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41节
赵云腾走入院子,他看了看李思华的脸色,心里多少有点欣慰,看来姑姑已经走出了悲伤。
张巧云离开,两人慢慢聊起了国内国际的局势。
前段使劲,赵云腾作为国防大学校长,刚刚访问了苏联,他向李思华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这几年已经看不到苏联在七十年代末期的那种繁荣的景象了,安德罗波夫这一轮简短的改革,并没有能复兴苏联的经济。勃列日涅夫当年过于重视重工业、军工和石油这三项了。现在其余的产业,完全失去了竞争力,这几年美国搞出来的低油价,对他们杀伤力太大了,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还不结束阿富汗战争。在契尔年科上台后,苏联又恢复了平静,但老百姓的怨气,却越来越大了,如果没有我们的支撑,恐怕原时空的苏联末期就已经到来,现在虽然好一些,但趋势还是一样的。”
“所以苏联人,对于与我们合资的那个新西伯利亚大区的几个合资工业园区,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契尔年科上台后,第一次离开莫斯科就是去那里,现在几乎每个月都要跑一趟视察,对一个多病的老人而言,简直是重视到没边的程度了。不过也是,一旦建成,他们无需花费外汇,本土的资源,就可以变成民生产品了。”
“那个特洛尼科夫,现在因此变成了苏联高层的大红人,一旦这个大区有些成果,恐怕他就会进入苏g政治局常委了。我还注意到,那个戈尔巴乔夫对这个项目也非常重视,亲自在抓,他也经常跑到那里的现场视察。”
李思华的脸色露出了微笑:“国家就是这样,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斯大林等人,用了几代人的时间,才把苏联推到了七十年代的高峰。勃列日涅夫中风以后,你看才几年的时间,被美国人一个低油价,就打得衰败之相,都出来了。”
“说是一个超级大国,结果兴也石油,衰也石油。美国未来必然还会推高油价战略,但就不知道这个时空的苏联,熬不熬得到那个时间了。”
赵云腾追问:“美国为什么未来会推高油价战略?”他有点好奇。
李思华叹息一声:“因为低油价本来就是伤人伤本呀。”
她解释说:“现在美国,正在滑向一个大号的苏联,你不要只看美国本土,要把美国、加拿大与它的殖民地墨西哥放在一起看。2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不是已经接近苏联了?而且苏联大量寒带荒漠,从可用土地的角度,实际上是美国大,苏联小。另外一方面,美国人口2.4亿人,加拿大3千万,墨西哥1亿多人,所以人口也是一个大号苏联。”
“现在他们的处境与苏联也是类似的,苏联大部分产业都废了,美国何尝不是在这条路上?他们多数的产业都被我们中国给废了,资本家投资赚不了钱,现在里根头疼的,不就是这个?逐渐的在这个时空,美国也就剩下了两个出口,第一是金融和资本,第二是资源。”
“新时空金融和资本这条路,美国最多只能走通半条路,剥削一下欧洲和南美的一部分,这是不足以支撑美国的。所以最终不就是苏联一样的道路,卖资源吗?”
“现在美国为了打败苏联,伤人伤己,这也是咬着牙硬撑。他们现在能源产业上投资如此之大,一方面当然是现在要有足够的产能压低油价,让苏联完蛋,今年很可能会看到低于10美元/桶的油价。另一方面也是为未来做准备。一旦实现了干掉苏联的目标,马上联手中东推高油价,这是对石油输出国有利的事情,能够得到他们的配合,估计未来4050美元/桶的油价会再次重现。不过有我们在调剂,他们想油价再高也很难。我们有很多手段来打低油价。”
赵云腾恍然大悟,他越想,觉得越对,自己受到原时空美国强大无比的影响太深了。在新时空,未来美国可不就是一个大号的苏联吗?其工业和诸多产业一旦衰落,军事上也落后于中国,那么其金融和所谓的资本运作,也必然衰落,最后可不就是要靠出口资源?
甚至美国会更类似原时空苏联崩溃后的俄罗斯。他们仍然能维持仅次于中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所以能控制加拿大和墨西哥,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比较丰厚的资源出口,反过来再用资源出口的钱,维持军事力量和局部霸权。
至于美元金融,赵云腾是看不到美国会有什么大的机会,当你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威慑其它国家的时候,人家凭什么让你剥削呢?就算还有一些“被保护国”,又能剥削多少?
赵云腾冲口而出:“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还不如苏联呢?苏联现在西伯利亚的石油开采,成本大约是9美元/桶。而北美主要的石油储量,是加拿大的油沙1700亿桶,那个生产成本,起码是2025美元/桶。怪不得……,如果不是高油价,他们简直要亏死,总不能只靠美国本土和墨西哥的石油储量,两国只有500多亿桶。”
李思华笑笑:“所以在美国想要高油价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
赵云腾沉思了一会,说道:“那个时候,他们已经被迫变成我们工业产品的市场。所以总的原则,应该是不能让他们发财,但是保留一定的利润,不能太肥,不能太瘦。”
李思华赞许地点点头,说道:“这就对了。低油价战略的时候,他们是以本伤人,我们干预不了太多。但是高价油战略的时候,我们的干预手段就太多了。”
“我个人的判断,是美国能够维持现在这种低油价战略,最多10年,也就是原时空苏联崩溃的1991年左右。再往下去,就算苏联不崩溃,美国资本家们也无法忍受了。他们一个来钱的领域都没有,怎么可能长期维持?”
“苏联能够维持,取决于他们熬不熬得住,如果是一个团结有革命理想的团体,这当然没问题,再难还能难过苏联建国初期吗?但现在这是一个自私贪婪的官僚团体,会演变成什么情况,就很不好说了。”
“我们已经帮了他们两手,一是扩大中苏贸易,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民生产品;二是这个新西伯利亚经济区,直接支持他们建立基础民生工业基础。如果这还救不回来,我们也就只能静观其变,做好我们对未来苏联解体的一切一准备。坦率地说,现在这个统治阶层,原来越腐败堕落,未来解体几乎是肯定的趋势,我们现在做的,或许也只能延缓这个趋势而已。”
“反过来看美国,低油价战略下,产业又被我们封堵发展不了,金融收割也只能是局部性的杯水车薪。美国的科技与产业领域,就会落后我们越来越远,这是它企图打垮苏联,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也是我们精心设计和计划执行的结果。”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美国头上的我们这根绞索,建设得越来越坚固,越来越让美国难以挣脱。等到苏联垮了,美国人也只能发现,其实他们不可能从崩塌的苏联那里,拿到太多的财富来弥补自身。而他们变成了过去苏联的角色,不得不走上高油价这条长期而言的自杀之路——高油价本身,就意味着美国基本放弃了产业端。”
“例如,你觉得如果苏联还是像原时空1991年崩溃的话,原时空流失的1000万苏联人才,是会跑到中国的多呢?还是会跑到西方的多呢?恐怕他们跑到了西方,也会发现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最后很多人还得想办法,转向中国。所谓西方的自由,不能保证他们有饭吃,更不要说吃好饭。”
赵云腾沉默了一会,问道:“我们到时用什么来影响油价呢?”
李思华笑了:“那手段可就多了。例如现在低油价时代,我们正在不断地买入全球各地的油田,非常廉价嘛。加上我们国内的石油开采业做好准备,一旦低油价时代结束,立即将产能逐步提升,最高我们可以提升到5亿吨/年,你知道这些年我们国内的石油开采,是非常谨慎的,现在只保留了1亿多吨产能,国内的资源我们保留了大半,这相当于可以提升每年4亿吨的量能。加上国外油田至少可以2亿吨的产出,我们就有了6亿吨可多可少的油田产能,这甚至超越了美国现在以本伤人的程度。我们还掌控着非洲油田的大部分,说到打低油价战略,我们的本钱,比美国人要丰厚许多。”
“这还只是从石油本身来影响。你知道从八十年代下半阶段开始,我们的风电和光伏产业,就要开始推进了,计划通过5年的基本成熟期后,从九十年代开始,狂暴地发展这两个新能源产业,10年小成,20年大成,等到2000年左右,我要这两个产业,发展到我们穿越前超越原时空的程度,例如对标2030年。加上核电,务必形成新能源取代油气作为主流能源的趋势,油气更多的未来,是作为化工原料。这样的趋势一旦形成,我们随时可以操控舆论,战略性地影响油价。”
赵云腾心悦诚服,别看姑姑人老了,可思想还是那么敏锐,这样的超级大战略,她心中早已有数——全球每年的油气需求,是有上限的,但短期的供给能力,却是可以远超需求的。所以虽然影响不了美国的低油价战略,但反过来等到美国想维持高油价的时候,那中国可以随时打下去,更不要说中国届时还有风电、光伏和新核电这样的科技武器了。
李思华保持着微笑:“当然,在核威慑下,我们一下子把美国人打得太惨是不行的,那会让他们有些人铤而走险。所以这就像是训狗,保持着合适的油价以及其它大宗物资的价格,就是狗脖子上的缰绳。狗子狂躁的时候,要放松一点,让它跑一跑,然后慢慢拉住,始终让它在我们控制之下。”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格局,美国人的科技水平,会越来越落后于我们,如果哪一天,我们确认能够对付美国的核生化力量了,那自然就是杀狗的时候到了。嗯,比如说,我们领先美国科技30年以上,也许就是时机大致到了,不过届时要进行缜密的科学的综合研判,尤其是对付钴60核弹这样的大杀器。”
赵云腾的背上,莫名地有点发寒。姑姑的这个大战略,可真是“毒辣”呀,不能不为美国悲哀,他们遇上了超时空的“大魔头”。
李思华继续说道:“产业上,未来20年的任务,就是形成一种类似美国设想的罗马式三层级的结构,不过我们不做金融垄断大国,长期而言那是自杀之道。我们要掌控的,就是高端与大部分中端工业和产业,以及高科技化了的低端产业,本土必须保持全产业链的能力;发展起来的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掌控部分中端和几乎全部低端工业和产业。当然,中端是个很广的范畴,美国和西欧,还是会有一些,但要让他们成为非主流。尤其是美国,要让他们变成以资源国家为主,只有残留的少数中端工业,他们是不可能再有低端工业的。”
李思华幽幽地补上了一句:“你说,如果美欧的经济变成了这种情况,那么他们的国内情况,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
赵云腾内心一凛,他思考起了这个问题。
首先一点就不用多说,西方必然进入长期的萧条状态,企业大量破产和劳动力大量失业,现有的福利制度彻底崩溃,贫富差距会急剧扩大,资本主义只能内卷,内部矛盾爆发,早年被收买的工人职员阶级,重新成为新贫阶级,资本家必然要吃人,不能剥削全世界了,那就只有剥削自身的国民。
这是他们的救命之路,只有让国内的劳动成本,变得极为低廉,他们才能重新建立一些传统产业优势。高新科技是不用想的,这些资本家又不愿意投资长期事业,而且被中国的科技压制着,他们只能追求即时的回报。那不就是回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吗?只有少数人是“公民”,其余人都是牲畜的时代?问题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民众的忍耐力是很高的。而未来再搞这一套,他们的国民能忍受得了?
呵呵,虽然西方国家,一直在对他们的国民推行“羊群逻辑”,让他们学会服从精英就行,但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毕竟这些人文化程度较高,其反抗精神,怎么能够低估呢?
在中国压倒性的军事力量面前,他们无法重演过去的殖民时代,靠从国外的掠夺,来弥补国内的经济和民生,那就只有不停的内卷,卷到死为止。马克思恩格斯描述过的,以欧洲社会为基础的革命环境,赫然重现!
由于有核武器的同归于尽威胁,所以中国不能太着急,现在要做的,就是铸造一口把西方资本主义装在里面的压力锅,开火“炖菜”,压力过大的时候放放气,压力太小的时候加大火力以增加压力。总之是慢慢地“炼化”,等到科技碾压,可以对付美国核威胁的时候,就是立即不断加压,让压力无可承受,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彻底爆炸,粉身碎骨!
赵云腾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他把刚才的思考,对李思华叙述了一遍。
李思华笑起来,赵云腾这一次,是真的懂了。她感慨道:
“历史是螺旋发展的,过去的历史,往往转了一圈以后,以新的模式,改头换面的重演。西方现代的资本主义,以为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摆脱了马恩描述的那个革命环境、那种可怕的革命前景。哪有那么容易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那个环境以更强十倍的尺度,重现在西方。谁说武器的批判,就是唯一最强的批判了?”
李思华当然不会只是对赵云腾,揭示自己的最终战略,她现在年事已高,需要预防不测。不可能把最重要的策略,都把控在自己的手上,对中央一些重点的国家领导人,她都是要对他们阐述清晰的。
这也是现在她有了足够的自信,中国蒸蒸日上,而美国开始日落西山,原时空发生过的高层投美事件,在新时空要有多脑残,才会有高层这样做?而且大势是那么好扳回的?历史的大趋势一旦形成,个人的努力,往往是不足以改变的。保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趋势下,正确地执行。
第388章 步步紧逼的世界革命阶段
哈里.奥本海默扔掉电话,狠狠地一巴掌拍在大班桌上,手掌传来的痛楚,他似乎毫无所觉,巨大的愤怒让他几乎要失去理智。
他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好一会才平静下来。但人平静了,就开始变得颓然,他坐回大班椅,感觉着自己的筋疲力尽。
公司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的一切努力都完了,gc党根本不吃他熟悉的那一套。
哈里.奥本海默是主宰戴比尔斯公司的奥本海默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这个戴比尔斯公司为世人所熟悉,原时空著名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就是这个哈里在被他父亲派去纽约的时候,与著名的4a广告公司智威汤逊一起,为戴比尔斯打造出来的经典名句,这句宣传语在原时空,曾经被评为20世纪最成功的广告文案。
奥本海默家族经营戴比尔斯公司的一贯策略,就是试图垄断钻石市场,通过控制产量达成物以稀为贵,从而高价出售钻石牟取暴利。一度他们家族也接近成功,因为家族控制了南非、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的钻石主要产量。
他们的策略是,囤积大量钻石,但仅少量出售,一旦市场上出现竞争者,就大量倾销打爆竞争者。这种策略曾经很有效,戴比尔斯一度控制了全球90%的钻石市场。
但自从中国人来到非洲,这种格局就被永久改变了。非洲其实很多国家都有钻石,天然钻石并不是什么稀罕品,不过是被戴比尔斯炒作出来的罢了。所以中国人推动那些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开采后,钻石的市场和价格都被改变了。
非洲天然钻石成为了一种普通宝石类的珠宝,经过中国物价局的审核后,可以在中国出售,价格自然要比戴比尔斯试图维持的高价,要低几十倍,因为产量并不小嘛。
戴比尔斯以往的钻石霸主地位,在这个新的市场体系面前,可以说是屁用都没有。这些国家以国家力量开采,销往中国,无论是哪个方面,都不关戴比尔斯的事情,奥本海默家族也根本无法插手,赤色gc的中国人,怎么会看得起他一个犹太商人?
这本来就造成了戴比尔斯巨大的危机,因为随着非洲社会主义国家钻石生产量的扩大,“中国系”的钻石开始在西方市场出现,并逐渐被西方市场接受,这使得戴比尔斯根本无法维持高价,而且包括苏联在内,也开始大量开采钻石。哈里只有眼看着,戴比尔斯苦心维持多年的钻石高价市场,被这些野蛮人打得落花流水。
他曾经努力在西方市场上抹黑这些“中国系”的非洲钻石,结果却被中国人暗中警告:你一个商人,做你的生意没关系,但是用这样的黑暗伎俩,难道是活腻了不曾?这使得他不得不收手,此后只敢宣传戴比尔斯的精湛工艺等,创造了高度的真正的美丽与永恒,但钻石价格仍然逐渐下降。
家族苦苦支撑,没想到中国人在非洲的扩张野心,还没有满足,新一轮的非洲社会主义国家扩张,居然在1985年初来到了,为了保住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的家族财产,他动足了脑筋,试图让新生的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人民共和国,能够承认他家族的投资,结果却被毫不犹豫地拒绝,说奥本海默家族做了无数孽,是典型地依靠掠夺非洲资源和剥削钻石矿工的血汗发展起来的,当然要没收资产,没有直接找到奥本海默家族并枪毙掉,已经是两国尊重南非主权的缘故了,还敢来主动讨死吗?
非洲的一切都改变了,家族何去何从呢?哈里陷入了苦恼之之中。
导致奥本海默家族巨变的,正是中国在非洲推动的最后一轮革命。重点就是南部非洲的4个国家: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博茨瓦纳,以及津巴布韦。这4个国家的面积不小,总面积高达约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千万,而只有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人口较多,分别有1100万和600万左右,其余两国人口很少。
而原来苏联路线的安哥拉,其“人民运动”政府在非洲全面“中国模式化”的背景下,加上来自苏联的援助减少,在内部斗争后进行全面改组,与中国支持的安哥拉gc党重新融合,转变为中国模式,与其余非洲社会主义国家一体化。安哥拉很大,有124.67万平方公里,人口1020万左右。
在安哥拉政府改组后,多个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的“志愿军”进入安哥拉,迅速消灭了美国支持的“安盟”,恢复了安哥拉的全面和平,使得这个国家可以开始经济建设和发展。
因此经过此轮革命扩张后,整个非洲大陆,除了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北苏丹、南苏丹7国,以及南部非洲的南非1国,还有3个岛国即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和毛里求斯以外,其余近40个非洲国家,全部按照中国模式“赤化”,在全球人的心目中,非洲大陆已经是一个“红色中国赤化的大陆”。
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总面积超过2180万平方公里,占了非洲总面积的2/3以上,人口规模此时略超3亿人,人口规模大约也是非洲的2/3左右。
基本上中国推动的非洲革命,到此为止。放弃北非7国的原因,是因为宗教和欧洲影响两个因素,使得这7国如果要进行从社会底层的变革,难度太大,所谓的“性价比”太低。
南非此前惊慌失措,不过在中国特使与当政的国民党政府密谈之后,南非白人政府基本算是稳定了下来,因为他们从中国特使那里得到了保证,中国不会推动非洲社会主义国家进攻南非,但南非也应该保持对其余南部非洲4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沉默,不得敌对和派遣人员捣乱,这就是一种交换。
放弃南非,自然是因为代价太大,这个时代的南非,算得上一个中型强国,拿到欧洲去,大约也只逊色于英、德、法、意、西这前几位的西方国家。
南非白人政权,不是没有想过武装干涉南部非洲4国的“赤化”,但面对中国在非洲的30多万陆军,大量的空中力量,以及已经在南非附近海域集结的中国4个航母舰队,最后还是怂了。毕竟在南非向美国和英国求援后,这两国虽然口头一片支持之声,但说到出兵,都是顾左右而言他。
难道单靠南非去对抗无比强大的中国吗?一旦惹怒了中国,南非这个国家可能都不会存在了,美英的怂恿,无非是“战斗到最后一个南非白人”而已,那个年代,美英可不像原时空2020年那样,已经渗透控制了西方各国的国政客群体。新时空的南非白人政权,可是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
而且此时的南非,已经进入了“黑人民权”运动最激烈的时刻,白人政权的种族歧视,开始有点摇摇欲坠。国内一屁股屎,白人政权都怀疑一旦自己战败,恐怕国内黑人造反,就必不可免,怎么可能考虑对中国开战呢?
南非虽然最为恐惧,但事实上最失落的,当然还是撒切尔夫人当政的英国,南非非洲除了莫桑比克归葡萄牙殖民以外,原来可都是英国的禁脔,但现在算是彻底失去了,对阿根廷可以打马岛战争,对中国根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同样失落的当然还有葡萄牙,他们更是连表面的抗议都不敢有。
在非洲国家内部,其实在1978年中国完成了“中部横切”战略之后,就算是“大势已明”了,各国都明白,如果中国要在他们国家推动革命,那其他政治势力,一点机会都没有。而会不会推动某国的革命,只要看“xx国gc党”有没有成立就知道了。
所以一些机警的非洲政治人物,在那以后都开始了拼命的“跳船”,例如津巴布韦著名的政治人物穆加贝,他领导的民盟在1980年选举中获胜。但他根本没有就此领导下去,而是申请本人加入“津巴布韦gc党”,以和平方式交权,当时舆论大哗,但最后西方也是无可奈何,在过去几年的时间,津巴布韦的民盟最终解散,部分被审核的人员加入gc党,整个政权变成了gc党的新一党执政。
西方的舆论,一片哀嚎,然而历史的推进,并不会遵循他们的意图。
最后阶段的攻略,之所以拖了7年多之久(从1978中部横切完成,到1985年),主要是中国认为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而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现在最早阶段的东非和中非国家,经过了十几年到二十多年的建设,成绩斐然;而西非的国家,也经过了至少7年多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已经面貌一新,这才来完成最后的部分。
其实就是从实力出发,收地容易,收心难。为了避免战线过场,所以拉长了整个革命的周期时间。
现在来处理这些“后进”的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就变得简单了,例如不再是单单依靠中国和次大陆的干部,而是已经有了大量的非洲本土干部,例如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这些解放时间比较长的国家,都可以提供大量的本土干部,来协助后进国家的社会底层重塑。
整个218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地域,也足够中国输出自己的剩余资本,以及大量的待就业人口。
现在东非和中非的中国干部,都已经撤离,只留下一些顾问团,负责纠正这些国家某些政策可能的经验不足。再有三年,除了最新这一批的南非4国+安哥拉,干部群体都会撤离。十年干部援助,然后撤离,已经成为非洲人熟悉的“中国规矩”。
但是教育系统并没有撤离,相反是不断强化,非洲这些国家五十年之内,都无法单独依靠自身,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不过随着早期那些国家的经济好转,他们开始承担越来越大比例的中国教师薪资,总不能一直是中国无偿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和政治思想,对非洲青少年的影响就越来越深。
真正吸纳了大量中国人的,当然是企业体系,非洲这些国家,靠自身的人力资源,短期是无法支撑起现代国家需要的生产体系,甚至不只是工业,连农业也不可能。
伴随着中国的剩余资本输出,自然是大量的中国企业投资,在非洲这些国家建立各种企业,现在几乎都是混合制,招聘部分非洲员工,但骨干力量,多半还是中国人,这在短期是没有办法的,非洲无法提供足够的合格人力资源。
在中央的战略中,非洲最近的二三十年,就是一个中国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动力的“大蓄水池”,因为中国自身的资本需求和劳动力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有了非洲这个蓄水池,就可以从容许多。
在资本和劳动力过剩厉害的时候,对非洲加大输出,可以创造大量的可持续可盈利的企业和就业;当中国渡过某一个发展关卡,对资本和劳动力需求扩大的时候,就可以从非洲回收部分,毕竟非洲人也会成长,逐渐对中国人的岗位和资本做一些替代,是随着时间而可行的。
这样的弹性运作,就可以让中国本土的成长,更有回旋的余地,而社会矛盾就会更小。按照计委建立的“动态模型”,在高峰的时候,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短期容纳上亿人的中国就业。
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越大,高新产业的发展空间才越大,因为有足够的消费层支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传统生产方式的低端产业必然外移,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容纳空间,相比次大陆国家,可以说是翻倍。这个外移过程,自然是中国在投资和就业上,需要利用的重要趋势。
西元1985年的6月3日,南美原玻利维亚,初兴城。
胡安、古兹曼、陶志明、重房信子等人,看着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原来的国旗落下去,而新的“秘鲁人民共和联邦”的新国旗升起,不由得热泪盈眶,这是他们多年的心血成就,他们彼此拥抱,一个南美新的伟大国家,终于涅槃重生。
一些“美国财团”的观礼人士含笑地看着这一幕,热烈地鼓掌,其实他们内心是一样的激动。
而来自南美各国的官方观礼团,内心就很复杂了,尤其是历史上与玻利维亚多次冲突的智利和巴西,以及巴拉圭。特别是智利,本来不打算来观礼的,但其内部衡量,现在这个新兴的大国,并没有提出过去的领土争端,智利不能就此表现出敌意,让自身马上成为这个新大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还是派出了观礼团,祝贺曾经在南美过去历史上短暂存在的秘鲁联邦的重生。
他们注意到,秘鲁联邦的新政府成员中,显然是以印第安人为主,这是早已衰败的印第安民族,在新时代的重生吗?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萦绕在他们的心头。巴西、智利以及阿根廷这原来的南美三强,无不是以白人统治为主的国家,现在看到这一幕,不免有点担心和诧异,这些白人统治者,过去哪里瞧得上印第安人?
新秘鲁联邦,疆域超过238万平方公里,人口已经达到了8000万,不过对外宣传的人口,不过是5000多万。
但毫无疑问,当初的两国,这几年的锋芒,已经不能完全藏而不露了,尤其是经济上,与中国的关系,是肉眼可见的密切起来,贸易的繁荣程度,也是同样肉眼可见的。各国都很清楚,在秘鲁1978年政变之后,不仅与玻利维亚的关系极其密切,而且两国协调一致,国内开展了南美罕见的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和中国财团的大量投资,让这两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这几年两国已经变成了南美主要的民生工业品输出大国,南美各国都从两国进口大量产品,而向两国输出大量资源,其实他们变成了两国的资源国家,甚至连巴西也不例外,工业品的性价比差太远了。现在看到两国合并,几个强国的心理,不免有些焦灼。
智利军政府的代表,观看着新秘鲁联邦的阅兵式,内心感觉压力很大,秘鲁联邦对军事很重视,据说现有军队近30万人,海陆空齐备。而智利军队不过10万人左右,是不是太过疏忽了?回去要向总统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建议,智利需要强化军队建设了,毕竟智利历史上与构成秘鲁联邦的两国,都有深仇大恨,智利的西部领土,都是从两国手中夺来的,在于1879年至1883年南美太平洋战争中,智利吞并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维亚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区。智利可以说是踏着两国作为跳板,成为南美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