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37节

  特洛尼科夫神色有点严肃起来,说道:“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正在考虑我自己应该如何做,来适应这个时代的转换。”
  金武怠:“以你父亲的关系,安德罗波夫上台,可能对你是一次机会。”
  特洛尼科夫苦笑着摇摇头,哪有那么简单,他现在这个位置,就已经把各种“人情”都用完了。
  他对金武怠说明,莫斯科中央的各个位置,现在都是人满为患,重要的部委,甚至一个部就有几十个副部长,他很难有机会的。
  金武怠沉吟了一下,提出了一个建议:“或许你可以考虑一下离开莫斯科,选择关键而重要的其它地区。”
  特洛尼科夫本能地就想拒绝,但他突然停下,寻思了起来。莫斯科再好,那些权力部门的关键位置,他拿得到吗?莫斯科的市长或者第一书记,他根本不可能,中央某个部的部长?恐怕也很难。
  他问金武怠:“你有什么建议吗?”
  金武怠笑了笑:“推动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鄂木斯克州等合并如何?你们内部其实早有这种呼声,不过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罢了,但由于每个州人口太少,其实在经济上是不利的。但是如果合起来的话,恐怕就不一样了,这个区域我算了一下,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2000多万,关键是资源丰富,如果合并起来,这里就是苏联最重要的资源供给的经济大区,多种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均占全俄总量的80%以上,石油探明储量占全俄石油储量的77%;全俄木材蓄积量的50%以上,也都在这里。”
  “如果这个经济大区得以成立,而你从莫斯科第二书记,升任这个经济大区的第一书记,一把手,这个不亏吧。”
  特洛尼科夫一下子站了起来,他在客厅里开始踱步思考着,如果能做到,当然不亏!这可是个权力极大的“封疆大吏”,在苏联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就是中国人的策略“农村包围城市”?自己现在这个莫斯科第二书记,权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当然不如这个经济大区的一把手。
  但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足以推动如此大事的,不要说勃涅日涅夫了,凭什么让安德罗波夫能在未来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他转向金武怠:“哪里有足够的筹码?”
  金武怠说:“建设几个需要这几个州,协调资源、人力、人才、交通、投资等诸多方面的民营经济园区如何?我可以给你搞一个顶层规划,从中国引进上千家企业,与苏联机构合作,在这几个园区,建立多个合资企业,推动苏联的民生经济发展,苏联无需投入太多资本。”
  “这样的计划,勃涅日涅夫时代是不可能的,安德罗波夫才有可能,他一定能意识到苏联的经济结构有问题,而我们就提供他这样的一个增量改革契机,你觉得能不能打动他?如果实施这样一个计划,在苏联现在高度官僚化僵硬的体制下,必须有一个能够协调所有资源和权力的强人,舍你其谁?”
  “你戴着这个计划去找安德罗波夫,某种意义上就是表现你押注在了他的身上,我个人认为你不难成为他的亲信。”
  特洛尼科夫思考着,这样一来,相当于自己必须公开打出“亲中”的旗号,表现出自己与中国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未来中苏关系转差,显然是有很大风险的。
  但是要攀爬政治的高位,哪里没有风险呢?斯大林与一大堆党内元老的斗争,后两任领袖的政变上位,都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他们不冒风险吗?中苏关系恶化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中国对于苏联已经有了压倒性的经济优势,而且军事上实际也超过了苏联,至少苏联就没有中国那样的海军,而空军的规模更是赶不上。所以苏联要在欧洲与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就没有道理恶化中苏关系,无论是谁上台。
  现在苏联变成“亲中派”代表,恐怕在政治上利大于弊,这是一个基础的判断。
  他把注意力转到了金武怠建议的“新西伯利亚经济大区”上,他说道:
  “这里的基础设施并不太好,基本上城市都是点状存在,少数的战略公路和铁路。除了资源这个理由外,为什么选择这里?”
  金武怠回答:“这里是中西伯利亚。苏联的更西面,就是人烟稀少的伊尔库茨克地域,那里没有经济发展价值。所以这个经济大区,就是苏联的经济边界,对苏联整体的影响较小,如果是在欧洲部分,你觉得能有多少人支持呢?难度恐怕是10倍不止。”
  “而且要吸引中国企业,还是要考虑距离问题,现在这里是中苏贸易的核心通道,铁路、公路、石油管道,都是通过这里,对中国企业来说,这里当然是苏联尤其是俄罗斯部分,与中国物资流通最便利的地区。”
  “至于改善这里的基础设施,不正是你可以大展宏图的机会吗?资源换建设如何?资本匮乏,并不是阻碍。我国又不是美国那种一定要使用美元的存在。”
  金武怠又说:“还有一个政治上可以考虑利用的地方,这些合资企业,将为苏联带来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模式——中国混合所有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我想,这种制度,恐怕会很对安德罗波夫的胃口。”
  特洛尼科夫醒悟过来,这就是一个苏联的“特区”,引进中国资本,实行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改革的特区, 这在苏联就会形成一种对照,欧洲地区那些受到西方影响的模式比较好,还是学习中国的模式比较好?这也会让自己成为苏联的风云人物。总之,大风险与大机遇并存。
  特洛尼科夫表示,自己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思考金武怠的提议。两人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开始了闲聊。
  第381章 风靡美国的蓝色小药片
  美国纽约,布朗走进药店,他脸色有点尴尬,当店员看到他的表情的时候,反应了过来,说道“是要蓝色小药片吧?”
  布朗连忙点头:“对,就是那个……伟哥。”他递过处方,拿到药物付完钱,他赶忙匆匆地离去,似乎有人在追赶他一样。看到他的背影,店员有点发笑,不过最近这样的情况也比很多,谁让这种来自中国的“伟哥”,现在风靡美国呢?
  伟哥的有效成分是西地那非,在1981年的9月,经过2年的审核后,美国fda终于批准这种药物可以在美国公开上市,伟哥的代理商,在电视上大肆宣扬这种全球首个的口服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新药物,号称这是新时代男性的“福音”,这种药物显然引起了全美男性的关注,让它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开始使用后,销量增长最快的处方药。
  仅仅半年的时间,超过10万名医生,为150万患者开出了超过350万张处方,涉及的伟哥药品居然高达2500万片。美国人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那个东方大国的医药也很神奇。
  不管刚才的布朗,还是销售蓝色小药片的店员,他们都不知道这个蓝色小药片背后的中美,在医药领域激烈的斗争。
  蓝色小药片被fda压制了2年不能上市,无非是美国的医药集团不愿意而已。但中国的反击很犀利,这个阶段美国的所有新药,在中国全部被卡,而且中国正在考虑废除对美国的药物专利,因为美国人首先不遵守平等的规则——既然中国允许美国的药物,合法合规地在中国上市销售,那么反过来也一样,美国人能制造障碍,中国人就不能了吗?最终美国的医药集团,被迫屈服。
  说起来,对于中国市场,是美国大型医疗设备和药商最能用“又恨又爱”来形容的市场了,爱的当然是市场规模,如果一款药物或者医疗设备,能够被许可销售,盈利自然是庞大的。恨的则是中国对美国药物的审核,越来越严格,还有在医疗设备上的科技反超。
  中国人总是认为西药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西药通常必须有在美国或欧洲国家,5年的实际使用数据,这些数据并不是单单由药厂提供,中国人会广泛调查,如果副作用大了,一定会被拒绝,中国人认定这些药厂都不是好人,认为他们总是试图隐藏化学药物包含的严重后果,往往让西方药厂,感觉中国人是把他们当作潜在的犯人,而不是救死扶伤的善人。
  这种威胁是现实的,因为药厂如果疏漏了汇报副作用,靠着隐瞒的手段让药品在中国开始销售,最终总归会被发现,中国的医疗机构会记录每一种药物使用的结果,通过他们的“大数据分析”,确定药物是否有严重的副作用。一旦确认,惩罚是极为严厉的,不但在中国的全部收入被罚没,还要追究药厂管理层的刑事责任。
  在1977年发生的“辉瑞事件”,让所有的美国药商想起来就不寒而栗。辉瑞当时有款化学药,就是采用隐瞒副作用的方式,登陆了中国,在最后被发现造成数十人死亡后,所有还没有汇回美国的收入全部被没收,辉瑞中国办事处的责任人员被判刑,而中国还要求辉瑞缴纳罚款2亿美元,并要求辉瑞负责这个药物的一个副总裁,以及几个其它的关键人员,到中国接受法庭审讯。
  辉瑞拒绝支付罚款,而这几个人当然不敢去中国,美国法院体系,也驳回了中国要求的引渡。结果在超过了中国规定的3个月限期后,被中国缺席判处死刑,认为他们是谋财害命。那几个人都在一年内,各种离奇地死于非命。所有药商都知道此事——这是中国人的警告,美国政府也保护不了你们。躲得过初一,躲得过十五吗?
  美国政府的抗议,也被中国严厉地驳回,认为fda放行这样的药物,是“美国之耻”,应该自己反思,美国凭什么为一个谋财害命的公司出头?是何居心?此事之后,辉瑞被中国永久禁入,被冠上了中国“黑心公司”的排名榜,这导致辉瑞声誉大跌,股票大跌,甚至在美国,这种药物也被抵制,被美国人各种起诉——美国人自己又不傻,搞得辉瑞狼狈不堪,公司实力因而大损。
  在那以后,有些美国药物公司,就不再愿意做中国生意,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中国也不在乎,自身药物的发展,也越来越块嘛,而且有些美国药厂是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反正提供真实数据和对副作用的说明后,就没风险,有风险自己先拦下来。
  医疗设备商,原来是最快乐的,设备嘛只看质量指标,谈不上什么风险,唯一的不快,就是中国的本土设备商,在科技和生产上追得飞快,到七十年代后,其实只能是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才能在中国大规模销售了。
  中国这样的gc体制,使得他们在其它国家,那套对关键人员塞钱的营销模式,根本起不了作用。一旦同等水平的中国本土设备,出现并通过国家审核,每个医院中采购的这类设备,就强制必须有80%是国产,没有买够国产之前,根本不能买进口货,除非医院能够提供国产品质量低劣的有效证据,那政府机构会反过去惩罚厂家。中国人这一套是很有效的,医院都是公立的,而厂家也都是国家有股份的混合制企业,他们拥有充分的权力。
  最近五年,医疗设备商开始感到了恐慌,因为中国ict科技领先全球,而医疗设备正是ict科技高度快速应用的一个大行业,缺乏了中国ict科技,产品就会变得落后,而中国的竞争对手们,正在利用这个优势,不断地缩小他们与美国医疗设备行业的技术差距。
  总之,中美医药产品的贸易,是中美贸易中,现在最复杂的一个领域,蓝色小药片最后被fda通过,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已,双方斗争得很激烈,但美国企业们也不愿意失去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虽然美国的医药消费,占到全美gdp的15%,而中国的医药消费仅占gdp的6%,但由于中国gdp是美国的5倍,因此中国的医药消费市场,妥妥地相当于美国的2倍,美国医药商再到哪里去,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超级大市场?
  若干年以前,美国医药商企图以“自由贸易”的理由,推动中美医药贸易的自由化,但被中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而且是嗤之以鼻,说你们美国人谈自由贸易,那就先取消了“巴统”再说,本身对中国加以多重限制,谈个鬼的自由贸易?说白了中美互不信任,所有的贸易,只能是根据根双方随时可能调整的贸易协议来执行,医药当然不例外。所以美国医药商的努力,只能是折戟沉沙。此后他们多年的努力,也没有能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是全球经济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在其它国家的霸权,对中国根本不起作用,他们也只能守规矩。
  医药,现在仍然是美国相对中国有着较大出超的不多的产业,但美国的医药行业分析员们普遍都认为,未来美国医药业,只能是通过创新的设备或者药品,才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因为中国本土的医药产业,可不是其它国家能比的,不但现在规模已经是全球之最,而且科技进步速度也是最快的,追平美国的日子并不遥远。
  说起来,新中国的医药事业,大约是诸多科技和产业中成长最艰难的一个,到现在为止,在先进程度上,仍然落后美国一筹,被国家认为仍然需要10年左右的努力。
  在1939年新中国建国的时候,中国的医药事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解放前缅华和西华时代建立起的医药事业,仍然是非常薄弱的,那一年统计,包括留学归国和犹太人在内,再包括国内的一些水平较高的医生,西医高级人才不过只有1.5万人左右,而到1940年统计出的高水平的中医师,大约只有八千人左右。其余的医护人员虽然有20多万,但按照现代标准,几乎都是不合格的。
  在西药上,西华时代解决的,不过是战争导向明显的磺胺等十几种重点化学药物仿制,大量的普通药物,只能等到建国后开始发展,就连青霉素,都是1944年才试生产成功的。
  所以这个领域的底子,是真的薄。建国后在1940年制定的医药发展策略,可以被称为“三个十五年计划”,规划每一个15年上一个大台阶,逐步追上当时先进的美国和苏联医药体系。
  最初的时候,主要参考的是苏联的医药体制,美国那种富人和金钱优先的昂贵医药费体制,当然不会被考虑。
  一直到赫鲁晓夫时代末期以前,苏联的医药体制,对底层人民而言,完全是最慷慨最优秀的体制,恐怕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医药体制。
  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第42条明确规定:“国家保证对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你没看错,对全民免费医疗!写入宪法!这绝对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创举!关键是免费是真的!
  而且苏联的免费医疗,当时确实是真正的免费医疗,可不是后世那种大部分国家都宣称实行的“免费医疗”,结果却是垃圾一样的服务体系,只能治一点最基本的小毛小病,医护的水平都很差的“免费医疗”,其实后来各国所谓的免费医疗,无非是要看好病,就去私营医院花大钱,否则只是“看病”而已,谈到真正治疗,就只有呵呵了。
  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最负盛名的英国“免费医疗”,当初就是对苏联体制的模仿,不过虽然最负盛名,其实对穷人的免费医疗,也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在原时空新冠疫情的时候,英国这个医疗体系的破功,足以说明其真实的成色。
  苏联的免费医疗,包括三大部分:医疗服务制度(免费满足居民的一切医疗服务,免费提供病人住院的治疗费和诊断费)、劳动保护制度(改善生产的卫生条件、安全技术,消除工伤和职业病)和疗养制度(发展疗养设施,为工人和农民的休养服务)。
  正因为这样玩真的,所以苏联的医药事业进步很快,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免费医疗覆盖后,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各种传染病大幅下降,人口寿命迅速提高,苏联人的预期寿命,在1960年代中期,达到了峰值,男性64岁,女性73岁,与当时的西欧平均数大致差不多,这可是在苏联,一个嗜酒如命的国度!
  但是李思华在建国初期,建构新中国自己的医疗体系的时候,她却否决了完全遵照苏联的免费医疗模式,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当时中国还玩不起;第二是这种体系到了老年化的时候,负担太过沉重,全靠国家必然让财政负担沉重不堪。所以中国最终采取的,是“成本导向型低医药费用+个人医疗保险”的体系,大致是学习了苏联的低成本低费用,又学习了西方的个人医疗保险。
  李思华知道,原时空苏联的免费医疗体系,到七十年代就逐渐开始衰败,原因除了干部阶层逐渐腐朽,导致医疗阶层化以外,苏联逐渐负担不起了这个体系,更是重要的原因。
  开国阶段,人口年龄普遍年轻,但随着和平时代的延长,人口平均年龄逐渐上升,医疗费用的需求就开始几何级上升。如果苏联在人口平均年龄35岁或以下的时候,确实可以轻松地负担得起全民免费医疗,但是等到全民平均年龄45岁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个无法填平的超级大坑。
  所以,虽然“全民免费医疗”非常gc主义,非常政治正确,但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还是不能跳这个大火坑。
  苏联医疗体系中,真正被李思华看重的,是两大重点。
  第一个,是通过完善的全民医疗体系,实现“治未病”,治疗在发病之前,降低发病率,其实才是真正降低的医药费用。
  苏联在卫生工作中贯彻预防思想,极大减轻了社会患病人数和病患严重程度;通过预防数十种常见传染病和流行病,并提供全民接种和免疫;强制年度体检,以及早发现疾病以便医治;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并强调劳动场所和生活场所的环境卫生;开展全民卫生运动,注重个人卫生和水源、土壤等清洁,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健康保护;大力推动全民健康教育,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
  这些举措,在原始空中国后来的医疗体系中,还能看得到一些受到苏联影响的痕迹,而在新时空,当然要更加系统全面,更加贯彻到底。
  第二个,是大量发展分级医院、医生体系,这是治本之策。
  苏联的医药体系,发展到1970年,每一千名居民平均拥有医院床位109张,1980年则为125张,这个数字是毫无疑问的全球第一!二战中,医务人员,能够将72%的伤员和90%的生病士兵送回战场,总数量超过了1700万人。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苏联达到每1万人中,大约有37名医生。相比之下,在当时的美国,每1万人中仅有1920名医生。
  老实说,所谓“全球盛誉”的美国医疗,除了那些因为针对富人服务有高昂利润,而使得资本家大力投资的少数医院和高科技药物外,就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医疗效果看,美国体制,给苏联体制提鞋都不配。
  所以中国的“三个十五年”医药发展战略,主要对标的还是苏联体系。
  第一个15年,主要是大力发展骨干医院和仿制化学药,实现“10%目标”,即将医院45年最后的发展目标,设定为每1000人100张床位,那么10%就是每1000人10张床位;医生需要达到500人配1名,但第一个15年,先实现10%,即5000人对1名医生。药物方面,则是实现全部常见化学药,以及几十种最常用的疫苗,能够自主生产。
  中医方面,挖掘了全国有造诣的真中医师,并动员他们提供各种方子,确认有效之后开始发展中药的“中成药”体系,按照“中医为养、西医为治”的总原则,发展中国特色辅助系的药物体系。中医院的设置,则按照与西医院1:6的数量规模,逐步发展。
  相应的医学教育体系,也是按照这个计划发展的。
  医药科技则是必须企业化发展的,大量的国企被建设了起来,例如东北大区的哈药集团,华北地区的华药集团。后来还增加了大量的混合制药企,用来推动创新药的发展。
  当然,在第一个15年,赤脚医生体系、基础卫生教育体系等都是必要的,先保障最基础的医疗卫生嘛。
  第二个15年,即从1956年开始,基本上是顺接第一个15年的发展,实现“35%目标”,医院实现每1000人35张床位,医生实现每1500人配1名,而药物上,在仿制药和中成药的基础上,开始向创新药发展,利用最新的生物化学成果,大规模地建立医药实验室。医疗设备上同样如此,从简单设备向复杂和科技设备发展。
  第三个15年,即从1971年到1985年,大致追平苏联和美国的医药水平,医院实现每1000人100张床位,医生实现每500人配1名。这是个创新药大量发展,手术能力和医药科技追赶美国的时代。
  因此到第三个15年计划完成的时候,中国的医药体系将极为庞大,单单各级医院就有15万所左右,而医生高达300万人,按照医护比例1:2,护士的规模要达到600万人以上。
  相对来说,设在乡寨的社区医院,床位较少,基本是1000人配50张床位,因为比较复杂的病症,就要到上级医院去治疗,所以三甲医院的床位配置,至少是1000人配置120张床位以上,通常要达到5000张床位,才有资格申请三甲医院。
  根据目前的进展,大约可以提前1年左右,实现这个应该在1985年实现的长期战略规划,使得中国的医药水平,达到世界顶级。
  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了对仍然落后于世界顶级水平的少数行业的最后追赶,正在争取一个全面领先时代的到来。
  第382章 青华与邶大的哀歌
  西元1982年3月,平津市。
  肖尹愤怒地撕掉了手中学校的解聘告知函,并把桌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扫到了地上,砸得地上一片狼藉,飞散的纸张到处都是。
  然而他最后也只能颓然地一屁股坐回椅子上。到现在他还是不能相信,自己这个科学院士、一级教授,青华生化领域的最高权威,居然会被青华解聘了。
  然而理智告诉他,这是真的,不但是他,整个青华现在都在风雨飘摇中,倒霉的高级教授,就有数十人,校长和书记全部被撤职,替换上来了新的。而熟悉的邶大也是一样。据说已经年迈的领袖,还专门对两个学校发生的事情,有一句评语:这两个学校,总是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一句话决定了两个学校和很多人的命运。
  肖尹叹了一口气,真是无妄之灾啊。美院搞出来的篓子,现在波及了整个青华,甚至还波及到其它的学校,例如邶大。
  中美这几年在外交上趋于正常,于是尤其是沿海的大学,与美国学术界的交往开始多了起来。于是该死的美院,按照美国人的审美,搞了一批美术作品,准备到海外展览,这批作品中涉及的中国人像,都是“眯眯眼”的,看上去很丑,但西方人说好啊,保证中奖,大家都可以得到一笔意外收入。反正是在国外,国内不推这批作品不就行了。他们居然连这种明确违反“文化禁入令”的事情也敢干。
  结果就被学生举报了呗,开头还以为是小事,终止不干,不就行了。结果上头不依不饶,事情越搞越大,据说上头认为,既然这个青华美院如此胆大妄为,那整个青华,一定存在严重的思想管理问题,教育部都被撇开,由调查总局派驻了工作组严查,事情就彻底引爆了,再也不可收拾。
  青华美院出了大名,媒体报道后,现在全国人民都叫他们“青华丑院”,算是臭名昭著了,按照肖尹听到的消息,整个学院应该都会撤销,部分涉及的教授老师,触犯文化禁入令,会被作为文化汉奸,彻底开除并文化禁入,而学生和其它教师,将分流到其它学校,整个美院,算是完了。现在院长、书记以及几个主持对美交往的教授,都被逮捕了,他们肯定是刑罚处置了,可不是开除那么简单。
  肖尹就是被“牵连”的,在调查青华和邶大时,调查组认为存在一个新的严重问题,也就是中央和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学阀问题。肖尹主管的《中国生物化学学刊》是国家一级期刊,而调查组发现,这个期刊都是由肖尹和几个他相熟的教授控制,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来自这个“学术帮派”,其刊发的文章重点也是推介“自己人”的成果。
  当然,这并不是调查组的偶然发现,早就有同行投诉了,这一次不过是调查后,盖棺论定而已。
  让肖尹恐惧的,并不只是被青华开除,而是这样自己就上了“劣迹学术人员名单”,基本上就是在学术界判死刑了,除非能再做出重大的学术成果,才有可能将功折罪。自己都六十多了,还能干出个屁的成果呀?更何况,谁还会聘用他呢?
  他的神情变得凄苦,何苦来哉,本来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就是一点舍不下的贪欲和侥幸心理,想拥有更高的地位,导致了今日之祸。其实想清楚就很简单,国家怎么可能允许一帮学阀,绑架了整个科研和教育体系?
  最近十几年国家对学界和文化界相对比较宽松,原因也比较简单,经济上逐步占了西方的上风嘛,相应地自信就比较强,对西方的文化侵略,自然不太看在眼里了,还能相信西方的,不是傻子吗?可偏偏有青华丑院这些家伙,为了利益,什么都敢做。
  某种意义上,自己也是青华的罪人之一,此次事件之后,青华、邶大这样的学校,必然元气大伤。别的不说,国家经费拨款就肯定大降,直接影响生源,而在学界的影响力更是不堪,估计会失去很多重要的学术职位,很多可惜也必然调整,据说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授,都将从管理职位去职,未来只能是教书或者有前途的项目专心科研两条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