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38节

  肖尹喃喃地说道:“gc党对于知识分子,从来就不客气,不尊重啊。”听美国人说过,他们那里要自由得多。他们的研究室,几乎都是不受联邦政府干预的私营实体,管理上鼓励学术自由,建立并保持由受过高等教育的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稳定研究团队。尤其重要的,管理的教授就是研究室的老板,掌控科研的一切生杀大权。这些实验室,很多也是国家出资,但是国有民营(goco),关键是成果为私有。
  如果当年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拿到在美国那样的利益,可能自己就不会发心去做一个“学阀”了吧?自己搞这一切,还不是为了曲线的利益?
  唉,如果是建国初年,gc党还可能放过自己,那个时候科研人员缺乏得厉害嘛,可是现在,gc党在乎一个已经老去的科学院士吗?
  肖尹这点没有猜错,中央包括李思华在内,都不在乎。借此事件,正在酝酿科学院士和工程院士的年轻化改革,未来两院院士,都必须在55岁后,就转为“荣誉院士”,他们的院士头衔,只是一种荣誉,再没有两院事务和相关科研体系上的实权,除非中央特聘,不服老的请专心研究,或者专心教育培养人才。而且国家一级期刊等涉及科学界权力的职位,都是任期制,最杰出最适合职位的科学家,也只能任期10年2界,大部分都是5年1界。
  本身都是一流的科学家,过多的涉及科学界的“政治行政事务”有何益处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学家应该专注于本身专业方向的研究。
  中国发展到1981年底,建国42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是非常丰厚的,本科学历毕业以上的人员高达2.5亿人(占人口总比接近17%),这还是每年都保持当年出生人口,只有大约20%出头能够上大学的比例的缘故。其中理工科毕业生高达1.7亿人(超过2/3),硕士以上人员达到4000万人,博士生700万人。
  这样的“人才基座”,使得中国的科研人员的总数,大约达到了1350万人(美国170万人的8倍,欧共体225万人的6倍,苏联320万人员的4倍多),预计5年后,就会达到美欧苏三者研发人员总数的2倍规模,天下三分,中国居其二。
  现在单单超过百名科研人员的科技和工业实验室,就已经突破了10万个,关从实验室的数量,就是美国的7倍。
  这样庞大的人才基数下,gc党怎么还会在乎某一个年老的院士呢?不行就换是必然的,年轻化也是必然的。在李思华看来,科研与军队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需要头脑最活跃的年轻人。年龄太老是不行的,虽然有不少老科学家老骥伏枥,还能做出一些成果,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科学家最璀璨的成果,往往诞生于他或她,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这一段时间。
  原时空中国科研体制的一大弊端,就是这种老年化掌权的学阀侵蚀,导致中国研发人员,在其2030岁这一段时间,往往遭遇的是一个最不友好的成长环境,很多人因此跑到美国或其它外国去,并不都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爱国无门的问题。
  所以新时空对这样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必须要为年轻的科研者们,创造一个最好的能出成果的环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每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凡是管理人员僵化固化了,这个领域就必然腐朽。
  这就像文史哲等文化领域一样,中央极度反感任何的“协会”,有一个打一个。因为这些协会,无不是一些试图变成学阀、操纵行业的企图。例如作家、画家需要什么协会?老老实实搞作品,才是正经。
  肖尹垂头丧气地站起来,开始收拾东西,他留恋地看看办公室,一切如逝水流风,都过去了。
  邶大团总支书记苏立阳,木呆呆地盯着电脑,他的脑子现在一片混乱,嘴唇已经被他咬出了血,他也没感到痛楚。楚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生大好的前途毁于一旦,他现在头晕目眩,似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来自教育部和平津市委的批判是极为严厉的,无论青华还是邶大,党组织和团组织,都被证明了工作的乏力,变成一个小官僚的群体,而不是战斗的组织,对于在两校弥漫的精致利己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毫无认知和斗争性,如果不是有同学举报,学校党组织和团组织,还要任由这样的乌烟瘴气,弥漫多久?或者干部们就是其中的构成?
  没有战斗力的党员和团员干部,自然不是组织的选择。邶大和青华的党组织和团组织全部改组,原来的干部全部下马,如果还想保留干部的身份,那么组织也会给你一次机会——去祖国最艰苦最贫穷的地域或者非洲工作,在这样的基层,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热情,将功赎过。
  苏立阳凄苦地摇摇头,一般的干部,这样做,组织不会计较,确实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吃苦和流动,本来就是在中国当干部的必由之路,根本没什么好计较的。但是自己是邶大团委的最高领导,这不是一般的错误,是没有坚守中央政治路线的问题,甚至有偏向资本主义路线的嫌疑,哪里还有翻身的余地呢?
  自己糊涂啊,选择政治这条路,就不可能有什么岁月静好,领袖的著作、中央的政策,自己读得精熟,但都是为了做官的基础。在邶大的现实中,自己却没有一点的敏感度,觉得团委以学生为主,不太应该去管老师们的事情。这在上级看来,这不就是一种典型官僚的想法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则性和斗争性呢?
  他还记得市团委书记对他的怒吼:“知道为什么一切的团委,都是独立于所属单位的吗?就是因为共青团是党的预备队,是独立的战斗组织,党会依附于政府吗?党是政府的领导!否则不会让团委隶属于学校管辖吗?话说学校本来就有学生会,那要团委来干什么呢?身为一个团委总支的书记,居然连这个都没搞明白,只学会了把自己当成学校官场的一员是吧?组织培养一群小官僚干嘛?有病吗?”
  自己居然把一个战斗组织当成了官场,难怪上级是如此失望了。现在个人的能力、人品、政治坚定的程度、政治敏感度、革命精神,都被贴上了极其负面的标签,还谈什么前途呢?
  他不由想到了青华的团委书记罗岑飞,两个人曾经明争暗斗,谁都不服谁。现在倒好,一对难兄难弟。
  他点上了一只烟,被呛得咳嗽了两声。他平常是不抽烟的,备烟都是工作用,给别人抽的。
  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大祸已经铸成,无可挽回。自己该何去何从呢?真的要去室韦,在大漠风沙中劳碌一生,让岁月看着自己当年的宏图大志,尽化云烟吗?那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一个完全普通人的人生?
  两天后,邶大曾经的风云人物,前团委书记苏立阳,跳楼自杀,轰动平津各大学,传说纷纷。
  大时代的面前,个人的遭遇往往微不足道。苏立阳去了,没有改变中国整顿大学和学术科研界进程的任何步骤。邶大和青华两所大学的教授,大约最终有1/3被解聘,很多院系重新聘请组织了教学体统,而党团组织更是全面重组。
  其实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整顿,科研和市场化体系,也进行了全面整顿。现在的中国科研体系,变得有点“企业化”。例如大学为主的基础科研体系,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固然压力很大,一边要努力做科研,一边还要兼顾教学和系里的杂务。而副教授和教授也轻松不了,没有了终生的教职,每五年一次的考评,会决定职位是否延续,或者获得进一步的升职。五年中没有值得一提的成果的话,除非是有足够的理由——例如那种只能长期研究等待突破的项目,但也应该有大量的数据积累和中间成果外,整个实验室可能都会被干掉,这种干掉,可不是仅仅关掉实验室,而是整个人员体系,都会被大学解聘。
  如果要“职业安全”,那必须要做到两院院士,才有“终生教职”,这也是国家相信,个人努力到了院士的程度,正常来说,总不会再躺平混饭吃。就算有,国家也认了,毕竟过去有过重大的贡献。
  就连期刊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各学科的国家重点学术刊物,除了负责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外,所有的审核教授,变成了根据计算机数据库,实施盲选的轮换制,每种期刊,5年一次,从过去5年中本行业研究成果最强的科研人员中,选择审核员,例如200名。未来5年对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评审,就是计算机从这个数据库中的200人随机盲选。
  这样的审核员,当然也可能放水,但变得非常不容易,因为不是他一个人审核,而是5位审核员分别给出意见。单单他个人通过了没有用,还要其它他并不知道的审核员同意。如果其它人都否决了,那么他还可能有麻烦,为什么只有他通过了?可能会面临调查。
  基本上,就是对国内的基础科研体制,全面强化了管理,在审核评判上强化公平,在具体研发上强调效率,对青年科学家提升激励,对既得利益者加以鞭策和限制。
  相对来说,以国家技术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为主的应用科技体系,更有效率,更少大学表现出来的官僚主义。不过这一次中央也还是推动,大大强化了实验室之外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通过市场化联系得更紧密、更合理。
  所谓市场服务体系,就是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专利注册、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直至市场推广的一整个“研发产业链”,将每个环节的专业研发团队串联起来,实现环节之间衔接顺畅、不同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这需要做到不同团队之间的利益分配合理,从而各方才有动力,做好自己那部分的工作。
  有些中国人传统的“社交”,在这一次运动中,也遭到了整顿,例如原来很多大学各种活动多得很,严重干扰专心科研,让一些有追求的科学家避之唯恐不及。现在的做法,则是要保证科学家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做科研和教学相关的事情,或许枯燥一点,但哪有多少工作不枯燥呢?
  例如现在的系主任,就变成了纯粹的服务管理职务,不能再出现学阀,如果喜欢做科研管理,想成为学院甚至学校领导,那么就不能再做科研,因为手中的权力,会和科研活动有利益冲突,也就是不允许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
  另外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在每个专业领域,建立科研趋势研究团队,主动提出重点的基础科研方向,以及科研项目,对大学基础实验室招标。否则都是各大学自己申报,都说得跟花一样的美,但真实就不一定了。做得一手好ppt的能力,比解决繁难科学问题的能力,在求职时对于个人可能更重要。但对于科研,一定不能变成这个样子。
  李思华和赵云腾都很关心这方面的事情。老实说,科研这个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好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弄好;经济基础不好的时候,肯定弄不好。现在算是中国经济基础非常好的时候了,可不能在这个时候,让它变成原时空美国2015年以后的情况——随着国家拨款减少,很多科研,变成了骗取经费的游戏,而不是真正踏实的科研。
  国家的顶层管理,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永远在调整体制,优化完善。李思华感觉自己现在已经很难深入细节了,只有依靠中央相关的同志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组织完善。
  第383章 马岛战争与拉美危机
  西元1982年的1月,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这批飞机和导弹,可以马上从玻利维亚运输,交给贵国。”孙林华回答了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的疑问。
  孙林华的表面身份,是一名“亚洲军火商”,但加尔铁里之所以接近他,当然是知道其实孙林华是中国政府的人,他们提供军火,意味着对阿根廷的亲善态度。
  其实中国对阿根廷,有个鬼的“亲善”,完全出于对付英国人的考虑。
  加尔铁里是中国认为最反动的那种南美领导人,这家伙上台后,已经屠杀了很多持不同政见的左翼人士,对左翼的什么绑架、迫害、杀戮等事件,在他的统治下,屡见不鲜。他就是大地主和资本家的代言人,不但实行残酷的独裁政策,而且禁止罢工和抗议。所以在去年(1981年)他访问美国的时候,被罗纳德·里根视为反对共产主义的盟友,并热情接待——这是一条好狗嘛。
  孙林华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因为加尔铁里还以为中国人不知道的,阿根廷会主动发动的马岛战争,这个极右翼的反动分子,怎么可能买中国的武器?
  一旦阿根廷的对手变成了英国,里根和美国人的态度立即改变了,与英国的重要性相比,阿根廷当然连狗都算不上了。阿根廷甚至无法得到它传统的支持者法国的武器,因为美国人反而施压法国,不能再卖给阿根廷武器。
  所以加尔铁里也只能病急乱投医,就算这12架jh-10及其配套武器弹药,是来自于gc赤色的中国也没关系。何况jh-10肯定要比阿根廷现在使用的法国超军旗战斗机要先进很多,中国人用这种战斗机,可是与美国的f-4等战机多年对垒。英国人舰队的海鹞垂直升降战机,也不一定比jh-10要强,中国人也不可能提供他们最先进的j-15或j-16。
  作为军人,加尔铁里很是看重这一批中国战机的能力,这是对阿根廷空军的重大加强。而且,中国人无需阿根廷用硬通货支付,而是可以用一批矿产支付,运到玻利维亚就可以。
  这实在是太好了,加尔铁里很高兴,但高兴中不免很多酸楚。如果不是阿根廷负债累累(外债总额438亿美元,其中欠美国银行90亿美元!),他也不会想到与英国就马岛而开战,这是一步险旗,而且让美国非常不悦。但是除了马岛,现在他哪里还有转移阿根廷人怨气的其它手段呢?只有用民族主义,让他们忍耐现在阿根廷几乎崩溃的经济惨状。
  他心知肚明,阿根廷人讨厌他,也讨厌他的政府,但是如果经济状况还行,他们自然也只有冷淡。但如果经济崩溃吃不上饭了,肯定要起来造反的。现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工联,已经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
  “什么时候能交货?”加尔铁里问道。
  孙林华耸耸肩:“一个月之内,肯定运到。你们挑选一批熟练的飞行员,再有12个月,应该就能适应这批飞机。”
  孙林华的内心冷笑。对面这位总统,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动军人。谁都知道他为什么要发动马岛战争——为了维护自己不受国民欢迎的独裁统治,舍不得放弃利益呗。当然,如果军政府下台,在阿根廷这种资本主义力量强大的国家,其实换汤不换药,所谓的民选政府,还不是大地主大资本家的代理人?而且会受到美国人的更多影响和操控。
  这个国家,表面上还算光鲜亮丽,1981年阿根廷gdp总量786亿美元,人均gdp2770美元,并不算差。但这是在大量债务情况下的表象,一旦债务危机爆发,恐怕经济立即会崩坍。
  其实阿根廷上了美国的船后,早就不行了。1968年,美国cia拉上阿根廷、巴西等六个拉美国家,联合执行代号为“秃鹰”的后院清理计划,以防止gc主义势力向南美地区渗透。
  在美国情报部门和特种部队的支持下,“秃鹰行动”逐渐从单纯的反苏、反g的政治风暴,发展成军政府们,用来打压政敌,排除异己的大规模政治清洗活动。美国借此达到在南美国家扼杀反美势力,扶持极端亲美势力上台,左右拉美内政的目的。
  加尔铁里就是靠着这个秃鹰行动而崛起的,在阿根廷,这场被称之为“肮脏战争”的国家恐怖主义活动,共导致超过三万人被秘密处决。呵呵,加尔铁里,正是秃鹫行动在阿根廷的负责人,对此贡献良多。
  去年即1981年,拉美经济危机全面爆发,阿根廷的通膨率达到了600%以上,gdp下降11.4%,制造业产量萎缩22.9%。这个加尔铁里无力拯救阿根廷的经济,居然想出与英国人争夺马岛这种歪主意,说是军人,其实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连起码的政治头脑都没有。
  这个蠢货,本来美国人自己还有点不好意思,结果这个加尔铁里自己送上门给美国人宰!
  榆木脑袋的他不知道,一旦马岛形势紧张,预判阿根廷乃至整个拉美地区投资环境将趋于恶化的美元资本们,一定会集体撤资,逃往美国避险。而阿根廷的行动,更将推动其它南美国家的美元资本,也逃往美国。
  美国1980年的通膨率高达14%,因此不得不开启大幅加息,开始收割全球他能收割的国家和资本,拉美自然首当其冲,所以才有1981年开启的拉美经济危机——这些国家的外债高达8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比超过40%,一旦美元回流美国,自然经济完蛋。
  本来就是跌入谷底,结果这个加尔铁里,居然在自家已经燃起的大火上,再狠狠地浇上大桶的油,美国人当然喜出望外,这家伙居然还以为美国人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他与英国人开战!这是一个什么脑袋呀?孙林华从未想过,居然有一个“现代国家”的首脑,会如此地愚蠢无知!
  美国的套路很清晰,通过加息,息或者策划地区动荡或者制造战争,诱使资本回流,然后再返身,廉价收割上当的经济体的大量资产,从而弥补美国的经济。这一场拉美危机,就是里根政府,为了解决美国人自己的问题,尽快在面对中苏竞争的局面下,让美国“康复”而策划的,南美这些亲美政府,基本上都是被卖了,还在帮着美国数钱,阿根廷大概就是那个上当最厉害的。
  没有办法,这个国家的领导层是如此无能,难怪二战前的全球第七大经济体,现在会变成了这个鸟样。要是与英国打仗而战败了,估计更凄惨的情况,还在未来呢。
  孙林华心想,别谈什么亲善了,从中国的态度,只希望你别败得太惨,自己不知道有几斤几两。
  中国在马岛战争上,有四个目的,孙林华这个级别,知道的是前三个。
  第一个自然是借此让英国付出更多的代价,英国人在美国的支持下,战胜阿根廷是自然的事情,尤其李思华和赵云腾都深知,阿根廷上层建筑,早就是一个骨头都已经跪软了的阶层,而这个国家军队的主体,是那些西班牙裔和意大利裔,在现代包括他们的母国在内,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英勇。
  在两人的记忆中,这场马岛战争的名场面,可不是阿根廷战机击毁了2艘英国七十年代建造的谢菲尔德级防空驱逐舰,那毫不足奇。而是阿根廷1.3万多军人,居然向英国600多名士兵投降。这种毫无气节失去了民族自信心的垃圾军队,怎么可能战胜英国?
  阿根廷唯一的亮点,就是空军,飞行员的素质和勇气还算不错,这也是中国支持他们12架优秀战机的缘故。或许靠着这点增量,能够让英国舰队损失更大,如果阿根廷飞行员能够爆种,击毁英国的航母就好玩了,那撒切尔夫人得到的,可不会仅仅有战胜者的美名——想想航母上有多少英国人吧。
  不过影响马岛战争的结局,并不算重要的任务,其实对于中国成败都无妨。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即通过马岛战争掀起对美国的舆论战,在南美各国通过现在已经比较完善的渠道,让南美家喻户晓拉美危机的真相——美国通过收割南美来自肥,南美人的苦难都是美国人的金融战,他们其实是战争难民。而马岛战争,就是美国人阴谋的第二步,进一步加深南美的危机,不但让美元往美国跑,而以后他们返身收购拉美资产的时候,就更廉价。
  总之,就是要把美国“黑成焦炭”,进一步激发南美各国民众的反美情绪,种下仇恨的种子,也让那些亲美的南美政权,面临国内民众的巨大压力。
  第三个,自然就是为秘鲁和玻利维亚根据地打掩护了。由于两国的高速发展,美国现在对两国的关注度,开始变高,这不利于“闷声发大财”,马岛危机是很好的转移美国视线的工具。
  孙林华所不知道的,是第四个,即金融战。全球美元回流美国,自然是中国在美的隐秘财团们发大财的大机会,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这些财团就开始在美国股市等市场建仓,开始做多,因为逻辑很简单——在天量的美元涌入下,美国的三大股市,必将一扫之前的颓势,短期肯定牛气冲天嘛。
  等到美国股市涨到高位,财团们脱出的资本,再用来抢购南美的矿山等优质资产,本质上就是寄生在美国的金融战内,抢夺上很大一块利益,闷声发大财,用以壮大自己。
  华尔街逐步已经控制了美国,美国的产业资本,现在已经不是金融资本的对手了,犹太财团的势力大为扩张,开始控制了美国的主体,至少可以算到全美金融的40%以上。不过那些“隐秘系”的中国财团,其实也不算太弱,目前美国的金融资产中,实质属于中国财团的部分,大约占了1/7,这是从四十年代开始后约四十年的努力,这个比例已经非常惊人,足以让他们在美国形成庞大的势力,让犹太人也要拉拢他们了。
  这些“财团”的使命,除了为中国产业链服务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从美国控制的全球体系内,向中国的经济发展,输送资源。这一次的拉美危机,就是这个方向很好的机会。中央预计危机之后,在美财团,能够控制的拉美矿山等优质资产,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毕竟预计收益在上千亿美元呢。
  金融战除了美国以外,当然还有欧洲,英国当然是重点。马岛战争,英国股市和英镑,必然都是先跌后涨。战前资本恐慌,战后“胜利”带来景气嘛。
  孙林华与加尔铁里迅速达成了协议。阿根廷开始疯狂地向玻利维亚运输锂矿、铀矿和铜矿,用这3种金属矿石,来交换12架jh-10及其配套弹药和系统,实际上还不止于此,还有一套岸基对海雷达,自然是用来帮助阿根廷空军,定位英国的舰队。
  西元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当局雇佣的废五金商人,强行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他们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就在他们欢欣鼓舞的这些日子里,强硬的撒切尔夫人政府,却已经做出了反击阿根廷的决定。
  英国人初步的反应似乎并不太激烈,得到了鼓舞的加尔铁里,在4月2日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他根本不知道英国为此准备了什么——由海军上将约翰·费德豪斯统率的,一支包括各类船舰118艘的大舰队,这几乎囊括了衰落大英帝国全部的精华,尤其是“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这两艘航母以及三艘潜艇。陆军也派遣了3.5名士兵,包括皇家陆军伞兵团和装甲团这样的精锐部队。还有43艘英国商船为特遣舰队提供补给。而英国空军也在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岛上的威迪亚威克空军基地开始集结。
  所以英国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战胜阿根廷的决心表露无疑,已经夕阳西下,落日余晖的帝国,也不能败给阿根廷这样的垃圾国家!
  阿根廷由于海空和情报劣势,一开始就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其占岛陆军部队,几乎不能发挥什么作用,只能看人数极少的阿根廷空军和海军的战斗。
  不过阿根廷空军还是幸运的,在4月下旬的对抗中,阿军的飞行员,无意中发现了有效的战术,即借助于超低空突防,藏匿于地面杂波中,来躲避雷达追踪,最后瞬间爬升,再进行突击,以对抗现代军舰的雷达侦查。
  这种战术发挥了巨大作用。5月4日,在接受阿根廷空军kc-130h大力士型运输机的空中加油后,两架超军旗战机,贴着浪尖以超低空进袭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他们在50英里处跃升,执行雷达搜索后立即返回低空,然后在20到30英里处,发射了所携带的飞鱼导弹,击中了谢菲尔德号的舰身中段,使其在数小时后被弃船,这艘军舰弯曲变形的残骸,持续漂流燃烧了六天之久!
  然后是5月19日倒霉的“考文垂号”,它被jh-10携带的yj-7型空舰导弹命中击沉。
  最高峰是6月12日,阿根廷几乎已经失败,空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不过jh-10的存在,让英国的飞机损失,比原时空多了十几架。但这并没有改变地面战场的失败。阿根廷最关键的斯坦利港补给中心,几乎已经被英军拿下。
  但就在这天,最后的两架jh-10创造了轰动全球的战果——他们击沉了英国的“无敌号航母”,在航母受创和燃烧的过程中,高达373名英国舰员死亡,而航母上损失的飞机,也超过了9架,可谓英国开战以来最惨重的损失!
  但问题是,战争已经到了尾声,撒切尔不可能因为这一次损失而停止战争,她坚定地顶着舆论的压力,指示英军继续作战,所以阿根廷在6月17日,最后还是投降了。
  在马岛开打后,孙林华就不关心阿根廷了,而是关心拉美经济危机的发展,舆论战开始全面展开。虽然南美各国的电视台比较“含蓄”,因为军政府和右派政府控制嘛,但那些电台、学校、民间舆论,就开始迅猛地发酵。
  马岛战争的阶段还好,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拉美各国的情况越来越糟。8月12日,墨西哥财长埃尔索格,向美国财长里甘和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通报“墨西哥几乎耗尽全部外汇储备,再也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本息”。紧接着,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等国也相继告急,纷纷推迟清偿债务,总共有十多个拉美国家债务爆雷,几乎涉及了全部南美国家。
  秘鲁和玻利维亚同样有债务,在南美国家中看上去并不例外,但这是有意为之的,危机爆发后,两国同样宣布无力偿还,但是先锋集团等,以差不多70%的价格,从摩根银行等手中,买下了两国上百亿美元的债务——该占的便宜还是要占,至少省了几十亿美元。所以两国的经济,实际上没有受太大影响,现在两国与南美内的贸易并不是重点,而是与国内的贸易占了大头。
  在最初的慌乱过去之后,先锋集团率先在南美右翼国家,推行了债务股本互换的方式,甚至做了不少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大量推动这些国家国企的私有化,因此之前对拉美疯狂的贷款中,有不少是美国的地区性银行,他们并不想获得一家秘鲁公司的股权,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所以例如先锋财团这样的愿意接受,那么他们自然愿意廉价甩卖债务,先锋也不用马上付款,承担起签约的甩卖价格就可以,另一个先锋通过美国政治势力,去找所在国右翼政府谈判,压低国企股份价格,这样两头一凑,拿到的资产是极为廉价的。
  这些资产,先锋集团等预计要持有几年,等到几年后拉美缓过气来出售,起码是翻番以上的利润,而且这些资产都是精选的,期间还能创造大量的利益。这种“先锋模式”很快被摩根银行等仿效,最终的结果,除了所在国,倒了大霉以外,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地区性银行也大大亏损。肥了的,就是先锋和摩根这样的跨国巨鳄了。
  拉美爆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罢工、游行,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不断,很多南美政府的最终结果是:不但债务没有减少多少(只是推迟了),而且政府控制的资产,几乎消耗一空,变成了空壳政府。不得不依靠对国内进一步的掠夺,来保证军队可以维持他们的统治,这自然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在李思华和赵云腾的眼中,南美的形势,开始变得有利起来,现在各国几乎最右翼的政客,也很少有人敢公开说美国的好话。而在这一轮危机后,反美色彩明显的左翼,即使各国的军队,多半是右翼的打手,也阻挡不了他们在民众支持下崛起。不过南美的左派,只可利用,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导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