥运会相提并论,称之为全球两大运动会。而奥组委还没法反驳,奥运会也没有吸引全球全部国家嘛,与亚非拉运动会有多大的差别?
  这就叫形势比人强,奥组委高傲的白人心态,被迫调整,不得不接受新的现实——中国人有着最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样搞下去,最终亚非拉运动会超过奥运会,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最终奥组委被迫捏着鼻子,与中国体委签下了一连串的,他们内心认为的“不平等条约”,除了将奥运会的来源,修改为“西方传说故事”,以及允许大量东方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完全修改奥运会项目构成以外,还包括对奥组委自身进行改组,大量中国和其它“中国系”体育人士,进入奥组委任职等等。
  在这样的变革背景下,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终于成为中国等国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一个各方面东西平衡的奥运会。
  里根很清楚围绕奥运会发生的一些争斗。在他看来,奥运会的变革就是全球变革的一个缩影——中国人正在一切领域,逐渐占据上风,修改着原来西方优先和统领的一切规则,使之变得有利于中国。没有办法,谁让中国的经济力量如此强大,甚至在军事力量上,全球也逐步承认中国开始甩开了美国呢?
  美国的军费已经差不多翻了一番,都快2500亿美元/年了,但还是追不上中国。例如核航母舰队,中国以每年新增一个舰队的速度发展,丝毫也不停顿,到1984年已经达到了17个舰队,而美国才有13个,而且幕僚们警告说,除非美国进入战时状态,否则美海军最多配置15个航母舰队就是上限。而中国呢?cia报告他们的海军刊物,公开宣称第一步计划,是完成36个核航母舰队,实现全球驻扎。这是什么意思?未来他们还要驻扎大西洋吗?
  气愤归气愤、憋屈归憋屈,这都没有用,实力才能决定一切。但复兴美国军事实力的源泉,是经济和工业能力,偏偏这个方面,是里根现在最头疼的。
  上一次里根接见产业界大佬们的时候,ibm的ceo就曾经忧心忡忡地对里根汇报,现在除了技术差距,美国还在另一个领域遭遇了重大的阻碍,中国因为ict技术的领先,所以几乎所有的产业国际标准,都是中国人制定的,他们在全球市场先入为主,美国企业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国制定的标准,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要不然其它国家几乎不会接受,甚至包括美国的欧洲盟国。本来美国产品的性价比就比不上中国,再加上标准劣势,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里根又能怎么办呢?他已经尽量为企业界和资本家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了。他推行的所谓“里根经济学”,“精简”政府,减少公共开支,把所得税降低了25%,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进一步减少对商业行为特别是金融的管制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本质上就是国家意志让位于资本意志,杀贫济富,尽量由资本家说了算,尽量给资本家创造便利条件,这是新自由主义的“小政府,大市场”,与罗斯福时代的路线,恰好是相反的。
  按说这种政策应该能为美国吸引足够的资本,因为给资本运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嘛,有利于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流入美国来购买美国资产和国债——代价是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缓慢,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中产阶级的规模急剧下降。
  他和幕僚们本来计划,以大量国外资金为保障,引导国民超前消费,这个效果是有的,现在美国国民人均消费额达到其储蓄额的1.5倍,导致储蓄率从战后占gdp的40%,降到了2%不到;同时美国政府自己也开始大量地“制造”赤字——美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已经上涨了2.5倍,用于在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中,投入大笔的资金,这样的财政、贸易双赤字经济,让政府和民间一起借债消费。一个拥有近2.5亿人口和旺盛消费能力的庞大市场就此形成,以消费能力论,它相当于近四个西德。
  除了同样金融化的英国,其它国家当然不能这样做,这些国家就只能形成产能远超内需的情况,由此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也就此形成。美国通过金融剥削其它国家,弥补自身债务的大循环,就可以形成——美国市场旺盛的需求,成为拉动各个制造业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各国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大量的美元,而为了保障这台“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为了让了美国人有钱继续消费,就得不断把储备的美元,再投回到美国,购买美国国债。
  所以钱也有了,做工的奴隶也有了,美国人集中精力在军事上对付中苏的大格局就可以形成。
  战略非常精妙,但从理论来到现实,美国人发现,无论在哪个领域,他们都碰上了铜墙铁壁——中国人的阻挡。
  加息与打低油价之后(现在的油价只有12美元/桶),确实让美国的通膨立竿见影就降了下来,滞涨经济危机解除了一半——那个代表通货膨胀的“涨”字消除了,可问题是经济状况,仍然是停滞的“滞”呀。
  大量的欧洲美元,以及在发展中国家的美元,确实回流了美国,但并没有推动美国的投资和发展,资本家们发现,他们可以投资的大多数产业领域,都很难对抗中国人,做不到他们那样的性价比。
  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现在已经不比美国低什么,但问题是,中国的产业规模又大又全,这种全产业链的格局,使得他们的产品,更有规模效应,配套非常完整,从而整体从成本到质量,就形成了高性价比。而在美国投资的话,单单要配齐全部的配套,例如各种零部件,就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还真的不能使用美国本土的零部件,最好是从中国进口。
  更让人绝望的是,大多数实体产业,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现在是落后于中国的,同样规模的劳动力,中国能够生产得更多更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产业界,大量使用了ict科技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要赶上这样的先进水平,需要的投资规模是巨大的。
  所以实体产业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没戏,投资的结局,大概率是亏损,这让那些资本家们如何下得去手?
  实体产业不行,那么在金融资本运作上发力呢?本来一个目标,就是收割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产嘛。
  但两年下来发现,除了欧洲和南美,其它地区很难,通常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流失了大量美元,他们不是苦苦哀求美元重新流入,而是与中国签署更大的本币与人民币的互换协议,加大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替换掉不足的美元。
  而中国也大力投资这些国家的资产,表面上中国人没有美国那么狠,他们假惺惺地提供比美国资本要高的价格,来收购所在国的优质资产,甚至大量使用合资和可回购的方式,这让人民币投资变得比美元更受欢迎,尽管人民币是一种国家管制不能完全自由交易的货币,但它能买到所有的物资产品呀。
  所以美元从某个国家撤离,中国人就跟进,填补了很大一部分的缺失,并使得未来美元回到所在国,低价收购优质资产的循环,被打断了一大半。
  所以里根经济学实行到目前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仍然萎靡不振,而金融资本循环只有原来构想的一小部分。这样的成果,当然不足以复兴美国经济,这两年的经济增长率,连2%都不到,而核心生产率指标,已经是十多年都只增加0.1%/年左右,几乎就是完全停滞。
  大量的美元回到了美国,但结果是:这些钱根本不投入实体经济,趴在银行账上,宁可忍受越来越低的利息。甚至连国债也出现了危机,近期国债收益率一直是倒挂的——他娘的一年期到三年期的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十年期收益率!这意味着没有人对美国的长期有信心!国债也在逐步失去国内外资本家的兴趣,美联储已经不得不好几次自掏腰包,购买国债了。
  美元是用来赚取真正的财富的,否则要那些美元回来干嘛?开动印钞机,绿纸要多少有多少。可是美国现在就陷入了这样的窘境——国内外都不要绿纸,陷入了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当然也不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因为美元回流,加上通膨改善,所以国内的消费,还是提振的,但这种依靠国家和家庭一起借债的“消费旺景”,没有产业来创造真正的财富,能持续多久呢?
  里根现在觉得,自己就是坐在一堆底火正在慢慢烧起来的木柴上。要不是消费撑着,美国人就该游行喊他滚蛋了。
  他又叹了一口气,想起了同病相怜的英国撒切尔夫人。打赢马岛战争之后,这样的胜利并没有为英国带来什么实惠,例如资本大量流入英国这样期待的成果。
  按照中国人讽刺的说法,英国人在马岛的胜利完全是侥幸,一个联合国五常,赢过一个经济快崩溃的普通国家,有什么稀奇的?真正稀奇的,是英国已经衰落到了这样的程度,说实话其海军一点都不能打。这一次如果不是阿根廷太穷,只买了12架jh-10,英国未必能够胜利。按照中国军事专家的所谓“估测”,如果阿根廷拥有3648架jh-10以及足够的导弹和其它弹药,至少可以消灭半个英国舰队,战争结果肯定就此改变。
  中国人这种“马岛战争没有发现英国的强大,反而发现了英国力量的落日余晖”论调,就算是在欧洲,也很有市场,被很多欧洲人接受。所以英镑算什么金融避险货币呢?自然想赢得资本的大量进入也不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主义的4大招: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看起来只完成了最后2项,前两项的结果都不太好。私有化资产都只能廉价出售,政府得到的回报太低,不足以覆盖广大的失业人群;而控制货币也没能控制得了,英镑还是不断地贬值。后面两项是靠政府的强制力量的,实际上因为创造的新经济机会有限,使得民怨沸腾,撒切尔未必能连任了。
  里根有点同情撒切尔,相比自己,她的处境更艰难——英国的回旋余地,当然比不上美国。
  他摇了摇头,开始阅读cia翻译的中国领袖李思华,对美国体制的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他想看看,美国最大的敌人,是如何看待美国的。
  李思华文章提到,不少美国人,特别是其中的精英们,非常喜欢把美国比作是“罗马帝国”,这与以往沙俄也喜欢称自己是新罗马帝国不一样,沙俄主要是出于宗教信仰,也是出于帝国情结。美国式“罗马帝国”,更多的是按照两者体制上的相似性。
  李思华否认古罗马的大部分历史,她认为所谓古罗马的体制,是“小说家”们,用西方近代体制的基础,反推设计论述的,这是他们试图实现的一个“理想国”。
  这个体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经济,而政治模式是寡头政治。其社会体系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少量的人口,组成一个核心圈子,由这个核心圈子,对数量远超过自己的人口,实施控制,即所谓的精英牧羊人,对羊群“放牧”。虽然核心圈子内部的利益分配,依然是存在不公,但从全局看,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都从那些大多数人身上,攫取到了超额的利益。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这个体系又扩大了外延,所谓古罗马帝国,除了自己的奴隶之外,还有众多的“保护国”,成为罗马主要的财富来源嘛。
  所以罗马的少数人圈子,即其“公民”,就是真正的统治阶层,他们对内进行阶级剥削,而在阶级剥削之外,罗马体制还存在着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剥削。
  这样一套体系能够存在的前提是,这个核心圈子,必须拥有一支在技术和组织模式上,都绝对领先于世界的军事力量。
  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人称美国为新罗马帝国。包括美国人在内的绝大多数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罗马式”的嘛,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一个放大了的“罗马帝国”,而他们就是帝国中的那一小部分“公民”。
  美国人本来是试图建立一个三层级别的全球经济体系,来实现他们现实落地的罗马帝国的美梦。即资源国家、工业国家,和最顶层的金融统治国家(美国),在这个体系中,美国人已经为全球各国设定好了位置。这三个层级,每一级的国家,都从下面层级的国家身上,获取超额的利益,同时受到上面层级国家的剥削,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字塔”结构。呵呵,美国高居山巅,就是无冕之王,上帝之子。
  不过这样的春秋大梦,被中苏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粉碎了,当然美国不甘心,现在美国的一切努力,不过是试图重建这个罗马体系罢了。
  看完全文,里根又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中国领袖虽然年迈,但她对于美国的解读,仍然是深刻入骨,真不愧是在美国顶层,纵横卑阖过的一代枭雄,这等对于美国上层建筑的深刻认知,就算是里根本人,也是最近10年才慢慢有所认知的。
  里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所谓的复兴,如果不能搬开中国这个超大的绊脚石,根本不可能。但是中国是如此的强大,美国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不仅需要团结整个西方的力量,还要先打垮苏联,从苏联那汲取让美国复兴的力量,才能使得美国能够领导西方,与中国进行各方面的决战。
  这不是我这个总统任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他自嘲了一下,心想,如果自己能为了这个“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就算是不辜负伟大的资本主义美国了。
  为此,还要冷静的“缓和策略”,一定不能让中国,把它力量的矛头,都指向美国,美国需要时间。
  第387章 巨人谢幕与思华毒策
  新时空西元1984年的10月6日,主席去世,终年91岁,相比原时空,他多活了9年,看到了一个光辉璀璨的新中国。
  李思华悲不能抑,在新时空,她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位伟大的导师、战友,也是唯一和她分享了无数秘密的同志。在她得到通知的那一刻,让她感觉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一个时代最英雄的人物去了。
  消息传出,举世哀悼。悲痛和怀念,如同潮水一般,淹没了全国。并且越过国境,波撼全球。
  消息公布后的15分钟内,全世界的媒体,都停止了正常的运作,转而报道主席去世的事件,联合国当日下降半旗致哀,表示主席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人类的世世代代。
  由于新时空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向中国政府,发来了唁电或唁函,超过150个国家的领导人到中国使馆吊唁,而10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巨人的离去,就算是欧美最反g的分子,此时的心态多半也是复杂的。
  李思华否决了有些人主张将主席遗体,像列宁一样长期保存的建议,她认为还是让主席入土为安吧,主席自己也不会赞成。新的主席纪念堂,并不需要用他的遗体,来作为纪念。
  11月的1天,张巧云陪着李思华在院子里散步,李思华的脸色仍然有点苍白,主席去世,让她小病了一场,一个多月了,才恢复了过来,她毕竟也是78岁的老人了。
  她的心情已经平静了下来,这就是自然规律,无论怎样的伟人,都会被时光带走。带不走的,就是我们建立的伟大事业,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中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