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26节
大家伙都有点唏嘘,那个列宁和斯大林缔造的伟大苏联,看起来情况不妙了,表面的强大有什么用?一旦缺乏了一个坚强的、有信仰的、有操守的领导核心,在一帮败家子的领导下,衰败也会是很快的。
李思华笑了笑,她当然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在抛出这个饵前,她就有所预判了。换了是斯大林,她才不会考虑向苏联转移计算机生产线和相关一些科技呢,现在换了腐败期的勃涅日涅夫政府,他们能把计算机工业搞明白才怪呢,这可不是普通的军事工业,计算机最大的特点,不就是摩尔定律吗?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产业,苏联现在那种僵化的体制下,根本不要想会发展起来。
最早她与李洛商量的时候,对于这项转移,两人就考虑得很清楚。当时李洛是有顾虑的,这可是中国最有优势的科技产业,向苏联转移,肯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电子科技水平,会不会最后反而伤了自己的手?
李思华当时,平静地告诉他,一个中国科学家们最近总结出来的规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即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元人民币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就是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然后她反问李洛,根据李洛对苏联的了解,苏联的体制,能跟得上这样的科技发展速度吗?李洛一下子恍然大悟。
李思华的计划,实际上就是以此让苏联乃至东欧,实质上成为中国ict产品的一个大市场。转移苏联计算机科技和工厂,其实不过是让苏联建设起使用中国元器件和软件的组装厂而已。
苏联的科学家,当然会研究中国的相关计算机科技,也会取得一定进展,但他们的速度,肯定赶不上中国电脑产业的科技进展速度,他们实验室的成果,是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于是,苏联电脑需要的元器件和软件,就必须一直从中国进口,而且形成“路径依赖”,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苏东会有自己的品牌,也有工厂,但最核心的科技和零部件,却都是中国的,真正掌控这个产业的,还是中国。
中国只赚取合理的利润,那些苏联利益集团,自身肯定会高价销售获利,这又形成了一条利益链,让他们保护对中国的进口不动摇。越到后面,这条利益链越巩固。
苏联人口已经超过2.6亿人,加上东欧的人口,接近4亿。而且苏联现在正处于经济状况最好的高峰阶段——消费力很强。李思华估计15%的家庭是有个人电脑或其它ict产品潜在消费力的,那就是六千万人,大约1500万个家庭。
若是只看规模,这个市场似乎也就一般,可是对比一下美国,人口规模2.3亿人不到,经济危机后也就最多50%左右的人口有消费力,那就是1.15亿人,也不过是苏东市场的2倍而已。所以拿下苏东市场,在最近的十年左右,就是拿下了半个美国市场的体量,还想要怎样?
而且好处哪里单单是这一点?有了这个电子信息总公司,实际上就是与苏联最有势力的一帮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苏联又不是没有好东西,除了油气,其它的各种珍稀金属矿产、木材、黄金,以及一些特定的基础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拿得出手足够交换的东西,中国又不是要赚他们的美元。
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资源交换,那就是中国的良好市场,单单日用品的贸易是低端的,现在这就是一个将中苏贸易推向高端的契机。
果然,在讨论了核裁军之后,有委员就问起了计算机工厂和科技输出苏联的问题,他们与李洛之前,有着同样的担心。
李洛笑着说:“主任早就计划得妥妥的。”他看了李思华一眼,意思是要不要告诉大家,李思华点点头:“你对大家伙说说吧。”
于是李洛缓缓地把李思华的战略和计划,向常委们说了一遍,让他们诧异不已,对领袖的佩服,简直是五体投地。
总理章笃功感叹地说:“主任在战略上,最让人佩服的就是这样的操作,核威慑与电脑产业,看上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主任这神来的借力打力一手,就像天外飞石一样,不但破解了核裁军的僵局,而且为我国的ict产业和产品,打开了苏东这个大市场的门,太神了!”
确实,李思华的这种操作,是让历届领导们最钦佩的,也都认为自身是完全做不到的。前一段时间的“黄金操作”,现在的借力核裁军,实现对苏东ict产品输出,都是典型的案例,都是如此,“天外飞石”的奇异战略,已经算是她的招牌了。
常委们纷纷出言称赞,李思华笑咪咪地摇摇手,让他们不要再拍马屁了。然后她的神色变得严肃,说道:
“同志们,根据海外的情报,美国为首,英国其次,他们现在开始推行一种所谓的缓和政策,力图与我们和苏联之间,实施一系列的缓和冷战的政策,这一次削减核武器的条约得以签署,其实本来就是美国人期待的。”
“缓和政策,可不是西方祈望和平,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与西方爆发了滞涨经济危机分不开的。经济很差,长期的核竞赛,也让他们渐露疲象,相对我们与苏联的实力,他们逐渐感觉难以短期战胜,所以才有所谓缓和政策的战略调整。换言之,这是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战略,是对我们和苏联斗争形式的调整,而不是真的开始追求和平,同志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个人的判断,滞涨经济危机,从1972年算起,可能会持续10年左右,这10年也许就会成为所谓缓和的10年。现在看苏联的样子,缓不缓和,都不影响其高层所谓的岁月静好。但我们不一样,我们需要按照自己的革命节奏,对于西方的这种缓兵之策,绝不能当真,乱了自己的阵脚。”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本来就是长期的,其中有激烈的阶段,有这样有点缓和的阶段,都是正常的,就像我说过的,革命要有节奏感,西方现在对我们的斗争,也是一样。这是他们在实力不济的时候,只能调整原来针锋相对的策略。”
“实施缓和战略,西方的目的,无非是对自身的实力,进行重新的积蓄,美国是最典型的,二战红利经过30年,已经吃完了;上一代的优势产业,进入滞涨期,缺乏像我们ict这样的创新产业带动;一场伊拉克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一场石油危机,让他们的经济雪上加霜;我们的一些操作,也让美国的实力更加疲惫。这就像一场长跑,美国人暂时觉得跑累了,想休息一下再出发,可不是想退出比赛了。”
“同志们已经知道,我们接下来对于美国和西方,有着一系列的暗战安排,冷战嘛,就是要不断地挖敌人的墙脚,最后让他们国家大厦失去承重而坍塌。不管西方调整什么战略,我们都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就是要让他们喘不过这口气上来。他们想着等到缓过气来,再与我们继续斗争,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
“总的来说,无论是非洲还是南美,我们对于西方的缓和政策是可以利用的,借机发展经济和贸易嘛,以壮大自己。这些地域的革命事业,是波段式分阶段发动的。而ict等新兴产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地渗透西方市场,打击和消灭他们的新兴产业,使其经济复苏缺乏真正的支撑。”
“我们的策略,平常的时候,就是不断的如同绵绵细雨一般的腐蚀美国和西方的根基,ict产业就是干这个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要突然暴风骤雨一般地猛攻一段,例如前期的七种武器组合攻击。两种模式的灵活切换,来保持我们对西方的不断压力,让他们不能自如地恢复,也让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国力,实现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希望,到西元1980年,用gdp来衡量的话,我们能够达到美国的5倍,不要说这个不可能,其实完全可能。我判断美国最近的5年,由于滞涨危机,其实质的经济增长,将是有限的,或许只能保持在2%左右。如果我们能保证8%左右的年增长率,就很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同志们一定要为此而努力。”
“尤其要注意汇率方面的及时调整,不要让西方占了我们的便宜。未来5年我觉得美国的策略会非常明显,那就是美联储通过美元超发而贬值,并大幅度推高美国的通胀,以此稀释美国的债务,并从全球吸血。每一次美元贬值都会滞后嘛,他们提前进口就可以占其它国家的便宜。老实说,如果到198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到1.5:1以下都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宁可缩减与美国的贸易,也要打断美国的这种金融吸血策略,财政部和央行,需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推动全球的去美元化。我们的人民币,无意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但借此机会,彻底废掉美元的国际中介地位,则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李洛等常委默默地点头,领袖的嘱托是关系国运的重托呀。
第362章 唐山大地震与彭国丰
西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润县以北约近百公里,一片军用帐篷中,这里显然是一只部队临时的野外宿营。
凌晨2点,赵云腾设置的闹铃响起。他从帐篷中走出,用夜视镜观察着丰润县的位置,但那里仍然平静。
他吁了口气,压抑住开始有点焦躁的心理。新时空,唐山大地震还会一点都没有变化吗?他知道,这个夜晚,无数的人,都在观察和等待着。
原时空的里氏7.8级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受伤43万多人,总伤亡约70万人,整座大城市夷为平地,几乎可以说是建国后的第一大灾难。李思华和赵云腾,自然对这一灾难是极其关注的。
李思华早年就想要完全避开这一灾难,但她发现很难。
通过将原计划的钢铁煤化基地,设置在迁安而非唐山,确实有效降低了唐山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但问题是,唐山的区位太好了,它是平津联通东北大区的重要城市,没有了重工业,也是轻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优选之地,自然而然地就会发展成一个大城市。
她要拿什么理由来阻碍呢?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她是组织了李史光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得出了唐山地域,在若干年内存在地震风险的预测,但这毕竟只是一种预测,一种猜想,因此就把在全国都算得上重要的一个城市给废了?迁移的逻辑完全不够呀,要是用权威强行执行,别人只会把她当成一个疯子,政治局的同志们,没有人能同意这样“疯狂”的举动——就因为未来可能有地震的风险预测?
李思华曾经与主席讨论此事,但最后两人得到的结论还是:没有其它办法,只能是先尽量降低唐山的人口密度和重要性,然后在地震前,寻找借口临时迁移民众。最终就是按此处理的。
所以几十年过去了,唐山仍然只是一个不满员的“标准市”,市区的人口只有不到四十万人,而未来震中的丰润县,人口只有五万多人。李思华不断地利用权威,将唐山聚集的人群,移民到新建或其它不满员的城市地域。而对于唐山的产业发展,一直是极其压制的,不要说重工业了,就算是轻工业,一般都是劝离,以至于这里,现在几乎就是纯粹的物流与商贸。
因为唐山,中央计委和经委,包括一些其它部委的同志都知道,两位领袖不知道为什么,很不喜欢唐山,对那里任何的发展计划,除了对外交通以外,几乎是否决一切项目。
唐山本地的干部群众也都有意见,他们一直都有不满的疑问,中央好像对唐山“另眼相看”呀,什么资源都不给,什么发展都不行。而且人口不能聚集,增长稍快一点,就会被移民到其它城市,而人口少了,当然不利于发展经济。唐山的市长市委书记上任前,在省委谈话时,往往会得到省委领导的教诲,在唐山任职,让人民“岁月静好”就是任务,不要想着去大发展。
这当然让到唐山任职变为“官场畏途”,没有政绩可言呀,就连各地轰轰烈烈的地下管廊和地下物流工程建设,唐山的方案统统被毙掉,被告知不到时候。久而久之,河北人民都知道,唐山就是个倒霉蛋城市。有些人拼命打听原因,其实包括各界省委领导在内,内心也是纳闷的,但来自领袖的亲自命令就是如此——服从命令,不要打听!他们也只能把纳闷放在心里。
所以一切的跨地域经济规划,都绕开了唐山,要不是地理实在优越,这个城市就会自动给废了。
有些中央领导,曾经向主席或者李思华询问过此事,倒是得到了准确的回答: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深度研究,唐山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那里不适合发展大城市、放置重要产业。对于这样的答案,当然有的人信了,也有的人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直接废掉这个城市,中央虽然有人不满,但没有因此而挑战领袖的权威。
无论如何,三十多年就这样持续了下来。一直到去年(1975年)的鞍山海城大地震后,唐山近期预防地震,终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央防灾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
海城地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晚上,震中位于辽宁省海城县、营口县一带。地震强度高达里氏7.3级。重要的是,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既然预知唐山大地震,从建国开始,主席与李思华就对发展地震预测非常重视,虽然原时空一直到她穿越前,在这方面并没有发现什么突破性的科技,但毕竟总结了非常多的经验,“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中心”几十年发展下来,还是有一些成果的。
例如,认为大地震,大概率会有“小震密集→短暂平静→大震”的地震三阶段经验模式,海城大地震主震前,发生了500余次中小微地震,然后就是一段“短暂平静”期,最后才是大地震。
所以虽然“地震不可预测”似乎还是科学上难以突破的屏障,但依据一些经验前兆,还是有可能提前预警的。
海城地震的前兆,即所谓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就是充分的,例如动物和地下水异常,出现地气异常和地光。例如动物异常,种类有8种,主要有蛇蛙、老鼠、猪狗和大牲畜,冬眠的蛇蛙出洞,猪狗和大牲畜在发震当日的突出异常,包括猪跳圈、狗狂吠,十几头牛挣脱缰绳,乱窜乱叫。
出现异常后,地震管理、研究部门与当地政府,集中使用了多种微观异常监测手段,包括地震仪(小微地震)、地电(地电场、地电阻)、水氡、地磁、地形变(地倾斜)、气象(气温、气压)等手段,对营口等地密集观测,而地震数据中心,这对周边100多公里内(如本溪、丹东等)的相关震情信息,全部汇总进行数据分析。
在这样的综合手段之下,其实得到的结论也是混乱的,营口包括地方政府在内,认为大地震的可能性很高,要求撤离;而鞍山、海城则比较犹豫,认为未必会有大地震。
“先知”的李思华,在1975年1月31日,以中央的强制命令,要求鞍山、海城、营口人员在3天内完成全部撤离,才终结了这一场争论,这让当地的干部们都如释重负,毕竟谁都没有把握地震到底会不会来,无论是选择撤离还是不撤离,做错了都是重大的责任,让他们难以承受,好在是中央亲自下了决定。
新时空的组织能力是非常强的,3天时间完成了全部撤离,虽然不少群众满腹牢骚,但绝大多数终究不敢违抗命令。
然而大地震确实来了,2月4日19点36分,一场毁灭性的里氏7.3级大地震摧毁了这个地域的大多数建筑,但是只有三十多人伤亡,创造了地震预报史上的奇迹!(原时空虽然预报成功,但因为鞍山和海城的犹豫,导致最终伤亡仍然达到了18308人)
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让“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中心”士气大振,但他们远远低估了地震的复杂性,随着中央将重点指向唐向山,他们对唐山的研究,却变得让他们迷茫。
因为相对于海城地震,唐山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表现是很不活跃的,一直到1976年的7月中旬,才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因为虽然与海城当时的情况没法比,但异常状况确实迅速增加。
例如,七月中旬,陡河水库的鱼变得特别好打,这些鱼似乎晕头转向;油轮周围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下吊钩,片刻就能钓上100多条,鱼儿像在争先恐后的咬钩。到了7月25日左右,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的在空中乱飞,有些蝙蝠还撞向了树,落地而死。大量的飞鸟昆虫,甚至飞到游轮上趴伏不动;100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争先恐后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别处大转移等等。
甚至地震观察员都有了亲身经历,其中一人发现,他家的母狗把7月15日生的四只小狗,一只一只从狗窝里,叼了出来,放到了空场地上,它甚至还刨了一个坑,把它们安放其中。
这些前兆,让一线的地震部门,开始真的担心起了唐山是否会发生地震,但是与海城之前的“充裕征兆”相比,唐山的这些前兆,还是很不足的,没有人敢下结论,得到比较多人倾向于赞同是:唐山应该会有地震,但也许时间还要积蓄一段时间。
但是中央很重视,从7月1日开始,就安排每天汇总地震观测信息,上报中央,而且要求部队和周边的城镇,开始准备地震救援。赵云腾自己,作为总参谋长,在7月25日也亲临现场指挥。
7月22日,李思华强烈要求总书记李洛和政治局常委们,召开了专题紧急会议,在她的坚持下,中央发出了坚决全部撤离的命令,终止了从唐山市、到河北省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各种激烈的争论,要求从7月23日到27日,唐山全境,务必完成全部人员撤离,而附近的地域,要做好防大震的准备,因为如果地震发生,他们也可能受到波及!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满腹疑虑的,真的会有大地震吗?概率太小了吧,中央和地方这样干,损失很大,不会最终变成笑柄吧?有些干部和群众,更是满腹的怨愤,这是完全的瞎搞嘛,地震多少年都不会发生一次,凭什么这一次就会发生?他们不敢对抗命令,但对撤离当然是不情不愿的。
包括中央一些领导干部在内,内心其实也是不以为然,认为领袖过于担心了,这样兴师动众的搞法,完全不明智。
赵云腾不会去责怪他们,如果不是知情的穿越者,他可能也是其中怨愤的一员。
睡不着了,他席地而坐,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时刻。
西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11秒,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原时空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强烈约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
赵云腾猛然跳了起来,让警卫员通知全军立即准备。往丰润县望去,地光闪闪,地声隆隆,这是低空发光现象。红、黄、蓝、白、紫的闪光在远处不断可以看到。
军人都是警觉的,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在等待地震的发生,所有人开始集合,他们望着远处,感受着地下的震荡,无数人的脸上都满是惊诧:我勒个去,大地震居然真的发生了!
消息迅速传到中央,通知到了政治局的各位领导,一个紧急会议被立即召开。一夜没睡的李思华仍然目光炯炯,国家领导人们,刚刚阅读了最新的地震通报,看到里氏7.8级的初步数据,无不倒吸冷气,这是超级规模的大地震呀。大家都是钦佩地看着领袖,如果不是她扛着巨大的压力“乾纲独断”,这一次的损失,不知道有多大,尤其是人命观天,她的决定,拯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
被强制转移的唐山干部群众的不满情绪,一扫而空,很多人感到非常羞愧。但这个时刻可不是整理自身心理的时候,需要立即展开救灾。
最早的行动,是专业救灾部队一马当先,而普通部队、周边派遣的民兵次之,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非常危险的,最主要是余震不断。
由于人员基本实现了全转移,所以救灾的速度就很快,主要就是清理那些倒塌的建筑物,大量的机械被调动过来,对一片废墟的唐山进行施工。
早有准备的河北省,在周边区域紧急设置了5个临时处理建筑垃圾的工厂,设备和人员都是早已准备好的,它们会分选出可回收的钢筋、木材、塑料,这些都会送到专业的工厂进行再处理,例如钢材就会再次回炉加工。
然后将砖石和水泥混凝土块粉。碎成骨料,筛选出杂质,形成一定粒径要求的建筑材料。然后,根据分级设计的要求,在原料中加入水泥、粉煤灰等辅助材料,加入一部分水搅拌,形成不同的建筑产品和道路建设产品,这些产品完全可以代替普通砂石材料用于道路基础。
还有就是利用废砖生产的再生骨料,通过制砖机,重新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筑材料。渣土则用于道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甚至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也可以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
所有生产的产品,当然就是立即投入唐山的重建工作。通过回收利用,唐山重建需要的各种建材,至少就可以减少1/3以上的用量。
赵云腾主要是协调救灾部队的相关工作,这些天他也忙得不得了。新时空的唐山大地震,死亡的人数下降到了两百多人,基本上都是那些死活不相信会发生地震,在撤退时偷偷躲起来,让干部们找不到的人。没办法,总有少数这样的人,良言难劝。
但是由于有余震,参与救灾的部队和民兵,再怎么仔细和防范,仍有二十余人不幸伤亡。这一天赵云腾来慰问这些英雄的家属,在一个临时的帐篷内,他看到了一对母子。
旁边的救灾指挥,小声地告诉赵云腾,这是一位连指导员的家属,他不幸在救灾中被坠落的建筑块砸到而殉难,部队电报拍出后,母子俩从湖南千里迢迢地赶了过来。
母亲不断地抽泣着,儿子看上去不过刚出10岁左右的样子,眼睛大概是此前哭红了,他抱着母亲,不停地在安慰着他。
赵云腾走上前,他不想说什么漂亮话:“对不起!”简单的三个字,他知道她们都明白这是为什么,参加这样危险的救灾工作,军人总要冒一定的风险,但说漂亮话没有用,牺牲者大于天。
母亲有点手足无措,她知道这是大领导。那个儿子虽然幼小,但明显要镇定得多,哭肿了的眼睛里,仍然有着清亮的光,他对赵云腾说道:“我的父亲,他牺牲得光荣。”
赵云腾向母子俩肃穆地敬了一个军礼,旁边的同志多数都是军人,都立正敬礼,男孩的眼珠中泪花闪烁着,但他拼命抑制着自己,不想哭出来。
赵云腾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早熟冷静,在大难面前仍有自控力的男孩,他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他与男孩对话起来。
从对话中了解到,这个男孩名叫彭国丰,今年才9岁,是湖南湘潭人。他还有2个妹妹,其中小的还只有5岁,这一次他的母亲只带了他过来,把两个妹妹托付给了亲戚临时照料,母亲只是一家国企的普通工人,总之,这就是个普通的军属家庭。
彭国丰很聪明,曾经跳过级,所以现在已经在读小学六年级了。
赵云腾对救灾指挥说道:“记下她们的联系地址给我,以后他们家,由我来资助。”
彭国丰本能地坚决谢绝,而他的母亲也反应过来,连忙说不用了,国家都有抚恤,而她所在的地方和国企,也会对作为烈属的她,给予帮助和待遇。
赵云腾对彭国丰说道:“我相信你是男子汉,苦点穷点都没关系。但你有两个妹妹,没必要让她们跟着吃苦。你长大了好好报效国家就是,像小姑娘一样忸怩干什么?男子汉,痛快点!”他已经看出来,虽然彭国丰年幼,但失去了父亲的家庭中,恐怕这个母亲也是要以彭国丰为主,他才是最有主见的那一个,而不是他的母亲。
彭国丰有点茫然,他毕竟还是个少年,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看着赵云腾真挚的眼神,他终于重重地点点头,赵云腾严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周围人的脸上,也显得轻松了一些。
赵云腾心想,与原时空一样,西元1976年,似乎是中国不平静的一年。在1月,恩未去世;7月,朱得去世。幸好听姑姑说,主席的身体现在还不错,很有可能突破原时空在9月去世的历史,能够多活几年。
上半年,西南地震频发,尤其是云南地区,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他与李思华的记忆中,并没有这个部分,所以也救不得。人生,总有不少的遗憾。
大灾大难,是自然界构造中永远的一部分,但我们的国家,会持续地把这样的天灾,变得损失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