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25节
洛特尼克夫叹了一口气:“石油和粮食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体制上不断弱化的情况,对我来说简直是肉眼可见的。”
“你敢相信吗?阿塞拜疆这样的加盟共和国,已经开始卖官鬻爵了,区委第一书记20万卢布,第二书记10万卢布,社会保障部部长12万卢布,城市公共事业部部长15万卢布,商业部部长25万卢布,大学校长20万卢布。”
“官职的不同价格,取决于从该职位可以获得的利益。例如商业部部长为什么价值25万卢布?不就是因为这个位置,是掌管主要商品和食品的分配权的直接领导嘛。”
“有人把这些问题反馈到中央,结果却是石沉大海。呵呵,据说阿塞拜疆的第一书记盖达尔·阿利耶夫,在勃涅日涅夫视察阿塞拜疆的时候,居然送了他一座纯金半身塑像,而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居然欣然接受!”
“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这些人都是一丘之貉,一个鼻孔出气。所以卖官鬻爵,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官场规矩。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整个官场的腐败,简直像是癌症,不断扩散。”
“理想主义者越来越少,大家都挖空心思,能够为自己多搞一点利益,至于国家的利益,谁关心呢?”
“所以我相信你们领袖的判断,苏联病了,病的很严重。如果油价真的崩溃,所有的问题立即就会浮出水面。这叫什么?外强中干吗?”
洛特尼克夫苦笑了一声,没有等金武怠,自己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金武怠心想,洛特尼克夫这样的“清醒派”,其实在现在的苏联是很少的,大家都捞得到好处嘛,没有谁会唧唧歪歪,担心苏维埃祖国的未来。
洛特尼克夫借着酒意,继续发挥:
“我都担心,即使苏联从中国的进口量加大,苏联人民从商店可以买到的货物还是会越来越少,餐桌上的食物也会变得更差。那些人会把有价值的货物,都囤积居奇,唯有权力者,才能享受到丰厚的物资供应和低廉的价格。”
金武怠很同情洛特尼克夫,在苏联仍然似乎光芒四射最强盛的时代,他已经看到了金玉其外之中的败絮,但他又无能为力,一个中层干部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呢?幸好我的祖国,还没有发生这样的腐化堕落。
西元1975年,苏联迈入了它空前绝后的高峰,看上去它要比此时美国的状况好得多。人人都可以分到国家免费提供的房子,而美国的穷人只能睡大街。美国中产阶级,有着充足、精美的商品供应,而苏联的普通人此时还是比较公平的,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壁垒,而且更稳定,失业率几乎忽略不计,也没有经济危机这种事情。
然而,干部堕落以及高度的计划性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民用需求被长期压制,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产品,周期长见效慢,随着二战红利逐渐的结束,光芒四射的同时,阴影开始迅速扩大。
第360章 让美国再一次伟大
尼克松环顾着自己的总统办公室,百感交集。
水门事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从1972年到现在,他几乎每天都处于这件事的漩涡中,让他当初的宏图大志完全变成了一个个笑话。
尼克松不知道的是,或许是因为蝴蝶效应的影响,他已经比原时空多担任了半年的总统,一直到现在的1975年2月,才不得不辞职。
拖延辞职时间也是不得已,如果不做好政治交换,让接任的总统福特坚定地承诺赦免他,以及与国会的一些重要人物做交换获得承诺,那他只能是咬牙苦撑,他总不能变成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捕入狱的总统。
本来大好的局面,被水门事件这一步烂棋,搞得不可收拾。现在可不仅仅是民主党的对头们猛攻,共和党内也对他极为不满,因为水门事件的牵连,导致共和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的中期选举(1974年11月)大比例失败,民主党控制的席位超过了2/3,这让民主党可以否决未来福特总统的否决权,实际上,尼克松知道,福特因此也对他很不满。
在昨天交接时,福特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尼克松留下的,几乎是美国历史上最烂的一个摊子,一方面是民主党在国会占了压倒性的多数,福特这个总统必然极为艰难,他想推行的政策,以及共和党想要的政策,估计大多数都会被民主党否决,或许福特就会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窝囊的总统,甚至未来竞选连任,也会被特赦尼克松这件事情牵连。
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美国糟糕透顶的经济状况了。现在可谓是美国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经济恶化最严重的年份,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失业人数激增,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福特把这一切,归结为三个最严重的难题,即“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能源依赖”。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以其错综复杂的方式,严重地影响着其他两个方面。就在1975年初的时候,美国建筑业的开工率,处于近几年的最低点,而汽车的销售量也大幅度下降,全国失业率高达10%以上。
尼克松昨天是对福特诚恳地道歉,现在可不能得罪福特。但他内心其实不以为然,没有我尼克松,你福特哪有机会当上总统,即使这个总统只有2年时间。1973年的10月,尼克松在前任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被迫辞职后,挑选出福特,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自己脱罪的后手,说白了,与福特之间就是一场政治交换——用一个2年期的总统职位,来交换自己的脱罪,并没有欠福特任何的人情。
此时尼克松的心情非常颓唐,不但是水门事件,而且是对自身业绩的羞愧。之他差不多6年的任期内,国内经济没搞好,国外面对中苏也毫无建树,尤其是对中国,他们在非洲和太平洋连续“革命”,但美国毫无办法,现在盟国澳大利亚是最惊慌的一个,内有澳日,而中国的势力,已经推到了澳洲的边缘,现在的爪哇民国,到底是亲中还是亲美,谁都说不清。
唯一的成就,大概就是完成了美国阿波罗登月,以及从伊拉克撤军。其实美国人恐怕不会把前者当成是他的功劳,而伊拉克撤军这件事,现在还争论不休,到底是功劳还是错误,美国现在并没有答案,虽然终止了美国财政和人命的连续失血,但撤军后的连锁反应,尤其是中东石油危机和中国占据半个中东这两个后果,让很多人对从伊拉克撤军非常不满,认为这导致美国得不偿失。
虽然尼克松坚信,伊拉克撤军是绝对正确的策略,但看到现在美国因此而承受的代价,也不由得唏嘘,最该死的就是那些中东王爷们,看到美国撤军了,胆子就大了起来,如果不是他们把油价推到那么高,美国这两三年的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也至于如此厉害。石油危机,直接加重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想到这里,尼克松摇摇头,无论如何,自己是身败名裂了,不可能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了,恐怕后人会把自己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差劲的总统之一,六年的总统生涯,真是一场大梦呀。这个烂摊子,就留给福特吧,估计他也只能干两年,如此的负面政治以及糟糕的经济,难以相信这个家伙还能竞选连任。
尼克松脸色严峻地离开了白宫,没有理会周边的记者们。坐到车上后,他无声地叹了一口气,以后要夹着尾巴做人了。
新任美国总统福特的脸色冷了下来,他刚刚接受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对他的采访,保持满面的笑容让他脸痛。
“这是当上总统必要的代价!”他喃喃地告诉自己。作为一个志图高远的政客,不当上总统,就不算完美,这是他甘愿为尼克松做筏的原因,如果从头竞选,他当上总统的机会,可以说微乎其微。
现在终于当上总统了,但是尼克松留下来的,完全是一个烂摊子,没有一件事是容易处理的。
其实对尼克松特赦是最简单的,不要看那些民主党人跳得凶,等他宣布特赦令的时候,他们并不会真的反对。如果把尼克松关进监狱,那民主党可是先破坏了规矩,未来共和党人势必找到机会,就会把民主党总统扔进监狱,那整个美国的政治体系,就没有办法,让大家愉快地玩耍了。
他面对的真正烂摊子,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件,其余还包括军力和对抗中苏,以及最根本的,美元的问题。
经济上,1974年美国可以说是一团糟,gdp实际增速-2%,物价上涨13%,失业率达10%;而按照经济顾问们对1975年的预测,恐怕还是一个衰退年,gdp恐怕还要衰退至少2%。
他与经济顾问们商量的对策,是将主要目标设定为对付经济衰退。总的策略是减税、加债、减支、平衡这4大策略。
首先是削减个人和公司的所得税,用税收补贴等措施,来刺激投资和生产。但是减税必然导致财政不足,这就只有大幅增加国债。同时,还必须对新的开支计划,实行延期履行权,来控制通货膨胀。整个计划其实就是在控制和刺激之间,努力保持平衡。
这个策略能否奏效,福特现在完全没有一点把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美国的经济问题,可不是单单因为油价,根本上,经济学家都认为是拉动美国经济的住宅建筑、固定投资和耐用品消费等因素,逐渐消失。说白了,就是总需求到顶了,没办法增加。至于在中国推动下的美国科技创新浪潮步入低谷,现在几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过去十年,美国的经济,又不是靠科技创新增长的。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造成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制造业利润率的快速下滑,从1从966到1974年,美国制造业的利润率,下降了40.9%。这是因为工资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速,而工资快速增长这种现象背后,则是美国工会权利崛起的结果。利润率降低,资本家就不愿意投资,当然美国经济就趋于萧条。
福特私下认为这种理论非常有道理,但他可不敢向美国工人开刀,面对着中苏的强力竞争,这样做不是自寻死路吗?美国从黑人民权运动到学生左派斗争,现在也没有太平下来,如果试图降低工人工资,那民间都要造反了。
结构性的改革不可能,福特也只能先做个裱糊匠,所以才有“平衡”策略的出台,不指望美国经济立即恢复强劲的增长,至少让它先稳定平衡下来。
现在军力问题,变成了经济平衡的牺牲品。军方大佬们,当然对控制军费不增长,是很有意见的。但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失败,他们现在讲话的声音,只能是比较小,被迫接受一定的调整。美军的名声狼藉,国民不支持,他们现在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最典型的调整,例如在海军,需要将原来保持的14艘航母体制,缩减到12艘,这当然让海军愤怒,因为他们的第一对手中国海军,在1975年内,就会首次达到两位数的核航母——10艘,而海军预计,中国到1980年左右,会有14艘核航母,他们的核潜艇,几乎是以类似的速度在增长,所以海军预计,到1980年后,中美海军的力量将趋于势均力敌,不存在中国海军不是美国海军对手的问题了。
想到海军为了压倒中国而提出的“600艘大舰队计划”,福特的脸上不由露出苦笑,开什么玩笑,以为美国真的还有这样的国力吗?先保住300艘舰队就不错了。
军人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美国的3倍了,他们的军力总量超过美国,是自然而然的,美国只能在质量上下功夫。这些头脑单一的武夫,还以为现在是二战刚结束那段时间,以为美国完全是世界经济霸主呢。他们可不知道,作为全球资本主义领袖的美国,现在开始进入了苦苦支撑,重塑肌体的阶段,否则就算是苏联,可能也要超过美国了。
当然,军方是必须安抚的,但如何安抚,在现在的背景下,就成为了难题。这些军犯的大佬,本来与共和党的关系,比起民主党来就更密切,如果他们反对福特,可以说竞选连任,完全没有可能。
对抗中苏,更是一个大难题,福特现在完全不知道有什么短期有效的办法。那些顾问,包括请教基辛格,也没能寻找到一个可行的战略。
所有这些美国精英们探讨出来的办法,也只不过是“软性长期民主自由号角,硬性坚守局部利益”这样的保守策略而已。
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中苏,按照cia的评估,对苏联是有效的,他们内部现在向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人不少。但对于中国,这个国家防范极严,而且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几乎一直是高速成长,国民满意度很高,西方的宣传,就变得影响力更加的小。
现在不仅是中国人自己,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也都认为中国模式优于美国模式,美国模式还不一定比得上苏联模式。中国在非洲的赤化,之所以那样顺利,本身就是因为非洲人,大量地认为中国模式可能是非洲最适合的发展模式。在这些地区,美国思想和模式的影响力,开始大幅度地衰减。民主和自由这样的口号,没有实质的例证,说服力自然越来越弱。
坚守局部利益,欧洲方向是没有问题的,美国的欧洲盟国,实力远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上,他们担心的,无非是苏联而已,但是在核威慑之下,苏联并不可能真的发动战争,来赤化欧洲。
问题的焦点是中东,尼克松石油美元的策略,福特也是非常赞同的。但现在中国其实控制了两伊,也就是控制了半个中东,美国在中东的石油霸权,是不完整的,为了稳定海湾国家,美国现在还不得不承受高油价带来的额外通货膨胀。
海军的担心就在这里,中国将其海军力量,大部分都集中在阿拉伯海和北印度洋,与美海军形成了对峙之势,也让中东石油霸权中美各半的态势,变得更加明显,海湾国家因此而骑墙,也就变得自然而然,美国难以坚强地完全绑定这些国家,美元—石油轴心就难以最终形成。
放弃中东石油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应对呢?福特陷入了沉思。
马丁内兹稳了稳自己的心神,作为民主党的著名众议员,他要在国会提出与其它几个众议员联合精心策划的两个医疗提案:
一个是100亿美元的平价医疗补贴法案,要求向通膨下的美国人提供医疗补贴,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至于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共和党总统福特去想办法,可以增加美国国债嘛。
另一个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即《重大药品定价法案》,要求实现美国人的“患者可负担药品”原则,首先将美国老年人的药品自付费用,限制在每年500美元,这实际上就是对新药限价,一旦超过负担就请医药公司滚蛋。其次要对某些药物采取定价控制,并设置通货膨胀回扣,以控制美国药价上涨的速度,药品涨价要是超过了通膨率,就要征收回扣,最高可以对相关药物的盈利,征收高达95%的消费税!
马丁内兹提出的这个“重大药品定价法案”,在民主党内得到了高度的赞赏,他们都觉得这是一箭双雕,非常高明。一方面美国医药集团传统上是共和党的支持者,这个法案将让他们损失重大,让医药集团未来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完全占在共和党一边。
马丁内兹知道,他娘的美国一向有种说法,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直到现在,他也不能确定这种说法的真假,但洛克菲勒家族通过石油集团和医药集团,支持共和党,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抛出这个投民主党所好的提案,就一定能够引爆两党之争!
另一方面,民主党认为现在自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都占压倒性优势,这个法案被国会通过的可能性几乎是100%,而共和党总统福特,在医药集团压力下,一定会行驶总统否决权,但这势必得罪大多数的美国选民!民主党在为大多数美国人的利益而努力,共和党却在维护那些贪得无厌的医药资本家,这个法案引爆,简直可以说是提前终止了福特的连任可能了,让民族党在1976年选举上台的概率,大大提升!
提案前,马丁内兹已经在民主党内充分酝酿,他还向民主党,提出了一个争取法案通过的响亮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一次伟大,即maga)”,把医药法案的高度,提升到美国是否伟大的程度,这个口号,也让民主党高层非常欣赏,甚至一些人认为1976年的竞选中,民主党候选人完全可以使用这个口号,很有煽动力!
马丁内兹表面上热情地发起了民主党的这一次行动,但他的内心宛如冰雪,组织给他的任务,就是不断挑起美国两党之争,让两党的斗争激烈化,尽量增加美国的国债,尽量打击美国在产业创新方面的投资。他现在一切的努力,都是按照组织的目标设计的。看着民主党高层跃跃欲试的兴奋,让他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你们就斗吧,最好把脑浆都打出来!
在他与组织的策略协商中,他看到了福特在任时的机会——那就是由于尼克松水门事件,民主党控制了两院,这导致福特的总统权威是完全瘸腿的,他的政策,非常容易被两院否决;但反过来也一样,单单是为了报复民主党,福特也会频繁地行使总统否决权。
所以他要做的,就是不断在两党的斗争中添柴点火,让斗争变得更激烈,让两党积怨更深,尽量让两党能够协调通过的法案,都是那种能够增加政府负债,或者对于创新不利的法案。
这样的努力,即使在民主党取得1976年大选胜利后,被憋屈了两年的共和党,变成了反对党,他们对于民主党的斗争就会更激烈,让他们把理性的共商国事,尽量变成无脑的死斗吧。
例如这个医药定价法案,其实也会严厉打击美国的医药创新,新药没有高额利润,面对高昂的研发费用,资本家就会踌躇,对新药的投资就会下降。组织进行了数据模拟,认为该法案如果通过并得到有效执行,那么在20年内,将会减少135种新获批药物,造成美国医药的研发支出下降1500亿美元!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大弱点之一:杀头的生意只要能赚钱,就有的是人做;不赚钱的生意,杀头也不做!药品定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本来就是双刃剑,利润高的时候吸引资本家疯狂的投入,但让老百姓消费不起;利润人为压低了,有利于普通民众的医疗,但对资本家创新的吸引力就下降。
各种看似“细小”的力量,不断冲击着美国,让它的历史,滑向不可知的未来。
第361章 核裁军与思华牌天外飞石
西元1976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李思华也出席了今天的会议,在会上,总书记李洛做了关于《中美苏第一阶段限制进攻型核武器条约》的专题报告。
这一场关于核武器的谈判,从1965年就开始,整整谈判了超过十年,终于达成了三方妥协,现在要签约了。
按照三方协议,中美拥有的核弹头不得超过7000个,苏联不得超过8000个,各国陆空洲际导弹限制在1000枚之内,战略导弹核潜艇限制在60艘之内,潜射导弹限制在1000枚之内,中程核导弹限制在1000枚之内。另外,规定退役的核弹头,各国储备的数量,不得超过8000个。实际上,就是把三国每一国的核弹头总量,控制在了1.5万个(苏联1.6万个)。
只有李思华知道,这个结果相对于原时空,其实核武器削减的幅度并没有那么大,至少总的核弹头在原时空规定是美苏各6000个,现在则多了一两千个。新时空谈判的结果,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李洛自己的评价是,美苏两国中,美国已经对继续扩充核武器感到累了,而苏联则是惯性,已经建构了那么大的核武器生产能力,一大堆人靠着生产核武器吃饭,所以停不下来,需要苏联高层下大决心,拆散一部分的核生产体系。苏联高层不是不知道他们的核武器早就足够了,但却没有决心去停下来。
所以最后达成协议的过程,是古怪而有点搞笑的。
美国人是巴不得赶紧签署这个协议,他们现在的经济一团糟,但苏联不停下来,他们也不敢停下来,其实他们现在的2万多枚,已经过多了,保持1.5万个核弹头,还可以以新替旧,用大威力的新弹头,替代旧式的,有什么不够的?即使苏联与中国合击美国,这个数量的核弹头,足够美国把中苏加在一起,都干下地狱去。而现在估计美国搞到了2.2万个,说到底,还是一种心理恐惧之下,病态的心理。
至于苏联,本来在这个问题上是动摇的,勃涅日涅夫本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人,新时空苏联在核武器的质量上,比不得中国和美国,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那种“俄罗斯被迫害狂想症”是比较重的,都已经要突破4万个核弹头了,还觉得不安全,这病态的程度,又要远远超过美国。
中国是积极推动“核裁军”的,知道历史的李思华认为,过多的核弹头储备,纯属浪费,大家都耗费巨额资本,其实谁也压不过谁。
但是在谈判中发现,根本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核裁军,比较现实的,是实现不再继续扩张数量。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不安全感太强了,现在中国超越他们的趋势太明显,他们对此就更加坚持,他们要考虑未来以核威慑,对抗中国可能在常规军力上的超越。
1.5万颗这个数量,是三国的科学家共同交流,反复测算得到的一个“冗余”数字,1.5万颗氢弹为主的核武器,虽然可能不足以毁灭地球,但毁灭敌手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则至少是双倍的冗余了,就算苏联核武器的质量略差,也根本不影响结果,多给苏联1000个的空间,也不过是心理安慰。这个结论,最终三国的军方,都是绝对认可的,数字也因此确定了下来。
美国愿意销毁多余的7千颗核弹头,但苏联要销毁2.3万颗以上,这当然不舍得,中国此时大约有1.8万颗核弹头,只要销毁3千颗就行,这让苏联自然最不爽。
所以中国军方和政治局高层,往苏联跑了不下20次,协商核裁军,最终总书记李洛,在今年1月份亲自访苏,终于与勃涅日涅夫谈妥,让苏联同意签约并遵守了。
李洛为此向苏联的承诺包括两方面:
一、苏联核弹头的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导航部分,按照条约是需要全部拆分出来,在中美监督下彻底销毁的。但是装有铀元素的弹头部分,要经过处理,一般是用铀238去混合铀235,使其变成低浓度铀,可以应用在核潜艇、核动力航母或者核电站的反应堆上,由于苏联不缺铀,中国承诺全部收购,用于中国已经发展到超过50座的核电站,这部分铀的去向,苏联可以监督。其实苏联也无所谓一定要监督,新时空中国也不缺铀,不要说本土有着诸多大铀矿,非洲的铀也非常多。
说是收购,其实是提供中国的产品,包括最新的个人计算机等全球最“时尚”的ict产品,心照不宣地让苏联干部们,又多了新的奢侈品玩具。
二、苏联预计要在核工业系统,裁员20万人左右(其实有所夸大)。李洛建议,至少5万人可以提前退休嘛,其余15万人,苏联核工业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嘛,干脆转业。
中国建议设立一个苏联的“电子信息总公司”,吸纳这部分高素质人员。一方面,他们可以垄断中国ict消费电子产品,在苏联的销售权;另一方面,中国承诺帮助苏联在这个公司名下,发展计算机工业,向苏联提供生产线,以及一些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技术,使得苏联可以自行生产个人电脑,以及一些其它ict产品。
当然,开始的时候,一些电子元器件,还是要从中国进口的,毕竟苏联的底子太差,例如芯片cpu等,更是差得远了,苏联可以逐步进口替代,只要自身国产的品质开始达标,慢慢替换从中国进口的零件就是了。
真正打动苏联政治局的,还是这一条,中国的个人电脑和ict产品,已经是全球驰名了,美国都远不及。苏联当然也做过研究,但是科技上落后太多,要靠苏联自己的努力,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李洛还在苏联访问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在苏联高层传开了,引起了激烈的反响——这显然是一块新的利益大饼呀。原来最反对核裁军的国防工业部以及核工业部,态度一下子就和缓了,而苏联电子工业部,急吼吼地跳出来,要求这个新的央企,应该属于电子工业部主管!高层内部,很快卷入了利益争夺的分饼大战之中!这些利益关联的部门,反过来开始推动苏联中央的决策。
在这样的氛围下,勃涅日涅夫和苏共政治局,最终同意签约,就一点都不意外了,实际上,苏联需要重新安排的核武器生产和维护人员,确实只有15万左右。但最终从cfia反馈回来的结果,也让李洛他们目瞪口呆!
这15万人中,大约只有2万人,得以进入这个新的“电子信息总公司”,因为这2万人多数都能找到关系,算是有背景的。新企业的职位,几乎都被苏联高层的一些利益集团瓜分了,大量的高官子弟,迅速占据了这个公司的主要管理职位。而被淘汰的13万人,苏g另外把他们安排去了一些其它的国企,当然不会是什么太好的工作了。
影响所及,甚至苏联电子工业部的老大,也换了人,原来这个部委在高层中的地位,不算重要,苏联之前除了军用电子,民用产品方面是非常可怜的,但现在这个位置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原来的老大自然就坐不稳了,比他后台强得多的高官有的是。
而新公司的总经理,更是丘尔巴诺夫,是勃涅日涅夫的女婿!在苏联一向以贪腐著称!甚至被称为苏联第一大贪官!
随着李洛的叙述,政治局常委们都是目瞪口呆,苏联的腐败,完全已经已到了一点都没有掩饰的地步,赫鲁晓夫时代不是还好吗?区区十来年,苏联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
李洛感叹:“这就是失去了信仰、缺乏了约束的结果。苏联已经不是过去的苏联了,现在的苏联高层,恐怕未必比得上沙俄的末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