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39节
第384章 粮食与大飞机的暗战
西元1982年8月,美国芝加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hicago board of trade,cbot)。
西方4大粮商之一嘉吉(cargill)的交易员,看着行情屏幕上的最新小麦价格,满头的冷汗直流,这样下去,公司要亏损多少?嘉吉不会破产吧?
小麦的价格,去年还是211美元/吨,这个高价自然让西方的4大粮商,即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人们习惯根据其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把这4家企业称做abcd),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政策改变后,加息让美元全球回流,美元指数高企,粮价自然下跌,这本来没什么,abcd都已经习惯了,正好再做空赚一波。但这一次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硬茬子——凯雷集团,abcd原来想给这个新兴机构一点颜色看,但调查后发现不行,这个金融集团背景深厚,有高盛这个犹太人旗帜财团的投资,还有德丰吉、红杉资本这两个与先锋系、黑石系关系密切的财团投资。
所以abcd虽然财雄势大,但也只能遵守“规矩”,不能对凯雷使用盘外招。但问题是,现在他娘的要把嘉吉搞死了呀。
美国的政策嘉吉当然一早就知道,所以在期货市场上的操作,本来是很简单的,在190200美元价格区间,卖出期货(做空),锁定嘉吉控制粮食的售价和利润,表面上做套保,实际上等待粮价大幅下跌后再做多平仓。卖价高,买价低,还有杠杆放大交易规模,当然可以赚大钱。
但是这一次上了凯雷的大当。他们开头与嘉吉一样,一路做空,从200美元以上,一直做到150美元。嘉吉收手了,发现凯雷仍然在大力地继续做空,一路做到120美元后,嘉吉忍受不住了,这种“凯子”不杀他一把,嘉吉还算粮食霸主吗?凯雷既然如此贪婪,就让它断手断脚。
abcd控制着西方世界80%的粮食,实际上还不止,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例如南美之类的,也控制了80%以上。所以在abcd内部协调后,他们不相信凯雷能够调得到那么多粮食——赶紧做凯雷的对手盘,开始大规模做多买入!
一场多空之战,就这样激烈地展开了,嘉吉是做多的主力,其余三家其实也投资不少,abcd筹集了50亿美元,来打这场粮食期货战役。
现在差不多20多天过去了,凯雷的资金似乎源源不断,abcd的资金快消耗完了,现在在120125美元价格区间,双方堆积了数百亿美元的筹码,但嘉吉并不惊慌,准备放出大招——粮食减产!abcd说粮食减产,谁敢不信?再搞几十个“农业专家”上电视,全世界都会相信。
没想到凯雷居然先下手为强,还是那样的爆炸性新闻!他们达成了与中国控制的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小麦等粮食采购协议,要多少,非洲就供应他们多少!
在这个时代,4大粮商并没有太关注非洲,既不是市场,又不是产地。完全没想到这些国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如此的超大规模!
这些国家居然在最近这些年,一共开垦发展到了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即45亿亩的耕地(相当于他们国土面积的不到20%),虽然产量还不算太高,只有不到200公斤/亩,但问题是现在非洲地广人稀,这些粮食远远超过了他们国内消费所需,预计最多可以提供全球市场超过3亿吨粮食!
难怪凯雷如此肆无忌惮,他们做空卖出,筹码根本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不知道他们与非洲人达成的购买价格,但必然是一个低价。而且凯雷在粮价上,亏损也没关系,从期货市场上完全可以补回来,他们的利润,来自嘉吉这4大粮商的亏损!
这些狗日的,原来早就算计好了abcd4家,来作为他们的牺牲品!
昨晚消息传出,今早开盘,粮价就一路暴跌向下,刚刚已经跌破了100美元,再往下,嘉吉的保证金不够了,需要补仓,否则爆仓就完蛋了。
交易员浑身颤抖地来到电话旁,拨打老板的电话,他的手一直在发抖。电话拨通,老板的怒吼就传来:不要再等了,立即平仓!这几十亿美元的亏损,嘉吉认栽!
交易员一边机械地执行平仓指令,一边还在想着附加影响。危机并不会因为平仓了,就真的结束了,更大的危机,刚刚开始。
不要说4大粮商的股票,肯定已经在暴跌了,凯雷以及它背后的金主,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对4大粮商的股票做空,是肯定的标准操作。
更大的危机来自于粮食市场,嘉吉那些在190200美元卖出的粮食期货,还有谁愿意要呢?这些采购商,肯定宁愿亏损爆仓,也不会接受了,他们5%的保证金,损失就损失了,难道接受贵一倍的粮食吗?在100美元以下,买凯雷提供的非洲粮食不香吗?这可能是凯雷亏损贴补他们呢,或许未来算账并不亏,而且赚了——例如粮价最终回到了120美元左右,采购商们可不是傻子。
所以真正的输家,只有嘉吉和其它3家大粮商,以及其余跟随他们步骤的投机客,他们的血肉,肥了凯雷以及站在他们那面的财团和投机者。
所以最后的结果很可怕,相当于4大粮商的主粮市场,今年都被凯雷抢了,如此多的粮食卖不出去,那会是一种什么后果?一定很可怕。就算最后卖出去了,也是此前完全预想不到的低价,例如大多数在120美元以下。嘉吉的财务,今年必然很困难,更多的秃鹫,也许会盯上嘉吉。
交易员操作完,突然一阵轻松。见鬼去吧,自己肯定要被辞退了,结果已经注定。一个交易员本能的专业态度,让他不由得感叹,凯雷真的是打了一局好牌,一石多鸟,把abcd4大粮商,全套得紧紧实实。这一战,凯雷必然名震华尔街,成为交易精英们向往的新的机构!这一次粮食金融战,也必然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名篇。
交易员当然不会知道,老板背后的老板,控制嘉吉的卡基尔家族,正陷入了家族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这是一百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嘉吉是私有企业,没有上市,所以似乎不会有控制权易主的问题。但问题是,私有企业,你就必须自己解决一切的资金问题。这一次嘉吉不仅在期货市场亏损了20多亿美元,关键是连带损失,总的损失预计接近60亿美元。
家族虽然富有,但财富都投资在很多不容易变现的领域,一下子哪里填的上这个窟窿?逼不得已,他们已经向高盛和先锋求饶,但得到的回复是一致的,如果嘉吉同意上市,并接受朋友们的投资,那一切都不是问题。
两大集团的回答,让卡基尔家族明白了,原来华尔街还要从他们身上再赚一次大钱。如果嘉吉上市,至少300亿美元的市值是可能的,华尔街恐怕至少要占掉100亿美元,这就是拯救卡基尔家族需要的回报。
最终卡基尔家族还是屈服了,他们在美国也只是二线家族,原来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好日子,但华尔街不给这个机会,他们总不能坚决拒绝,导致家族败落,最终可能还是要失去对嘉吉的控制权。
另一家邦吉,情况更惨,因为他们是公开上市公司,而且股票总市值仅140亿美元左右,在期货市场上他们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消息传出,股价暴跌,凯雷在其股票市值跌破70亿美元后,强势介入,收购了大量的邦吉股票,而且不是凯雷一家在收,多个机构同时动手,他们控制的股票总量,很快超过了邦吉家族,最终导致邦吉董事会被迫改组,凯雷入主邦吉——其它机构在支持凯雷入主后,都把事先收购的股票,转给了凯雷,使其成为第一大股东。
一场金融大战之后,西方4大粮商的2个,被中国隐秘财团控制,虽然还有很多顾忌,但这对未来中国把控全球粮食市场的格局,非常有利。
空中客车的代表,副总裁法国人阿尔贝,在中国商飞副总刘爱玲的陪同下,参观着c940大型客机的新生产基地,他若有所思。
在c920和c930之后,中国人已经领先于空客发展的速度了,这样堪与美国波音747客机媲美的超大型客机,按照空客原来的计划,是要等到九十年代的,中国人追赶美国的速度太可怕了,虽然他们前两款客机的速度,领先欧洲不过23年,但现在明显要领先78年了。
中国人对客机的编号,与空客大致是相似的。最早1967年推出的c920,c自然代表中国,9比较奇怪,据说是中国文化“长长久久”的谐音,而20则代表200座。c930和c940的命名规则是一样的,所以中国最新的c940,意味着中国拥有了与波音747同级的400座的超大型客机,这不能不让阿尔贝感到羡慕。
在1967年以前,中国人像欧洲人一样,主要购买美国的客机,尤其是波音系列,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平等条约”,这让他们很愤怒,也进口了一些苏联的客机,不过中国人认为苏联客机的“商业化”做得不好。
在1968年c920成熟并投产后,中国人开始了疯狂的“爆机”过程,这个庞大的国家,生产力实在是恐怖,一年能够交付1500架规模的客机,这让c920很快在其国内成为主流,而中国控制的次大陆和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客机也逐渐转为以c920为主。
当时美国还卡着适航证不发,说什么中国的c920没有足够证明安全的证据,而中国根本不理,放出话来,一旦中国c920满足自己民航的数量够了,就停止采购美国客机,如果美国不让c920飞往美国,那中国也会禁止美国客机飞往中国,大不了双方断航。
这种情况下,波音等美国客机公司反而急了,c920推广,他们是阻止不了的,但是如果中国人报复,当时他们优势的大型和超大型客机,在中国就不能做生意了,中国可是他们在美国之外的最大客户。
最终美国被迫颁发了faa适航证,而欧洲也跟进,给了easa适航证,使得中国的c920,可以全球畅通无阻了。其实欧洲因为空客,落后于中国客机的发展速度,本来就不想限制中国,只是顾忌美国的政治态度而已。如果不给中国适航证,岂不是等到空客的客机出来,也拿不到中国的casa适航证?
其后1970年的c915,因为是150座主要是支线的科技,美国和欧洲的适航证都给得很痛快。到了1975年的c930,又爆发了一场适航证大战,美国faa拖了两年,最终还是没办法,因为不给适航证,中国就停止了购买美国客机。很显然,美国靠着这种盘外招,根本无法遏制中国客机的发展,他们不可能长期垄断中国市场。
而且不给中国新机适航证,中国也不会给波音的新机适航证,那其他国家购买美国客机,岂不是不能飞往中国?玩笑不就开大了,谁还敢买?中国可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现在国际航空来自中国的客户人数最多,市场最大,航空公司都盯着这个最大的市场呢。
欧洲在这个领域,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明摆着,空客是三强之中,最落后的一个,没有资格去搞这样的适航证大战。由于政治正确的影响,欧洲不会买gc主义国家的飞机,中国对等地,自然也不会买空客的飞机。不过这是整机领域,在航空零部件领域,双方的贸易还是频繁的,空客需要中国高性价比的零部件,来降低成本,毕竟中国现在一年生产1500架以上的客机,规模甚至远超美国,规模效应之下,很多中国零部件的性价比最高。
当然,最关键的核心零部件,空客是不能购买中国零部件的,不仅政治不正确,也总不能依赖gc国家吧?那潜在的风险太大了。
阿尔贝对商飞的刘爱玲很熟悉,他们算是“老朋友”了,他对她感叹了一声:“真是羡慕你们内部和外部的市场呀。不仅内部市场是如此之大,而且与次大陆和非洲的关系那么好,这种400座大飞机生产出来,单单在往这两个方向上的航线,就要消化多少c940?”
刘爱玲笑眯眯地点头:“是的,c940的订单,已经超过了400架,我们预计8年内,销售1000架以上,很有可能。”
阿尔贝更是羡慕,到现在为止,波音的747还没有突破1000架订单呢,按照他了解的情报,波音内部预计747系列,生产全寿命周期,总订单不过可能达到1500架左右。中国人的这型大飞机,很有可能达到2000架以上。
作为运营副总裁,阿尔贝深知中国客机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中国有14亿多人,人均收入与欧共体差不多,而欧共体还不到4亿人,中国的市场就是欧共体的3.5倍以上,实际上比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市场还大得多,这就造成了中国客机生产上的巨大规模优势,而规模效应和同等质量下,中国客机的价格就可以比较低。
别看波音和空客都嚷嚷着什么对中国商飞的质量优势,那都是宣传而已,航空公司又不是傻子,自己都会测试和比较。阿尔贝敢说,如果不是政治正确的市场保护,恐怕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现在肯定充斥着中国的客机。
现在中国又开发出来一个大市场,那就是非洲市场,这完全羡慕不得,中国人在非洲也是下了大本钱,现在那31个非洲社会主义国家,总体发展不错,社会稳定,在中国的大投资下,经济增长速度很快。购买客机的经济能力,逐步具备,尤其是发展得比较早的东非国家。
法国人是西方中最关注非洲的,毕竟他们的殖民史,主要就是非洲殖民史。但这些年,在法国人中讨论的时候,说起中国人在非洲的经营,其实让法国人感到尴尬。中国人现在那种从社会根部,重塑非洲社会的战略和行动,法国的知识分子们,都感到非常震惊。这几年,陆续有法国人专门回到非洲,观察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发展。嘴上抹黑批判,内心却不能不服。
更何况,中国还有次大陆市场呢,那些次大陆国家,现在基本上是全球低端加工业的主要承接国,尤其是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
这些次大陆国家,二十多年发展下来,经济实力在去过的阿尔贝看来,恐怕与落后一些的东欧国家,已经是同级了。对中国客机的消费力也是有的。
所以七算八算下来,中国商飞的基本市场,就要比空客大约要大5倍,这简直是让人绝望的差距。大飞机又不是个自由市场,它是高度政治化体现国家意志的产品市场,就算在“自由国家”内部,空客的飞机能卖多少都美国?真的多了美国政府就该收拾空客了。
阿尔贝摇摇头,这就是全球第一大经济大国,甚至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军事大国的实力呀,羡慕不来。
空客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美国的波音。阿贝尔想到,中国市场虽大,由于对立的冷战,空客是无法打入这个市场的,波音有着此前的“历史原因”,才在中国市场维持了那么久,但看起来,波音在中国的市场也要结束了。未来,就是各管各了。东方西方的市场,是割裂的。
波音一直试图控制欧洲市场,空客首先必须占据欧洲的主体,然后与波音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展开角逐。中国航空界,可以是空客的一个很好的助力,因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更对立,两国的航空界更难合作,而空客可以吸收中国客机技术的一些独到之处,以此来超越波音。
刘爱玲说道:“其实这款c940,我们认为作为货机也非常好,可以作为空运货物的一种选择,我们有一款c940-90,就是作为载重量90吨的货机,可以飞行8500公里。”
阿尔贝点点头,他早就注意到了。这款超大型客机可以是个多面手,货机的应用,可以让商飞获得更多的订单。
阿尔贝决定回到欧洲后,要推动空客的超大型客机计划,使之立即启动,不能再等到所谓的九十年代,这实在是太慢了。空客现在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了,节奏远远赶不上中国,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国人说的资本主义的劣根性,但无论如何,欧洲不能落后中国太远。
第385章 让我再疯狂一次的安德罗波夫
“他……他怎么敢?”勃列日涅夫浑身颤抖,脸上满是愤怒之色。
契尔年科沉默地坐在病床的一边,他不想过多地就这个话题发言,最近他已经感觉到了安德罗波夫开始不掩饰他的锋芒,而勃列日涅夫已经病成这个样子,真的还能压制安德罗波夫?明哲保身才是对的,自己可不能成为安德罗波夫的敌人。
虽然勃列日涅夫算是契尔年科的恩主,没有勃列日涅夫的赏识,就不会有他的今天,但年老成精的政治人物,有几个是单纯的?总不能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隐隐对安德罗波夫感到了畏惧,安德罗波夫牢牢地控制了克格勃,其实这远比控制军队更可怕,苏联的军队已经是驯服的工具,在攻击性上远远比不上克格勃。
这一次,安德罗波夫立案,调查一宗牵扯到勃列日涅夫女儿加琳娜的钻石盗窃案。勃列日涅夫的连襟茨维贡将军多方阻挠,并公开为外甥女辩护,其实钻石是偷的,然后被孝敬给了加琳娜。他的阻扰,对安德罗波夫又有什么用?茨维贡头部中弹,死在了克格勃总部的办公室里,安德罗波夫对必然来到的勃列日涅夫的责难,有过一点畏惧吗?
再联想到前段时间到了大霉的勃氏的副手和第一接班人——克里姆林宫二号人物安德烈·基里连科。勃列日涅夫选了安德烈而不是安德罗波夫,作为他的继承人,结果呢?
安德烈的女婿,试图出逃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结果被克格勃制止,而且这完全是事实,他的女婿供认不讳,安德烈在政治上彻底垮台。从那以后,安德罗波夫其实已经赢了,有几个人还敢与他作对?依靠接近老年痴呆的勃列日涅夫吗?他的权威其实已经不够了,没人敢把赌注,下在随时去世的他的身上。
契尔年科同情地看着勃列日涅夫,其实他已经不是他曾经熟悉和仰慕的那一个勃列日涅夫了。在他执政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4年底两次中风之前和中风之后。
中风之前的勃氏,开明能干,那个10年苏联不断走向巅峰和强大,虽然赶不上中国,但在质量上似乎也不差;但中风之后的的勃氏大概是志气消磨,变得消极僵化,大搞追求虚荣、任人唯亲,并废弃了给苏联带来转机的柯西金改革,让苏联陷入了停滞和衰败,与美国经济实力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些变化其实自己都看在眼里,但无能为力,安德罗波夫的进攻性很强,他当然早就不满了,只不过不敢冒险发动而已,现在就是在等勃氏的自然死亡而已,他不想作为第三个政变上台的苏联领导人。
最近的2年多,老勃多次中风和心脏病发作,头脑迟钝,无力执政。这个时候,你还想要安德罗波夫对你有多少忍耐呢?你对他的敌意,使得他越来越不耐烦服从你的命令。何况你的那些亲戚和宠臣,太不像话,例如你最宠爱的女儿加琳娜,简直是无法无天,而且做事太差劲,偷来的钻石也要,简直是贪婪无极限。
契尔年科想了想,对勃列日涅夫说道:“我安排人员,对这一次事件,先进行仔细调查吧,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决心采取“拖字诀”,以老勃现在的状态,说不定过段时间,他自己都忘了。
此人实际上一直算是勃列日涅夫的秘书、参谋、知己和朋友,他长期在机关工作,长于意识形态和党务,但从未经历基层和独立地区领导工作的锻炼,人们称他为“典型的,造诣很深的机关权势分子”,但缺乏工农和各行业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契尔年科执掌公共部长达17年,任何一份文件,包括最为机密、至关重要的文件,都不可能绕过公共部。哪些文件能够呈送到勃列日涅夫的案头,哪些人能够陈述自己的意见,勃列日涅夫有必要见哪些人,都主要取决于契尔年科。而且他的操守很好,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俭朴生活,可以说是“出淤泥而不染”。
但现在这样一个老勃的最重要亲信,其实都已经向后缩了,不愿意殉葬。
契尔年科走后,勃列日涅夫却是难得的清醒,他努力思考着,眼中不时冒出寒光。
“请坐。”安德罗波夫看着面前恭敬的特洛尼科夫,心里感到满意,苏联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干部,哪怕此人野心勃勃,与中国人勾搭,但是他有着足够的进取心,一点都不懈怠,精力充沛,充满了行动力。现在苏联的干部,躺平混日子的太多了,需要这样的行动派,他也愿意给这样的人以重要的职务。
特洛尼科夫身体前倾地坐下,随时准备听从领导的询问。
“你长得很像你的父亲,看来性格也像,热情而又主动,这点很好。我与你父亲当年认识的时候,两个人都还是青年人,年轻真好。”
特洛尼科夫面露微笑,没有做声,他知道这只是领导在感慨过去而已。
安德罗波夫转向了正题:“在这个计划中,中国人要付出很多,他们并不缺资源,非洲可以提供他们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中国人的意图是什么?”
特洛尼科夫好不犹豫地回答:“他们想建立在苏联内部的影响力,希望有一个亲中的政治派别,在苏联拥有重要的地位。”
安德罗波夫笑了,小家伙一点都不掩饰,很坦白。不过也是,中国人几乎打的是明牌,你们苏联需要民生工业和民生产品吗?中国可以提供一切的基础,但中国要对苏联能够发挥重要影响。特洛尼科夫继续说道:
“中国的经济力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一半以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其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5倍,超过苏联的7倍。拥有这样的绝对力量,他们当然想逐步支配世界。核威慑的时代,不可能通过战争,但可以通过经济和市场,所以他们希望,通过经济力量,让我们苏联,逐步变成他们的一个附庸市场,但这也是我们可以利用来解决我国经济结构严重问题的一次大机会。”
“我们国家内部,总是有主张对欧美缓和的强大力量,这算是亲美派和亲欧派吗?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有一个亲中派呢?更好平衡吧。”
说完这些,特洛尼科夫紧紧地闭上了嘴巴,领导不需要他高谈阔论,讲清楚观点就行了。
安德罗波夫内心同意,在苏联苏内部导入中国力量,现在是有一定平衡作用的,苏联必要的粮食和其它民生产品进口,可以得到更稳定的解决模式,而苏联的油气出口,在未来几年必然依赖中国。
中苏两国的经济体制,其实现在差别很大,中国可以说是一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混合制,他们很多的央企,都是混合制企业,与苏联完全公有制的体制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有非常多的私人小企业。
苏联必须改革,中国人的经验,肯定是有些可以参考的,事实胜过语言,中国建国40多年的高速发展,充分证明了其体制的有效性。
当然,安德罗波夫并不认为苏联应该模仿中国的体制,两国的国情相差很大,例如中国大量的小私企,放在苏联恐怕都是干一些投机倒把的事情,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民族性,苏联都必须在总体坚持过去体制的前提下,优化完善,而不是另起炉灶。
这个“新西伯利亚经济大区”计划很有趣,避开了必然会导致激烈争论的苏联欧洲地区,选择了一个次优地域。这样改革的风险降低,而改革的阻力也降低。应该可以试一试,苏联的民生工业太过落后,民生产品不仅数量品种都太少,而且品质太差,民众很不满意,全部进口中国和欧洲产品也不现实,能够自己生产是最好的,还能学习中国的经验,建立起一批“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合资国企。
安德罗波夫又问道:“这些合资企业,都要采用中国的国企制度吗?”
特洛尼科夫回答:“是个,中国人这样建议,而我也认为事实证明,中国国企的管理模式更现代化、更有效率,值得我们的国企学习。我个人认为,未来我国的国企,应该进行改革,不管是不是学习中国的体制,但现在这样僵化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他这话说得猛了点,于是偷偷地看了看安德罗波夫的脸色,看见他仍然保持微笑的神色,他才放下心来。
最后,安德罗波夫让特洛尼科夫等待一段时间,他要对方案仔细思考。特洛尼科夫当然知道,安德罗波夫需要坐稳了大位,才可能推行这个计划。
特洛尼科夫走后,安德罗波夫仍然坐着思考,他的思维已经从这件事上转开,考虑起了当前的政治形势,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刻,一点都不能懈怠。经济改革固然重要,但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不取得最高的权位,什么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