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7节

  让唐老人他们愁苦的,正是政府开始实施的“四流工程”,这完全击中了他们的软肋。
  唐家是很有生存智慧的,已经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传承,什么没有见过啊?历朝历代,其实最终都没有能动摇唐家的根本。
  所谓唐家的根本,无非是“聚族而居、巨族而兴”。唐家在当地是巨族,这就足以让他们在改朝换代之后,族内总是能逐渐地占据很多的公职,族人互相护持之下,也会发展和占据很多当地的重要生意。唐家又一直是书香门第,对于读书重视无比,族内也逐渐出人才,将唐家推向新的高度,成为当地的名族大户。
  新中国建立后,比较富裕的唐家损失不少,因为有些族人的生意或者以往作为,已经够得上新中国对“剥削食利阶层”的定义了,自然没办法保住。
  不过他们也不在乎,改朝换代嘛,总是要损失一些,历史上也是如此,清朝替代明朝的时候,唐家的损失,比现在还大。
  新中国建立的头两年,他们觉得历史的轨迹又会重演。唐家比较“寒门”的一些子弟,已经考上了“公务员”,到政府吃皇粮了,甚至有人开始被提升到重要的岗位上。新中国没有禁止私人企业,一些唐家人开始彼此配合发展,他们作为唐家的支柱,自然也是鼎力支持,虽然不能像过去那样欺压穷人掠夺财富,但唐家“人多势众”,努力适应新的社会规则而慢慢发展,他们相信唐家总会恢复鼎盛的。
  但是这个“四流工程”一来,似乎所有的打算、过去的策略,都失效了。
  首先是唐家的影响力,在政府几乎没有了。所有的官员,都是“流官”,他们5年就要走的,在乎的是做好任期内工作,有更好的别的地方的前途,而不是在当地形成势力或与当地“势力”交好,包括与唐家这样的“当地强豪”之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公事公办。
  其次,是他们一些加入公职的子弟抓瞎了,要么被交流到异地永不复返,而且不是临近的异地;要么就退出公职,并且会被视为动机不纯,未来几乎是没有再被使用的可能性。“流官”是全面性的,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司法,未来甚至公立教育机构和医院机构,都有一定的交流名额。
  更可畏的是那个流动民兵计划,未来几乎所有的基层干部,都是从这个计划中出,而不是在本地选拔,但如果唐家子弟去参加,最终也不知道会在那个犄角旮旯定下来,原则就是不返乡任职的。所以除了“官”以外,连“吏”的道路也被斩断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就是考大学这条路,也不是好走的。唐家子弟书香传家,能保持在高中生成绩20%从而上大学的人数不少,因此能上大学的也不少。可是如果要加入国企或者是公职,那就同样迈入了“流官”和“流干”的行列,毕业分配回乡的可能性不存在,更不存在旧时代那种官高了,就可以让别人顾忌和讨好的几率,就算你官做大了,可是这个新朝监管干部,至少现在是非常严厉的。
  那么在本乡办企业呢?缺乏了“官”、“吏”的支持,真当唐家人都是办企业的天才啊?得不到本乡资源的支持,发展企业就要硬桥硬马,都不一定能干得过那些以前的穷棒子。
  看起来唐家在本地就剩下了唯一的一个资源,那就是族人众多,“人多势众”,可这在新时代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人心隔肚皮,族里现在能拿出多少资源来呢?例如你要族人为某家企业奉献,那人家也会问个为什么凭什么,总不能让人家白干。
  而且在“四流工程”之外,还有移民工程,那几乎是有一定强制性的,眼看着本地族人因此而逐渐减少,唐老人和几个“族老”不能不为此而忧心忡忡,所谓“巨族”,已经逐渐名不符实了,等到人少到一定程度,那当年的风光,也就缺乏了基础。
  唐老人深知,名门世家的传承,除了个人的努力,例如读书从政或者是习武从军外,“借势”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唐家当年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也不脱“强取豪夺”四个字,凭什么能强取豪夺,不就是自家有官有吏,又勾结了其它官吏,共同分肥吗?所谓名门世家,哪个屁股后面不是这样一堆屎,东家不笑西家,所谓“忠厚传家”,最紧要传的,当然就是那张厚脸皮。2
  例如灾年一来,就是他们勾结发财的好机会,高价售粮,低价收地,放印子钱,发财的手段多着呢。现在新朝不允许这些了,他们也不以为然,没到时间吧,等自家子弟恢复当年的威风呗。
  但现在发现,世间彻底变了,再有若干年,吴江还有没有他们唐家都是一个问题了,子弟分散到全中国那么大的地方,就像几粒米洒进了大海,固然可能也有子弟会冒出头来,可是大多数恐怕就会泯然众人,关键是家族就要散了呀,这样的情况,唐家还有什么凝聚力?如何去见列祖列宗嘛。
  类似唐家这样的情况,在此时的中国绝不罕见,尤其是那些传统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江南、华南。一个个所谓传承千年的巨族大户,在新中国狂暴的政治浪潮之下,虽然挣扎着,也开始一个又一个地被迫解体,整个社会的基础,开始急促地变化,变得让老人们和当地文人们面目全非,那些他们深切怀念的“乡贤治理下宁静美丽的村庄”、“几十年大家都熟悉的邻居”、“亲切温馨充满人情味的乡里乡情”,开始如同一个又一个的泡沫破灭。
  当地民间报纸上,很多文人虽然不敢公开地反对中央政策,但我哀怨总行吧,他们怀旧过去小巷中“丁香花一般羞涩的姑娘”,怀旧当年邻居之间交往的亲切和温馨,怀旧过去那些旧景观的消失,那些古典村庄的变得荒凉,林林总总,就像是李思华前世的“民国怀旧潮流”。
  然而,大江毕竟东流去,社会的急促改变,并不以这些哀怨文人和宗族大佬们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在怀旧,比他们多得多的人则在憧憬新生活——过去的家庭穷困潦倒、自己吃不饱穿不暖,有什么可怀旧的呢?现在看得到的,是国家一天天在好起来,生活一天天在好起来,就连自己的工作,也在一天天地好起来。青年人们高呼,向着未来前进!向着中国社会主义前进!这个时代“文艺青年”们的向往,可是革命的文艺、诗歌和艺术。
  各种政策、方针、思想、行动的推行,整个中国的社会,都在急促地改变中。不仅仅是那些最吸引眼球的大动作,很多不引人注目的体系建构,在后世都让人们重新体会其对新中国各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例如在科学技术领域,新中国自己的一整套期刊和评级体系被建立了起来,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论文,在这些期刊被选择刊登的途径,成为了科研人员们极重要的评级和晋升参考,每篇论文根据其后的引用量等数字指标,赋予不同的影响因子。
  对这个体系的监管极严,一个专门服务和监管科研领域的特殊监察系统被建立了起来,被人们称之为“科研警察”,他们负责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成果和考级评级进行严密监测。每个重要期刊,涉及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工作人员、期刊聘请的业内权威人员等,都必须登记在册,其所有家庭银行账户将被监管,决不允许贿赂之类的事情,一旦发现,无论是权威还是普通工作人员,一律开除公职,并按照“学术禁入令”,一律失去未来在这些领域工作的可能性。
  在建立国内科研评估体系的同时,也摒弃了参与西方科研评估体系的可能性。中央规定,任何公立的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一律不得参与任何西方排名体系,在西方学术期刊等发表文章的,并不影响国内的评估结果,也就是完全不承认西方评估,对国内学术评估的影响力。
  就算是“诺贝尔奖”也一样,按照中央的说法,诺贝尔发明了炸药,这并不是件坏事,总会有人发明的,可是他利用自己的发明,拼命向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销他的炸药,而且他那个时代的炸药(十九世纪后期)很多被帝国主义用来侵略中国,所以从政治上,中国是不会接受诺贝尔奖的,何况这个奖就是西方用来宣扬他们的“先进文化”的,对中国而言就是一种“文化侵略”,我们干什么要去捧西方的臭脚呢?
  国内最高的科学奖“龙吟奖”,计划在1946年举办第一届,此后年年颁奖。时间上是认为经过一五计划,我国的科学技术将发展到一个可以有所独立贡献的程度。
  至于“龙吟”这个名字,则是来自于毛泽东有一次参观原子弹研究所的时候,临走大家请他题词,他就写了“且听龙吟”4个字,意思是他要等待原子弹爆炸的“龙吟”。后来李思华请他为中国科学最高奖命名,毛泽东又想起了这几个字,就取名“龙吟奖”,每一项大的科学成果或者发明,就如同在人类社会响起的龙吟,带来时代的进步和变化。
  和平的生活,似乎没有战争年代那样的激情澎湃,但是当几年过去,人们才发现,原来国家已经改变了那么多,自己和家庭已经改变了那么多。大时代的激流中,有时人们恍然不知道,已经前行了有多么远。
  第232章日本屯田与太平洋海战
  1942年的8月,第一批约400万日本移民抵达澳洲,他们中的大部分,立即被日军接入了大分水岭中选好的一些基地。
  这些移民立即感到了幸福,天天都能吃饱白面,还有牛肉和羊肉!简直是天堂一般的生活!工作的积极性立即飙到了最高。
  他们分配的工作各种各样,农民的一部分还是被分配去种地,开垦山间适合农耕的一块块的小型土地,有的则被安排去修筑水库、扩大山洞、修筑山间小路。大量的俘虏也被使用在这些方面。
  很多工人被组织起来,他们需要修筑山间公路,凿通隧道,建设山间工厂,修筑管道系统,还有地下建筑。
  在澳洲掠夺的工厂,开始被拆卸运到山区中指定的位置重新布置安装,大量的澳洲科技人员则被强迫参与这些工作,否则他们的家人就会被杀。
  一个又一个的粮库被修筑起来,大量的粮食开始运入,从澳洲和新西兰抢到的粮食和肉类,足够4000万日本人快2年食用,而且也许在美国人打来之前,还能够在平原上种上一季,马上秋天播种,1943年的5月到6月开始收割,不过是9~10个月个,所以秋耕也变成了重要的事情,日军让部分移民参与,强迫澳洲农场主和农民,在9月份抓紧播种。
  岸信介很快在澳洲,建立起了类似当年在中国东北的统治机构和阶层,而澳洲人的反抗,在大量的鲜血和杀戮面前,很快消沉了下去,毕竟人口太少。
  实际上岸信介到了10月份,他已经与山下奉文等高级将领商量,要求他们不再以杀戮来威慑澳洲和新西兰的民众,而是“正常的治安管理”。
  不过他的意思,当然不是怜悯这些“白畜”,而是这是当下可贵的劳动力,而且未来他考虑将这些白畜作为人质,全部送到大分水岭各地,不仅是很好的劳动力,还造成美军和英军的攻击困难。更何况,其中的澳新女子,还可以作为生育工具和激励士兵战斗的性工具。
  不过日本就是一个本性残酷的原始民族,就在7月到9月,澳新不到1000万人口中,已经有超过200多万被他们屠杀。1
  日本在大分水岭的建设,除了岸信介的官僚系统,还包括日军自己的基地建设,高仓向石原推荐了今村均中将作为总指挥。李思华知道此人在日军中是少见的以耕战出名的将领,前世在东南亚种田,曾让十多万日军生活“富裕”。这个时空要让日本尽量在澳洲对抗美国,就需要尽量把日本的“人才”利用起来。
  几乎是不到25天,有的时候甚至20天就一轮,到10月底,已经有4轮日本移民登陆澳洲大陆,每一轮的人数也在增加,从第一批的400万,到450万,到500万,到550万,几乎每一批,都能增加50万人左右,因此到10月底,日本移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900万,加上在澳洲的日军,日本人在澳洲的总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
  美国和英国在日本的情报机构,在日军突袭珍珠港后,日本本土也发动了反间谍的运动,造成他们很大的损失,情报人员损失严重,因此对日本的情报滞后且很不准确。不过到了10月底,剩余的情报人员也发现了日本的大移民,而且估量规模可能超过千万人,这让美国和英国都大惊失色!日本人这是要把澳洲变成黄色澳洲呀,一定不能让“黄澳”形成!
  美海军不得不提前派出刚准备好的“约克城”等4艘航母,包括其余舰艇共25艘,舰载机280余架,进入南太平洋,他们决定,以中途岛为诱饵,在中途岛海域重创日本海军。
  中途岛之所以重要,是日本要攻下夏威夷,彻底消灭美军在南太平洋的存在,就必须先攻下中途岛礁,取得前进基地,否则夏威夷太远,偷袭珍珠港这种事情可一而不可二。
  日海军确实即将进攻中途岛,他们本来预计美海军没有那么快就恢复,最悲观的山本,也认为美军需要一年,也就是到1943年的春天才能恢复大舰队。实际上到1942年的11月,美军太平洋舰队确实没有完全恢复,但4艘航母编队这样的中型舰队已经可以与日军作战了。
  如果没有高仓健二郎这个bug,也许日海军就会重蹈前世中途岛战役惨败的格局。但新时空在高仓的坚持下——他认为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极其强大,现在一定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舰队能力,不能低估,建议中途岛舰队的规模,一定要扩大。山本知道自己对美国的了解是不如高仓的,所以最后听取了他的意见。
  最后的结果是,日海军派出了6艘重型航母,此时日海军全部这一类的大舰,也只有11艘,最近这8个月只增加了一艘,这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其它包括3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舰和先遣潜艇侦察支队,以及登陆舰队——由近藤中将指挥,用12 艘有护航的运输船,载运着部队5000人。
  这样在日海军在兵力上就大大压倒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而且在新时空美海军没有原时空的幸运,因为时间不一样了,原时空珊瑚海海战,牵制了2艘日本航母,使得日军只有4艘航母,而且决战的6月4日,还有大雾,使得日军被迫打破无线电沉寂,也拖累了舰载机的使用。
  在新时空,日海军弥补了3大缺憾后,中途岛海战就几乎变成了硬实力的交战,11月17日爆发了中途岛决战,日海军轰炸和登陆中途岛礁,最后的战争结果,是日本损失了一艘重型航母和一艘重巡洋舰,而美国失去了约克城号航母,还失去了另一艘航母和一艘重巡洋舰,日军成功地在中途岛礁登陆,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岛屿,看起来,美国的夏威夷,可能成为可能被日军攻击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山本却没有那么高兴,虽然美海军的损失更大,但他们的生产能力是日本不能比的,这一次除了约克城号,其余的3艘美军航母都是新舰,美国的工业力量已经在逐渐发挥,进攻夏威夷的结果,很可能是失败,他决定尽量加强中途岛礁,以守待攻,这样日海军能够支撑更多的时间。
  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为日本海军赢得了2个月的时间,在1943年1月中之前,美海军根本没有来骚扰日本人,而是在加强夏威夷和珍珠港的防御。他们的海军,还需要时间。
  利用从8月到1月这6个月的时间,日本在大分水岭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超级基地框架,全部的4000万移民也都已经抵达,此时日本本土,只有2700多万人了。
  不过“新日本”需要施工的部分太多,虽然4000万人拼命干,还有奴役三四百万的“白畜”,进度仍然是有限的。岸信介现在对于整个建设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如果要让这个比日本本土更大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有了完全国家化的体系,那么至少需要5年时间,实际上当然是不可能的。
  已经过去了6个月,进入了1943年。按照山本司令官的说法,日本海军即将迎来美海军的全面反扑,澳洲风平浪静的日子,最多还有几个月,也就是说他只能是在不到1年之内,完成主要的建设。这就会让大分水岭“新日本”非常勉强,还是一个大基地,而不是一个国家。
  一向以“丑”出名的岸信介的脸上露出了难看的狞笑:那又如何,本来就是死中求活!海军争取了这一年时间,已经是天照大神的庇佑了,自己要把时间用到最好!
  接下来日本在澳洲大分水岭的建设,进入了最疯狂的阶段,就算是日本人自己,也有很多被累死,那些“白畜”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本来就没有从来贫苦的日本人,所具有的耐力和坚忍,所以大批地死去,等到美军开始登陆澳洲的时候,澳新人又被虐待死去了近百万人。
  1943年的2月初,美国新的太平洋舰队,终于以12艘重型航母,120多艘的舰队规模,大举向日海军反攻!
  首要的攻击目标,当然就是收复中途岛,新的中途岛战役爆发。
  前哨的海空战美国海军达到了目的,他们将2万美军登陆上了中途岛。而海军自己,则与日海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此役,日海军损失2艘航母、重伤1艘后撤退,美海军的损失也一样,这是第一次美国海军与日海军打了平手。
  但实际上,日海军被迫放弃保护中途岛,战略上美国是占了上风。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登岛后,立即就感受了痛苦。
  中途岛仅有5平方公里,是个很小的岛,但日军将这个岛屿变成了地堡和暗堡的天下,在近10天的攻岛战中,美军的牺牲超过了3000人,而整个日本守军,也不过是3000多人。
  但这毕竟是良好的一步,美海军开始策划对真正的战略重点——瓜岛的攻击战,这个岛是所罗门群岛中最大的一个,长150公里,宽48公里,总面积约5300公里。有了这个岛,美军就可以在那里修筑战略机场,用美国具备极大优势的战略空军,对占据澳洲和荷属东印度的日军,进行连续的战略轰炸,削弱日军,从而创造美军反攻的契机。
  然而瓜岛,本来就是高仓建议山本和石原,应该最重视的防御岛屿。虽然他们只是部分听取了高仓的意见,但也在瓜岛上,放了10万以上的军队驻守,并囤积了大量粮食。所以当美军的攻击开始,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这是一块铁板。
  美军虽然勉强登陆了瓜岛,但需要不断增兵,才能稳固住在瓜岛的登陆场,日军利用在瓜岛上的机场,其陆军航空兵与美海军的舰载机,展开了剧烈的空战,美军一时之下,难以突破日军的守卫。
  在原时空,整个瓜岛战役打了6个月,从1942年的6月到次年2月。而在新时空从1943年2月开始的战役,或许打到年底都难以有结果!
  到3月底,美军(包括澳新军队)的伤亡已经超过了2万多,这让美国人感到震惊,小小个瓜岛,就损失那么多,打败整个日本,要损失多少人?
  除了策划接下来的攻势,即珊瑚岛战役,夺取其它澳洲外围的岛屿。美国的视线,也终于投向了他们觉得唯一有可能在对日战争中可以利用的国家,即中国,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有这个实力,成为美国打败日本的盟友。
  1943年4月13日,美国特使访华。
  这位特使,并不是一般的美国议员之类的,而是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他有着罗斯福总统的充分信任和授权,这可不是一般的特使能做到的。
  重返中国,马歇尔也是感慨万千,他特意到了天津,却发现天津已经是大变样了,港区已经变得现代化了,虽然港口的民间建筑还是老样子,但都重新粉刷修补过,看起来很有风情。
  他很清楚,这也算正常,新中国已经成立整整4年了,而且这个国家发展极为迅速,他甚至有点“错觉”,那就是中国有点像十几年前高速发展的美国,那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
  他仔细听过美国驻华大使等美国在华外交人员的汇报。实际上,这几年中美之间的交往比较平淡,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自己的注意力主要在欧洲,另一方面显然也是因为中国自己的注意力在建设自己的国家上,对于海外显然不怎么关注。
  美国现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经对他感慨地表示,自己在中国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从来没想到过这个国家会变成现在这样,这完全与过去民国时代不一样,那是一个古老的中国,现在则是一个全速工业化的现代国家。
  司徒雷登夸张地用手比划给他,问马歇尔:“你知道新中国这几年修了多少铁路吗?”
  马歇尔自然不知道,他平时也不关心这些。司徒雷登叹息说:
  “4年时间,整整8万公里铁路,平均每一年2万公里,这是美国都没有能达到的速度,他们还修了超过40万公里的干线公路,几乎是铁路扩张历里程的5倍。”
  “马歇尔先生,这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新美国,而不是新苏联。他们是各方面都在高速发展的,就算是民间消费也是一样。新中国的领导者雄心勃勃,目光远大,他们可不是我们熟悉的过去那种清末和民国的军阀和独裁者。你这次会遇上前所未见的对手。”
  马歇尔相信司徒雷登的说法,这位先生无疑是美国人中最了解新中国,最能给出正确的看法的少数人之一。不过,他深受罗斯福总统的嘱托,背后又有着美国强大的力量,他也相信中国肯定想彻底击败日本,他知道中国人对日本有种看法,那就是日本是东方民族的叛徒。
  他对自己很自信,马歇尔家族为什么以“马歇尔”为名,不就是因为“马歇尔”在英文中的本义,就是“看守马的人,君王的跟随者”吗?
  马歇尔在天津美国陆军15团驻扎的时候,也得到过机会,访问中国的一些城市和乡村,了解驻扎国的实际情况,总是对每一位军官的基本要求。但是在他从天津到北平再到华京的路上,他深刻体会到了司徒雷登的说法,这已经是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是一个屹立在东方的超级大国。
  马歇尔本人以冷静睿智著称,他可不是那种狂妄自大的白人至上主义者,而是推崇实力至上,所以他能够很冷静地注意到新中国的一些实力。
  例如他乘坐的火车,时速居然达到了120公里/小时,这在美国现在并不多见,常用的火车还是60~80公里/小时。他提醒自己,这就是“后发优势”的一种,后进的国家,很多时候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反过来超越此前的先进国。
  他也提醒自己,新中国并不是一个只会谈论和平的国家,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已经与4个强国在军事上有过冲突——日本、英国、苏联和法国。尤其与日本和英国之间,都是大规模的战争,与苏联之间,根据情报,他们在蒙古与新中国的冲突时,很快损失了2个师,而在此前的边境摩擦中,苏军也处于不利的地位。当然法国比较搞笑,他们在安南的实力太弱。
  所以新中国根本不惮于与大国之间发生冲突或者战争,只要是符合他们利益的。无论是他们占领东南亚还是外东北的实例都证明,他们在该下手的时候凶猛无比,就算是对苏联也是毫不畏惧。
  但他们又是冷静的,马歇尔本人对中国最终控制住自己,不参与苏德战争非常欣赏,他认为这证明了中国领导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利益边界,非常冷静,没有被短期的可能利益冲昏头脑。所以他们对美国的态度,也不会是一边倒,美国必须能拿出足够打动他们的筹码。
  他看了看对面座位上的麦基逊,此行还专门带了一个“贸易代表团”,德州财团的麦基逊特意参加,来见他的“老朋友”中国总理李思华。中美贸易也是此行的美国筹码之一。
  马歇尔对于李思华也非常好奇,在他出发前还特意搜集了不少她的资料。在他看来,李是毫无疑问的二十世纪的人类巨人,她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共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新中国,这个国家,单单陆地面积,就已经达到了近16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除了日本,他们已经统一了东亚。
  他很清楚,未来中国恐怕会成为美国的一大对手,其棘手的程度,不会比德国或者苏联来得轻松。但并不是金融资本家的马歇尔,也认为中美之间是有很大的合作余地的,按照他简单的想法,中美两国各自统治了太平洋的两岸,大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就是未来两国关系的巨大支撑。
  一座漂亮的小城市,出现在了火车上众人的眼中,如果不是乘务员的提醒,他们可能错过观察,这座城市的绿植非常多,大量建筑只露出一部分,马歇尔以军事家的眼光看去,第一个反应就是这里不利于空袭。
  这就是中国的新首都——华京。
  第233章 中美对日谈判
  从深沉的睡眠中醒来,马歇尔伸了伸胳膊腿,他感到很舒适。
  华京这里的气候比较湿润,不像是中国北方的北平或者天津。4月份的春天温度也适宜,确实让人感到比较舒适。
  想到今天的议程,他面色变得严肃起来,正式的谈判要开始了,可不是前几天的寒暄和参观访问。
  他特意要求参观新中国的军队,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前两天,中国人用飞机将他带领的美国军事代表团,带到了一个演习场,直接让他们观摩了一场军事演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