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27节
第363章 前线之北马里亚纳群岛风云
中国东方舰队司令员刘华卿,与陪同的一席人员,望着南边关岛的方向,沉吟不语。他最近要向中央提出关于对北马里亚纳群岛基地发展的意见,无疑他的意见,几乎会是决定性的。
中国虽然控制北马里亚纳群岛,但最近的几十年,在这里都很缄默,这当然是因为此前海军力量不济的原因。
在几十年前的1943年,中美协商结盟打击日本的时候,双方并没有谈到北马里亚纳群岛的问题,当时很明显,美国的关岛被日本占领,而关岛离开北马里亚纳群岛的主岛塞班岛,仅有90海里(166公里),理所当然是美国去打,收复关岛的时候,顺带打塞班岛战役嘛。
李思华当时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虽然按照资本主义世界的“法理”,日本对于北马里亚纳群岛是有主权的。包括关岛在内的马里亚纳群岛群岛,关岛曾经属于西班牙,在美西战争后被西班牙割给了美国;而北马里亚纳群岛属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协议将之归属日本。
但是在1943年中美协商的时候,中国并不知道日本后继能够疯狂到这个程度,使得中国彻底消灭日本本土的机会出现(即澳日移民4000多万,本土只剩下2700万人)。当时既然没考虑完全占据日本,自然也不会考虑小笠原群岛,以及更远的北马里亚纳群岛这些“第二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完全占据日本的契机出现后,这两个群岛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中国当然要争取,这两个群岛,对西太平洋的海权太重要了,有了这两个群岛,就相当于将中国的海权,再外拓一千五百公里,相当于占领了第二岛链的一半。
在初期中国与美国的协调中,美国人当然是完全拒绝的,他们想完整地控制太平洋的海上霸权嘛,但当时大家还在对日本共同作战,美国还不能太得罪中国,所以言辞是含糊的,当时美国内部的主流想法,是让给中国临近日本的小笠原群岛,但美国要完整地控制包括关岛在内的全部马里亚纳群岛,这种口风也透漏给了中国,美国人自己也觉得,如果美国连小笠原群岛也占了,自然会让中国不安,这是对中国占据的日本,明显的进攻态势嘛。
这个结果对于当时的中国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最后李思华还是有点不甘心,当时她做了一个最后的尝试——那就是用核导弹来讹诈。
中国对日本本土的两颗核弹的结果,让当时原子弹还未成功的美国深受震撼,而他们之前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攻势,并不成功,在中国间谍高仓的劝说下,无论是陆军的石原还是海军的山本,对于这两个群岛都是空前重视,新时空日军南洋派遣军,足有120多万人,是原时空的3倍,所以在塞班岛等岛屿的兵力,远远超过原时空。在小笠原和塞班岛几个重要的岛屿,在占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后,全部守军的数量,高达28万人。
例如在塞班岛,守军足有8万人,原时空只有3万,在武器弹药的充分上,也是远超过原时空。这让美国人的进攻屡屡受挫,损失惨重。老实说,在瓜岛损失了8万美军后,美国实在不愿意在塞班岛,或者小笠原群岛的硫磺岛这样的战役上,死伤同样惨重。
西元1945年8月,日本本土在被中国核爆之后,被迫投降。小笠原群岛的守军立即动摇,因为在山本死后(1944年11月),日本海军式微,在陆军做主之下,靠近日本本土较近的小笠原群岛,被归入了本土防御的编制,属于日本本土陆军管辖,实际上就是旧日本与新日本做了切割,以小笠原群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为边界,各属一边进行防御。
小笠原群岛既然属于本土管辖,那么自然属于应该遵守天皇诏书、被命令投降的一类。所以在中国送了一堆日本高官,到该群岛“招降”后,这里的日军最后投降,少部分负隅顽抗的,在中国军队登陆后,也被消灭。
此前死硬派的中将栗林忠道,被归属于澳日,调到澳洲去组织山地防御战了,本土派出的小笠原群岛守将,是此前在关东军东北会战的时候,吃过解放军大亏的秦彦三郎中将,他的抵抗意志,本来就不算太强。
这个群岛上,日本称呼的父岛(25平方公里),以及硫磺岛(20平方公里),还有南鸟岛(1.2平方公里),都有机场。
因此在1945年9月中国占领小笠原群岛后,除了“人口换种”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几个机场进行维护升级,到1945年11月已经可以作为战略轰炸机的基地——意味着中国可以从岛屿陆地,对北马里亚纳群岛进行战略轰炸!
对于北马里亚纳群岛有了军事上的干预权,当然与美国谈判的余地就不一样了,而此时美军仍未攻下塞班岛,因为攻击的重点在于澳大利亚嘛,美军占领瓜岛,获得进攻澳洲的基地以后,由于中国占领了日本本土,关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战略地位,急剧下降,并不需要美国抓紧时间占领——这两个群岛的最大意义,当然就是作为海上进攻日本的出发基地,而在中国人占据日本以后,当然会对美军占领这两个群岛“芒刺在背”。
中国此时根据原来日本对这些群岛的“领土法理”,要求美国将北马里亚纳群岛的攻击,交给中国。日本将并入中国,北马里亚纳虽然偏远,但也是旧日本的领土啊。
关键在这里,中国直接放出了威胁,那就是如果美国不答应,中国的战略轰炸机,将直接核爆塞班岛、提尼安岛(天宁岛)和罗塔岛这三个北马里亚纳的主岛,关键是还有仍被日本占据的关岛。岛岛屿那么小,一旦核爆,意味着未来双方都无法使用。中国表现了公开的强横的态度——得不到我就要毁了它,免得以后你们美国人,利用这个群岛和关岛,来打中国的坏主意。
这当然让美国和美军都气得七窍生烟,美国并不承认中国对日本的主权,更不要说北马里亚纳群岛了。但在1945年底那个时刻,他们觉得确实没办法,谁让美国还没有核弹呢?中国人的讹诈,其实就是,要不然大家一拍两散,要不然美国重占关岛,而中国占领北马里亚纳,大家各分一半。
美军此前的战略,是先打塞班岛二次战役,然后再顺势收复关岛。结果就被中国讹诈了。最后无奈只得同意,总不能不要关岛吧?这里的条件要比北马里亚纳好得多。
当时美国人也有自己的考虑,中国人的海军如此之弱,未来如果中美冲突,非核战争下,美海军重新占领北马里亚纳是容易的,先让中国人一头吧。
在这样的奇葩条件下,中国才终于占据了北马里亚纳大部分。与美军收复的关岛相比,这里的条件相对较差,但仍然可以容纳庞大的建设。
美国占据的关岛,单岛的总面积,高达549平方公里,这样的条件,绝对堪称“不沉的航空母舰”,原时空的人口规模,都达到了17万人,对美军基地形成了人力的支撑。
而北马里亚纳群岛,面积有463.63平方公里,看上去相差不多,但是由15个岛屿组成,最大的塞班岛是185平方公里,相比关岛还是差了很远。其它有两个大岛,天宁岛是102平方公里,罗塔岛是85平方公里。
由于罗塔岛太过靠近关岛,美国坚决不肯让,最后中美达成的协议是,罗塔岛并入美国关岛军事管辖区,中国获得除了罗塔岛以外的其它北马里亚纳群岛,总面积还有378平方公里左右。美国其实就是用罗塔岛挡在关岛的北面,与中国隔开,免得中国未来的军力,直接威胁到关岛。
中国对于获得在北端的塞班岛和天宁岛,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这两个岛屿并不小,可以做很多文章。要知道整个小笠原群岛,不过是104平方公里,堪堪与天宁岛差不多。
在彻底击败日本以后,中国在小笠原群岛的3个主岛到北马里亚纳的2个大岛,总共设置5个综合军事基地,就开始了长期的建设。
相关建设,一开始就是“人种替换”,这里的军事色彩太浓,因此需要最可靠的居民,来形成对军事基地的支撑和外围。所以原居民全部被迁徙,而替换他们的,都是属于精锐民兵的渔民家庭。在这里,全民皆兵,可不单单是一个口号。在刘华卿到来的1976年,塞班和天宁两岛,各有10万人左右,小笠原群岛的条件较差,但也有约10万人,现在属于3个县,塞班县、天宁县,以及东原县。
这3个县的经济,当然是以渔业、近海养殖、甘蔗、可可、椰子等种植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开始迅猛发展,国内的多个航空公司,开始开辟前往三县的旅游航班。
粮食需要从国内调运,因为3县全部的耕地,不过是4.5万亩(30平方公里)左右,产量只能满足人口所的1520%。当然,在这里的重点不是经济,而是军事。
一开始由于海军的劣势,在三县,中国都是属于绝对的守卫状态。五个军事基地,入驻的海军陆战队,就达到了3个师4.8万人,他们与大量的精锐民兵配合,配合工程部队,迅速把军事基地所在的岛屿,变成了“刺猬岛”、“地下堡垒岛”,对当年日军修筑的工事,进行了全面的改建、完善、扩充和连接。
然后就是防空力量的空前加强,五个军事基地,有大量的雷达阵地建设,都有装备地空和地舰的导弹部队防卫,高射炮则下放到了“民兵”,组成了五个“民防高射炮师”。
防卫具备以后,海军的潜艇基地开始发展,一开始是常规潜艇,现在逐步被核动力攻击潜艇替代了,现在附近的海域,是中美两军核潜艇著名的“冷战战场”,每年都会报告大量的海下遭遇和模拟攻防事件。这里,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海军前线。
中国疯狂的建设,其实也是被美军刺激的,美国在四十年后期与中国关系冷淡后,开始重视起了关岛基地,于是美国对关岛的大建设开始了。到1976年,美军在关岛,已经驻扎了1.9万余人的海军陆战队,还有著名的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驻扎着15架b-52飞机和一支配有wc-130气象侦察机的侦察部队、一支加油机部队。基地附近还设有核武器库,负责为太平洋地区战略空军提供核武器。如果动员起来,可以配备150架b-52!)、阿加尼亚海军航空站(机场最大容量为180架飞机),现在美国空军与海军的专业人员,超过了1万人,美军在关岛的总兵力,达到了3万多人。
如此配备,加上时不时来晃悠的美军航母舰队,以及核潜艇,对于三县自然是压力山大,所以过去的三十多年,各种防御设施的修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美军当然不是没有动过占领这三县的脑筋,几次中美紧张的时候,攻占两个群岛,都是军事选项之一,但最后美军还是“望而生畏”,没有动手。
关键还是核威慑,在1960年之前,可以说中国的核导弹一直领先于美国,这遏制了美国的一切冲动,尤其是在中国有了洲际导弹之后,美军发现,他们所谓强大的关岛基地,恐怕防范不了中国的一发洲际核导弹。所谓军事优势,在越来越犀利的核武器面前,总归是无用的。
美军对于进攻三县,必然导致中美核战争,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怀疑,中国配备了大量兵力在这里,足以说明中国人的决心,而且也不可能攻占,按照美军的情报,中国也在这里配备了核武器库,用于对冲美军的配置,而且重要的岛屿,还配备了核地雷,美军再有军事优势,解放军同归于尽的能力,总是有的。
所以这里两军的“核威慑”,是表现得最明显的,现在这里几乎成为两军演习,以及摸底对手最重要的“前线战域”了。
当然,由于之前美军的海军优势,中国三县的气氛要紧张得多,戒严和备战是常事,特别是有美军航母舰队出现的时候。
现在随着中国海军的强大,两军的实力,临近了转折点,中国当然不可能再继续忍耐下去,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与美军达成攻守平衡,是最起码的目标。新时空的1976年,中国的核航母达到了10艘,而美国有2艘旧航母退役,剩下12艘航母,其它巡洋舰、驱逐舰等战舰的规模,两军也开始趋于平衡,最富攻击力的攻击型核潜艇,中美现在都超过了100艘,整体也是趋于平衡的状态。
所以凭什么让美国海军在此嚣张下去呢?虽然说“攻守之势异也”还为时过早,但让彼此都变得有攻有守,是正常的吧?
刘华卿下了决心,要让三县,变成全方位的海军为主的大基地。美军在关岛,有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有战略轰炸机、各类战斗机、加油机,战略侦察机;有海军航母编队母港、潜艇基地;各种前沿作战基地和弹药、航空燃油储存站、防弹掩体、防空反舰导弹网。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中国也要做到这样,现在的三县只是以防空反舰这样的防卫型力量为主,唯一的进攻性力量,只有空军和潜艇。为了补强,需要建设两个航母舰队的母港,一个设在东原县的旧二见港,另一个设在塞班岛。
潜艇基地也要大规模扩大,实现集中又分散的部署,降低风险。利用大量的小岛,修筑海底直接通达岛屿山洞类型的隐蔽核潜艇和常规潜艇的多个基地。
目前战略轰炸机基地,处于“后方”东原县,这个可以不动,但要扩张部署能力,达到能容纳160架h-10的能力。
战斗机需要部署至少三个航空师,300余架各类型战机,压倒美军在关岛的最大配置(目前为180架左右)。
防空反舰导弹网也要大幅度扩张,现在三县的建设,已经不止于此前的五个军事基地了,在北马里亚纳海域,其余的大约10个岛左右,需要纳入防空反舰反潜导弹防御网,防护之伞,要撑得更高更大。
刘华卿的脸上露出冷笑,现在轮到美国面临对抗中国更强大实力的时候了,国家的经济力量已经远超美国,所以我们的军力,可以在前线形成对美军倍数的压力,虽然不是热战,但这里就是一个“演习对抗”式的大磨盘,磨个十年二十年,看谁顶不住?
他想起了上一次在总参的会议上,总参谋长赵云腾的讲话。他认为,在军事上,现在中国最好的策略就是,对美军在全球的各个重要“节点”,形成强大的对抗压力,让美国只能年复一年地与中国军队,进行高强度的“磨练”,由于在中国竞争下美国制造业的一定衰落,现在美军的武器装备的成本,越来越贵,远超中国的成本,这样高强度的对抗,使得美军武器的替换速度,不得不加速,而消耗的军费就会因此而逐步上升,更不要谈什么缩减了。
美军维持这个摊子越来越难,最后其装备的规模,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例如每一代的战机,中国凭借强大而快速发展的国力,可以保持甚至扩大更大的机队,但美国的下一代,由于成本的上升,能保持上一代机群的一半数量,就是烧高香了,这样长期对抗下去,我军就必然最终取得常规战力上的优势。
美军在全球不是有着几百个基地吗?逐渐地,我们都要贴身“服务”上去,看他们最后,还能维持多少个基地!
这就是“军备竞赛”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战略,按照赵云腾的说法,我国到1980年,很可能gdp会达到美国的五倍,而军费则至少是美国的两倍以上,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双方军力上的大转折点。而且中国的2倍军费,由于我国制造业的强大和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发挥出来的,起码是美国的3倍效果。
刘华卿对赵云腾的理论,十分确信,我们这一代的中国军队,必将登临全球之巅。海军经过近40年的发展,终于可以一展鲲鹏之翅了,从此,中国将不再只是一个强大陆权的国家,而是一个陆权与海权,双双都逐渐变成全球最强大的国家!
第364章 5大职业风暴与平准制
国家计委,全国职业分析与政策中心,李思华带着几名中顾委的老同志,参与了政治局一些委员的队伍,正在调研一个特殊的职业——卡车司机。
听了计委的汇报,很多领导才发现,自己过去远远低估了这个行业的影响力,全国的卡车司机,现在足足有1800万人,再考虑他们背后的家庭,至少影响5000万国民的生活,也就是说,影响大约45%的国民生活,这个数字规模,让他们大吃一惊,要知道,现在全国那么多领域构成的制造业就业的总人口,不过是1.5亿人。而卡车司机这个不起眼的单项,居然达到了制造业就业总人口的12%,妥妥地超过了一成,怎么可能不吃惊呢?
如果把制造业的各单项分出来,恐怕还真没有哪个单项提供的就业,有卡车司机这个职业的规模大。
忽然发现了卡车司机行业被自己忽略掉的重要性,参与领导们的精神变得极为专注,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领袖,为什么要带他们来关注这个非常“冷门”的课题——因为他们过去太不够重视了。
按照计委的说法,卡车司机这个行业,是伴随着我国干线公路的发展而兴起的,从业人员和需求也是不断增长,毕竟到去年即西元1975年,全国的干线公路规模,已经超过了700万公里,所以在货物运输上,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区分格局:大宗物资主要是通过铁路,例如各种矿石、煤炭、钢材、粮食等等;但各种民生消费产品,更多是通过公路,用卡车运输,这是因为公路运输,有着更多的灵活性,例如在产品数量的匹配上,在各种终点地址的选择上。尤其是中短途的运输,卡车占比更大。
中国这样的大国,全国各地每天的消费需求,当然是天文数字,这使得对卡车司机的需求不断增长,到现在已经变成了单一职业中最大的一种。
卡车司机的待遇是不错的,大约是国企工人的2.53倍。这也是必须的,因为这个职业极其辛苦,随便想想就知道,每天可能十来个小时开车,疲劳的程度可想而知,而且路途中还会经常遇到不同的情况,例如在行驶途中或者装车之后遇上突发天气,例如长途运输卡车,可能大毛病不少、小毛病不断,路上修修补补,都是经常事。
李思华在几年前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职业的发展,要求计委研究这个职业领域,提出一套系统性的管理办法。
困难在于,卡车司机这个职业,从总体来看现在“奉献得过多”,虽然高薪,但付出了枯燥的生活、透支的身体,以及难以照顾家庭等一系列代价。但如果要改善情况,例如强制每个卡车司机,每天只能开6小时的车,那么全国约1200万辆的卡车,就意味着需要新增至少60%的卡车司机,从1800万增加到3000万左右,物流成本当然要上升,全国消费者都要付出代价,物流费用上升了嘛,当然产品售价,就更贵了。
所以最近几年计委推出的相关措施,一直是犹犹豫豫的,治标不治本。不过不能再拖下去了,按照最新的调查,有79%的卡车司机常年遭受颈椎病、腰椎病、胃痛三大职业病困扰。其中,32.77%的卡车司机患有颈椎病;23.5%的卡车司机患有胃病;22.71%的卡车司机患有腰痛;11.41%的卡车司机受到感冒发烧的困扰。
这让李思华大光其火,为了压低物流成本,就要让1800万人民忍受剥削?扯淡嘛。在李思华强力的推动下,终于准备建立一整套系统性的卡车司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
一、卡车司机职业,实行全面的物流公司管理制度,司机不能跑单帮,全部由物流公司承担起所有的工人职责,包括薪资福利、社保医保等,总之国企工人能享受的一般福利,卡车司机也必须全面享受。
二、强制实行卡车司机每天6小时驾驶时间制度,以及每月休息7天制度。卡车的正常运行,一般每辆车配3个司机,每天最多开18个小时,每个司机6小时,剩余的6小时禁止运行,只能是维修保养。
三、以当前卡车司机平均收入,作为“保护性工资下限”,禁止各物流公司因为卡车司机在新政后劳动减少,而调降工资。
四、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运输司机劳动薪酬研究中心”,每年根据各方面的数据分析,与运输司机协会,以及企业物流协会等机构协商,协调运输提供方与使用方可以接受的费用水平,出台各类“运输费用保护价”,企业雇佣物流公司提供的物流费用,不得低于保护价。这是让物流公司能够消化上升的成本。
五、过去涉及物价管制的卡车运输产品,物价部门将允许将成本上升部分,纳入新的物价,允许合理涨价。本来由市场博弈形成的产品价格,当然是市场化消化,该涨价的就涨价,不过不能是乱涨价,物价部门按照惯例进行监督。
六、全国700万公里干线公路,平均每100公里,要建立一个“司机之家”的“专业宿舍”,可供司机投宿、休息、卡车维修保养、吃饭等。这是对卡车运输的全面保障。为此,会建立3家专门的服务性混合制央企,以彼此竞争的方式,建设和运营7万个标准化的“司机之家”,而未来随着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扩张到1300万公里,可能需要13万个,这当然是庞大的投资,但也是资产——特殊的房地产,这就像公路的加油站和高速的休息区一样,但这是专门针对卡车司机的。
七、在初期试行时,财政部将拨出一笔专项费用,补贴和推动相关的政策和行动。
而未来卡车司机的来源管理,也进行了全面的强化。卡车司机由基层组织管理,例如在乡寨和城市的街道社区,愿意开卡车的年轻人,被他们推荐到职业驾驶学校学习,保证司机的专业度和技巧,薪资福利得到保证,自然有些人愿意干这行,因为收入高,能够快速具备购买组屋、或者建造乡寨住宅等大项开支的能力,后继的生活,就比较容易嘛。
在李思华看来,原时空的卡车司机管理,就像是后来的快递员职业一样,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这两个职业是原时空就业规模最大的5大城市底层职业之2(另外3个是建筑工人、餐饮服务员和零售小摊贩),撑起了全国人民消费的物流和快递业,但是中国人享受的便利而低价的物流和快递,是牺牲了这几千万工作者的福利、身体、社会保障而带来的,这是社会主义吗?依靠压榨廉榨价劳动力?
新时空的过去,对于建筑工人与餐饮服务员这两大职业,是解决得比较好的,实现了对建筑公司和餐饮企业包括小规模餐饮业的有序管理嘛。但对于逐步“新兴”的卡车司机、快递员与零售小摊贩,就必须补充完成体制的完善。
新时空发展到1976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美国人均的2/3,消费者的消费力,远强于原时空,完全可以承担得起一定的物流和发展中的快递费用上涨,正是解决这个痼疾的良机。否则未来思想现代化的青年人,谁愿意干这样的职业?只能等待科技智能无人驾驶卡车吗?那还至少要有几十年呢。
这场“卡车司机风暴”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相当于整个中国的消费产品,在成本上都重构了,都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很多企业自然是牢骚满腹、一肚子怨气,但在中央强力的压制和推广下,他们也翻不起大浪来,何况又不是他们一家成本上涨,而是全国、全行业和他们的竞争对手,大家都涨而已。
李思华自己的估计加上直观感受,5大职业的保障化,大概让新时空的个人消费的成本,相对于原时空的2020年左右,成本恐怕至少要高50%以上,但由于人民消费力强,这种“高成本”能够被消化。
总不能让5000万建筑工人、2000万餐饮从业人员、3000万卡车司机、3000万零售小摊贩、已经有200万的快递骑手,合计超过1.3亿的劳动人口,朝不保夕,承担全国消费低价的牺牲品吧?提升这样大规模人口的底层人民的收入,本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标之一嘛。
而且在新时空,没有保障,这些人申请到乡寨去生活,不香吗?要不是对城市的憧憬太强,他们早就离开这样的岗位了。
倒是应对全国人民抱怨涨价的解释,让宣传部费尽了脑筋,毕竟他们的利益受损了嘛。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也都接受了,这毕竟只是一次性的“通货膨胀”,而不是真的连续上涨。
不过李思华的构想,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的单一目的。不能做到隔山打牛,她还是李思华吗?
既然运输成本上涨,油价上涨,西方货币贬值,那么作为全球生活必需品主要出口国的中国,出口产品连续上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再怎样涨价,中国巨大产能的规模效应摆在那里,各种产品的性价比,仍然远超欧美,在全球根本找不到其它的大规模供应者,靠爪哇和土耳其吗?他们可没有这样的能力。
欧美不得不捏着自己的鼻子,还不得不进口更贵的中国生活必需品,这导致他们国家的通货膨胀,更难以控制。
这算是李思华要求中国各经济管理部门在出口上的“精确微操”,利用成本上升和人民币相对西方货币的不断升值,步步推升各种产品的出口价格,而一旦发现有可能的外国有竞争力的替代品,就降价竞争,打倒竞争者。利用这种“准垄断”的供应国地位,保证更高的利润。
这种策略的实施,得益于包括美元在内,作为其它国家储备外汇地位的不断下降,美元在脱钩黄金后,没有能够如愿形成全球的储备货币,在其不断超发贬值的影响下,全球各国,都对持有大量的美元而焦虑,中国的“货币互换”就更有优势,而社会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更重要。
现在中国出口,如果对方要求是使用美元或者欧洲货币付账的话,就要比用人民币支付价格略高——理由是充分的,这些货币相对于人民币,一直在不断贬值,中国出口商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趋势,就使得买家尽量用本国货币互换的人民币来付账,这样能多赚一点嘛。
听着计委汇报的时候,李思华内心不无恶意地想着,中国为了提升卡车司机包括未来其它底层职业利益而上升的成本,就让美国和欧共体多承担一些吧,你们不是发达国家嘛。
计委汇报结束后,李思华向大家讲述了她正在推动的一个大的新制度体系——“中国经济平准体系”,卡车司机体系,只不过是其中人力平准方面的一个子系统而已。李思华发表了重要讲话:
“人力平准很好理解,大量的普通人,其就业是难以长期稳定的,必然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起伏。例如鞋厂原来吸收了很多就业,但发展30年后,需要的工人,不过只有过去的1/10而已;例如大西北原来需要的人比较少,但随着红旗输水工程的实现,需要新增的人力,百倍于之前。”
“卡车司机也是一个例子,现在正处于高速的发展期,从建国时大约只有几万人,三十多年下来,已经发展到了1800万,而随着这次改革,很快就会突破3000万人。但未来呢?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智能化,必然替代这个辛苦的行业,这些就业,最终会消失,快递员也是一样。”
“要实现真正的“充分就业”,总是困难的,要是一辈子铁饭碗,基本是就是体制僵化的代名词。所以从进步的角度看来,无法追求绝对的就业,只能是必须尽量实现现代生活的五大保障:住房、教育、育儿、医疗、养老。”
“人生五件大事,在一个彻底实行资本主义的社会里面,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全无解,只有一部分中上层能做到。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国家的层面解决这些事情,完全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的有效率,而不是以低效率的代价,来维持公平。”
“建国近40年,人民对过去苦难的记忆还在,5大底层职业,只要实现了上述5大保障,还是有很多向往城市生活的人,愿意从事这些职业。但再有20年恐怕就不一定了,因为身体上太辛苦,新的年轻人,未必愿意为此而付出。所以这5大职业,未来的方向,都是无人智能化,用机器替代人工。”
“这是对未来人力就业上的巨大挑战,所以我们要有一套有效率的国家层级的人力平准体系。东部的人力就业困难了,要能调到西部;5大职业的就业困难了,要能通过乡寨吸纳、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来弥补;蓝领的就业下降了,要能增加白领就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