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50节

  1945年1月28日,政治局会议,全体政治局常委和部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参与了这一次的重要会议。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如何结束对日战争,朱德总司令,汇报了军委和总参的初步计划。
  由于朝鲜和库页岛已经稳定,因此计划从4月份气候稍好开始,跨海进攻日本本土北端的北海道和南端的九州岛,这两地是日本本土,势必战斗激烈,将动员四野和七野全部兵力,并加上一些协助部队,计划在3~4个月左右,占领全部两地,然后进攻日本本土最精华的四国和本州,那将是最后的战斗。
  在承受了长期的战略轰炸后,日本本土已经变得几乎丧失了大多数工业力量,根本无从补充大批的军备,而且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因此预计虽然反抗会激烈,但程度肯定达不到目前美军进攻澳洲的那种程度。
  朱德完成汇报后,很多政治局委员提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建议,朱德都逐一回答或者答应补充考虑。
  这个时候,毛泽东注意到李思华一直在沉思,没有说话,于是主动地问李思华:“李总理还有什么别的考虑吗?”他很熟悉李思华的性格,看到她这样,觉得她可能有了新的想法。
  李思华回过神来,说道:“确实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原来就有的,不过一直在等待核武器研究院的消息;另一个则是刚刚想到的,原来自己有点知见障,没有想通。”
  大家都很有兴趣,毛泽东笑着说:“好吧,我们就听听你的新想法。”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第一个想法是,对日本本州和四国的进攻,很可能无需地面这样连续的强攻,这样我们的损失太大,日军可能实施焦土策略,我的意见是,用原子弹来解决日本。”她接着解释说:
  “根据核武器研究院的进展,4月份就将正式对核导弹进行最后实验。我们到5~6月份,就有可能在筑紫岛或者北海道,用核导弹打击日本本州或四国。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现在我们就可以用轰炸机投掷核弹。所以我们应该控制节奏,在7月之前打下九州和北海道就可以,要降低人命的牺牲。”
  “根据我们海外机构的情报,美国可能在1946年的2月,试爆核弹,这样推算的话,到明年即1946的3~4月左右,至少他们会具备战略轰炸机投掷原子弹的实力。所以二战的主体,很可能会在1946年的6月左右结束。当然,澳洲日本人的抵抗,则可能拖一段时间。美国短期比较少的原子弹数量,不一定能让澳洲日本人屈服。”
  场上马上响起了一阵嗡嗡的小声议论,大家没有想到,美国人那么快地就跟了上来。李思华内心苦笑,这已经是通过海外情报机构,尽量推迟美国速度的结果了。
  海外机构对美国原子弹计划的阻挠,主要是3次行动。
  第一次是针对爱因斯坦的好朋友西拉德,此人是匈牙利裔科学家,前世历史上正是他撺掇爱因斯达给罗斯福写信,从而启动了美国研制原子弹,当然这有夸张之嫌。当时爱因斯坦名气太大,不好下手。海外小组就对西拉德制造了一次食物严重中毒,让他在医院躺了3个多月,真的就让爱因斯坦的关键的信件,晚发了3个月。
  第二次是针对犹太裔的科学家奥本海默,此人是美国原子弹计划的真正关键人物,因为他组织起了一个庞大的研制体系。所以在1943年下半年,海外小组精心组织了一次车祸,导致奥本海默断腿和肋骨骨折,这下子他呆在医院和修养超过半年多,也严重迟滞了美国的研发计划。
  最后的一次行动,则是针对她前世研发出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的费米,让他在一次野营中食物中毒,差点死去,身体因此变得比较差,修养了两三年才恢复,这样也达到了一定的迟滞效果。
  通过上述的努力,才让原时空美国在1945年7月16日就会成功的原子弹,推迟到了1946年的2月左右,晚了7个月。
  对于这个结果,李思华已经很满意,美国上万的科学家投入研究核武器,终究是不可阻止的,而且行动上顾忌很多,也很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最好不要杀科学家,否则一旦暴露,新中国在全球的声誉会变成啥样??1
  她定了定神,继续说道:
  “所以我认为合适的对日使用原子弹的时间是8月。在使用前,先邀请各国武官和大使,参观一次核导弹的发射和爆炸过程,这是威慑。然后则是对日本的正式核打击,我不相信连续6颗左右的原子弹轰炸下,日本上层建筑还敢于不投降。”
  “如果逼迫日本本土在8月投降,那么我们就相对可能在1946年6月才结束的欧洲战场,多了10个月的时间,这足够让我们彻底收拾包括日本在内的第一岛链,建立起核威慑下的稳固防御。”
  听到这里,其实毛泽东已经回过味来,他说道:
  “你是考虑要全部占领日本,而完全不让给美国一部分了?”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最多搞一个象征性的美军占领区,例如东京的一小部分。让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在获悉日本居然移民了4000万到澳洲后,我就开始逐渐地有这个想法了,这实际上是日本人赌博到动摇本土根基的程度了,现在本土只剩下不到2700万人,我们就可以考虑将日本纳入新中国了。”
  台下又是一阵小声议论,李思华的这个说法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李思华继续说道:
  “日本在地缘战略上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性,各位都很清楚,不用我多啰嗦。简单总结一下的话,就是日本如果与我敌对,那就是对我北方构成了一道锁链,是北方的重大威胁;而如果日本在我之手,它就变成了一道防御的屏障,将敌人从海上对我北方的窥视,牢牢地挡在外海。总体来说,有了日本,我们就几乎控制了完整的第一岛链,这绝对是具备长远的战略意义的。”
  与会者都点头同意,李总理总结得非常清晰、非常正确。毛泽东吸了一口烟,他想着,这样的话,未来美国对我们的威胁,就主要是南方了,而菲律宾会成为其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李思华非常冷酷地说道:
  “如果是7千万人的原日本,那很麻烦,人口太多,我们吸纳的话,是给自己找麻烦,肯定消化不了,会在我们内部造成非常多的问题,而且国民怎么可能愿意与大量以前的侵略者和平相处呢?”
  “但是现在,日本人自己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的主体,实际上是跑到了澳洲。我们分析一下剩下的这2700万人,日本的老人几乎都留在了日本,这就是1000万人,他们没有生育能力,只是等死而已。其余的1700万人,儿童算不到25%的话大约是400万人,其余就是1300万人,而从1年前开始的战略轰炸,以及接下来的战争,至少去掉300万人,剩下的就是1000万,估计会有400多万的男人和近600万的女人。”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消化,那400多万的成年男人,他们需要为参与日本过去的侵略付出代价,除了少数可用的技术人员外,其余可以充做道路施工等方面的劳力,劳动改造,部分积极支持日本侵略的妇女也是一样。”
  “其余的妇女儿童,分散到各地,他们会逐渐组织新的家庭,让日本成为他们生命中的过去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移民2000万到日本,就反过来建构了新中国稳固的东海省。”
  李思华的这一番话,犹如石破天惊,场内同志们压抑不住,各种情绪都有,议论纷纷。周恩来等几个曾经留学日本的同志欲言又止,他们心有不忍,想劝阻,可是他们也知道,李总理的这个计划,肯定会得到大多数同志的坚决支持。这是彻底的一劳永逸,彻底地解决了日本对中华造成的千年威胁,没有道理不如此努力。
  毛泽东内心很激动,他站起来走了几步,心想,这样的话,未来新中国就构成了沿海的三个战略方向,北方的日本,中部的台湾,和南部的柔佛新加坡以及天南省,来应对美国从太平洋、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这几个地域对新中国的军事压力。而最妙的是,每个方向,我们都能发挥一定的“以陆制海”的战略,保护了最关键的产业区域,通过强大的空军、导弹和原子弹,来弥补几十年内海军的不足。
  对于消化日本,同志们也有着充分的信心,这不是刚建国的时候,而是已经进入了建国后的第7年,一五计划已经进入尾声,不仅是国力大增,更重要的是,国家各地域的基础已经稳固,东南亚和东北大区的大移民已经接近尾声,今年可以全部完成,而基本各地区都做到汉人:非汉人6:1的人口比例,而在国卫部队+民兵组织+警察体系的三重结构下,各地的治安现在非常稳定,大量的非汉人,正在习惯于从心理上完全接受自己是中国公民和国民的身份,早年的“民族差别”,正在变成遥远的记忆。
  因此,消化2700万人口,不,实际上是1700万人口的日本本土,同志们并不觉得为难。那1000万日本老人,可以就让他们在日本终老,等待他们老死,除了惩罚一些当年参与侵略的老人。至于其它人,按照李总理的分析,到时可能只有1200万左右,因为300万可能被炸死,而占领后的清洗,也许还会枪毙100万帝国主义分子。
  周恩来叹了口气,他想到,李思华一直主张“以血报血仇,有仇今世报。”决不妥协、绝不放弃、绝不宽恕,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她这样的策略下,整个日本的国家和民族,都要不存在了,这正是最高层次最彻底的报仇雪恨。而中国这样,就真正一统了东亚,不是所谓的东亚霸主了,而是中国就是东亚。
  想起十年前才初遇李思华,周恩来不由得一阵恍惚,谁能想到,仅仅十年时间,就走到了这个份上?天翻地覆呀!
  李思华这个“疯狂”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毛泽东和大多数同志们的支持。毛泽东现在信心非常强,他最近仔细地研究了原子弹,对于李思华所说的“核威慑战略”非常感兴趣,多次与李思华探讨,让她觉得毛泽东一定会成为未来世界最精于核威慑的大国领袖的。
  决议通过后,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迅速修改了战略,而对于日本筑紫和北海道的攻势,也就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了。
  这个时候的日本本土,则是愁云惨雾。很多人都后悔当初选择澳洲战略,包括裕仁在内,但是吃后悔药也来不及了,本来存在的向美国投降的选项,现在完全不存在,他们可是很清楚在澳洲和新西兰发生的事情,两国1000万人,在日军的屠杀和奴役下,死掉了超过400万人,而苟活的白畜,更是生不如死,都做到这个份上了,如何妥协?完全没有机会了。至于向中国投降,现在没有人那么想,两国之间血仇太深,他们根本不敢想,中国或许会放过底层的平民,但是他们这些得益于当初侵略中国的贵族和上层?做梦吧。
  澳洲的新日本能不能生存下去,他们已经完全交了出去,而且现在交通已经完全中断,根本也不可能干预了,只能是祈祷天照大神,能够庇佑他的子民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本土的防御。
  在中美联合战略轰炸下,日本本土的多数城市,都已经崩坏,就算是东京,还能使用的建筑,也不到原来的1/4,广大的国民,只能是到处搭建棚屋,艰苦地住着。
  幸好当初从澳洲和新西兰,运回了一些粮食,这使得日本本土到今天,还可以勉强维持生存。但是这样持续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日本本土的收成,在现在这样的打击下势必大量缩减,粮食是一定会发生危机的。
  关键还是军事上抵御不住了,北海道和九州岛,眼看着就要失去,杉山元们发现,他们以为的“七千万决死”,其实在现代条件下没有太大用处,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又缺乏武器的日本人,打不起游击战,更打不起阻击战,中国的人力规模远在日本人之上,在占领城市后,他们就有大量的国卫部队和民兵进驻,然后就是整理城市秩序和乡村剿匪,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每占领一个,都会留下足以防御的部队,这样的人力规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这哪里是日本的本土,在中国的人力下,要变成中国的本土了!
  但是又能怎样呢?御前合议下来,暂时还是只有这样的层层防御,没有人能想得出新的有效战略。先抵御一天算一天吧,大家都悲观地想着。整个日本的终末,开始变得死气沉沉。
  第237章 李思华的三重奏大国狂想曲
  随着整体地缘战略的接近完成,对原来国家策略和计划的种种调整,也开始进入最后确定的阶段,尤其是二五计划,显然必须根据新的国家疆域和未来国际形势,而进行较大的修改。
  2月的一天,在国务院召开了包括财政部、国家计委、经委、民委都在内的沟通会,这个会实际上是讨论新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产业的顶层规划。
  李思华微笑着走进大会议室,这个会议室可以容纳数百人,今天参加的高级干部很多,会后还要分组讨论各种细节的问题。
  李思华先做了她精心准备的主题发言,这个发言让与会的同志们大吃一惊,后来被称为“李思华的三重奏大国狂想曲”,很多人当时确实将李思华提到的一些数字,当成了狂想,甚至部分内容流传到国外去也是一样,被很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认为是完全不可能的,的是十足的狂想。不过在几十年之后,很多人开始敬畏地注视到,这些数字上的“狂想”,开始逐一变成了现实——新中国年复一年的建设和发展,让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国无比的生命力!
  很多同志,以后一直清晰地记着这一次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言。李思华先向同志们拜了早年,然后开始阐述:
  “同志们,新中国的疆域超过了1600万平方公里,而我国的人口,也将超到6亿人,我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庞大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管理,都是非常复杂的。”
  “经过一五计划,同志们对于大国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如何发展,应该说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们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确定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以主线带动整个经济系统,我们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定义经济发展的主线呢?我个人以为,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先说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是科技和产业发展。”
  “大家都对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熟悉了。我们很容易理解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大家都听说过唐代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当时只有皇帝有这个能力让人用快马,将荔枝从遥远的南方在荔枝腐坏之前将之送到长安,只有少数贵族能够享受。但今天如果我们完成了铁路或者公路建设,就能够快速运输,让全国人民都享受到荔枝的美味,而荔枝的产地,也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产业。再比如,现在有了通讯电话,大家在千里之外都可以方便地联系,很多事情就可以迅速地解决,而不是传个信,都要等上几个月。”
  “但是我想大家,对于中国需要建设到何等规模的基础设施,恐怕还没有太多的认知,即使是中央计委,也只是根据各地统计的需求,然后按照国家的财政能力进行安排,但对于全国未来的整体规划,还缺乏完全的认识。”
  说到这里,计委和其它部门的人员都不由得点头,确实是这样。李思华继续说道: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基础设施建设,我这里主要以交通建设为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需要建设多少里程的铁路?”
  台下议论纷纷,很多人参考当年孙某人的“二十万公里铁路论”,现在国土扩大了,应该算四十万公里了吧?听到很多同志报出来的不同数字,李思华摇了摇头,说道:“按照我的看法,最终恐怕要修140万公里以上的铁路。”
  台下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被这个数字惊呆了。李思华平静地说道:
  “让我们先比较一下,德国是30多万平方公里,有3.6万公里轨道,大约是1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轨道。美国是953万平方公里领土,最高的时候有60万公里的铁路,现在还有30多万公里,他们是用公路逐渐替代铁路,由于美国有一些地方,例如阿拉斯加和西部沙漠不需要铁路,去掉后,其有经济性的国土,核心虽然是400万平方公里,但整体经济区可以说是600万平方公里,因为有些地方人少但很重要,所以美国的数字,最高的时候其实与德国一样,都是1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铁路。”
  “这就是发达国家的真相。大家不要以为新中国很强大了,我们强大现在靠的是庞大的体量,在底子上尤其是人均上还差得很远。”
  “按照他们的数据,考虑我们有经济需要的地方有1300万平方公里,似乎我们要修130万平方公里。不过由于公路和汽车运输的迅速发展,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正在迅速转向公路运输,因此他们的铁路不断减少,我预计未来美国可能只会保留20多万公里的铁路。”
  “但是我们不能模仿美国,铁路对我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美国。一是因为美国石油丰富,汽车运输确实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我国的石油可不丰富。二是最关键的,就是从经济区来比较,我国的三大经济区加上大西北的一部分大约是1300万平方公里,而美国的经济区域可以算600万出头,我们是美国的2倍以上,但人口呢?我们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远超美国,可能未来会是美国的6倍以上,所以我们的人口密度,将是美国的3倍左右。”
  “这样的人口密度,就意味着具有物流大运量基础的铁路运输非常重要,而不能仅依靠公路运输,铁路对我们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公路仍然可以替代部分的铁路运输。所以我们不必要一定达到德国的水平或者是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即使这样,打个八折,估计100万公里的货运铁路还是需要的,而且未来必须把这100万公里的铁路,都变成可重载的铁路线,便利大规模的物流运输。”
  “当下的客运,是与货运共用铁路线的,都是100公里出头的时速。但是我们知道,客运是非常追求速度的,速度就是效率嘛,谁也不想在火车上呆个几天几夜,所以未来必然发展客运的专线,追求时速,每小时行驶200公里、250公里甚至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才是客运的发展方向。”
  “这样客货分离,就按孙先生的20万公里铁路计划为基础考虑,新中国的疆域上,恐怕未来也需要40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实现客运的通达。我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远程就依靠空运,至少在800公里之内的旅行,最好还是高铁实现,这样我们的空域可以更多地留给防空和其它一些用途。”
  “所以我刚才报出了140万公里铁路的数据,大家还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吗?”
  很多人面面相觑,李总理说得很有道理,可是这样的天文数字,要建到猴年马月?李思华笑了笑,继续说道:
  “按照上述数据,我们一年修2万公里铁路,也要修70年,不过以后我们国力更强了,也许一年可以修3万公里铁路,但无论如何,大约50年总是需要的。不知道在座的同志,还有多少能活到那个时候?”
  台下都笑了起来,是啊,革命和建设的岁月过得飞快,谁能保证50年后还能活着呀,不过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真希望能活着看到。
  “我们再来看一下公路的例子。美国是600多万公里的公路,对应600多万平方公里的有经济性国土。所以就是1平方公里领土就有1公里的公路。所以如果我们要达到美国的水平,其实目标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约1300万公里。又是一个需要大几十年去建设的天文数字。”
  “还有诸多的其它基础建设,单单看交通方面,还有港口、机场、河道、市政、轻轨、甚至地铁等。而除了交通,还有通讯、医疗等无数的领域。”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不是只花钱,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是拉动国民经济的最重要抓手之一。有了好的基础设施,全国的产品、人员、信息都可以流通起来,经济的效率就能不断提升。当然,不能单单为了好看或者炫耀,去建设没有用的基础设施,我们建设的原则,第一是有用、第二是经济、第三是实用。永远不要忘了这几个原则。”
  “就我粗略地估计,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至少60~70年内,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拉动国民经济成长的最重要抓手之一,而即使在100年之内,恐怕都很重要。所以我才把基础设施建设,称之为两个基本点之一。”
  “第二个基本点,是科学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是基础,在基础之上就要谋发展,我们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缺乏科技进步,产业就会落后,而落后就没有实力,就要挨打。”
  “那么哪些产业对新中国是重要的呢?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的大国,负责任地说,任何一个规模大的产业,对新中国都是重要的,因为都可能在国内做到全世界最大的规模。”
  “让我们梳理一下。首先就是与基础设施建设关联的产业,即建筑产业,这个产业其实包括几百项子产业,通过建筑就可以拉动几十万的企业,实现几千万的就业,我们知道,各种建筑材料、门窗、管道、水泥、煤炭、钢筋,随便就可以数上上百项目,重要不重要?”
  大家都点头,建筑带动的产业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规模很大。李思华继续说道:
  “按照我自己估算的,比较传统的工业,还包括轻纺产业、机械制造和资源加工这三大产业。包括建筑在内的这4大产业,每一个大产业内都包括几百甚至上千个子目,都是满足千万人级别以上就业、需要几十万个企业来构成的超级大产业。其中资源加工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等在内的重要性,我们都是很清楚的。”
  “但是这4大产业的大部分,只能算是工业中的基础产业,我们需要更重视的,是从以上4大基础产业中,派生出的科技型产业,例如航空航天、炼油石化、化工化肥、发电电网、家用电器、动力系统、材料科技、农业科技、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我这里列举了11种,实际上是不止的。我的意思是,这些产业的综合发展和匹配,才代表了现代国家的工业力量。”
  “更重要的是,每发展成功一个这样的高级产业,我们就能创造一批的高级职位,并不是说一定让他们有非常高的收入,但保证了大量科技人员的就位,这将使得在这样的高级产业上,让国家具备持久的竞争力。久而久之,我们的科技产业,就能成为全球产业的主流,这就是国际竞争的胜负。”
  “所有的服务业,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些大产业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大产业发展得好,各种服务业也能因此而发展得好,服务业是依附在这些大产业的发展之上的。”
  “所以科技和产业发展,是第二个基本点。国家经济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创造合适的经济环境,服务社会和企业,推动这些产业在国内的高速发展和壮大。以后的干部考核,也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同志们,什么是国际经济竞争?并不是出口多点还是进口少点。更重要的就是科技和产业发展,我的产品更先进,我的产业规模更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那么我的产业就会在国家竞争上形成优势地位,这就是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所以我们的使命,就是扶持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大产业,在国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成功一个,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能解决高端就业、带动国内其它的配套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
  “两个基本点,就相当于人走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所有的顶层设计,就要围绕着这两条腿来规划。”
  听到这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李总理说的是这个意思。如何做规划、做计划,做了干什么?就是为了推动这两条腿向前进嘛。而如何评估绩效和结果,不也就是要看这两条腿向前进了多少吗?
  李思华最后阐述说:
  “两个基本点外,就是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市场和消费。市场本身是由消费构成的,所以两者不能分开。”
  “我一直说,市场是最珍稀的资源。因为所有的生产,最后都必须找到消费,光有投资和生产,能够创造的消费是有限的。要扩大消费,就必须建设发展市场体系,并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
  “西方经济学说,消费是有边际效应的。实际上就是在说,个人消费是有限的。这很容易理解,例如不管你多有钱,可能一顿也只能吃5个馒头。不会因为你有钱,就能吃50个馒头,那就不是人了。”台下大家低低地笑了起来。
  “所以扩大市场或者说扩大消费的策略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100个人赚了1万元钱,如果是有10个人各有200元,80个人各有90元,而剩余的10个人各有80元,这样的结构就是共富结构,消费就比较均衡,大家都买得起每天的5个馒头。但是如果前面的10个人占去了9000元,后面的90个人只能分1000元,那就有很多人吃不起馒头了,这就是资本主义。”
  台下大家平静了下来,都在思考李总理说的这个例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