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9节

  不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中,损失也非常惨重,尤其是时间比原时空多打了5个月,这导致苏军的伤亡超过了160万人,大大超过了原时空的110多万。不过苏军相对德军较好的一点是,苏军的部队大部分有残存,通过补充新兵,以老带新,可以迅速形成和恢复一定的战斗力。而德军大部分为整编制消灭了,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德军序列表中消去,无法再恢复。
  而此时在美国的物资支持下,苏联红军补充人员和武器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了德国。德军的人员和物资,现在都已经开始发生了很大困难。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从现在开始,“伊登”情报组织才开始全面发力。此前是有顾忌的,担心德国不要真的打赢了苏联。知道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才确认德国最终必然失败,可以向其提供无约束的情报支持了,以此来实现对各强国的更大损耗。
  伊登对德国的贡献之一,是让德国放手让德国妇女进入军工企业,直接承担生产者的角色,这为德国创造了大量劳动力的空间,此前纳粹坚持妇女只能担任辅助工作,没有能够彻底地动员德国的人力资源。伊登不断将包括美国在内动员妇女加入军工生产、并且取得显著成效的情报传去德国,终于让希特勒他们认知到,这场战争必须动员一切,包括妇女的劳动力。仅这一项,相当于为德国解放了百万规模的劳动力。
  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北非战事则一直打到了1943年底。
  在因为不得不撤走澳洲和新西兰的军队后,英军的埃及防线出现了漏洞,被隆美尔利用,差点连开罗也丢掉了。好不容易在美军的支持下稳定了战线,而依登提供的北非情报,由于比较粗略,没有能让德军改变太多的部署,说实话,德军也不是不知道北非其实是关键的战场,但问题是苏德东线的战役抽不出来多少兵力,所以隆美尔的兵力仍然是不足的,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最终德军还是在北非失败了。不过时间不是原时空的1943年5月,而是1943年的12月,整整推迟了7个月。
  有些情报虽然重要,但德军在战争情况下,已经难以采用。例如利比亚的油田,开采条件确实好。但德国发现,即使花大力气保住北非利比亚,开采油田,也无法运回德国和苏德东线,美国和英国的海军联合,实际上这个方向德国要保持优势很困难。整个北非战场其实也是一样,有着海军优势,美国和英国可以无限运输兵力和装备,而德国的运输补给,则越来越困难,放弃也是不得已。
  总之,到1943年结束,西方战场上,苏军和英军两个方向都基本打断了德军此前的进攻态势,他们可以开始思考反攻了,盟军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开始成为美国与英国和苏联之间的中心议题。伤痕累累的苏联自然是希望早一天开辟第二战场,好减轻东线苏军的压力。而英国则希望延后一些,好准备得更充分,美军的动员也需要时间。
  反攻前期的酝酿和协商进行中,美英苏三强决定,准备在1944年的3月,在德黑兰举行三巨头会议,讨论开辟对德国的第二战场。
  1943年的下半年,太平洋的海战格局,却已经全部翻转。
  美军从3月开始,其生产力带来的军事增量,就开始体现得极为明显,几乎每月,都有三艘以上的航母加入太平洋舰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海军开始不支。
  最大的转折,就是1943年的8月,在瓜岛附近日海军不得不与太平洋舰队进行了一场决战,因为美军对瓜岛的攻击越来越激烈和狂暴。但是命运没有再次青睐日海军,此役日海军损失3艘重型航母,重伤1艘,其余大舰,损失3艘,重伤2艘。
  单单这一战,对于日军就是巨大的难以弥补的损失。美海军接下来,不断对日海军求战,需求一切机会与日海军交战,而为了保护航线和重要岛屿,日海军也不得不不断地与美海军交战,这导致日海军的损失逐步扩大,到了11月,日海军已经损失过半,只剩下了6艘重型航母,战列舰也仅剩了5艘。日海军的存在,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到了1943年11月,美军也终于攻克了瓜岛,全歼瓜岛日本守军10万余人,而美军的损失,虽然在后半阶段因为战技提升和空中优势而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8万余人,是一个让美国人胆寒的数字。
  但是攻克瓜岛,让美国人的战略轰炸力量,终于有了最适合的前进基地。美国人开始拼命地在瓜岛修筑大型机场,准备以b-29轰炸机为主力,这种航程1万公里的轰炸机,使得美军以瓜岛为基地,可以轰炸整个与中国协议的对日军作战领域,不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这是美国对日军事力量投放上,巨大的飞跃!
  在中国方面,4个对日方向的兵力都在准备中,其中还包括很多与美国协调的方向,例如美国战略空军对几个中国机场的租借和整修,例如美国海军租用的一些军港的整修和管理,以及油料等后勤准备。
  其中也发生了一些摩擦,例如一些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士兵,进驻中国基地后,试图像在其它国家那样上街寻欢作乐,甚至骚扰妇女,结果都被中国宪兵和当地国卫部队和民兵,毫不犹豫地逮捕关禁闭,甚至被民众暴打一顿。中国还强硬地通知美方,中国不是美国的殖民地,管好你们大兵的军纪,如果违反中国法律,将依法追究,绝不姑息!严重的送到西藏去挖矿!甚至枪毙!
  美军也无奈,结果美军只能是严肃军纪,对大兵们轮流和反复培训,中国是个大国强国,对外国人很严厉,你们上街闯祸,美军也无法救援,就只能自己去坐监狱。如此几番收拾后,美军上下都知道,在中国可不能乱来,那甚至会丢掉命的——确实有两个家伙上街犯罪,据说被中国判刑到沙漠去“劳动改造”三年,这让美国士兵们不寒而栗,那肯定不是人过的日子呀。
  其实中国早已可以出兵库页岛和朝鲜,等待的原因,当然是美国要先兑现一部分的筹码和科技,也让自己准备得更充分,掌握好二战的时间节奏。
  此时在澳洲的日本人,开始面临美军不断的战略轰炸,逐渐在澳洲的大城市中,开始呆不住了,大量的人员都进入了山区,经过1年多的拼命建筑,在大分水岭基本建构了超级基地的雏形,主要的军工生产,和一些主要的工业项目,都在大分水岭部署完成了。
  日军在澳洲的各个城市,准备了大量的巷战工事,并且利用这一年多的时间,培训了大量的“民兵”,准备让他们死在巷战中,以增加美国人的伤亡。新日本的机会,就在于不断增大美国人的损失,最终让美国人不得不放弃。
  为了应对美国人即将来临的登陆澳洲战役,日军决定执行彻底的坚壁清野,将所有的澳新“白畜”,全部分散部署到了大分水岭各地,各城市只剩下巷战民兵,而很多关键设施,都预先放置了炸药,准备到时候全部摧毁。而各地的农田,也是全部搜刮干净粮食和食物,日军此时的粮食储备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在澳洲和新西兰,都收获了他们占领以来的第二茬粮食,足够日本人吃个三五年的了。
  除了临近大分水岭的山区,日军禁止了在澳洲和新西兰今年的秋播,因为再收获的粮食,反而大概率会成为美军的补充。
  美国此时还不知道,他们准备进行的澳洲攻势,将是如此艰难,简直是噩梦级别。
  1943年11月19日,解放军跨过鸭绿江,越过鞑靼海峡,开启了对朝鲜和库页岛的攻势!新中国大一统的最后行动,终于开启!
  第235章 第一岛链和爪哇民国
  战争首先发生在了库页岛和朝鲜这两个地方。为了本土防御,日军在这两个地方,还都是“全民动员”,试图步步为营,大量杀伤我军。不过日军在本土的兵力并不大,现在的正规军大约只有一百万左右,而且实际上是只有50万是从前的军队,其余50万,不过是近期发现中国有进攻准备的开始才临时征兵的。
  不是日本不预防,而是其国力不许可,无法维持如此大的兵团了,就算这新扩军的50万人,其实装备非常简陋,战斗力也很差。日军的精兵强将,主要都派到澳洲去了。
  其中在朝鲜的战火更猛烈一些,日军毕竟在朝鲜经营了数十年,各地的工事都比较完善,而且有着一些战斗力比较强的“伪军”。日军在朝鲜的上层,广泛地散布了中国消灭各族上层建筑,全部吞并的消息,这使得很多朝鲜的上层建筑,其实对新中国的抵御之心很强,他们仇恨日本,同样讨厌新中国。国
  从朝鲜方向进攻的是一野,他们打得很稳,这也是中央军委要求的,不急于在速度,而是减少部队不必要的牺牲。我们还要控制战争的节奏,打得太快的话,有点便宜美国人了。
  所以整个朝鲜战争持续了约7个月,从1943的11月一直打到了1944年的6月,等到战争打完,从丹东跨鸭绿江,到平壤再到汉城的公路都修得差不多了。
  就连鸭绿江大桥,都修了2座。一座是在此前日占时期的旧桥上重修的,日军当初在从东北撤退时炸掉了这座桥。但这座桥全长不到1公里,重修还是比较简单的。另外还修了一座修桥,距离更短,不到600米。
  所以朝鲜战争的进行,就是实力碾压,先是战略轰炸和战术轰炸,打掉日军重要工事后,再地面部队进攻,陆军的进攻也是使用重火力,逐次地将重炮等运上前线,再轰击日军阵地,直到破碎后,再冲锋进攻。
  面对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进攻,日军在朝鲜不过是10多万人的主力部队,加上二三十万的伪军,根本挡不住,一点点地就被迫向南方撤退。
  日军也有试图利用朝鲜的山区打游击的,但是解放军早就预料到了这种可能性,特种部队,甚至包括当初抗联改组的一些山地部队,都进入了山区进行连续的清缴,日军也不是与朝鲜山民“鱼水情”,而是朝鲜底层民众心目中的魔鬼,哪里撑得住呢?
  所以在这样的进攻,对于解放军是边施工边打仗之下,到1944年的6月,日军终于被赶下了海。
  库页岛的攻势,则结束得很快,日军重点防御的也是朝鲜方向,在库页岛不过就是几万人,而且库页岛相隔大陆的鞑靼海峡,最窄的地方也只有7.3公里,滩头甚至在海峡对面重炮的射程之内。相对于四野的重兵,根本无法防守,主要的是时间有所不利,所以11月是象征性出兵,四野直到第2年的3月份,才用了1个月的时间占领了整个库页岛,并在南部修筑大机场。
  从1944年7月开始,日本本土的噩梦开始降临,在朝鲜南部和库页岛南部的多个机场,中美战略轰炸的联军,开始了对日本各城市的狂轰滥炸。
  中国此时已经接到了100架左右的b-29机队,加上原来的b-17等高空轰炸机,此时对于轰炸日本航程都是够的,所以足足组织了超过800架的高空轰战机,对于日本本土开始连续轰炸。而美军则跨洋过来超过430多架b-29,中美两军超过1200多架这个时代的“战略轰炸机”,对日本的轰炸强度,是史无前例的。
  一开头,解放军就使用了燃烧弹,作为主要的轰炸弹种,而不是像美军那样使用普通弹药,美军很快发现解放军的轰炸效果更好,他们从解放军这里了解到,日本大量地使用木材来建设住房和厂房,因此燃烧弹的效果更好。美军从善如流,很快改变了弹药结构,也变成了以燃烧弹为主。
  这样的轰炸下,日本本土的一个又一个城市被点燃,无数日本民众,开始为他们当初的侵略,付出真正的代价。日本每天各城市的上空,都漂浮着无数的黑烟,似乎就是魂灵的集聚。
  在攻击日本本土的同时,另外两个方向的攻击也开始了。
  首先是1944年7月开始的收复台湾之战。在7月渡海之前,对台湾日军的重要据点,已经进行了半个月的空中打击,使得早已失去制空权的日军,遭到了惨重损失,而在空军和海军潜艇和快艇编队的护航下(此时日海军剩余力量几乎都集中在本土附近和南太平洋,对于台湾已经顾不上了),用大量的新华轮运载陆军七野的一部,在占领澎湖之后登陆了台湾,并迅速消灭了日本在台湾的守军,其实也只有3万多人,加上一些已经根本没有斗志的伪军,虽然伪军的数量高达二十多万。
  此时的台湾民众,自然也是“箪食壶浆”,看起来很热诚欢迎新中国光复台湾。不过李思华早知道台湾情况的复杂,600万台湾人中,很有一批人已经是铁杆汉奸,将日本人当成了自己的祖宗。而且日本人几十年来不断移民,公开的日籍就有30万人,还有一些日裔,至少还有二三十万。
  所以在大量干部和国卫部队入驻后,第一步就是翻老账,将所有日籍、日裔人口全部抓起来,全部送到内地“劳动改造”,为他们此前的殖民罪恶付出代价,李思华可不相信什么“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老百姓是无罪的”圣母言论,她只相信一条,只要是受益侵略而接受的人,就必须付出代价。
  按照这个原则,不但是日籍、日裔,还包括所有在日据时代中受益的台湾中上层人员,那些明显的汉奸,自然是镇压枪毙,例如所谓的林家、王家、辜家之类,很多不算太明显的,但是得益于日本的,也是一样的清算,例如所有的日据时代的“公职人员”、地主包括企业主、以及所谓的几乎全部台湾“知识分子”。他们首先被逮捕,包括其家人转送大陆,然后再逐一甄别处置。
  先完成清算,然后就是大移民,整个计划,几乎将台湾原居民90%的人员,都全部移出分配到全国各地。台湾原来的人口相对此时的中国人口分配,已经算过度密集,所以在解放之初,干脆通过大移民,让更忠诚的民众来台湾发展。
  这个计划2年内完成的工程的执行,自然在台湾引发了很多“骚乱”,但是国卫部队和干部们,对于地方管理现在已经是非常富有经验的了,多数底层民众的生活是立即改善的——解放了立即就保证了大家有饭吃,而不是日本此前战争下的疯狂盘剥,所以支持“反抗者”的总量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在几个月中虽然也是“此起彼伏”,但都被很快镇压下去。
  最重要的进攻方向,当然还包括“送瘟神”的蒋桂军进攻爪哇之役。美军在这之前,就在中国默许下,勾结上了在天南省最南部“暂驻”的蒋介石和李宗仁,他们很清楚自己以后要靠什么立足,所以什么蒋夫人宋美龄之类的,近期都在美国活动,试图获得美国未来的更大支持。他们现在,已经是拼命在讨好美国人。
  所以在8月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对于这个方向的支持是很大的,远超过对其它3个防线的支持。因为美国通过这一段的时间调查和情报工作后认为,他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常桂政府,他们和老民国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蒋桂军的武器弹药都不用新中国提供,美军完全用其现役装备,武装了蒋桂军的20多万部队,并在狂轰滥炸日军在爪哇最西部万丹省的守军之后,组织登陆艇将这些常桂部队送上了爪哇岛,他们将从西向东进攻,一直打到爪哇的东边即东帝汶。
  在最近的1年多,新中国不断将“心向民国”的异己分子,送往在天南省最南端的这个“特区”,让他们投奔他们向往的“光明”去,包括不少的旧知识分子、罪行较轻的地主、各城市的一些商人商户等。他们中的大多数被新中国剥夺了“他们家族历代辛苦经营的财产”,自己又不承认是剥削食利所得,留着改造也是浪费粮食,但如果大肆杀戮,也不是治国之道。
  积聚到现在,也已经有了1000多万人,而在新中国正在甄别出来的,也还有1000多万人,总计可能会达到2500多万人。这些人口,就被新中国“送给”了常桂政府,让他们有在爪哇的立国根基。
  蒋桂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至少现在蒋桂军的将领,例如孙立仁、郑动国等人,在原来的国军中算是能战之将,而这二十来万军队,也算是“久经训练”。而日军由于主力集中在澳洲,在爪哇的陆军不过是10来万人,不是精锐,而且装备落后,蒋桂军现在可是被美军装备起来了,而且美军又大力地对日军进行轰炸,配合蒋桂军的行动。
  因此,蒋桂军也就开始了横扫爪哇的从西到东的战役,而且在人口被输送爪哇岛后,他们很快进行了扩军,美军意图武装五十万蒋桂军,这可以大大减轻美国陆军的压力。
  1944年底的时候,日本整体的形势,已经变得很不妙。
  在美军占领瓜岛后,1944年的10月,日海军被迫与美军在珊瑚海决战,因为美军以瓜岛为基地,开始进攻巴布亚,这是进攻澳洲前的最后一步。而且美军也大有通过珊瑚海,直接在澳洲登陆的迹象,已经逼到脖子了,日海军退无可退,只能是以澳洲的港口作为军港,在陆军航空兵的一定帮助下,试图守卫澳洲海岸。
  但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此时太强大了,重型航母就超过了30艘,对于日海军完全形成了压倒的实力,在这样的战争下,日本舰队不断损耗,根本补充不上,实力越来越小。
  11月20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在珊瑚海战死。在他死后,其幕僚高仓健三郎失踪。日本海军的全部重型航母,除了在本土的一艘以外,全部被美军击沉。其余大型战舰,战列舰全灭,日海军只剩下了少数巡洋舰和驱逐舰,已经彻底失去了制海权。
  接下来,就是美军一边攻略日本陆军占据的各个岛屿,一边以占领的巴布亚为基地,准备进攻澳洲。
  石原莞尔等日军的当权派,此时也感受到了最大的恐惧,日本本土正在受到空前的战略轰炸,而澳洲的新日本,眼看就要陷入全面的孤立,新日本能不能撑得下来,就要看天照大神的庇佑了。
  1944年的3月,英美苏三巨头德黑兰会议后,决定1944年10月进行诺曼底登陆,开辟西线的第二战场,实际上是到1945年1月的时候才开始的。
  拖延的原因,主要是英美在西线的战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德国空前地动员自己的力量,而德军的情报,在1944年改善很多,多次精准地发现了盟军的行动,而此前他们的情报破绽,也通过完全更换密码系统,使得英美获得德军情报的效率,下降了很多。
  例如,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登陆战役,就让英美损失惨重。在此役中,英美动员了近50万兵力,甚至动员了4000架战机对西西里岛进行全面的轰炸,进攻由4万德军和36.5万意大利军队构成的轴心国军队。
  进攻后才发现,德军的规模根本不是此前情报的4万,而是几乎有10万,所以那些意大利军队虽然孱弱,
  整个战役仍然打得尸山血海,盟军最后的损失,超过了12万人,而德意军队虽然失败,但撤出了至少5万多的德军,以及超过1400架战机。
  在此战之后,就算是一向狂妄的美军将领巴顿,也不敢再说美军能够轻易地击败德军。
  所以时间就被这样拖下来了,如果不是苏联一直抗议,美英都担心时间长了苏联会被德军在东线反攻,可能诺曼底登陆还要等两个月——等到3月春天的时候,气候比较有利。
  但是美英登陆诺曼底的第一次尝试遭到了巨大的失败。
  盟军本来对于登陆法国的地点,是在加莱和诺曼底两个地点中选择。加莱和诺曼底从登陆角度看,在军事上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只有33公里,而且靠近德国本土,但缺点是德军早已认知加莱的重要性,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并且附近无大港口,也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而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有三个,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km。
  所以盟军最后选择了诺曼底作为登陆场,然后进行了广泛的战略欺骗,他们甚至虚构了以多佛为基地的第1集团军群,其编制看起来比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还大,并任命巴顿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通过一切努力,让德军认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而忽略诺曼底。
  然而在盟军于1945年1月10日登陆的时候,赫然发现,被骗的不是德国人,而是他们自己。事后才知道,德军得到了准确情报,因此以各种名义,隐秘地在诺曼底附近部署了整整138万人的兵力,总共98个师,其中还有10个精锐的装甲师。
  盟军准备的兵力其实远大于德军,高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是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约153万人。其余是海军和空军,尤其是海军对于德国完全是压倒性的。
  然而登陆不是对攻,德军可以集中兵力打击登陆的少数盟军,而盟军就只能通过海军来不断运输部队,对上岸的登陆部队不断“添油”。
  因此盟军的先头部队在诺曼底空降和登陆后,就被早已埋伏准备的德军猛烈攻击,分割成几块,而德军的轰炸机队也在双方战机厮杀的背景下,对登陆部队疯狂轰炸,导致英军和美军的重大损失。
  盟军赫然发现,在那些空降部队的主要目标即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海滩通路等地,他们都遭遇了早有准备的强大德军,因此纷纷被消灭,仅仅是一天的战斗,美军最精锐的第82和第101空降师,以及英国的第1空降师,几乎都全军覆灭,因为弱势是明显的,空降无法携带重装备,而德军部署了大量火炮和坦克装甲部队。
  一开头的时候,盟军并没有判断德军是完全看穿并准备好了对付盟军的登陆,还以为虽然牺牲惨重,但毕竟开辟了登陆场,于是源源不断的陆军被送上岸,被德军不断消灭和分割。
  打到d日的第三天,盟军终于感到了不对,因为后继的情报证明,德军有了充分的准备,其在西线即法国的主力,大多数都汇聚到了诺曼底周边——德军看穿了盟军的战略!
  但是超过30万的部队已经投入了海滩战场,盟军只能硬着头皮,加强攻势,将更多的部队送上海滩,努力击破德军的防御。
  但是已经太迟了,德军以10个坦克装甲师为前锋,毫不顾忌很多坦克被松软的滩涂所困,向盟军发起了总攻,在猛烈的打击下,盟军登陆各部纷纷覆灭或投降。
  此时盟军才发现,登陆部队无法控制海滩登陆场,继续登陆就是送命,但是此前的部队已经撤不下来了,只好用空军和舰炮进行支持,但这毕竟是隔了一层,
  1月20日,盟军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宣告失败,损失超过35万人,德军损失10余万人,但这是德军久违了的大胜!就像一针强效的强心剂,可以说有效地激励了德国人的精神。
  盟军的第二次登陆,只能是推迟到1945年的5月。而苏联也不得不在东线战场,继续艰苦地战斗——由于西线的胜利,德军完全没有从东线调军,从而减轻苏军的压力。
  第236章 对日本本土命运的判决
  李思华神情轻松地阅读着来自“伊登”的一封密电。她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丝微笑,显然心情很好。
  在帮助德军挫败盟军的第一次霸王行动后,伊登组织解散,所有人要将所有的秘密留在心里,直到进入坟墓。
  实际上,英美情报机构已经从德国叛徒们那里知道,有一个神秘的情报组织一直在帮助德国,取得了很多关键的情报,所以对于伊登的调查已经开始,继续活动太危险了。
  而且伊登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德军更多地损耗英美苏的实力。现在这个任务已经完成得很好。不需要继续画蛇添足了,那样反而可能最终暴露。
  属于中国的情报战士们,都被调回国,他们再不会在西方出现。而那些德国人眼中的“情报员”,其实都是不知道组织来源的工具人。不过他们也从德国人身上赚了很多钱,按照“组织”的要求,从此开始隐姓埋名,组织建议他们去南美例如阿如根廷和巴西,比较合适。
  临解散前,德国情报机构还接到了伊登的密电,表示由于他们提供了关键的霸王行动的情报,英美情报机构正疯狂地追索他们,因此机构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必须暂时解散和停止活动。这让德军感到无比的痛惜——这个伊登,显然是对第三帝国做出最大贡献的情报组织,没有其它之一。
  在新时空后世的历史上,伊登情报组织变成了一个著名的传奇和谜团,没有人知道他们自何而来,为什么会有那么精准的情报,也没有人知道最后他们的结果,这是二战最大的不解之谜之一。
  英美组织对伊登不懈追击,到五十年代末期,他们甚至真的逮捕了一名原伊登组织的成员,但严厉审讯之下,发现他只是一个传送情报的工具人,至于他的上级,虽然他有名字和容貌描述,但再也没能顺着这条线索找到他。而几十年后,也再也没有人发现关于这个组织的任何线索,他们在历史的迷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至于后世很多作家和剧作家从他们身上得到灵感,产生了很多部的电影和小说。
  不过李思华现在当然不会去想这些,她考虑的是,根据二战的最后进程,来决定新中国的相关战略。
  按照东方和西方两个战场的情况,李思华现在可以判断,恐怕相比原时空,二战至少要晚结束一年,即至少要到1946年的5月之后,才有可能结束。毫无疑问,英国和苏联相比原时空,虽然同样打赢了二战,也伤得更重,其国家实力的底子损耗得更严重,这将让新中国取得更长时间的和平发展,能够以更强的实力,应对最终实力肯定会复原的苏联。至于英国,肯定就此变成二流国家了,已经不可能挑战中国了。
  英国人现在极为困难,所以虽然不愿意,但还是在美国人的压迫下,与中国签署了相关领土的确认条约,并与新中国建交。这意味着从西方法律上,明确英国已经完全放弃了在东南亚等地的殖民属地。单单这个行动,就让李思华和中央领导们确认,现在的英国,实质上有多么窘迫,它已经完全不是几年前的那个世界霸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