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8节
他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高水平的现代化军事演习,红蓝双方的解放军部队,都体现了极高的军事素质,而且这是一场“空陆一体化”的战争演习,空军尤其是轰炸机部队,与陆军的强击机部队配合得很好,甚至让他反思美国是不是太忽略强击机的使用了,在欧洲对付德军,光是高空的战略轰炸,在战术上就有点显得单调和不对称,对坦克部队的打击,空军的配合变得有限。
解放军的坦克装甲部队,也让他感到了震惊,水平绝不在此时的德军和苏军之下,解放军放显然也是大纵深闪击战的信奉者,是火力至强主义的信奉者,他们的坦克装甲火力,非常犀利。例如坦克,解放军使用的主力猛虎坦克,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换用700马力的发动机,这使得这种坦克的威力变得更加强大。在马歇尔对比看来,甚至比美军最新的谢尔曼m4坦克,性能要更好一些,很明显,猛虎坦克没有谢尔曼坦克那么高大,中弹面积更小。而且其火力因为广泛使用钨金弹种,同等口径下实际上是很强大的。
而且他和技术军官们注意到,解放军的坦克已经更新了不少技术设备,例如其炮塔转动装置非常快,一周只需不到10秒;而且普遍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能够在行进当中精确瞄准目标开炮。这都是谢尔曼m4坦克刚刚实现的性能,但是解放军已经普遍采用,这证明他们并不是依靠德国人,而是自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研发能力。
一场演习之后,美军武官们都非常清楚,中国军队是一只非常强大的军队,联想到他们有500多万人,只要有一半的军队具备演习的水准,就是世界上堪与德军和苏军媲美的强大陆军,这使得他们对于中国合作打击日本具备了高度的兴趣,显然,解放军的陆军战力,是日军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这让他们成为了东亚之主。
马歇尔也很肯定自己的判断,如果结合了美军的战略轰炸能力和解放军的陆战能力,就一定能击败日本。谈判确实很重要,成功的话,会节省无数美国人的生命和鲜血。
马歇尔走进会议室,中国代表团已经在等待他们,他一眼就看到了坐在中国方中央的李思华,显然中国也非常重视他,所以李思华直接出面,而不是所谓对等的总参谋长刘伯承,他很清楚,说是军事合作,其实恐怕这场谈判要达到的目的,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军事。
马歇尔看了看此行美国的2号人物,威尔斯副国务卿。赫尔的动向太过引人注目,所以此行是让威尔斯谈判除了军事上的有关事宜,不过决定权还是授予了马歇尔,毕竟此时军事为重。
双方寒暄,马歇尔和威尔斯都与李思华轻松地交谈,他们对她很好奇。李思华更是轻松,还回忆了几件在美国的趣事,他们都在铺垫。
直到半个多小时后,才逐渐进入了正题。
谈判的核心议题,其实就是三个:
第一、双方要不要结盟合作,彻底击败日本?
第二、如果合作,军事上如何行动?
第三、合作的话美国更强大更有财力,中国则要付出鲜血和代价,美国对此有什么支援?
李思华提出这三个核心问题后,马歇尔和威尔逊对视一眼,都觉得她名不虚传,而且一点都不虚伪,直指核心,根本不去理会那些常规外交上的烟雾弹,两人都觉得,自己也必须非常坦诚,否则肯定会招致李思华的轻视——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打哈哈?大家都非常清楚对方的需求,就是要直接点。
马歇尔立即确认了李思华提出的三条,就是美国想谈的内容。
第一条很快被确认,双方都想彻底击败日本,都有着极其强烈且不容退缩的理由,都愿意彼此合作。
然后就是军事合作如何进行,这包括很多细节。不过与会的刘伯承参谋长具体阐述了总的思路:即解放军的重点是东亚部分,主要是日本本土周边和日本本土。而美军的重点是澳大利亚和荷属东印度包括菲律宾,解放军基本不参与这些地域的行动。
马歇尔感到棘手,但他很能理解对方的顾忌,如果到遥远的南太平洋作战,不说牺牲,大量的解放军部队,就相当于美国海军的“人质”了,这他们能愿意?双方又不是那种彼此非常信任的“血盟”,就连意识形态都不一样,是为了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的,也必然彼此都有堤防。
其实马歇尔有想过这个问题,但他觉得可以接受解放军的提议,因为按照他的思考,解放军进攻日本周边和本土,本身就要牵制日军大量的兵力,在美军配合下,相当于截断了日本本土与“澳日”的联络和彼此资源,这如果不算是对美国巨大的支持,什么算是?
在马歇尔同意后,刘伯承进一步阐述解放军的意图,就是兵分四路。
第一路是攻占库页岛,然后在库页岛建立战略轰炸基地,对日本本土的北海道进行轰炸,从北到南进攻日本本土;
第二路是攻占朝鲜,在朝鲜南部建立战略轰炸基地,对日本临近的九州岛(筑紫岛)攻击,待机攻占此岛,然后从南向北进攻日本四国。
上述两路,在进攻日本本土时,都需要美军的海军和战略空军的支持。尤其是海军,必须要能做到将日本的舰队防御在外,或者彻底击败他们,否则如何登陆?
如果实现了上述两路进攻,解放军就构成了对日本本土从北到南和从南到北的双向夹击。
第三路则是从中国福建渡海收复台湾,这同样需要美海军的支持。但战略意义很大,一旦解放军占领台湾,就意味着截断了日本本土与菲律宾之间的联系,美军就可以考虑对菲律宾进攻了。
第四路则是从天南省(苏门答腊)的南部,渡海进攻爪哇,一直到邻近澳洲的东帝汶。
对于第四路,美军代表们有些沉默,马歇尔和威尔斯都有些顾忌,新中国不会继续扩张吧,不要消灭了日本人,中国就在爪哇赖下去了,这样未来澳洲面临的中国威胁会很大。
这个时候,李思华插话,她轻描淡写地告诉马歇尔和威尔斯,解放军不会自己进攻爪哇,而是交给蒋介石和李宗仁的部队,他们与新中国不是一条心,在我们国内也有一批这样的人,不如让他们去爪哇了,也能为抗日做一份贡献。
这让马歇尔和威尔斯大吃一惊,但是两人仔细思考了一下后,都是大喜,对视一眼,大家确认了共同的认知——这是中国向美国确认了其利益范围!
两人都研究过中国的情报,知道蒋介石和李宗仁,都是被迫投降新中国的,他们不是共产党,中国能影响他们,未来美国也能,这就是中国抛出来的建议——将爪哇作为中美两国利益的缓冲区!
所以中国的利益范围,将以苏门答腊的巽他海峡为界,以西属于中国,以东属于美国。有了爪哇作为缓冲区,美国在澳洲就不用担心中国的直接军事威胁。这很明显,是新中国对美国的示好。
至于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爪哇政府,会不会未来对澳大利亚造成威胁?两人都是一笑置之,两人和国民党要有这个本事,当初也不会被西华和日本逼成那个样子。美国对付这样的政府,非常有信心,到时中国对爪哇的影响力,恐怕不会比美国大。
有了共识,两人根本还没有请示罗斯福,就一口答应了。马歇尔还看出了中国的深层意思,那就是不允许在澳大利亚之西,出现一个集合了南洋群岛的大国。美国对此当然是共同的期望,乐观其成,否则不是未来会威胁澳洲吗?现在这样拆分了这些群岛,就不会再有变化。
应该说,这个时代的美国,还没有骄狂到后世那种,老子什么都是天下第一的态度,二战的这一批领导人是很高素质的,所以谈判才能如此顺利,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界限,来考虑问题的。
今天的谈判到此为止。散会后,马歇尔与威尔斯讨论了中国对荷属东印度的深层考虑,威尔斯也是非常激赏。两人都很清楚地意识到,恐怕战后的南太平洋格局,已经在今天的谈判中确定了下来,这至少将影响后世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格局。
第二天谈判继续,主要就是谈论细节了,尤其是美军如何支持解放军的问题。谈到利益,自然就不可能像昨天那样的“祥和”,变成了唇枪舌剑。李思华、马歇尔和威尔斯都回避了今天的谈判,让手下先去讨论出框架来,他们是来拍板的,而不是自己掌控一切细节。
首先是中国要求美国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战略物资,中国自己有武器弹药的足够生产能力,所以主要要求以物资支付,总额要求80亿美元三年内以物资支付,不过谈判团认为可以在50亿美元左右达成妥协。这在马歇尔和威尔斯的预料之中,美国对欧洲的支持尤其是英国和苏联,可能达到500亿美元的水平,中国要求的,只是超过十分之一,不算过分。
而且租借物资是要归还的,只是借钱而不是送钱。中国人坦率地表示,还现金或者是战略资源,都是不可能的,中国自己都不够用。建议用民生产品按照市场价格的90%水平进行偿还,例如用纺织品或者是其它农产品之类。时间周期要求30年。这实际上就是美国给了中国一笔大规模的低息贷款。按照李思华的如意算盘,就是用美国人的资本,来起到发展中国的产业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战争消耗。
但是有些中国人的要求,就比较棘手了,例如他们要求b-29轰炸机支持200架,而且提供生产技术,主要就是b-29使用的赖特r-3350系列十八缸气冷星型发动机,还有辅助的通用电气b-11涡轮增压器及其电子系统。
显然,中国试图掌握b-29级别的战略轰炸能力,这种四发螺旋桨战略轰炸机航程超过1万公里,单台发动机的马力就是2200匹,升限超过1万米,载弹9吨,是美国当下不折不扣的战略级武器。
对于这个要求,美国代表团本想拒绝,但中国人非常坚持,甚至说未来难道美国,想让中国把使用中国基地的美军战略轰炸机都扣下来吗?
对于这个要求,马歇尔和威尔斯仔细商量后,倾向于同意,他们认为,虽然这样让解放军短期具备与美国同等的战略轰炸能力,但是新中国的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美国十年后就可以有更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而中国届时只能靠自己,怎么可能追得上美国?现在的b-29到时就会落后,中美两国的科技基础完全不一样,不用太过顾忌。他们可不相信,中国的人才短短的时间内,就会比得上美国——例如赖特r-3350发动机,中国研制得出来吗?
至于以“联合研制”名义获得美国研制中的p-80喷气式战斗机技术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被接受,中国已经获得了德国的喷气机技术,他们也相信喷气式必然替代活塞式,所以要求美国的技术,不过是对比参考德国技术而已。同样的理由,美国的科技进展肯定比中国快,他们有这个信心。
还有比较棘手的,就是可供海军大舰使用的babcock & wilcox重油水管锅炉,以及通用电气的电力式齿轮传动型蒸气轮机的相关科技。这两种机器组成的动力系统,是目前美国海军包括最新型的战列舰例如密苏里号使用的动力系统。中国人显然是想储备未来海军大舰的动力系统能力。不过同样最终还是被同意了,因为这种系统不到10年的时间,肯定也会落后了。
所以中国提出的20多项军工科技,最终大多数被同意了。其它还包括一些电气科技,属于军民两用的,也就更为易于被同意,总共最后包括53项科技项目被批准。
马歇尔和威尔斯都很感慨,中国与此时的英国和苏联完全不一样,英国和苏联现在都是要现成的武器、弹药和装备,因为他们被德国人逼到根上了,中国就要从容许多,都是着眼于长远。
两国的合作自然还包括一些其它内容。最重要的是两项。
一项是英国。美国拍胸脯保证让英国人(包括荷兰)与中国建交并签约承认中国“收复”的各项领土,包括马来亚甚至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这些地方。此前英国人被迫在藏南(东北七邦)上签约,承认了印度与中国的边境,那是担心中国进攻印度。而马来亚这些地方,英国人就坚持不签约,至于建交,当然就更谈不上了。
美国现在则乐观其成,显然中国已经稳固了对这些地方的占领。已经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国的实力,美国自然不认为英国人还有能力收复这些地方。更重要的是,削弱英国的目标,并没有因为二战而改变,美国人怎么能眼看着战后英国恢复实力呢?现在当然是落井下石。既然英国要依靠美国来打败德国,当然就必须付出代价。
新中国不在乎英国会如何动作,但如果美国能帮助达成这种结果,当然也不是坏事。
第二项则是贸易,以新中国的生产能力和资源,来弥补美国的缺口。
很多人都以为二战并没有能影响美国国民的生活,这是无知的扯淡,在李思华原时空,美国人在二战一样实行了管制经济,国民要靠着管制的“红点和蓝点本”领取和购买物资,二战美国花了近千亿美元,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例如美国普通民众一周能够获得的食物,并不比英国这样的前线国家好多少,每周的食物包括:培根或火腿100克、黄油50克、奶酪50克、人造黄油100克、牛奶1800毫升、糖225克、腌菜110克、茶叶50克、鸡蛋1个。注意!一周只有一个鸡蛋!
橡胶成为第一种管制物资,后来就连自行车、打字机、所有的罐头,都成为了管制物资,如果中国能够提供,其实美国的需求极大。
美国相对欧洲前线国家比较好的,其实是面粉和土豆这样的主食不缺。而当时的糖类和咖啡,都被管制了,让家庭主妇们烦恼不已。喜欢喝酒的家伙们就更痛苦了,除了自己酿私酒,根本没有第二个来源。
当时私人住宅的花园和公共草坪,大多都被开荒成了菜园子,一些公共场所也不例外——比如说芝加哥市的阿林顿赛马场、波特兰市的动物园都被征用,成为了美国民众的菜园子。后世那些看着美国私人住宅草坪羡慕不已,而贬低中国人喜欢开菜园子种菜的,只不过是些不知道历史的傻子而已。
所以现在就成为新中国开拓美国市场的良机,大量的轻工产品会被出口到美国,甚至包括食品,新中国此时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开始溢出,至少大量的罐头,是可以供应的。未来归还美国的租借法案物资,也要主要依靠这些产品。
为了二战,美国自己也是竭尽全力,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的配给制度,就是努力的一部分。以为美国轻轻松松地就打赢了二战,那只是自己的无知而已。在这样的大战中,没有国家是轻松的。
所以美国代表团负责贸易方面的代表,惊喜地发现了中国居然能提供那么多美国短缺的物资和产品,威尔斯也是一样的惊喜,中国毕竟是个大国,能够提供的东西很多,也是美国当前非常必要的。
中美的谈判,大约持续了十天左右,一个共同对付日本的“太平洋联盟”,因此而短期形成。日本终于将迎来其历史上最悲催的时代!
第234章 且听龙吟和二战转折
1943年5月16日,罗布泊沙漠核武器试验场。
半地下掩体中,众人开始沉默,李思华静静地等待龙飞之形、龙吟之声。
在昨天,王全昌、钱山强还有郭永槐等同志,向她和其它到场的国家领导人做了汇总汇报,整个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太不容易了。
1935年到1936经过2年的理论预研之后,在1937年抗日的炮火声中,正式成立了核武器研究院,很快建立了3大部门──理论部、试验部和总体部,王全昌和郭永槐等,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卡,分工到各个研究小组,最终分解任务到每一个人,全面开始攻关,
随着研发的进展,在西南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迅速开展了试验工作;在西北青海草原,建立了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浇注车间,以及其它相应配套的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场地。有了某项理论,就迅速组织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推动研制工作的整体进展。
最重要的两大关卡,一个是铀235的研制,另一个是同步聚焦。
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料核爆就是铀235原子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没有铀235,就没有原子弹。整个研制过程可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铀矿石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从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筛选,一步一步的提取,直到最后提取达到纯度要求。
而原子弹采用的是内爆法,需要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在于,炸药起爆后,如何实现能量完全向内心压缩——否则能量向四周扩散,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所以就必须研究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实现能量聚焦,这就是同步聚焦。
铀235是1940年研制出来的,而同步聚焦同样在1940年有了基础,不过经过1941和1942两年的不断提升,到1942年上半年才有了确定的把握。
趟过了这两道关,原子弹的制造,就进入了快车道。
从聚集组件开始,对各种部件、器件的研制,到炸药浇注,再进行各部件组装,从内心到外层,一层又一层,最后组装成一个大球。
研制成功后,在近期进行的,就是试爆准备。总共准备了2颗原子弹,每颗原子弹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火车运送,另一部分由飞机运输。其中关键核心部件——铀球和点火中子源,就是以空运方式先期运送的。其它比较大型的部件,则由专列在严密的安保下运输到场,整个过程必须实现最高标准的保温、防潮、防震和防静电。
在运输的同时,100多米高的放置铁塔开始树立起来,无数的人员在保障着方方面面——保安、气候、效应物试爆等。
今天早上,李思华等人亲眼目睹了原子弹试爆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名无畏的技术人员,爬上了102米高的铁塔,插上了引爆的雷管。按照引爆流程,需要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不能插雷管,而后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雷管。
好几位军委委员到场,包括彭总、徐向前都亲自赶到了现场,他们的眼中有三分好奇,有七分痴迷,这就是李政委所说的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
下午2时58分,历史性的时刻要到了,王全昌向李思华请示执行试爆,她平抑了一下似乎要跳出胸口的心脏,说道:“同意执行!”所有人都戴上了护目镜,大家都目视着高耸的塔台。
2时59分40秒,主控制战的技术员按下了改变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点顺序跳动。这10秒是最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在10秒之内,原子弹会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然后能量向内心聚焦,通过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
护目镜里,一道紫白色闪光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震耳欲聋的大爆炸。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
天空中迅速聚起了一道深灰色的烟云,烟云的中心又腾起一道白的烟柱,在顶部形成蘑菇状,然后离开烟柱,而烟柱体顶部又再次形成蘑菇状。
李思华知道试爆成功了,她如释重负,率先在全球造出原子弹,这意味着太多太多,会影响到无数的方面,如果简单地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奠定了新中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国的根基之一,从此,新中国的总体和平,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同志们热烈地互相祝贺,拥抱、眼泪和亢奋,是在场超过2万人的共同情绪,中华民族改写了历史,这是民族重新崛起的时代龙吟!
李思华难以压抑心头的兴奋,在众人的提议下,挥笔写下了“霹雳迸火射地红,九天龙吟风雷怒”的诗句。她笑着说自己可不会写诗,这两句也是集前人之句。不过还是让工作人员将这两句诗,拍电报给在华京等候消息的毛泽东和政治局委员们。
华京的政治局,此时也是一片欢腾,看到李思华写的两句诗,大家都欢笑着让毛泽东来一首。毛泽东欣然同意,挥笔写下了《七律.捷报》:
“长空欢放核红云,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已有后来人。”
有了原子弹的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时代!
在1942年10月,东风1号近程弹道导弹已经研制成功,所以在原子弹成功后,接下来就是“两弹结合”,使得新中国具备两种使用核武器的手段,即空中空投轰炸和核导弹。很显然,核导弹更为重要、更为实用,将是核武器主要的投掷手段。
科学家们又投入了新的征途,此前两弹结合已经进行了长期预研,剩下的主要瓶颈其实就是原子弹的“弹头小型化”,东风1号的弹头可以承载1.3吨载荷,重要的就是要将配套的原子弹,变成这个重量在1.3吨之内、而形状符合弹头需求,又不损伤威力的“核弹头”。按照计划,需要在最迟1945年5月前完成实验,可以投入实用。
在新中国原子弹成功后的几个月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首先是欧洲战场。苏联红军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后世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从1942年7月开始,一直到1943年7月,整整打了一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而德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共损失了约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除了人力损失外,德军还损失了超过3500辆的坦克、1.2万门大炮和3000多架飞机。此前德军累积的欧洲战略优势,可谓是一扫而空,从此欧洲战场,进入了苏军开始大反攻的阶段。
解放军对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印象深刻。这已经不是过去那只笨拙而总是出错的苏军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越到后来,苏军打得越好,而德军则开始频频出错。
所以大家都理解了李政委曾经说过的,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性,在军事战争中,往往初期表现拙劣,似乎是一只弱军,但是他们韧性很强,总是越打越好,军队往往由弱变强,有才能的指挥员也会不断涌现出来。苏军真的是强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